|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廣播節目
>>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共
15
筆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臺共同合作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自6月13日起每週一上午11:45至12:00,於FM104.9 全國治安交通網頻道播出。
本節目透過live現場訪問方式,向聽眾介紹國圖的特色館藏、讀者服務、數位資訊服務以及閱讀推廣活動等。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閱讀好快樂】 101年書香日
2012/04/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5年11月,正式宣布4月23日定為「世界書香及版權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或稱為世界閱讀日),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 4月23日與文學的聯結,在於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生日與忌日都在這一天,《唐吉訶德》作者西班牙知名作家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中國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兼文學家朱熹,則是在這一天逝世,其他還有許多傑出的作家(如Maurice Druon、K.Laxness、Vladimir Nabokov、Josep Pla和Manuel Mejia Vallejo)也是在4月23日這一天出生或逝世,為了緬懷這些偉大文學家的貢獻,以及對他們的作品表示尊崇,特別將這一天定為「版權日」,同時也是象徵世界文學的日子,期許大家能徜徉在文學創造的無言之境,品味語言文字的藝術之美。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4):書目最前線—圖書資料的國際編碼與新書資訊服務
2011/09/2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9月26日播出「書目最前線—圖書資料的國際編碼與新書資訊服務」。本單元由本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曾堃賢主任,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圖提供的國際標準書號及新書資訊服務。 1、國家圖書館提供圖書資料「國際編碼」服務的項目有那些? 各位聽眾、喜愛閱讀的朋友們,或許您在書店、便利商店、大賣場購買圖書時,會發現服務的店員會將採購的圖書在封底上出現一串黑白相間的「條碼處」,輕輕一刷就可以出現那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定價等訊息,輕鬆完成購買付款的動作。再仔細看,那條黑白相間條碼的上下方,出現了以「ISBN為首的一串阿拉伯數字」,代表的意思是什麼? 那就是這本書的「ISBN—國際標準書號」。國家圖書館在圖書正式出版前(印刷前)、將每一本新書,給予一組國際間唯一的代碼,正如我們國民身分證號的獨一專屬編號一樣,這就是本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全國圖書出版社、機關團體、甚至個人在圖書出版前所提供之「國際標準書號(ISBN)申辦」服務。 2.這組以ISBN為首13位數碼,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國家圖書館於1989年7月起在臺灣推行ISBN制度,翌年2月書號中心正式成立,積極實施ISBN編碼與出版品預行編目(簡稱CIP)作業制度,為臺灣圖書出版品的統一化、標準化與國際化開創了一個新里程。而負責執行這項ISBN編碼作業,就是我們國際標準書號中心。(以下參考) 每組國際標準書號是由13位數碼組成,分為前置號、群體識別號、出版者識別號、書名識別號及檢查號五個單元。如下示例說明: 前置號 — 群體識別號 — 出版者識別號—書名識別號—檢查號 ISBN 978 — 957 — 678 — 431 — 6 (1)前置號(prefix element) 係國際標準書號第一單元,為識別圖書業的代碼,由三位數碼組成,與國際商品條碼編碼系統完全相容,如同代表臺灣商品條碼的「471」。 (2)群體識別號(registration group element) 係國際標準書號第二單元,由國際標準書號總部編配給各國或各地區的書號中心,用以區別出版者的國家(地區、語文)或其他相類群體(組織)。我國第一組群體識別號為「957」,但因該組號碼即將編配完畢,書號中心已於2000年10月爭取到第二組國別碼為「986」,同時服務出版業者。 (3)出版者識別號(registrant element) 係國際標準書號第三單元,為各出版者(機構)之代碼,由國際標準書號中心視其出版情況編配,數碼位數與出版量成反比。如上圖例之「678」為國家圖書館的識別號,可以編配1,000筆ISBN;若出版機構之識別號為5碼,如「28000」,則僅可編配10筆之ISBN。 (4)書名識別號(publication element) 係國際標準書號第四單元,用以區別同一出版者(機構)各種不同題名、內容、版本、裝訂與形制,以及電子書不同檔案格式的出版品。臺灣由國家圖書館的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統籌編配。 (5)檢查號(check digit) 係國際標準書號第五單元,為一位數碼,由數字0至 9組成,能自動核對國際標準書號之正誤。該檢查號以10係數推算產生,推算方式係將國際標準書號前十二位數碼,依序反覆分別乘以「1」與「3」,將其乘積相加,總和除以10;如無餘數,檢查號為「0」;如有餘數,則以10減去餘數,所得差數即為檢查號。 3.在版權頁上方出現之「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又代表怎麼樣的訊息呢? 在圖書版權頁上方或書名頁之後,出現的「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就是我們簡稱的CIP資料: 出版品預行編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就是出版者在新書出版前,將毛裝本(清樣本)或正文前的書名頁、版權頁、目次、序、前言、摘要等相關資料,先送到國家圖書館予以編目,並於該新書內某一固定位置 (版權頁上方或前後頁)上印出CIP書目資料的一項措施。我們出版界朋友在申請新書ISBN同時,也一併可以申請CIP資料。此項措施,可以協助出版界分類上架、圖書館快速編目縮短工作流程,以及讀者迅速了解該書的主題及內容。 4.國圖為全國出版社即將出版新書編配ISBN後,又提供哪些新書資訊服務? (1)「全國新書資訊網(ISBNnet)」 書號中心自開辦日起即以自動化作業方式,為出版者編配ISBN及編製CIP書目資料,同時建置「全國新書資訊網(ISBNnet)」(http://isbn.ncl.edu.tw;或著由國家圖書館首頁--www.ncl.edu.tw,服務園地點選即可),除提供出版社線上申請查詢申辦進度外,同時也提供書號中心導覽、書目資料庫、出版機構網、新書月刊(全文電子版)、得獎紀錄等出版訊息供各界瀏覽查詢。 (2)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999年元月起,更以前一個月向書號中心申請ISBN/CIP的書目資料為基礎,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迄今已發行152期(民國100年8月號),為我國唯一最完整、最新穎—以報導臺灣的新書出版訊息與評介兼具的書訊型雜誌。新書月刊發行以來,總共企劃新書書目、新書介紹、通論、書評、讀書人語、作家與作品、專題選目、專訪、出版觀察、「出版代誌(大事紀)」、「童書賞析」、「品味閱讀」等專欄。歸納各專欄編輯成果,新書月刊具備下列幾個編輯特色: 1.新穎且多樣化的「新書書目」、 2.主題式的「書評」經營 3.深入而完整的「作家與作品」、「專題選目」、 4.蒐集臺灣出版活動的「出版代誌」與具國際視野之「出版觀察」,以及 5.傳播國家圖書館服務與閱讀活動成果報導。 (3)推出「每日預告書訊服務」先導系統與「SOD—主題隨選百科書目服務」 此外,為協助出版業界推廣更多、更新穎的新書出版資訊,書號中心自2009元月起,推出這項「每日預告書訊服務」。這項服務係依據讀者所挑選之閱讀主題(或分類號),每天定時預告,前一天國圖剛建檔完成的新書訊息,以為業界掌握出版先機,讀者及圖書館界,閱讀選購新書的參考依據。該先導系統目前將讀者(訂戶)的「閱讀興趣(主題)」,分「一般民眾」、「學術專業」兩種版本。一般民眾版,分臺灣研究、宗教術數、財經企管、飲食健康、生活藝術、各類文學及非文學類等;學術專業版,則依據《中文圖書分類法》之類號架構,供讀者挑選閱讀主題,並以e-mail每日定時主動分送給訂閱者。 「SOD—主題隨選百科書目服務」,則以上述「每日預告書訊服務」先導系統為基礎,規劃100個學科主題,延伸搜錄本館5個應用系統包括:館藏目錄查詢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全國新書資訊網、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數位出版品平臺系統(EPS)等內容。其中圖書部分(還包括申辦ISBN/CIP、上市中、新到館的新書)、學位論文、期刊篇目、電子書等類型資料,依照讀者選定的主題,主動將「讀者所需的主題書目資訊」,送到讀者信箱中。 這邊提到的書目資訊服務,我們的聽眾朋友可以直接點選「國家圖書館首頁」(http://www.ncl.edu.tw/mp.asp?mp=2)「服務園地」或由「會員專區」單一簽入方式,直接訂閱即可。我們也非常歡迎各位聽眾朋友親臨,位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正對面,捷運新店線「中紀念堂站--6號出口」往前約100公尺就到,享受學術殿堂、閱讀研究紛圍極佳的國家圖書館。尤其這一季本館規劃「古籍經典特展」,以及「民國一百 讀享『經』采」週末系列講座活動,分享名家為您講授「古人生活美學」場場精采,歡迎全國聽眾朋友,相招來國圖。謝謝。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3):留聲迴音-好好看、好好聽的影音資料
2011/09/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9月19日播出「留聲迴音-好好看、好好聽的影音資料」。本單元由本館閱覽組宋美珍小姐,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圖影音典藏中廣播錄音與老唱片等珍貴資料。 一、國家圖書館的館藏除了一般圖書,也有影音資料嗎? 國家圖書館的館藏除了圖書、期刊、報紙等印刷型式的資料,還有相當豐富的視聽資料,也就是一般民眾所說影音資料,這些影音資料包括早期的卡式、匣市錄音帶、盤式錄音帶、Betacam、Beta、VHS錄影帶、78轉、331/3轉黑膠唱片、LD影碟,到現在的CD唱片、DVD影片等,都是圖書館視聽資料館藏的一部份。 二、這些影音資料可以外借嗎?還是可以透過網路播放欣賞嗎? 國家圖書館由於以典藏國家文化為主要功能,因此所有的館藏,包括影音資料,都僅限在館內閱覽無法外借。 但是,為了擴大這些影音資料的服務範圍,同時也為了長久保存珍稀的影音資料,國圖近年來陸續將已經缺乏播放設備,或是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影音資料,例如黑膠唱片、廣播錄音盤帶、Beta、VHS絕版錄影帶等,轉製為數位化的影音檔案,並轉錄至CD或DVD媒體。這些數位化的影音檔案可以透過國圖的「數位影音服務系統」(http://dava.ncl.edu.tw/),提供線上播放服務,讓民眾不用把影音資料借回家,而是直接在家裡、在個人的電腦上,就像使用youtube一樣,免費欣賞國圖珍貴的影音資料。 三、「數位影音服務系統」提供哪些好看好聽的影音資料? 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影音服務系統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紀錄片、電視新聞、音樂、廣播節目、電影、電視劇,以及國圖所舉辦的各種演講以及活動紀錄影片。其中較特別,也是其他圖書館所少見的有: 1.電視新聞:提供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自民國51年10月開播以來到現在的每天的電視新聞內容。這是非常珍貴的新聞史料,聽眾可以在這個單元裡,看到4、50年前的歷史新聞。而且國圖還取得了台視公司的授權,讓所有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查詢、觀賞這些新聞資料。 2.廣播劇:在電視並不普及的50年代,守在收音機旁聽廣播劇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當時的八點檔,就是每週日晚間8點10分全省聯播的廣播劇。國家圖書館在民國98年很幸運的獲得中廣公司的捐贈該台的錄音資料,其中就包含這些在民國50、60年代家喻戶曉的廣播劇,目前國圖收藏有3000多集的國、台語廣播劇集及小說劇場廣播劇,例如「碧血黃花」「窄門」、「紅樓夢』等,民眾可以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上的廣播節目單元中的廣播劇,欣賞這些精采的劇集。 3.名人演講錄音:包括國父孫中山、歷屆總統、重要政府官員與社會名人的演講與訪問錄音。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以國語、粵語所錄製的勉勵國民的演講原音,它原來是78轉的電木唱片,非常的稀少珍貴,國圖把唱片轉為CD,也將錄音檔案放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上,所以,我們也許不曾看到國父的身影,但民眾可以在「留聲迴音」單元裡聆聽這段珍貴的歷史錄音。 四、這些數位影音資料都可以在家欣賞嗎? 由於著作權的限制,大部分的影音資料必須取得原著作權人的同意下,才可以在網路上提供閱聽服務,因此,目前「數位影音服務系統」上的影音資料會根據圖書館所取得的授權使用範圍,提供館內及館外的播放服務,因此,讀者在點播影音資料時,可以參考影片簡介畫面上有關資料授權的說明,若該資料未取得館外播放授權,就無法在家裡欣賞完整內容。但是民眾還是可以到位於中山南路的總館或延平南路「藝術及視聽資料中心」,在館內借閱或線上欣賞更多豐富精彩的影音資料。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2):發現經典-閱讀古人的生活美學
2011/09/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9月5日播出「發現經典-閱讀古人的生活美學」。本單元由本館漢學中心孫秀玲小姐,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經典導讀相關活動。 1.『讀經』聽起來很枯燥,什麼是「經典」?國家圖書館為什麼要推動「經典」導讀活動?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並容易有一個完整的回答。中國的典籍數目浩瀚,古人說「皓首窮經」,這句話就有許多解讀,是窮一經呢,還是「四書五經」,還是「十三經」,但大抵上可以明白古人用功讀書希望多識得一些經書,充實知識的渴望。(1)概略地說,所謂經典就是:「經過歷史的試煉、淘洗,值得留下來,常為世人所徵引、談論、稱頌,甚至作為生活、處世、行為準則的典籍,約略可以稱之為「經典」。如果,依此作為準則,《論語》、《孟子》、《莊子》甚至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當中。當有值得作為「經典」的書籍存在,只要這本書具有提供我們參考、效法的敘述。 (2)國家圖書館做為全國圖書館界的前驅單位。除了具有典藏保存國家各種重要文獻的天職外;推動閱讀,提升全民的智識水平,也就是培養國家的競爭力,更是本館無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尤其,推動閱讀後,其實有著嚴肅的命題存在。且從OECD開始講起,這個在國際間頗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於1997至2002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跨國研究計畫,這個計畫名為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關鍵素養的定義與選擇),簡稱DeSeCo。DeSeCo計畫的目的在提出一個可以據以界定及選擇核心素養(competence)的理論及概念架構,以及做為未來發展個人素養的統計指標的基礎。此外,這項計畫所提出的理論及概念架構亦可做為教學與學習經驗研究結果的解釋參考架構,也可做為教育課程或訓練學程優先排序的依據。DeSeCo 發展出的成人應具備之三大面向核心素養能力: 一、自主行動的能力Act autonomously: 包括主張與辯護自己的權利、利益、責任、侷限與需求的能力;形成並執行生涯規劃與個人計畫的能力;在較大的世界觀與脈絡下行動的能力。 二、互動地使用工具的能力Use tools interactively (e.g. language, technology): 互動地使用工具,包括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能力,運用知識和資訊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等。 三、在異質社群中良好運作的能力Interact in heterogeneous groups: 在異質性的社群中互動,包括發展和經營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處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根據以上所提的核心素養,圖書館是可以提供關鍵性的協助,其中關鍵之一就是:閱讀 因為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閱讀資源,可以開拓學生的想像視野,所以要強化個人的創新能力,必先強化閱讀能力。天下遠見的創辦人高希均在《閱讀救自己》、《相信閱讀》等書裡的理念很具啟示作用: 現代人要把人提昇成具有競爭力,具有生產力,具有高附加價值的人,就是要靠教育。這個橋樑就是靠認真讀書,靠大量閱讀。世界上沒有 一個現代國家,教育落後而經濟進步;……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會,必然是一個愛閱讀的社會;自己閱讀、家庭閱讀、社區閱讀、國會議員也閱讀,媒體人也閱讀,有錢人也閱讀,每個人都是終身閱讀者。因為終身閱讀在西方社會那麼普遍,我在美國認識的朋友幾乎都是「專業內行,專業外不外行」。內行靠專精閱讀,不外行靠大量閱讀。……閱讀不必然會帶來偉大的成就;不閱讀必然會帶來偉大的庸俗。 《閱讀救自己》的書裡,高教授同時提到對於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夢想:「造一座知識不夜城」,他的意見或可作為對於圖書館未來發展的建議選項; 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揮舞之間,造一座知識不夜城。它不是消夜的地方,也不是通宵達旦尋歡作樂的處所,而是一座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圖書館。 讓讀書變成是快樂的事。 若全民能擁有這樣的知識殿堂,相信閱讀率一定立刻向上攀升。過去美國的國家競爭力為何領先,追溯其源,實起自於美國傑佛遜總統卸職前所提的要求:將廣設普世知識的傳播機構當作國家第一要務!隨後,美國政府即在全國各地普設小學、公共圖書館,因為知識的普及與平等獲取不僅是圖書館的責任,更是國家的責任。近年來,我們也可從產業發展趨勢歸結「閱讀」的重要性。閱讀不僅關係圖書創作,更是插畫、出版行銷、文創產業的驅動力量,例如電影產業,英國的羅琳藉由《哈利波特》所創造的驚人產值便是明證。其次,閱讀推動應反應學習的四個核心基柱:(1)學習如何學習;(2)學習如何做;(3)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4)學習成為什樣的人。 尤其,良好的閱讀需要經典,因此更需要積極推動閱讀,閱讀經典。著名的作家也是知名的圖書館學者彭歌,曾經翻譯Robert B. Downs編著的《改變歷史的書》,其中介紹了十六本影響世界重大的書籍,這十六本書有的卷帙浩繁,有的則是輕薄小冊,分別是:馬基維利《君王論》、麥金德《地緣政治學》、潘恩《常識》、希特勒《我的奮鬥》、亞當斯密《國富論》、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馬爾薩斯《人口論》、哈維《血液循環論》、梭羅《不服從論》、牛頓《數學原理》、史佗夫人《黑奴籲天錄》、達爾文《物種原始論》、馬克斯《資本論》、佛洛伊德《夢之解析》、馬漢《海權論》、愛因斯坦《相對論》。 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倉儲、也是知識傳送者;是各級學校的閱讀基地,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場所;是人文學者的實驗室,同時也是科學家的資訊供應站,更是全民終生學習的知識空間;閱讀已成為21世紀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之一,而圖書館的存在重要元素之一正是因為有書。以閱讀的角度而論,圖書館無疑是推動閱讀的最佳場域,因此,強化圖書館的功能,使其在推動閱讀上得以充分發揮功能,國家競爭力才有向前邁進的動能。而閱讀經典更是提升競爭力的最佳動能! 此外,今年四月,國家圖書館率先推動「文學不老‧愛荷華——閱讀中文小說經典」,先鼓勵大眾閱讀現代華文小說作品。例如:白先勇、陳映真、張大春、李昂、季季、七等生、楊青矗、王拓、聶華苓、林懷民、蔣蘍、黃凡等24位優秀的臺灣當代小說作家的作品,希望能吸引大眾,欣賞閱讀臺灣本土作家的作品。 緊接著九月八日開始,國際素養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作為開端,以「發現經典——閱讀古人生活美學」為題的經典導讀專題講座活動,期望吸引大眾加入閱讀中文經典名著的行列,藉以轉化性靈,並擷取古人生活美學的經驗以為提升生活品味的準則。這些經典能不但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使我們原本平庸的心靈感受出境界的提升,更具有普世價值,現代民眾亦能藉由精采絕妙之古籍經典作品,研讀古人豐富之生活美學面向,從而增長智慧、開闊胸襟;兼又修養德性、變化氣質。尤其,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調查數據顯示,國家競爭力與國民的閱讀能力強弱相應,閱讀素養的優劣良窳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徵之一。因此,藉由導讀歷代中文經典名著之活動推廣,當可激發全民熱愛閱讀,精深國人的閱讀品質,厚植青年學子們的文化內蘊,進而強化臺灣的國家競爭力!舉例: 「徐娘半老」,為什麼只有徐娘會老一半,我娘一下就全老了? 語本南史˙卷十二˙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傳: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與淫通。季江每嘆曰:柏直狗雖老猶獵,蕭漂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以徐娘半老比喻年長而頗具姿色風韻的婦女,含有輕薄的意思。亦作半老徐娘。 「東床快婿」,為什麼睡在東床才能當快婿,那西床可以嗎 2.請說明國家圖書館有關「民國一百‧讀享經彩」經典導讀活動的相關規劃? 本計畫將邀集全國各類型圖書館、政府單位、出版業、書店和新聞媒體等文教機構,精選十種以上的文溫以麗、意境深婉與饒富人生哲理之中文經典,帶領讀者大眾體會經典的奧義,感悟美學真諦,期望藉此引導全民重新發現歷代經典作品所蘊含的智慧寶藏,開拓視野。同時還和全國各地50所公共圖書館或社區大學、30所大專校院圖書館以及20所高中圖書館,共襄盛舉;其次,則聯合國家圖書館與研考會、國家文官學院、新聞局、教育廣播電臺等政府機構充分合作,加以整合文教媒體與出版事業之力量,包括各種新聞媒體、臺灣閱讀協會、各大出版社和書店等多元管道,織串形成推展全國經典閱讀活動之綿密網絡,結合眾力,大家一起推動閱讀經典。 十部經典的名稱及邀請的主講者、時間是分別是: 經經樂道──經典導讀講座 地點:本館一樓簡報室 時 間:民國100年9月10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北宋都城汴京──《東京夢華錄》 主講人:王明蓀(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時 間:民國100年9月17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茶與民俗──《茶經》 主講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時 間:民國100年9月24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唐代文學的奇花異草──《唐人小說》 主講人:呂正惠(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時 間:民國100年10月1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在城市遭遇陌生人──流覽《三言》 主講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 間:民國100年10月22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現代前夕,對傳統社會文化的回眸返顧──說《老殘遊記》 主講人:柯慶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時 間:民國100年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明清之交的知性美學──《閒情偶寄》 主講人: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時 間:民國100年11月5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題 目:如風之飄,如水之流──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名士的生命情調與語言美學 主講人:梅家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及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時 間:民國100年11月12日(星期六) 下午2:00-4:30 講 題:大唐王朝的國際聯招與海外遊學──《鏡花緣》的才女版圖 主講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 時 間:民國100年11月19日(星期六) 下午2:00-4:30 講 題:斯人不遠──《幽夢影》導讀 主講人:張曉風(陽明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時 間:民國100年11月26日(星期六) 下午2:00-4:30 講 題:踏查、旅行與臺灣認識論──閱讀《裨海紀遊》的幾種方法 主講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另外9月8日經典導讀活動開幕當天,並特別安排一場「經典趨勢特聘講座」,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傅佩榮教授,相當著名的國學大師,以「閱讀經典對現代人的啟發」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歡迎大家都來參加,機會非常難得! 經典導讀特聘講座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時 間:民國100年9月8日(星期四)上午10:30-12:00 題 目:閱讀經典對現代人的啟發 主講人:傅佩榮(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地 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 ※閱讀經典相關活動項目包括: (一)「閱讀『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古籍經典特展暨經典主題書展 1. 古籍經典特展 時間:民國100年9月8日(星期四)至10月27日(星期四)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一樓展覽廳 2. 經典主題書展 時間:民國100年9月8日(星期四)至12月7日(星期三) 地點:國家圖書館二樓閱覽大廳主題書展區 國家圖書館辦理特藏展覽,除了10部經典原典和相關版本外,並蒐集經典譜系中的相關古籍各約5種併同展示,總計約50-60種,展出書目如附錄(三),涵蓋古人生活美學之品味生活、山水生活、情愛生活、士人生活和生活素養等主題。展品形式包括原典、電子書和作者之大事年表、佚事與佳句等,讓豐富的古籍文獻從塵封的歷史中走出,也藉由科技利器展現古籍文獻風華,使古人生活美學綻放魅力與風采。 3.國家圖書館、各級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暨高中職圖書館等單位亦將分別辦理10部中文經典及相關作品之書展,展出各圖書館館藏資料,期能呈現各項版本(校注、賞析與白話譯本等)之全貎,作為延伸閱讀之參考,使讀者涵詠其間,領受古人的智慧結晶與無窮韻味。 (二)「經經樂道——發現古人生活美學」導讀講座 1.精選10部有關古人文學、茶藝、旅遊、愛情與待人處世之生活美學經典著作,書單如附錄(一),邀請專家學者分以不同面向介紹和導讀經典,帶領讀者大眾體會經典的奧義,從中汲取古人生活美學的經驗。 2.各合(協)辦單位亦依據前述10部經典或推薦其他名著而辦理導讀講座,邀請學者專家引導讀者發現經典特色,培養閱讀興趣。 3.將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文官學院講座之實況錄影納入「文官e學苑」數位學習課程,俾能增進全國公務員閱讀經典之機會。 (三) 舉辦網路有獎徵答活動 1.本計畫邀請國家圖書館漢學書房合作大學以及高中圖書館輔導團成員以古籍內容設計具有學習意義之題目,供民眾上網填答,增進本活動之實用與趣味性。 2.國家圖書館與新聞局合作辦理有獎徵答與提供獎品之事宜。 「閱讀古人生活美學」徵文活動暨「答古通經─發現古人生活美學」猜謎活動:備有豐富閱讀大獎,歡迎上網參加,活動網址:http://100read.ncl.edu.tw。 (四)舉行經典改寫徵文比賽 臺灣閱讀協會選擇適當經典,公開徵求精采改寫結局之創作,俾能增進民眾閱讀興趣以及發揮豐富想像力。 (五)撰寫編印與刊登發表「閱讀『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專輯與專文 (1)《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0期至152期(http://isbn.ncl.edu.tw)。 (2)《T & D 飛訊》第128期至131期(http://www.ncsi.gov.tw) 1.為能協助民眾發現經典價值,以及深化讀者使用各級圖書館之效益,擬精選若干經典內容而編印賞析專輯,發送給出席演講和參觀展覽之民眾;專輯內容包括絶妙好文簡介、特色導讀和相關書目。 2.邀請新聞媒體(國家文官學院電子報T&D飛訊、報紙、電臺、網路媒體和各大學電子報等)在其藝文版或有關節目提供專欄,俾供發表專文與專訪,向民眾推介各種經典內容。 (六)其他推廣活動 例如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配合推出經典圖書之特價優惠、各參與單位亦可發揮巧思加以規劃辦理名家朗讀、閱讀心得發表、音樂戲劇和班級閱讀競賽等活動。各合辦單位精彩活動詳見:http://100read.ncl.edu.tw1. 3.為何挑選這十本古籍作為『經典』? 啊,這個問題很難精準的回答,不過,因為扣合本館舉辦月讀經典的主題是「發現古人生活美學」,所以,計畫之初,我們便從歷代的古籍當中,先行挑選適合普羅大眾閱讀的,內容不能過於艱深,且又能反映古人生活面向的古籍為標的。篩選過後,便決定以《世說新語》、《茶經》、《唐人小說》、《東京夢華錄》、《三言》、《閒情偶記》、《鏡花緣》、《幽夢影》、《老殘遊記》、《裨海紀遊》這些遣詞敘述較為平易,內容充滿故事性,且具有趣味的古籍做為推廣。尤其這些古籍,大部分都有現代版的標注、翻譯,甚至其中有許多都有電子版的原文,讀者們可以透過電腦就能欣賞閱讀這些古籍的精彩內容。當然,結合全國各地的高中、公共圖書館,還將舉辦100場的「經典導讀」專題演講,大家可以樓頂招樓下,阿爸招阿媽,大家結伴週末聽演講,我們會聘請有名的專家學者,為大家解說如何欣賞經典的精彩內容,分享名家閱讀的經驗與樂趣 4.十部經典當中,哪些經典最精采? 答:說是十部,其實不只此數,其中《三言》,就不只一書,而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書的合稱,每書40卷,共收錄120則故事。作者為明代馮夢龍。又和凌濛初的“二拍”合稱“三言二拍”。另外,唐人小說,其實是唐代傳奇小說選集。今人汪辟疆編。汪辟疆(1887~1966),名國垣,江西彭澤人。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唐人小說》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錄單篇唐傳奇30篇,大體與魯迅《唐宋傳奇集》中的唐傳奇部分相似,選篇稍有不同。下卷選錄《玄怪錄》、《續玄怪錄》、《紀聞》、《集異記》、《甘澤謠》、《傳奇》、《三水小牘》等 7部傳奇專集中的作品38篇,可補《唐宋傳奇集》所未備。所收作品,大抵為思想內容、藝術技巧較佳,在後代流傳和影響較廣者。各篇文字,採用較可靠的本子,並以別本參校。對作者與作品常有說明考訂,有助於深入研究。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修訂版。 所以,十部經典,其實內涵將近20餘部古籍在其中。誠如我們的標題『發現古人生活美學』,所以每部經典都有他獨特、精采的篇章,值得一讀再讀,細細品味。 前幾年,有位著名的學者說過一段話: 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經濟,我們很容易被打垮;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所以,希望閱讀經典,充實人文文化,精深國民的素質,進而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十大經典舉例: 一、世說新語 八卷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記載漢末到東晉間名士的嘉德懿行及魏晉時特有的人文風尚。以竹林七賢故事為主軸,他們時而縱酒取樂、放浪形骸;時而瀟灑脫俗、特立獨行;常聚於竹林,肆意飲酒狂歡,「隱逸」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態度。一千多則故事,猶如一幅幅生活畫卷,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及俗諺,皆從其中衍生而來。本書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采。 二、茶經 三卷 《茶經》是目前全世界現存最早且最有體系的一部專業茶書,體現唐人將茶業知識系統化及科學化,並以實踐經驗整合之專著。全書七千餘字,分三卷十章。從茶的生產源流談起,兼論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和品茗鑑賞等。皆是作者到各大茶區地實務考察,並留意民間的茶文化,以一生的熱情來研究茶事,將普通茶事注入美學,提升至精神層面,促使品茶成為一種藝術行為。陸羽著此經,前後共費時二十七年。建中元年(西元780年),在朋友的協助下,《茶經》正式付梓問世。 陸羽(公元733-804年)字鴻漸,唐復州竟陵郡 (今湖北省天門縣)人。被後世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相傳他是孤兒,在龍蓋寺長大,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並為智積禪師煮茶伺湯。後逃離寺院,一路遇貴人。其淡泊名利,隨遇而安,極大樂趣是買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 三、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 十卷 《東京夢華錄》,凡十卷,作者孟元老,號幽蘭居士。他在宋徽宗崇寧年間,到達當時北宋的首都汴京城,直到靖康之禍時才離開。他在京城居住了23年之久。親身經歷北宋首都的繁華,也目睹北宋亡國。兩廂情感的強烈對比下,在南宋時,以寫回憶錄之情,描繪北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1102-1125)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景觀舊事。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等,極其重要之歷史文獻。 景觀有當時的城郭河流、大內諸司、街巷店肆、市井游觀、民風俗尚、歲時物貨。開封城有「夜市」、「早市」和「鬼市」。居民消費能力驚人,記載相國寺前交易的盛況,有各式各樣的車輛出沒,還有各種劇場表演中神乎其技的藝人、甚至娶媳婦的完整過程。至於民俗生活如清明節時,大家出城去掃墓,在郊外飲酒作樂;又如七夕,家家戶戶製作七巧樓等。書中一些風俗,傳了幾千幾百年,有的失傳或變質,然熱鬧氣氛不曾稍減。 宋代張澤瑞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開封的實際景況,兩者以不同方式呈現九百年前天下第一大城汴京的風情,讀之將可進行一趟驚喜的歷史旅遊 四、裨海紀遊 一卷 《裨海紀遊》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反映當時臺灣開發概況。本書又名《採硫日記》、《渡海輿記》,共二萬四千多字。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卷上自述來臺緣由,從福州至鹿耳門的行程,以及對臺灣的介紹,而以十二首〈臺灣竹枝詞〉作結。康熙三十五年冬,因福州火藥庫遇災爆炸,為賠償損失,派人至臺灣淡水採集硫磺。當時擔任幕客的郁永河自告奮勇來臺,並將旅臺經歷以日記方式寫成《裨海紀遊》一書,後遂成為研究臺灣早期風土民情的必讀寶典之一。 五、圖像鏡花緣 二十卷, 卷首一卷 《鏡花緣》是一部炫才最多,展識最廣,呈藝最雜的長篇神魔小說,共一百回,為清代李汝珍所著。作者是一位博學多聞,才華洋溢的碩學鴻儒。 透過百花仙子華化為塵身的唐小山,在人間尋找父親唐傲的過程。前四十回的海外奇遇,經歷君子國、大人國、淑士國、白民國、黑齒國、不死國、穿胸國、結腸國、豕喙國、長人國、伯慮國、勞民國、女兒國、軒轅國等地;並見識許多珍禽異獸,奇風異俗,如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於旅途中,唐敖不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陸續服食躡空草、朱草等仙家異物,有負重、躍高之能,也堅定其出世離塵之念,最後入小蓬萊成仙。 後五回的酒色財氣四關,展現作者的炫學意圖,又能兼顧藝術要求,營造出精采的小說內容。最早提出提倡女權觀念,禁止纏足,女性可以參政等。是文人的寓意型才學小說。以神魔等外相的書寫工具,其實寫的是人間的功名之迷思。學習如何將才學和藝術融合,特薦閱讀《鏡花緣》為最佳示範。 六、《三言》 《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及《喻世明言》。 「三言」指的是《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及《喻世明言》。是明人通俗大家馮夢龍蒐集宋元明三代的話本佳作,經過整理潤色,也有改寫或創作的擬話本,共一百二十篇,每部四十卷,每卷一篇。這些擬話本,是通俗文學家以通俗用語,以井坊間各個階層的升斗小民為對象,細膩生動描繪中下階層百姓的生活。有婚戀、公案、文人軼事、俠義和靈怪等。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最優秀的、也是明代擬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賣油郎獨佔花魁》則是富有時代特色的愛情作品。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耳猶,別號墨憨子,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有才氣,放蕩不羈。崇禎年間任壽寧知縣時,曾上疏陳述國家衰敗原因。清兵入關時,進行抗清宣傳,最後憂憤而死。各類故事多為後世戲曲編寫的本事來源。例如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崑曲就改編成「十五貫」。 七、《幽夢影》 本書作者張潮,明末清初學者,平生好交遊,《幽夢影》書成,為之作評者約有百人,交遊廣闊可知。張潮繼承了晚明重心靈享樂的思想,同時也受到清初博學致用思潮的影響,這在本書中皆有深刻的體現。本書中隨處可見風花雪月、香草美人、琴棋書畫、山水鳥獸和飲酒賞玩等字詞,充分表現作者自我的主體意識和心靈的追求。 八、《唐人小說》 本書是唐代傳奇小說選集,汪辟疆編(1887-1966)。「小說」指的是唐代的文言文短篇小說,在此之前,中國正統文學界從來沒有重視過「小說」這種性質的文體。一直到了唐代,才有文人們專心投入小說創作的領域,他們開始用優美的文筆寫作,並且加長小說的篇幅。透過小說,反映出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利用細膩的文字,描寫故事人物的心理。可以說,唐人傳奇的出現,使得「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正式佔有一席之地。 九、《老殘遊記》 本書是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清代劉鶚(1857-1909)著,筆名鴻都百鍊生。是劉鶚唯一的小說作品,共有正編20回,續集9回,外編殘稿1卷,敘述老殘遊歷各地的所見所聞所為,文筆生動,大受好評。胡適在1925年《老殘遊記》序文中,特別指出本書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鎔鑄新詞,做實地的描畫。在這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 十、《閒情偶寄》 本書是李漁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書於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西元1671年)首次刊行,內容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和「頤養部」共八個部分。當時,李漁已六十一歲,生活的歷練十分豐富,思想也非常成熟,本書實為李漁一生有關文學、美學和藝術創作的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晶。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1):公開的政府資訊
2011/08/22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8月22日播出「公開的政府資訊」。本單元由本館閱覽組陳麗玲小姐,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政府公開資訊的利用。 一、為什麼要以「公開的政府資訊」為題?「政府資訊」總是給人硬梆梆的感覺,國圖也蒐藏「政府資訊」嗎? 沒錯!提到「政府資訊」最直接的就會讓我們聯想到是政府單位在公布或發布法令規章、或在宣導政策,這當然是政府資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也因此被認為政府資訊都是類似「法規彙編」、「政府公報」這樣硬梆梆的東西。其實,政府資訊很大部分是很軟性的。 我先舉個實例。2年多前,有一個週末我值櫃檯班,有一對70歲上下的夫婦,從9點一開館就到5樓『政府資訊暨法律閱覽室』來找資料,他們正因不動產繼承的問題在打官司。因事情是發生在日治時期,他們一家人已經分頭跑了戶政單位、地政單位、市政府、法院…,就是遍尋不著可以佐證他們有繼承權之文書檔案,或是判決案例,只因有人告訴他們說,不妨到國家圖書館試看看?他們是抱著姑且一試,也不抱希望的心情來的。結果是喜出望外,他們不但找到了類似的案例,也找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私法有關養子繼承的規定,這些資料都屬於政府資訊。這件事還有後續發展,大約過了2個多月,這對夫妻又出現,手拎著2罐茶葉說要謝謝我們,因為他們官司獲勝,繼承到北投地區千萬以上的土地。當然我們不會收讀者任何的禮物,在這裡是要告知大家在國家圖書館可以找到很多與個人息息相關的政府資訊。類似的例子很多!有時間的話,再來跟大家分享! 因為,國圖是政府出版品的法定寄存圖書館,「政府出版品管理辦法」規定各機關發行之出版品,應送國家圖書館各二份,政府出版品就是政府機關構施政成果的展現,儲存了大量的公共活動資源,即使組織改制整併已不存在,當時留下的痕跡,國圖的典藏依舊在。 二、到底從國圖可以獲得哪些政府資訊? 政府資訊的範圍很廣泛、很多元,政府機關提供的訊息,從天文地理、教育文化、財政經濟、音樂戲劇,到旅遊觀光,幾乎無所不包,只要是在其職權範圍內作成或取得的資源,無論以紙本書刊、光碟、微縮,及現在最夯的電子書形式出版,我們統稱之為『政府文獻』,送存到本館的,依『政府資訊公開』我們都開放供民眾閱覽。 比較硬的像是民眾為參與制定公共政策、監督政府施政作為,或是從事各項經濟活動,或是進行司法或立法程序的資訊,例如:政府公報、政府統計調查資料、行政指導文書、施政計畫、研究報告、預算決算書、法院裁判書…等等。 其他的,有很生活化、很賞心悅目的,尤其是文化藝術、音樂戲劇、旅遊觀光,或地方采風之類的出版品,都很有可看性,現在的政府出版品相較於以往,無論取材、編排、印刷、色彩都非常的活化,十分具有特色。 這些文獻進到國圖後,除了政府公報、統計資料、法令彙編、裁判書彙編等集中在5樓『政府資訊暨法律閱覽室』專室,其他都各入其類,便利民眾來取閱。其實這些文獻都是將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到資訊,以不同的種態樣來呈現,真的跟每個人都很切身。 三、現在政府資訊,尤其是紙本的出版品,很多單位都積極在進行數位化、電子化,關於政府資訊或政府文獻,國圖在這方面有沒有開發建置相關的資料庫或系統? 有『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政府統計資訊網』(http://stat.ncl.edu.tw/)、 『臺灣概覽系統』(http://twinfo.ncl.edu.tw/)、 『政府機關導覽』(http://twinfo.ncl.edu.tw/)等系統。 國圖進行數位化的作業起步相當早,早在民國83年就開始進行公務出國報告書數位影像掃描,85年開始做政府公報;在此之前,民國73年就開始鍵置政府公報索引,並開發了『公報系統』,將近30年不間斷的新增資料及維運,幾經改版,再加上國圖參與了國科會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現在的『政府公報資訊網』截至7月底,已累積4,259,725(近426萬頁)影幅、935,057(93萬餘)筆詮釋資料(metadata),該系統收錄民國元年以來我國政府公報(如北洋政府的政府公報、南京政府的臨時政府公報、北京政府的臨時公報),是目前國內資料量最多、蒐錄最完整的政府公報系統。系統內的數位資源都在網際網路開放免費利用,而且與『行政院公報』資訊同步,每出刊日分析建置最新之詮釋資料及索引,提供即時政府資訊,以落實政府資訊公開,使城鄉都可同步獲取政府資訊。 『政府統計資訊網』蒐錄五院、五都、各縣市政府之統計調查資料等,包含醫藥衛生、交通運輸、教育文化、國民經濟、金融財政、人力資源、社會福利、勞資關係、司法犯罪、地理環境等主題資訊。已累積1,747,536(近175萬頁)影幅、439,318(近44萬)筆詮釋資料(metadata)。 『臺灣概覽系統』是一入口網站,以超連結方式,連結政府單位官方網站,提供有關臺灣之人、事、時、地、物之資訊。 『政府機關導覽』也是一入口網站,這是整合性查詢系統,幾凡政府機關名稱、機關網址、機關首長、聯絡方式、便民服務、機關出版品、機關組織法規、施政重點…等等,透過該系統,都可延伸查詢瀏覽大量的政府網路資訊。 四、再度介紹到國圖如何利用政府相關資訊? 在國家圖書館5樓設置有『政府資訊暨法律閱覽室』,在這專室裡,採開架式閱覽,讀者可以自行從書架拿書閱覽;較早期的出版品則由館員來提書。 有關中央及地方政府公報、政府統計調查資料、預算決算書、法院裁判書、法規彙編都集中在此專室。至於其他各類的政府資訊,則依其分類分別陳列在2樓新書區、參考室,期刊雜誌則在3樓,微縮資料在4樓,藝術及視聽資料則在延平南路156號的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電腦資訊類則在和平東路二段106號科技大樓13樓的資訊圖書館。 『政府資訊暨法律閱覽室』的開放時間是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0):郵寄寶島舊風情-明信片、愛國獎券小故事
2011/08/1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8月15日播出「郵寄寶島舊風情-明信片、愛國獎券小故事」。本單元由本館特藏組黃文德先生,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圖典藏明信片小故事。 一、為什麼要以「郵寄寶島舊風情-明信片、愛國獎券小故事」為題? 國家圖書館在學術界向來以推廣漢學研究、善本古籍著稱,自民國91年陸續蒐集早期臺灣與大陸明信片,目前僅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發行的明信片就有4400張,為臺灣各機構典藏數量最多。這批明信片依其題材可分為風景明信片與美術明信片兩種,內容則涵蓋臺灣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藝文活動,鄉土人物,以及不同族群的生活記錄,題材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另外,在20年前本館獲得一批完整的愛國獎券,品相精美,色澤如初,是由收藏家李世林先生所捐贈,內容包括自民國39年4月30日由省政府財政廳依據「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委託臺灣銀行發行之愛國獎券第一張正式發行,到民國76年12月27日停止發行為止,共計1171期全套完整的獎券。這些圖像,有別於學術性與館藏經史子集古典文獻,更貼近臺灣社會生活。對於民眾想要瞭解臺灣的影像,可以提供第一手的縮影,同時也記錄寶島臺灣的點點滴滴。現在剛好是暑假,不少年輕學子、國中小學生有機會到臺灣各地旅行,不妨也可以將閱讀這些圖像組成成為一個臺灣小歷史專題,當作暑假作業。 二、國圖典藏的這些圖像,特別是明信片,最早發行的年代是甚麼時候 ? 典藏最多的分布在哪些年代? 還有這些明信片為什麼會有那麼豐富的圖像。 現在臺灣民眾接觸到明信片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除了抽獎或寄送衛生所打疫苗通知以外,大概很少會用到,加上數位攝影與網路資訊發達,所以大家可能逐漸忘記明信片作為傳遞圖像與通信的功能。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是在1869年當時由奧匈帝國發行,因兼具價廉、便利的特性,很快就風行歐美各地,成為人們傳遞訊息、收藏展示的對象。第一張攝影明信片則是在1889年巴黎博覽會發行,十幾年後,臺灣人就開始使用明信片。1905年,臺灣出現第一場明信片交換會,由當時臺灣總督府首度發行「紀念繪葉書」(加印繪畫或相片的明信片),紀念日本治臺的十周年,這就是最早在臺灣發行的官方明信片。本館典藏之明信片最早發行的年代也約略同時。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印刷事業發展蓬勃,明信片發行也多了起來,譬如在警廣附近有座很著名的歷史建築,現在被稱之為紅樓,過去有間書店,就是已發行臺灣原住民明信片聞名於世界。當時發行明信片主要採用平板印刷,在 色彩方面,初為黑白影像,後來使用植物與礦物染料,手工彩繪,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日治時期的明信片,會出現不同顏色版本的原因,主要還是牽涉到彩色印刷的技術問題。1910年代,臺灣與日本才開始有彩色明信片,1930年代,彩色印刷品成為明信片的主流。 日本佔據統治臺灣時,由於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1905年以後大量明信片透過官方、報社、出版社,甚至營利性工商行號發行,其流通時間將近50年。這些明信片之內容之所以那麼豐富,特別是有關原住民與臺灣民俗、建築圖像,除了因為設計者相望它具備廣告、通信、欣賞的功能,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希望收到這些明信片的人( 主要還是住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 可以肯定日本殖民地政府統治臺灣的成就,尤其是1920年代以後一些有關農工商、都市發展的圖像,則是展現日本統治臺灣正面成果,同時也瞭解臺灣社會相較於日本較具特色的地方。 另外,在愛國獎券方面,從每張10元調整到最後的100元,它的內容題材包羅萬象,包括:傳統故事、政治口號、故宮文物、台灣風情、三軍官兵、節日慶典、國民生活規範、四季花鳥、交通建設等。雖然圖像繪製題材,須由繪製者先製作圖像計畫送臺灣銀行審定,通過後才能印製。不過,每一期愛國獎券都有細心設計繪製的不同圖案,上面的口號從早期的反共抗俄,到後來的促進經濟建設,點點滴滴完整記錄了臺灣社會進展的軌跡及變遷,反映了近代的發展,可以說是臺灣歷史文物的瑰寶。 三、有沒有那些圖像是你印象比較深刻可以跟大家分享? 以明信片而言,本館在整理日治時期照片時有關臺灣社會生活、原住民風俗、臺灣博覽會,以及包括臺北、基隆、新竹、臺中、臺南、高雄等都會區的建築風景,都很受讀者喜歡。個人比較欣賞具有古早臺灣味的明信片,如中元節藝閣、陣頭、寺廟建築、水牛風情、普渡祭典、擺渡帆船、人力台車、婦女洗衣、農具、漁撈、傳統仕紳、婦女與兒童形象、藝妓、歌舞團、城樓、農村物產、臺灣八景。這一系列照片著重於舊時臺灣風情的捕捉,最能表現臺灣人實際生活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還有日本遊客來臺灣時最青睞的風景名勝。其中因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票選出來的「八景」,包括八仙山、鵝鑾鼻、太魯閣峽谷、淡水、壽山、阿里山、基隆旭岡、日月潭,不論是以水彩寫生或照片呈現,都可清楚瞭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另外,有關臺灣人文活動的部分,其中有3張照片是刊載蓬萊歌舞團到日本表演的劇照,第一次看到實很訝異,古早時代居然也會有本土樂團離開臺灣到外地表演。而且後來去考證報紙才知道,這些樂團團員不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當詮釋農村民謠時還真的牽一頭牛到臺上演出,連扮演原住民時也有模有像,非常有趣。 另外,類似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活動,在日治時期的明信片中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臺灣最早與博覽會發生關係,則是在清朝統治時期19世紀末期,到外國陳列原住民風俗與生活器具。日本統治臺灣以後,1897年臺灣農產品首度赴日本展示。1916年歐戰期間,臺灣首度舉辦大規模的「勸業共進會」展覽會建立了後來以臺灣總督府為中心的展場活動慣例。此後臺灣官方與民間舉行博覽會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到1945年為止共舉行過244次各式展覽會,其中較著名的要屬1935年的始政40年博覽會。始政兩字指的是日本統治臺灣開始。日本政府推動展覽會舉辦的目的就是要展現統至成績。不過,臺灣人也逐漸從這些活動中吸收外國的發展經驗,同時向世界行銷臺灣。我們館藏有一系列大量有關1935年博覽會時發行的明信片,裡面甚至還附上停車地圖與會場指南,其規模幾乎就是整個臺北市,甚至連基隆與陽明山都有展場,非常有意思。 最後我要向讀者推薦的應該是由1920年代臺中地區發行的臺灣飛行英雄謝文達相關照片,謝氏曾經參與日本飛行大賽獲得第二名,但他放棄高薪,反而投入1920年代臺灣青年運動,支持議會設置請願與廢除日本嚴苛法令,並以民族熱情希望透過飛行表演與競賽提高台灣人自信心,雖然後來離開台灣投身國民革命軍並沒有讓他夢想成真,卻為當時苦悶的臺灣人帶來自立自強的希望。 四、這些來自日本官方與財團發行的明信片,內容是否就是過去臺灣社會的真實呈現呢? 其實如同當代的媒體報導,過去這些明信片圖像的內容大部份都是透過精心設計,但這並不會影響到它們的歷史價值。 西方人有句話是這麼說:「讓史料說話」。事實上,史料不會自己說話,要靠人來進行詮釋。這些照片在發行時正逢日本統治臺灣最成熟的1920-1940年代,今日我們要如何看待他們的歷史意義呢?這些照片被後其實隱藏一種殖民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力關係:譬如臺灣印象系列明信片多半強調臺灣相對於日本具有南方國度、熱帶、亞熱帶氣候、農業社會,以便與日本本土的北方國度、溫氣候帶、工商的社會氣質相互比較。換句話說,這些日治時期的圖像的內容不一定就是當時臺灣實況,不過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作為我們觀察臺灣文化與歷史記憶的材料。尤其是當時日本人認為最能代表臺灣的人事物,往往是我們最熟悉卻最常遺忘的部分,這反而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掌握臺灣文化長期發展的特色,譬如明信片中有數張艋舺青山宮范謝將軍出巡、清水大地震的照片這些題材都是當時臺灣人認為平淡無奇或者在死亡禁忌層面不願意接觸的範圍。 五、這些明信片與愛國獎券除了作為學術研究,國家圖書館還希望它們發揮哪些教育用途? 國家圖書館兼具研究與社教機關的性質,因此館方比較強調知識與閱讀的推廣,希望典藏這些圖像應不僅止於一般文物懷舊展的格局,還要打破圖像展覽只能發思古之幽情的侷限性,進一步發揮整體在提供學校教育素材,幫助學生與老師將圖像運用到學習層面,以及延伸教育利用之目的並且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這幾年陸續出版有關原住民與臺北、臺中、臺南、航運等主題之明信片,同時也舉辦過多次巡迴臺灣都會地區展覽,希望可以讓更多民眾瞭解它的教育價值,譬如說 在歷史教育功能,讓民眾瞭解記錄時代記憶不只是文獻書本,它的確可以將過去臺灣形象、社會百態、宗教、產業、軍事、政治、都市變遷,庶民生活,縮影在方寸之間。 在地理教育方面,讓民眾更清楚意識到臺灣山川河流與動植物的正在改變,如臺灣八景,其中如原始森林,不少已遭人為破壞,甚至不復存在。 在族群教育方面,透過大量原住民正面的形象與豐富的文化圖像呈現,也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族群能夠透過賞析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原住民尚武、純樸、樂觀、才藝、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各族群體生活的獨特社會結構。 在性別教育方面,本館典藏明信片中以女性為主題的圖像至少超過5分之1,時代從清朝統治後期到1940年代初期,不僅在服飾與姿態上表現出連續性的轉變,另外也可以從攝影風格看出女性逐漸自主的痕跡,譬如從纏足到服飾方面的解放,甚至1920年代已有不少藝旦小姐手上已有手表出現,這表示她們當時至少在經濟與時間安排方面,逐漸西化。 最後在愛國獎券方面,它的封面圖像設計可說每一張都代表著臺灣不同時期的風貌。初期,因為政治的對立,政府仍一心想要回歸大陸,臺灣成了反攻復國的基地。所以,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新環境,投入建設的行列,以提升國民的士氣。至中期,以美國為主的自由陣營保護傘下,臺灣得以由農工轉型中發展經濟,政局日漸穩定平和。後期,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更為全世界所矚目。瀏覽它的圖像就好像在回顧臺灣如何脫離貧困,建立富裕繁榮的經濟社會。 六、那麼如果一般民眾如果要欣賞這些圖片,要怎樣才能找到相關資訊? 本館在95年至97年曾舉辦各類推廣活動,重要展覽活動如「映象臺灣圖片展」(2006年7月到12月);「博物館博覽會-映象臺灣圖片展」(2006年12月華山藝文特區展覽),並且以日治時期原住民、眾要都會區、海運為主題陸續出版相關書籍,民眾可在一般圖書館借閱或者國家書店購買。另外,本館也已經將4800張明信片與完整愛國獎券影像公開於本館臺灣記憶系統,網址是 http://memory.ncl.edu.tw 或者也可以從國圖首頁 http://www.ncl.edu.tw 點選臺灣研究相關網展即可進入瀏覽圖像與相關解說文字。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9):書香世代傳-藏書家與圖書的故事
2011/08/0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8月8日播出「書香世代傳-藏書家與圖書的故事」。本單元由本館特藏組張圍東先生,接受主持人士坪的專訪,介紹由古至今藏書家小故事。 一、古籍是我國先聖昔賢的心血結晶,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紀錄,古代除了政府公藏之外有不少為民間藏書家所珍藏,大眾亦難得一見。現在我們有機會親自讀到這些古代個人藏書嗎? 的確,古代政府公藏典籍文獻固然不對一般百姓公開,即使是私人藏書,也大多視為珍秘,不輕易示人。最有名的例子要算明代嘉靖年間范欽天一閣藏書 ,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刻本、抄本。范欽死後,他的長子大沖繼承全部藏書,並規定藏書歸子孫共同所有、共同管理;書庫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保證了藏書的不流散。到了清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綉芸酷愛詩書,聽到天一閣數萬卷藏書,為求得有登閣讀書的機會,托官為媒,嫁與范欽十四世孫范邦柱為妻。婚後,綉芸對丈夫提出上天一閣看書,范邦柱連連搖頭,說老祖宗早有女子不准上書樓的規矩,誰也不敢違背,綉芸為此鬱鬱寡歡,不久就含恨離開了人世。 今天世人不再有恨,因為古今許多重要藏書家的善本古籍大多都已收歸公藏,且公開提供讀者借閱。以我館為例,在1933年本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成立籌備處初期,即已蓄意蒐羅古籍善本,尤其是從1940年初抗戰中期至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事爆發止,在租界尚未被日軍接管的上海,有識之士如張元濟(1867-1945)、張壽鏞(1976-1945)、何炳松(1890-1946)、張鳳峯(1895-﹖)、鄭振鐸(1898-1958)等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經由初為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後為首任館長的蔣復璁(1898-1990)策劃聯繫,還有葉恭綽(1881-1968)、徐森玉(1881-1971)的協助,為國家秘密蒐購當時我國東南淪陷區重要藏書世家散出的珍貴古籍,以免流落異域。在不滿兩年期間,所獲善本即多達4,864部、48,000餘冊,其中即包括蘇州劉世珩(1875-1926)玉海堂及其子劉之泗(1900-1937)、吳興張珩(1914-1963)、常熟瞿鏞(1794-1875)鐵琴銅劍樓及其後嗣瞿鳳起(1908-1987)、廣江劉體智遠碧樓(1880-1963),江寧鄧邦述(1868-1939)群碧樓、吳縣王蔭嘉(1892-1949)二十八宿硯齋、武進陶湘(1870-1941)、武進費公慈(1855-1905),順德鄧實(1876-1951)風雨樓、嘉興沈曾植(1850-1922)海日樓,南陵徐乃昌(1868-1936)積學齋、海碧張元濟(1867-1959)吳興劉承幹(1882-1963)嘉業堂、吳興張鈞衡(1871-1928)適園及其子張乃熊(1891-1945)等江南名藏書世家的珍藏。 二、請問目前保存下來的古代私家藏書有什麼特色呢﹖ 以明清以來藏書家為例,如明代范欽(1506-1585)天一閣,除藏有珍貴罕見的宋元明刻本和手抄本外,特別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具特色。明末錢謙益(1582-1664)經常奔走於各個藏書家家中看書,每遇自家缺藏之書必借回去抄寫。毛晉汲古閣亦是遇世所罕見而自己得不著的書,選抄書匠,挑好紙佳墨照原書字體一絲不差地影抄下來,所謂「影抄」即與原書酷似,非細審不能辨。又如清代黃丕烈(1736-1825)嗜宋版書,只要見到必竭力收入,自稱「佞宋老人」,又許多書多收有二、三種,甚至五、六種版本,薈萃了明清以來諸名家遞藏之書。鄧邦述群碧樓收藏多者為史、集兩部,而其兩大重點是宋元古本和明嘉靖刊本。楊守敬(1839-1915)在光緒年間曾任駐日使臣何如璋隨員,稍有空即訪購中國古籍,其藏書的最大特色即多得自日本,且多有國內失傳者。近人李盛鐸(1858-1937)曾出使日本,結識日本目錄學家島田翰,購獲一批國內久佚的古籍,所收就版本而言,不僅包括宋元明清各代的精刻本及抄本、校本、稿本,還包括刊印精美的活字本及套印本。劉承幹嘉業堂所藏最著名的四部宋刊史書-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專闢「宋四史齋」珍藏,此外,所藏各省縣方志極多,明人集部書亦足觀。 著名善本,往往歷經名家遞藏,所謂「源流有自」。館藏宋施元之、施宿、顧禧《註東坡先生詩》存21卷目錄下半卷20冊,宋嘉定6年(1213)淮東倉司刊本,宋刻宋印,且以編年為次,註者又與蘇東坡同為宋人,年代接近,故考證詳實,極具研究價值,全書鈴印纍纍,可知曾歷經明嘉靖間安國、明末毛晉、清宋犖、揆叙、翁方綱、吳榮光、潘德輿、葉名澧、鄧詩盦、袁思亮、潘宗周、蔣祖詒、張澤珩等名家遞藏,具有文物、藝術、學術等多方面特色。清儒翁方綱得此書,喜題其書室曰「寶蘇室」,每年東坡生日,設奠祭拜,當時名流雅士七十餘人爭相題詩撰跋,甚或繪圖於每冊護葉,堪稱館藏最風雅的書。光緒末,書歸湘潭袁思亮,後袁宅大火,藏書遭波及,幸家人搶救此書出,僅傷及各冊周邊。 三、可否談談藏書家愛惜珍貴古籍的逸事﹖ ◎宋趙明誠(1081-1129),李清照(1081-﹖)夫婦 在《金石錄後序》,《藏書紀事詩》有記載趙明誠買書習慣的文句:「把所有的薪水用在購買古書的興趣上,每次有了收獲,就與妻子李清照一起校對。」「雖然在貧困的環境裡,也不改變這種志向。……考慮在食物與穿著上節省;但遇到了各類的書籍,雕版印刷上文句沒有脫漏,沒有殘缺的珍本,常常立刻就買下來。」 ◎明朱大韶(嘉靖26年(1547)進士) 朱大韶「生性愛好收藏古籍,尤其是宋朝的『鏤版』。當他透過探訪得知當時有人收藏了宋槧版的袁宏《後漢紀》……並用珍貴的錦織與玉器裝飾時,朱大韶不惜用一名美麗的婢女去交換。……那名婢女在出發前,在牆壁上題下一首詩:「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朱大韶看到了壁上的題詩,心中感到相當地惋惜,據說沒多久就去世了。 ◎明胡應麟(1551-1602) 胡應麟「天性極為喜愛古書,在年輕時隨著父親來到當時的京城。父親的官俸並不優渥,而應麟因為嗜好的緣故,常常加以收購,向父親索討。若是不順從他,胡應麟會脫下妻子的首飾、甚至是衣物作為購書的價金。」「應麟形容自己:在其他的事物上沒有什麼喜好,唯一的興趣就是書,甚至看作飲食一般的重要。」 ◎清朱彜尊(1629-1709) 敘述錢曾對自己所著述的《讀書敏求記》極為重視,雖然朱彝尊千方百計地努力,仍然無法看到內容,於是朱彝尊利用某次邀宴的機會,私下用黃金翠裘買通了人開鎖;並事先安排了抄手在密室中,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全書抄完。 ◎清王昶(1725-1806) 印上內文採類似三字經的形式,大意是說自己努力收集來的藏書,希望後代子孫善自珍惜、勤加鑽研。如果有不肖子弟賣弄招搖,就應該遭到家規處罰。 ◎清張蓉鏡(1803-?) 本館藏明邵寶《對客燕談》明鈔本,護葉上有張蓉鏡血書一大「佛」字,並跋稱「以免蛀厄」云云。又《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20著錄宋刊邵雍《伊川擊壤集》,卷三冊首空葉亦有張蓉鏡血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四、除藏書之外,歷代藏書家對珍貴古籍還做了些什麼貢獻? 除典藏的保存外,歷代藏書家對珍貴古籍所做的貢獻,還有--- ◎典籍的流播: 可從三方面來看,一是借閱之途,二是借抄之途。三是刊印之途.尤其是在刊印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黃虞稷、周在浚,他們二人為使珍籍得到廣泛流通,不致因意外災禍而一朝湮滅,在自己無力刊刻的情況下精心挑選了家藏中罕見流傳的珍祕圖書編成書目,聯合向社會各界徵求刊刻者,這就是著名的《徵刻唐宋祕本書目》的由來。 ◎典籍的完美: 一是對圖書的愛護,如元趙孟頫提出「不要拆卷書脊,不要折起書角。勿用指甲刮損文字,勿用口水掀頁翻書。不要將書本當作枕頭,不要在書內夾入名片。有破損即時修復,閱讀完務必闔上。」 二是對圖書內容的校勘補正,如明代趙用賢為校《洛陽伽藍記》,先後用了八年時間,以五種不同本子校讎,其改正誤訛增補遺漏860餘字。 三是對殘缺的圖書搜訪集全。明趙琦美購得李誡《營造法式》殘帙一部,中缺十餘卷,為補全此書,從此寢食不寧,僕僕遍訪于藏書名家、書肆、祕閣,艱辛曲折歷時二十餘年,終使該書幸得延津之合,臻于完美。 ◎典籍的生產: 即指利用藏書,在治學探索的基礎上,以著述、匯編等形式創造編著出新的典籍。如黃宗義《明文海》,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張月霄《全文最》等,以及大量的地方文獻匯編如《四明叢書》、《金華叢書》等。 ◎典藏的捐公: 如梁啟超,1929年卒後,其飲冰室4萬餘冊遺藏永遠寄存北平圖書館。傅增湘,1949年卒後,其雙鑑樓藏書捐獻北京圖書館。 此外,在浙江,著名藏書樓,如范氏天一閣、黃氏五桂樓、馮氏伏跗室等均踴躍將各自的珍藏貢獻給國家。現在浙江圖書館豐富而具特色的古籍藏書中,私家藏書的捐贈構成了主要的基礎。此外,本館藏嚴靈峯先生生前捐贈的諸子書善本,故宮亦接受各界捐贈,如沈仲濤研易樓珍藏。私家藏書樓的歷史使命因現代圖書館的崛起而結束,其生命卻因融入了現代圖書館而永續延綿,生機無限。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8):烽火故紙情-搶救古籍大作戰
2011/08/0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8月1日播出「烽火故紙情-搶救古籍大作戰」。本單元由本館特藏組俞小明主任,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抗戰期間國立中央圖書館搶救珍貴古籍的過程。 一、為什麼要以「烽火故紙情-搶救古籍大作戰」為題? 這得要從抗戰期間搶救珍貴古籍的一段館史說起。民國22年,本館前身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南京成立籌備處,初期所蒐集圖書文獻稱得上珍貴的並不多見,直至抗戰期問,經由上海幾位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進行秘密蒐購,因而獲得大量可能流失的善本古籍,其過程緊張驚險,實可拍成今日的諜戰片。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以此為題,來與聽眾分享的原因。 二、可以先談談這段特別的蒐購緣起、同志會的成立等緊張驚險的過程嗎? 「遺編萬卷不尋常、狼煙起處偷蒐藏、同志有心齊戮力、指掌滿溢是書香」本館前特藏組盧錦堂主任曾以此七言絶句為標題撰文介紹這段故事。 時光回到民國29年及30年,也就是這段”搶救古籍大作戰”發生的時間… 1.蒐購緣起 江南一帶向為我國人文淵藪,抗戰期問當地藏書世家不少善本舊籍卻燬於戰火,即使僥倖得免,無奈書主為生活所苦,不得不忍痛割愛,這些珍貴文獻於是流入上海古書市場。這時敵偽華北交通公司、梁鴻志、陳群等人,以及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日本三井會社等都搶著蒐購,志在必得。如果政府繼續坐視,兵焚之餘的古籍很可能全落入外國人手中,說不定將來會有一天,研究我國文史的必須留學美國或日本。 有鑑於此,私立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國立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及文學院院長鄭振鐸、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等幾位仍留在上海的學者專家於民國28年底及民國29年1月5日先後聯名函電重慶教育部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建議中央蒐購。重慶方面想到當時國立中央圖書館有一筆建築費存在中英庚款董事會,因戰時無法興建,而國幣又正迅速貶值,因此責成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後為首任館長的蔣復傯先生進行蒐購。 2.同志會的成立 在保留至今的相關文獻檔案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政府和有識人士的對這次大規模而又祕密的蒐購大力支持,尤其是「文獻保存同志會」幾位成員所盡的努力,更值得我們敬佩,當然還有一些深明大義的藏書家也該給與掌聲。 民國29年元旦,蔣復璁先生由重慶動身,9日抵香港,與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葉恭綽接治,再用化名(蔣明叔)潛赴上海,14日抵滬,經與有關人士商議,決定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以避敵偽耳目,對外蒐購善本古籍。在蔣先生離開後,「同志會」緊接著即展開工作。其大致分工如下:由張壽鏞負責版本與價格的審定,何炳松負責經費的收支,鄭振鐸負責跟書商及藏書家接洽,並兼圖書的保管、編目,版本收藏家張鳳舉參與採訪,葉恭綽則負責香港方面的蒐購及主持由滬寄港精品的轉運事宜,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鴻寶亦從後方跋涉至滬、港兩地協助工作。此外,張元濟雖早曾聲明「不與於辦事之列」,但對收書情況仍多有諮詢。蔣復璁則坐鎮重慶,爭取經費並主持大局。 其後陸續密集的幾個月,同志會成員在29年4月第1號工作報告書至30年6月第9號工作報告書中詳細陳述購藏經過。同時為避免引人注意,第3號工作報告書中決議,所購得古籍首頁上,均蓋上「希古右文」朱文方印,末頁則蓋「不薄今人愛古人」白文長方印。第4號工作報告書中則聲明:”近來通信頗感因難,以後通信,擬全用商業信札口氣,敝處即為商店,萬字以百元代,千元則以十字代之等…。”信中亦多以別號署名。這就是我所說的與今日諜戰片情節極似之處。 3.爭取經費 教育部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同意支持,但如何將款項交到同志會成員手中,在戰時也是煞費苦心。款項計分三筆匯出,第一筆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自重慶匯到上海40萬;第二筆分別匯給葉恭綽30萬及王雲五50萬,再由兩位分批由香港匯至上海,其中6萬多因港府下令凍結國幣而未匯出;第三筆70萬則由重慶直接匯給何炳松購買適園藏書。在美、日環伺擬趁機搶購,而北平、上海兩地書肆的推波助瀾,增加搜購古籍的難度與挑戰,經費的順利到位,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4.購入成果 江南著名藏書家如吳興張氏適園、劉氏嘉業堂、江寧鄧氏群碧樓、嘉興沈氏海日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等私藏珍本大都被購得,收歸國有。直到民國30 年12 月,太平洋戰事爆發,上海局面日益動盪,蒐購古書的行動不得不停止。雖然只有短短差不多兩年時聞,卻適時購得善本4864部,48,000多冊,實可稱豐碩。 5.關鍵人物鄭振鐸小故事: 前述分工中曾提及一位鄭振鐸先生,負責跟書商及藏書家接洽,並兼圖書的保管、編目,在此次搜購古籍行動中是關鍵人物,所以想談談他的小故事。 在鄭振鐸《求書目錄》中曾自述其個中甘苦:「有一個時期,我家裡堆滿了書,連樓梯旁全部堆得滿滿的。我關上了門,一個客人都不見,竟引起不少人的誤會與不滿,但我不能對他們說出理由來。……為了保全這些費盡心力搜羅訪求而來的民族文獻,又有四個年頭,我東躲西避著,離開了家,蟄居在友人們的家裡,慶弔不問,與人幾乎不相往來。我絕早的起來,自己生火,自己燒水燒飯,起初還吃著罐頭食物,後來買不起了,只好自己買菜來燒。在這四年裡,我養成了一個人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假如有人問我,你這許多年躲避在上海做了些什麼事,我可以不含糊的回答他說:『為了搶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獻!』」 曾有人建議按月付給鄭振鐸酬勞,鄭氏即於1941年2月26日致函蔣復璁以明其志:「廢寢忘餐以從事于搶救文物者,純是一番為國效勞的心。……書生報國,僅能收拾殘餘,已有慚于前後方人士之喋血殺敵者矣,若竟復以自詡,而貿然居功取酬,尚能自稱為『人』乎?望吾公以『人』視我!……」 6.藏書家的深明大義:(劉氏嘉業堂購書經過) 同志會成員與藏書家之周旋,實展出渾身解數。嘉業堂書12,400部,16萬多冊,其珍貴尤在明代史料之豐富完整,單以明刊本而言,即有1,900多部,均佔全部藏書六分之一。最先是1940年5、6月間傳出劉氏有出售之意,但索價高至80萬元,8月間忽有日人委由書商出面洽購,劉氏雖尚深明大義,但應付極為困難,日人甚至還價至60萬,大有非得不可之勢,同志會諸人只有與劉氏懇商一兩全之計,如日方必欲購買,即將全部藏書析為三份,上品售歸國家,下品應付日本人,中品則向重慶方面請求經費續購,至1940年年底劉氏書目印出後,又多一些競爭者,書賈蠢蠢欲動,美方也想染指,幸而此時行政院增撥60萬購書費,與劉氏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至1940年4月終於大功告成,以25萬元選取明刊1,200多部,抄校本36部。(見蘇精〈抗戰時秘密搜購淪陷區古籍始末〉一文) 三、這批得來不易的現存何處?保存環境如何? 這批資料歷經戰火,輾轉播遷來台。其中有一批古籍還曾流落至日本。當「同志會」所蒐集的善本古籍以香港為中轉站或暫存地時,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主任陳君葆即協助保管工作。後來香港淪陷,日軍查封圖書館,陳君葆仍在監視下埋首整理其中藏書,不久,他眼見這些善本古籍運離香港大學,憂心如焚。到了戰爭結束,他立刻展開追查,在他得知外國友人將隨遠東委員會到日本審查戰爭罪行後,便託請代為留意該批書籍的下落,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外國友人來信帶給他於東京帝國圖書館發現該批善本書的好消息,於是他隨即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杭立武,請加速追尋失書。結果,書總算找回來了。 而今這批古籍現在安穩地存藏於有雙套保全系統、細水霧滅火系統及恆溫恆溼(18-20度C;55%-60% RH)設備的本館善本書庫,並以臺灣紅檜的木櫃存放,供版本及文史研究者參考利用,相信當可堪慰「同志會」志士當年的高風義行。 四、這批古籍的特色為何? 這批古籍(4864部,48,000多冊)佔本館現有善本古籍的三分之一強。在第6號工作報告書中載明「我輩購置之目標應以(一)孤本(二)未刊稿本(三)極罕見本(四)禁燬書(五)四庫存目及未收書為限。」此亦即此批古籍之特色,此外對於”史料”書則尤著意搜羅。其中擇幾部簡述其特色: 1.《東都事略》 130卷,宋王稱撰,宋紹熙間眉山程舍人宅刊本。此書是南京人所修北宋九朝帝王史,宋刻宋印。目錄後有刻書牌記,聲明禁止翻印,可佐證當時刻書事業的發達。 2.《宋太宗皇帝實錄》存12卷,宋錢若水、楊億等撰,宋理宗時館閣寫本。此為現今僅存的宋代皇帝實錄,亦館藏最早的官書寫本。書中發現有用雌黃塗抹誤字,再重新寫上正字;各卷卷末並記書寫、初校、覆校諸人姓名。 3.《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150卷,宋趙汝愚編,明弘治3年(1490)錫山華氏會通館活字印小字本。明無錫華燧會通館是我國銅活字印書的創制者,此為該館現存最早銅活字印本。因屬草創,故墨色不均,行列亦參差,卻不失在我國印刷史上所代表的意義。 4.《金石昆蟲草木狀》27卷,明文淑女士編,明萬曆間彩繪底稿本。文椒是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的玄孫女。此底稿本有繪圖1,300 餘幅,大抵根據明代內府珍藏及文氏家藏本草圖摹繪而成,為研究古代我國藥材的罕見資料。 5.《經進周曇詠史詩》3卷,唐周曇撰,影抄宋刊本。舊日藏書家特別重視宋元版,遇一孤本,常請名手臨寫,力求逼肖原書。此本甚至連原刊蟲蛀處亦仔細勾畫,又描摹清帝印記,幾可亂真。 6.《註東坡先生詩》存19卷,宋施元之、施宿、顧禧註,宋嘉定6年(1213)淮東倉司刊本。此本宋刻宋印,且以編年為次,考證亦稱詳實。清光緒末年書歸湘潭袁思亮,後袁宅大火,幸賴家人搶救,僅傷及各冊周邊。上海圖書館新購翁氏藏本,存32卷,可互補。俗稱火燒本或焦尾本。 7.《此山先生詩集》10卷,元周權撰,元至正間刊本。集中多周氏與當時名流唱和的詩作,寫刻精美,為海內外僅存孤本。 8.《唐詩》716卷,清錢謙益、季振宜同編,清初錢、季二氏遞輯底稿本。此大抵剪貼明刊諸唐人集,細加校勘而成,每家又各附小傳,為研究唐詩的重要文獻,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即承襲于此。 五、一般民眾如何親近這些善本古籍? 位於國家圖書館四樓典雅古樸的善本書室,提供民眾親近古籍的最佳環境:包括參考書區、檢索/列印區、 微縮閱讀列印區,提供書庫古籍調閱服務,並籌辦年度定期古籍展覽或特展。專室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 上午9時至下午5時 (週六僅開放閱覽區);週一及週日不開放。 此外,本館自2001年起,為妥善保存原件並便利讀者使用,積極參加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10年來已陸續完成近7000部善本古籍數位典藏內容,並己於本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http:// )」中開放各界檢索利用。目前仍持續進行中,希望能為古籍創造原件妥藏、數位加值雙贏的新局。同時,除一般供學界研究者的線上檢索及列印外,並授權提供出版界為古籍再造新生命的複製出版。 六、展覽活動預告?誠邀古籍合作出版或授權出版? 1. 自8月1日起,特別規劃「國家圖書館藏清季報刊文獻展」,歡迎各界蒞臨本館四樓”善本書室”參觀。展場提供導覽手冊,供民眾參閱,自主學習。 (* 近期始卸展的「」導覽手冊也歡迎索閱,此次活動中以門神為例的五色套印版畫DIP,因頗獲好評,將繼續呈現,歡迎蒞館參觀。 2. 9月8日起至10月27日,為配合本館年度經典導讀的活動,刻正積極規畫特展:「讀享”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將主打10部與古代文人生活美學相關的經典古籍,再搭配該書譜系,預計推出60部古籍,經典原件展出,機會難得,請拭目以待。 3. 在全球中文熱的浪潮中,經典古籍的再版成為頗重要的一環,本館誠邀有興趣的出版界共襄盛舉,將這些經前人努力收購珍藏的經典再現,讓後人得以親近古籍。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7):國家典藏大家一起來
2011/07/2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7月25日播出「國家典藏大家一起來」。本單元由本館採訪組蔡佩玲主任,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徵集國家文獻的基本職掌及法定送存制度的重要性。 1.國家圖書館徵集典藏圖書資料的途徑有那些? 國家圖書館(本館)在屬性上屬於國家級的圖書館,也是我們國內真正唯一的國家級圖書館。它和其它圖書館不同處在於,某些角色與任務的扮演,是法定的,唯一的。如扮演著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資料、蒐集當代的完整文化記錄;廣徵世界各國重要文獻資料的角色,另外幫全國出版的圖書申請國際標準書號(ISBN)也是國圖專有的任務哦!本館徵集圖書資料的途徑主要有:有送存、購買、贈送、交換四種途徑。 2.什麼是送存?什麼是捐贈?兩者對國家圖書館有何意義? 圖書館界所說的送存簡單的說就是書刊的法定送存制度,法令(圖書館法)規定國內書刊出版品於發行時,需送存至國家圖書館一份,以便保存國家文獻。送存字面上雖有〝送〞字,但並非贈送,其英文名稱為deposit,強調的是保存;透過送存制度,國家圖書館就能為大家典藏當今的所有出版紀錄及文化成果。這樣我們後代的子子孫孫就能看到我們這一代的人,出版了什麼書,都在研究什麼,感興趣的書又是什麼?真的非常重要!許多出版社,也都來國家圖書館找尋她們自己早年的出版物呢!因此國家圖書館可以說是「國家的總書庫」也是全國民眾永遠的「大書房」。尤其近年來,數位出版品非常蓬勃,對於單純只發行電子版本的電子書電子期刊,這對於國家文獻的典藏與文化的服務,當然是很大的轉變,同時也是挑戰。因為數位的東西,不像紙本書刊有實際的物件存在,而且稍縱即逝,無影無蹤,因此國家圖書館將於下個月(8月份)將正式推出「數位出版品平台系統」,透過這個系統全方位的功能設計與服務,我們期許能持續為全國出版社服務,同時提供民眾方便的數位閱讀服務與體驗。這個系統並於今年榮獲美國圖書館學會(ALA)2011年國際創新服務獎的肯定,與國際間的許多系統競爭能夠勝出,非常不易。屆時希望全國的出版社及民眾都能多多支持。期望出版社也持續將電子書送存給國家圖書館典藏,讓國家的文化成果,得以保存典藏。 捐贈則是自願的將藏書或文物捐贈給圖書館典藏。送存與捐贈都是館藏重要的來源與方式。 3.國家圖書館為什麼需要外界捐贈?那些捐贈是國家圖書館需要的? 國家圖書館除了依賴送存途徑徵集國內出版品之外,編有預算採購中外書刊,但購書經費與數量龐大的圖書資料相較起來,當時遠遠不足,因此購買數量十分有限。我們這個藏富於民之社會所擁有之形形色色書刊文物資料,僅靠送存與採購途徑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國家圖書館非常歡迎各界捐贈,只要符合館藏所需,均在納藏之列。舉凡特殊資料:如各行各業及各學科領域等方面有重要貢獻或有卓越成就及影響性之個人與團體之手稿、日記、書信、照片、媒體資料等,為現階段本館需要外界捐贈之重點。 4.歷年來外界捐贈國家圖書館之概況? 國家圖書館數十年來接受相當多的社會各界捐贈,以藝文學術界的捐贈較為普遍,捐贈範圍以圖書、手稿為主,如高陽、柏陽、華嚴、王文興、陳紀瀅等名家,捐贈量最多的為嚴靈峰教授,共捐贈15,000冊舊籍。 影音資料的捐贈以作家王璞先生捐贈他自己親自拍攝的「作家錄影傳記」、「中華民國藝文活動紀錄片」最具特色。 還有去年11月初,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的60位旅居美國等12個國家的華文女作家贈送給本館贈書共計121種133本,每本均有女作家親筆簽名。可作為國內研究海外華文文學以及有關女性文學之資料。 另外去年另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捐贈為來自法國巴黎的龍樂恆先生。他親自到本館將手中珍藏多年之清代嘉慶版圖書(自遠堂琹譜乙套12冊、船山詩草乙套8冊、周氏琴律切音1冊)及龍君自身著作涼思齋印譜親刻印存副本23冊等書全數捐贈本館作為永久典藏。他是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院漢學博士。純然的西方外表,嘴裡說的是饒富韻味的中國腔華語,句裡行間引經據典、妙語如珠,比中國人還中國化的思想內涵與穿著,令人印象深刻之外,不得不對這位背著厚重行囊、不辭遠道而來,言談間盡是滿腹經綸卻又謙沖為懷的國際漢學學者,為傳承中國文化香火專程來台捐贈東方經典文獻的精神,令人由衷感佩。 音樂性資料方面,本館接受的兩批重要捐贈分別為:蕭滋教授的音樂樂譜手稿及李中和教授的音樂創作手稿、出版品及相關CD等,透過這些親筆手稿,大師們的風範與智慧心血,耀然於眼前。 另外透過一些海外到臺灣的展覽活動,於書展結束時就將出版品贈送給國家圖書館典藏,這也豐富了本館的海外館藏資源。 本館歷年收到的捐贈資料包括書籍、DVD、唱片、照片、手稿、劇本、地圖、愛國獎券、印譜、書畫等,歷年捐贈總量達40萬冊件之多,是館藏重要的來源。 5.社會大眾要怎樣捐贈?國圖對捐贈有何回應與處理? 國家圖書館歡迎社會各界捐贈圖書文物,本館網頁上貼有國家圖書館受贈圖書資料處理作業要點,明列本館收受贈書之範圍與表達謝意的方式、聯絡電話與傳真。對於捐贈入館之圖書文物,本館會納入公用目錄中,供民眾檢索利用。另外對於有些獲得捐贈者之授權者,本館則提供加值服務,如王璞「作家錄影傳記」、「中華民國藝文活動紀錄片」,本館加值為數位影音服務系統,提供播放服務。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6):國圖資訊一指通
2011/07/1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7月18日播出「國圖資訊一指通」。本單元由本館參考組王明玲小姐,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利用與參考服務。 一、國圖有那些館藏? 截至100年6月底,本館館藏共有中外圖書三百萬冊、期刊及報紙二萬六千種、非書資料(光碟、唱片、地圖)一百一十萬件、電子資料庫三百種,其中最具特色為:善本圖書及特藏(金元明版、臺灣古書契、日治時期明信片等);國內出版品;國內博碩士論文;政府出版品等。每年臺灣所出版的四萬冊圖書與六萬冊學位論文,都典藏在國家圖書館,成為國內博碩士研究生必來之處。 二、要如何查詢國圖館藏? (一)館藏目錄查詢系統 國家圖書館有三個自建系統的使用率很高,第一個是「館藏目錄查詢系統」,其實使用國家圖書館之館藏,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進館之前與進館之後。第一,在進館之前,就可以先開始查詢我們的館藏目錄,只要連線到我們的網址 www.ncl.edu.tw ,進入「館藏目錄查詢系統」,就可以查到有沒有你要找的書?有的話,又典藏在本館那些地方?本館「館藏目錄查詢系統」是全年無休的免費查詢系統,歡迎多多使用。這樣,在進館之前,你已經有個大致概念,以免白跑一趟。第二,進館之後,要把您查到的書目資料帶著,就知道要去那裏找資料。 (二)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第二個是「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也可以在我們網站首頁找到這系統,最主要功能是可以查到臺灣自民國59年以來所出版的學術期刊文章,逾220萬筆資料。建議各位讀者要注意有PDF圖示的文章,這表示國圖已取得無償授權之全文,可開放線上瀏覽列印。其他的期刊文章,只要知道刊名、卷期、頁數,大部份都可以在您的大學圖書館或附近的大型公共圖書館,找到這些期刊文章。假如在您真正找不到這些期刊文章,才需要親臨國圖影印或下載。 (三)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第三個是「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bIZgxs/webmge?Geticket=1 ,全國博碩士生在口試之前,必須將其學位論文資料上傳至這系統,每天提供檢索人次亦超過80萬次,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學術支援網站之一。但使用這系統需要注意書目出現與上架閱覽的時間差距,也就是說是這系統上的書目資訊,是研究生在口試之前鍵入,所以不見得論文紙本已經出版,真正可供大眾閱覽,建議讀者要在書目上方的頁籤「國圖館藏」點一下,就可以知道本館是否有館藏?假如國圖沒館藏,可以到該畢業生之畢業學校圖書館找一找,尋獲之機會很大。另外,有部份的研究生願意提供電子全文,供大家下載,只要看到書目資料下方標有淺藍色的「電子全文」圖示,就可下載,但是要先行註冊,填寫基本資料。 三、國圖還有那些重要資料庫? 以上所講的三大系統,皆是本館自鍵系統,除此之外,本館也會購買一些出版機構或資料庫公司所出版的資料庫,比較重要的有: (一)臺經院產經資料庫 為研究臺灣全部產業的資料庫,包括「研究分析報告」、「產業財務指標」、「企業資料庫」、「產銷存統計」、「進出口統計」、「相關參考資訊」等六大資料庫。 (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蒐集中國大陸所出版之學術期刊文章,從1994年至今約2200多萬篇 (三)聯合知識庫 包括聯合報自 1951到目前的468萬筆新聞報導,可以全文檢索,包括新聞標題與內文。 (四)EBSCOHost 蒐錄英文學術期刊文章,主題包括人文、社會、商學等,但限於授權使用協定,目前只能在館內使用,中南部的讀者,可至您附近的大學圖書館或大縣市公共圖書館,問問看是否有購買這些資料庫? 四、應用實例 (一)館藏目錄 1. 日本學者尋找有關臺灣日治時期總督府所出版有關臺灣茶的出版品 在館藏目錄內,如果以「臺灣總督府」與「茶」兩個關鍵字來找,可以找到臺灣總督府在1940年所出版《臺灣茶業統計》一書,典藏於本館6樓日韓文室。 2. 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過程 在館藏目錄內,可以找到榮工處所拍攝的《中正紀念堂施工專輯》1捲卡式帶(約33分),典藏於藝術視聽中心延平館舍。 (二)期刊論文索引 1. 有位護士要找兔唇(唇顎裂)寶寶的護理方面鄉關資料 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如果鍵入「唇顎裂」、「兔唇」、「護理」等關鍵字,可以找到類似〈協助一位初產婦面臨產下唇顎裂患孩之護理經驗〉、〈兔唇齶裂修補之護理〉這些文章,期刊文章通常比書籍之時效更新穎、內容更精細。 2. 出版社編輯要出版有關中國辛德勒之稱的何鳳山傳記繪本,其傳記資料何處尋? 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鍵入「何鳳山」,可找到「中國的辛德勒--何鳳山其人其事」等3篇,何鳳山在民國27至29年間,擔任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發出簽證給猶太人,讓二三千人從德國納粹手裡逃生。 (三)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臺灣學位論文中有那些是研究周杰倫? 學位論文所研究之議題,反映臺灣當代之各種議題,也不見得都是硬梆梆的內容,比如臺灣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為例,如以論文名稱或關鍵字中,出現周杰倫三字來找,可以找到「探討媒體形塑下的周杰倫音樂風潮」、「「周杰倫」現象研究」、「聽見「中國風」──華語流行音樂之論述分析2000-2010」等6篇。從文學、語文學、社會教育學、行銷學到傳播學的研究生,都在研究周杰倫。 (四)資料庫 (限本館使用) 1. 達美樂、拿坡理、必勝客各有幾家店? 用「臺經院產經資料庫」可找到「餐飲業之現況與展望」這篇研究分析報告,其中有一張表為「連鎖比薩/速食/咖啡店數統計表」,就可以得到答案。 2. 臺灣醫療器材業之概況 用「臺經院產經資料庫」,可找到「醫療器材及設備製造業基本資料」這篇研究分析報告,對醫療器材業之發展沿革、經營環境及條件、進出口統計、大事紀等,都有精確分析。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5):國圖幫幫忙
2011/07/1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7月11日播出「國圖幫幫忙」。本單元由本館參考組杜立中先生,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的參考資源與參考服務。 一、什麼是圖書館的參考服務? 圖書館的參考服務, 一句話說, 就是回答讀者各種問題的服務. 國家圖書館有一個單位叫參考組, 也有一個很大的參考閱覽室, 放了很多中外文的參考書. 我們每天都在這裏回答讀者各式各樣的問題. 在這裏我想先向各位聽眾朋友解釋一下, 什麼是 “參考書”. 這裏指的參考書絕對不是我們所說的中學生用來加強應付升學考試用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的參考書. 這裏的參考書就是工具書的意思. 它包括了各種學門、各種語文的字典、辭典、百科全書、手冊、指南、名錄、年鑑等等, 這些是我們圖書館員回答讀者問題的時候賴以生存的龐大的資料庫, 我們只要接到讀者朋友的問題, 我們就要很快的從這些工具書裏找到問題的答案, 或者說至少要對讀者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 這就是圖書館所謂 “參考服務” 的基本意義. 讀者朋友向我們提出問題的方式也有幾種, 第一種就是讀者到圖書館來, 在服務檯前, 面對面的向館員提出問題. 根據我們的統計, 面對面提出問題平均每個月都有600到700個問題. 第二種就是電話提問, 平均每個月也都有200通以上. 在這裏順便提一下, 我們圖書館開放的時間是, 星期二到星期五, 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 星期六到星期天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 星期一閉館, 進行內部整理, 不對讀者開放. 不過, 各位聽眾朋友, 我們星期一是要上班的. 因為網路科技的進步, 現在許多讀者朋友已經習慣以電子信箱的傳遞方式向我們提出問題, 我們平均每一季, 也就是每三個月, 中外文我們最少要各回答50個電子郵件. 不僅如此, 國家圖書館網站還設置了一個 “學科專家諮詢服務” 的答覆讀者提問的平臺, 一般說來, 不論任何問題, 我們在24小時之內就會答覆讀者. 網路諮詢的方式已慢慢成為參考服務的主流了, 不限地域的24小時接受讀者提問, 非常方便. 我們還設有一個網路資源區, 提供36部電腦給讀者做檢索資料庫用. 我們還經常設計一些圖書館資源利用的課程, 像 “如何利用圖書館”, “如何利用資料庫” 等, 非常實用, 歡迎各界朋友報名參加, 請留意國家圖書館的網頁資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國家圖書館的參考服務還包括一項 “館際借閱與複印” 的服務. 簡單的說, 就是讀者有在國家圖書館找不到的資料, 不論任何語文, 我們可以把資料從國內或國外的圖書館複印過來或借過來. 歡迎大家多多利用. 二、目前國家圖書館有那幾種型式的參考服務? 就像我剛剛提過, 讀者朋友向國家圖書館提出問題, 要求協助的方式或途徑可以分為幾種, 一就是透過傳統信件向我們提出要求, 這種方式相對已經很少, 在臺灣絕無僅有, 從大陸、歐美、日本來的還有一些, 舉最近的幾個例子, 比方法國巴黎要求我們提供電影電視工具書資料; 日本論語普及會希望得到臺灣宗教資料; 香港方面希望查考臺灣50年代的出版資料; 大陸重慶方面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年希望得到革命先烈鄒容 “革命軍” 的相關資料; 山東方面希望得到武訓興學的相關資料等. 我們都在2、3天內回覆並把資料寄出, 很多甚至當天就航空寄出. 其次就是所謂親臨圖書館的 “臨櫃” 和 “電話” 的參考服務. 讀者面對面向你提出的問題. 通常可分成兩個層次, 一個就是問題非常明確而精準, 比方說找某本書, 查某個人名地名, 查某個年代, 查某個字的讀音等等, 這種情況我們往往可以直接找出答案來給讀者. 另外一種就是讀者希望找某一類、某一個主題的研究資料, 這個時後我們就要根據他的需要檢索出合乎主題的館藏資料, 如專著、期刊論文、資料庫、網路資料等提供參考. 換句話說, 是要給讀者一個方向. 至於有些讀者不太清楚自己的需要在哪裏, 我們還要幫他把觀念釐清, 再告訴他怎麼去找他需要的材料. “電話詢問” 一般就比較單純, 我們甚至可以要求對方不要掛電話情況下, 當場把他的問題解決. 就算比較複雜, 我們請對方留下電話, 10分鐘、1個小時或最遲當天就回. 至於我們圖書館網頁上的 “學科專家諮詢服務” 中設計的讀者 “提問表格”, 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 24小時接受讀者提問, 非常方便, 比方說, 一位學者晚上12點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 我們就立刻答覆掉了. 至於問題, 當然是五花八門, 我們總是自我要求, 儘量當天就解決. 反正不管什麼方式,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 讀者只要由任何一個路徑, 透過任何一個電子信箱進來, 我們都要馬上處理. 三、有沒有哪些問題, 讀者提出來, 但是國家圖書館的參考服務不方便答覆? 這個問題很好. 有幾類問題, 我們的確無法答覆, 充其量提供讀者一些資料的閱讀指引. 第一個就是法律醫藥問題, 圖書館員不具備法律與醫藥的專業資格, 換句話說, 我們不是法官, 不是律師, 也不是醫生護士, 我們不可能, 也絕對不可以告訴讀者, 什麼病要吃什麼藥, 什麼症狀可能是得了什麼病, 這絕對不能亂來, 會出人命的! 法律上也是一樣, 如果讀者在進行訴訟, 我們絕不能建議, 你什麼地方站得住腳或暫不住腳, 或該引用哪個法條, 應該如何立論等等, 萬一官司輸了去作牢怎麼辦? 都是國家圖書館出的主意! 那就完了! 所以我們最多會告訴對方一些法律、醫療方面的書籍資料, 可以增加一些相關的知識. 而且最後我們一定會在口頭上或電子郵件上嚴肅表達, 請對方去諮詢法律及醫療專業人士, 而且要以他們的意見或診斷為準. 這個非常重要. 第二, 我們不能替讀者鑑定任何的藝術品, 我們不是故宮, 我們沒有這個專業, 我們不能宋、元、明、清的亂說一通, 但要命的是, 有不少的讀者總認為國家圖書館是資料重鎮, 三頭六臂, 無所不能. 碰到這些問題, 我們固然汗流夾背的感到很榮幸, 但請各位朋友一定要原諒, 我們真的不能效勞. 第三是學生的試題和作業, 這點有點頭痛. 因為學生作業和一般讀者所提的問題, 有的時後很難區分, 但也有很多時候, 同學把作業問題一字不改的就傳給我們了, 就好像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出功課一樣, 這個我們一眼就看出來了. 所以借這個機會, 我們呼籲各位同學, 知識需要自己消化吸收, 做做功課, 練習自己的條理與組織能力, 也看看自己學習了多少東西. 如果我們幫各位把功課做完了, 其實是害了各位同學. 還有一種問題, 碰到也要特別小心, 就是所謂的 “人生和個人問題”, 比方說, 如果有讀者問你, “最近心情很壞, 覺得日子過不下去”, “失戀了, 不知道該怎麼辦”, 本來其實這些問題都應該去問 “張老師” 的. 而且遇到這些問題, 我們都有嚴肅的心理準備, 萬一有點風吹草動, 我們馬上要報警的! 四、能不能舉幾個參考服務讀者問題的例子? 時間恐怕已經不夠了. 我簡單舉幾個最近的例子, 比方說 “臺北馬階醫院的圖書館是在民國幾年成立的”,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 如果找圖書館裏面的館藏資料, 翻箱倒櫃, 說不定一時半刻、一天兩天也未必找得到答案, 這樣我們的工作效率就會受影響, 所以掛個電話給馬階醫院圖書館, 10分鐘後電話來了, 答案是成立於1950年. 下面另外一個問題就相當專業了, 一個讀者問交通管理的問題, 他問, 大家聽好喔 “綠燈啟動後, 如果車隊中的車輛通過停止線之舒解間距分別為 4.1, 3.7, 3.2, 2.5, 2.1, 1.8, 1.8, 1.8. 請問啟動時間損失為何?” 大家是不是聽了霧煞煞?我們又立刻聯繫交大運輸科技與管理研究所的教授, 把問題傳給他, 他立刻就把答案告訴我們了, 還把計算傳給了我們, 另外還開了一本英文參考書. 提問題的讀者非常高興. 我們在這裏也要特別向各位報告一下, 各類知識, 廣大無比, 浩如煙海, 圖書館員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樣, 不可能包山包海, 可以回答所有的問題. 所以我們如果碰到專業知識領域的問題, 我們都會請教館外的學者專家, 這些學者專家是我們圖書館堅強的後盾. 這是國家圖書館的參考服務比較特別的地方. 而且我們還一直不斷的強化這方面的服務. 另外值得向各位朋友報告的, 就是瑞士的蘇黎士大學的東亞系正在編輯一份目錄, 收集已經翻譯成漢文的法國文學作品, 內容當然也是非常多樣, 這也找上了我們的參考服務部門, 我們要幫忙考訂原文與譯文的書目資料還有作品的內容, 這樣的合作已經超過了半年, 這是特別可以提出來的.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4):大家一起來悅讀
2011/07/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7月4日播出「大家一起來悅讀」。本單元由本館輔導組高鵬主任,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閱讀相關推廣活動。 1.請為我們說明全國民眾的閱讀興趣是否有集中在某一類型作品之情形 (1)遠見雜誌在去年10月發表全民閱讀調查的結果,他們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抽樣調查,在閱讀品味方面,發現小說和散文是接受調查者的首選,其次是經濟、企管及理財方面的書。 (2)國家圖書館則於今年1月彙整去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借閱系統中的讀者借閱圖書類別資料,由於使用資料庫統計分析每位讀者的情形,所以更具有客觀性和周全性。其統計結果已於1月26日發表在國家圖書館網站的最新消息,以及被各大新聞媒體轉載和引用於1月26日和1月27日的報紙。 (3)根據國家圖書館的分析結果,漫畫書是全國讀者最喜歡的作品類型;若以圖書種類的借閱排行榜而言,文學類中最常被借閱的書是獵命師傳奇(九把刀著),其次是盜墓筆記(南派三叔著),暮光之城系列則分居第3,4,8和第9名。在非文學類中最常被借閱的書是百萬小學堂,其次是腦筋急轉彎,第三名則是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 2.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有效提升閱讀興趣,請問國家圖書館對民眾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建議 (1)長期致力於閱讀推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建議學校老師及家長多鼓勵孩子閱讀,養成閱讀習慣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尤其依年齡層增加文字較多的書籍,不要停留在閱讀繪本的階段。散文、故事、小說都是提升閱讀能力很好的讀本。 (2)經由國家圖書館這次的調查統計,可看出漫畫類書大受讀者的歡迎;但是不要只讀漫畫、小說,應該多讀各種知識性的題材,才能在享受閱讀樂趣之餘,同時增加本身的知識。對於一般民眾,曾淑賢館長則建議大家養成固定閱讀的習慣,每個月至少看一本書、購買一本書,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就像空氣一樣,不讀不行。 3.國家圖書館採用三項策略達成推動全國閱讀風氣的願景,請問目前你們的努力成果,以及還要舉辦那些活動 (1)國家圖書館採行連結全國各界推行生活閱讀運動、推展圖書館數位知識閱讀與服務和建構完整的各級圖書館服務體系等三項策略,現在已經辦理完畢的重要活動包括2月9日之「當閱讀力碰到國家競爭力」高峰論壇、4月22日於世界書香日前夕舉辦「世界書香日~閱來閱美好」表揚典禮、4月23日聯合全國80所以上圖書館共同舉辦「文學不老‧愛荷華——現代中文小說月」系列閱讀、6月3日設置「數位閱讀體驗區」而推動數位閱讀風氣,以及7月1日開始隆低入館年齡至16歲等5項活動。 (2)馬總統於今年元旦文告中提出「百年樹人」等四項期許,將能引領臺灣教育邁入新紀元。值此良好教育環境具體實踐之契機,全民閱讀素養的培養更加重要。因此國家圖書館將繼續再推動3項具體措施,歡迎全國民眾一起來悅讀。 (3)邀請總統、副總統、五院院長、社會賢達、學測與基測的狀元們為青年朋友推廌好書,預計在7月中旬彙整書單給新聞媒體發布,並且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書展。 (4)本館為配合7月1日起開放高中職學生入館政策,並培養全民閱讀興趣,暑假期間(7月9日至8月27日 週六14:00~16:30)將舉辦「『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系列活動,敬請踴躍參加。 (5)由於今年適建國100年,馬總統亦強調臺灣是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本館自本年9月8日國際素養日推出以「民國一百、讀享"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為主題的書展導讀和徵文猜答等活動,期望吸引大眾加入閱讀中文經典名著的行列,藉以普及漢學閱讀風氣。本計畫將邀集全國各類型圖書館、政府單位、出版業、書店和新聞媒體等文教機構,精選十種以上的文溫以麗、意境深婉與饒富人生哲理之中文經典,共同推展為期三個月之導讀講座、特藏展覽和主題書展等有關活動。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3):我與圖書館的美好回憶
2011/06/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6月27日播出「我與圖書館的美好回憶」。本單元由本館輔導組高鶻主任,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我與國家圖書館的光陰故事”相關活動。 1."我與博物或圖書館的光陰故事”百張照片大募集的意義 (1)圖書館功能的多元化, 例如提供自修準備考試,借閱圖書資料,辦理說故事,書展,電影欣賞, 有獎徵答等等活動, 所以許多人都曾經在全國的某一個圖書館留下有趣的照片和特別鮮明的回憶, 在今天回想起來, 可能會莞爾一笑, 或者有一股甜蜜的滋味湧上心頭. 是的, 我們就是邀請您把這張照片和描述這種感覺的短文分享出來. (2)教育部結合16個社教機構辦理"我與博物或圖書館的光陰故事”百張照片大募集的主題活動,鼓勵民眾將參觀或使用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照片找出來,再搭配200字以內的溫馨短文, 讓我們和您一起回味您在圖書館的美好回憶與甜蜜時光. 包括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家圖書館,甚至各地的公共圖書館, 都歡迎民眾打開厚厚的相簿, 拿出您曾經在圖書館合影的精采照片,配合200字的短文, 在今年8月31日前投稿到指定的電子郵件信箱,教育部準備了豐富的獎品,謝謝您和我們分享”我與圖書館的光陰故事”。 2.如何參加這個活動 (1)請在google等任何蒐尋引擎輸入”我與博物館的光陰故事”, 就可以連結到本活動的官方網站於活動網站(http://www.ntsec.gov.tw/518museum/active.html)下載報名表,填妥後,將照片與報名表電子檔email至官方網站指定的電子郵件信箱 (518museum@gmail.com ),請於信件主題註明:「(姓名)和(所回憶的館所名稱)的光陰故事」。得獎作品將於民國100年9月30日公佈於518世界博物館日網站與各社教館所網站。 (2)獎勵辦法: 由主辦單位邀請專業評審組成評審委員會就參選作品進行評選,。 ●特優:數位相機(三名,市值15000元) ●優選:拍立得(三名,市值4000元) ●佳作:LOMO復古相機(十名,市值1,000元) ●入選:文創商品(由各館所提供10-20名,市值500元) (3)若您不太熟悉電腦的操作, 但是擁有與國家圖書館的美好回憶和照片, 並且有寫成短文和大家分享的衝動, 請您致電到(02)23619132轉735找國家圖書館高鵬主任, 我們佷樂意為您服務, 將您的照片與短文轉換成主辦單位的格式. 請您千萬不要客氣, 我們很榮幸和您一起完成這件事情 3.國家圖書館辦理很過很多活動,參加民眾一定有收蔵參加這些活動的照片,有沒有特別希望民眾提供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 (1).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市成賢街48號成立,民國45年在南海學園重新放供民眾閱覽, 民國75年搬遷至中山南路20現址,擴大服務全國民眾.從民國45年迄今,無論是南海學園的館舍和現在中山南路的圖書館,我們除了提供豐富圖書資料外,亦辦理過無數次的各種展覽,研討會及精采活潑的社會教育活動,所以應該有很多民眾因為參加某些活動而留下美好的照片與回憶。 (2).如果您或家中的長輩曾經在本館三個主要館舍拍攝進館讀書查資料或參加活動的照片, 並且能說將這段精采故事撰寫成短文, 真的非常鼓勵您提供出來,歷史越久的照片和故事, 就越珍貴。 (3).舉例而言, 國家圖書館於民國45年到75年間在南海路的館舍,位於南海學園的荷花池附近, 即是現在歷史博物館的旁邊, 是二層樓式的宮殿建築,門廳為紅柱金瓦,由此展開略呈口字形的四合院,整座建築立於50公分高之臺基上,可防水災。口字正中央為露天中庭,一長方型水池縱貫其間,四周形成自然步道,花木扶疏,景色怡人;所以各位聽眾或許有人曾經在和某位佳人譜出一段動人心弦的戀曲; 或是您曾經在這個美好的環境苦讀成功, 出人頭地。 (4).再以目前中山南路的現址而言, 它舉辦過很多具有首創性的歷史活動,例如現在全球名聞遐邇的臺北國際書展, 第一屆書展就是在我們現在的館舍舉辦,民國76年12月15日揭幕典禮由當時的新聞局長邵玉銘先生,國家圖書館王振鵠館長和國際出版協會會長共同剪綵,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蒞臨致詞.當時的規模是11個國家,67家出版社和85個攤位, 和現在的規模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若您或家中的長輩曾參與第一屆的盛會,並且擁有相關照片, 拜託您務必分享出來, 讓現在的民眾瞭解到臺北國際書展的源起和吉光片羽.因為第二屆和第三屆書展皆在本館舉辦, 分別是民國79年1月13日和81年1月17日, 第三屆書展時的新聞局長就是現在胡志強市長, 所以也懇求聽眾朋友提供相關照片和精采故事。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2):國圖不一樣
2011/06/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6月20日播出「國圖不一樣」。本單元由本館曾淑賢館長,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和其他類型圖書館不一樣之處。 1、我國的「圖書館」都一樣嗎? 我國負責管理圖書館的中央主管機關是「教育部」,依據的法令是民國90年總統頒佈的「圖書館法」,根據圖書館的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設立宗旨等條件,可分成: 一、國家圖書館︰目前只有一所,就是我們圖書館。 二、公共圖書館︰國立的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台中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等,以及各縣市立、鄉鎮圖書館。還有各地設立私人公共圖書館。 三、大專校院圖書館︰像臺灣大學圖書館、中央警察大學圖書館、北科大圖書館等。 四、中小學圖書館︰北一女、建中、南門國中等學校的圖書館。 五、專門圖書館︰中研院圖書館、政府機關、醫院、宗教等圖書館。 2、19(16)歲才能進國圖(入館資格)的不一樣 國圖是一個學術性與研究性的圖書館,我們的入館資格須年滿19歲或是就讀大學或五專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至於高中資優生,也可以用專案申請的方式,入館閱覽。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多元入學、高中生上圖書館找小論文、準備科學展覽資料等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國圖將在七月一日起,調降讀者入館年齡資格到年滿16歲,讓高中、高職的學生,可以提早三年進入國家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料。 3、出書要送國圖1本(出版品法定送存)的不一樣 「圖書館法」15條規定「國家圖書館為全國出版品之法定送存機關。」這是規定「政府機關(構)、學校、個人、法人、團體或出版機構,在發行「圖書、期刊、報紙、視聽資料、電子媒體等出版品」時,出版人應於發行時「送」存國家圖書館一份。 也就是說,出版品發行時,出版人有「義務」要送一份到國家圖書館,這讓國圖是擁有我國出版品最多的圖書館,這是其他圖書館沒有的業務。 4、全國的最後1本(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的不一樣 「圖書館法」規定出版人要將出版品「送」給本館,其目的在保存全體國民智慧文明的結晶、社會群體的記憶,因此,其他的圖書館都可以對館藏書籍進行淘汰,而國家圖書館對於送存的出版品,都會完整的保存者。 各位想一下,大家將自己創作的書刊,送到國圖後,國圖會加以妥善保存,各位的後代子子孫孫都可以在國家圖書館看到,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啊! 5、不能外帶的圖書館(書刊不外借)的不一樣 國家圖書館一來是,為了保存我國的出版品;二來是,讓讀者進到圖書館都可以找到館藏的資料,因此,國圖的書都不外借,都只能在館內閱讀,如此一來民眾比較不會因為找不到書而空跑一趟。當然,我們也提供影印的服務。 如果,政府給我們的購書預算多一些,我們也會考慮,購置優良、經典的書刊,提供外借服務,滿足讀者各種不同的閱讀需求。 6、圖書館中的圖書館(推動輔導各類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不一樣 常有人將國家圖書館與中央銀行相比較,中央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國家圖書館就是圖書館中的圖書館。 也就是說:國家圖書館必須肩負研究、推動我國各類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的責任,讓國內各圖書館健全發展,是我們的責任,這也是其他圖書館所沒有的業務。 7、代表我國的圖書館(國際級、國家級的圖書館)的不一樣 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該國的國家圖書館,國圖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因此,有關國際上的圖書館專業活動、學術會議、合作交流、人員互訪等,都是國圖的重要業務,將國內的出版品、學術成果、閱讀活動等,向國際輸出,這也是國圖重要的業務。就像今年10月,我們將配合政府在美國的紐約、休士頓、洛杉磯設置「臺灣書院」,其中有關建置實體的「漢學書房」就是由本館來負責辦理。
「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1):國家圖書館漫畫屋
2011/06/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與警察廣播電台共同製播的【國家圖書館‧空中博覽會】節目,6月13日首播「國家圖書館漫畫屋」。本單元由本館閱覽組嚴文英小姐,接受主持人琇如的專訪,介紹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漫畫屋所提供的各項服務。 「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位於延平南路156號,原本叫做「實踐堂」,是展覽和表演功能的建築物,在2009年撥給國家圖書館使用時,為保持歷史建物的原則下,雖然重新裝潢但仍然可以看到當初劇院式的設計。例如2樓挑高的樓地板,3樓階梯式的包廂。因此國家圖書館規劃漫畫屋的時候,有鑒於漫畫迷喜歡抱一整套漫畫,無拘無束的窩坐習慣,因此設計的套書專用的書櫃,及單冊書的傳統書背朝外的方式陳列,方便讀者閱讀漫畫取用時習慣,在座位上無設置桌、椅,而是將3樓階梯鋪上櫸木地板採開放座位空間,可隨意席地而坐,悠遊在動漫天地中,甚至於還放了幾個大型布偶,讀者都以為是裝飾用,其實是中心刻意擺放,提醒讀者小心階梯的作法。 在館藏方面國家圖書館漫畫屋有從大陸購入的線裝宣紙函裝漫畫古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豐子愷漫畫全集」、歐美經典漫畫,如:美國「BATMAN蝙蝠俠」、法國知名漫畫家墨必斯的精選集、「丁丁歷險記」、「俄羅斯插畫作品集」、國內劉興欽的「阿三哥、大嬸婆」全集、「幾米畫冊創作精選」,甚至還有26年前出版的《三民主義漫畫專輯》等政治漫畫,及早年深受歡迎的「娃娃看天下」。 只要是年滿16歲的讀者們都可以免費使用國家圖書館規劃漫畫屋的資源及展覽。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