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人物傳記
>>
其他人物
共
26
筆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專訪張壽齡上校-談海軍中將葛敦華將軍
2019/12/12
網際網路
CLOSE
服務海軍將近三、四十年的張壽齡,民國六十五、六年就讀中正預校,六十九年赴左營接受海軍陸戰隊士校代訓政戰暑期班,民國七十二年自政戰學校畢業後分發陸戰隊,八十九年擔任海軍總部副處長,又到海軍總部擔任文教處處長。因為職位的關係,張壽齡上校與葛敦華將軍建立起師徒情誼。 本片即為張上校述說他與葛老師的相處點滴與提攜教化之情。 部分側重在葛老師的處事為人與其從軍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戰役)的經驗;部分講述了老陽字號軍艦除役的過程,以及葛老師對海軍文宣工作指導的經典範例。 經由張壽齡上校的解說,除了能讓人了解葛敦華將軍的生平事蹟之外,更使後人明白葛將軍對國家的特殊意義及卓越貢獻。 2019.12.12更新
美電視製作人William Cole專訪葛敦華將軍
2013/04/0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1973年,民國62年,距離現在(2013)四十年前,中華民國海軍中將葛敦華將軍代表我國,接受美國電視製作人William Cole的專訪,本專訪經由衛星訊號傳輸,在華盛頓以Live的方式播出。 訪問中William Cole提及臺灣與中國大陸人口差異甚多,我方如何因應防禦? 葛將軍認為重點並不在人口數上的差異, 而在於施行共產制度與資本主義兩者之間,人民生活素質上的落差,民生問題是中共方面急待解決的首要工作。當時的中共尚未開放經貿,因此臺灣的經濟奇蹟對他們來說是一股極大的壓力。 William Cole進一步詢問中國大陸會不會以武力犯臺?葛將軍回答:「如果以政府的立場來看,則軍隊必須服從政戰系統,因此一定會開戰;但如果以人民的立場來看,因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則人民普遍不傾向訴諸武力。」 William Cole問及當時最敏感的的話題"台灣是否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葛將軍明確的否定這個問題,美方更近一步詢問在中共的阻撓之下,我國是否會向蘇聯購買武器,葛將軍以《蘇俄在中國》這本書巧妙的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引用拿破崙將軍的名言:「任何時候當俄國沙皇對你露出笑容,假如你神智很清楚,你會明白,你該丟下手中的槍了。」令人拍案叫絕。
國際戰略學家Gregory R.Copley 談海軍中將葛敦華將軍
2013/02/2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本片專訪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會主席古力哥利.柯普尼先生。柯普尼先生與已故中華民國海軍中將葛敦華將軍亦師亦友。片中,柯普尼先生回憶葛將軍的為人典範,同時並提到葛將軍在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繁榮以及促進全球海權發展的貢獻不遺餘力。 柯普尼先生認為,葛敦華將軍的智慧胸襟堪與美國戰略學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1840 - 1914)、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 (Lord Nelson 1758-1805)齊名。光是他曾經實際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法作戰,也就是俗稱D-Day諾曼第兩棲登陸作戰經驗,就足以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珍貴的軍事資料。 民國67年中美斷交後,葛將軍運用他的人脈資源成立海上交通線組織,他將世界各地擁有海岸線的國家們組織在一起,共同研究海上貿易的發展與海線運用的安全。另一方面、葛將軍也運用他的影響力持續替中華民國在美國白宮高層發聲,直到他辭世之前。 西元2000年,葛將軍獲頒國際戰略研究協會最高榮譽獎—「戰略發展傑出貢獻銀星獎」,同時獲得還有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 (Caspar Weinberger)。柯普尼先生認為葛將軍對促進全球和平安定的戰略思想,甚至比美前國防部長溫伯格還要高出許多,可見得葛將軍的影響力是遍及全世界的。 柯普尼先生曾為葛將軍撰寫過一篇追念文,這篇文章刊登在國際戰略研究協會出版的期刊上,而這篇追念文流傳在全世界160多國,同時藉由本片,讓更多人了解葛敦華將軍的歷史貢獻人文關懷,他熱愛海洋、熱愛祖國、他是典範—在夙昔。
客家風土誌
2000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主要以清代桃竹苗地區的內山開發為主幹背景,擇本地區十個拓墾時期的客家重量人物(包括墾首、大佃戶…)透過這些人物及事件來看桃竹苗地區之開拓和影響。 第一集:銅鑼圈的故事--在銅鑼圈的開發史中,表面上是由凱達格蘭族的蕭東盛率領漢佃進入,但是進入的大部份都是客家人,進入開墾的客家人,除了解決用水問題之外,還要面對泰雅族出草的問題,本節目追蹤了蘇家人的祖先被擄走養大,最後回來認親的故事。 第二集:回首大科崁--大嵙崁,大溪的古地名。目前以老街建築與美味的豆乾聞名遐邇。在桃園大圳開通以前,從淡水的內河航運可以直達大溪,因此他不但是生活必需品的輸入港,更是樟腦、茶葉等內山產物的出口港。更是桃園、新竹近山一帶客家人對外聯絡的重要孔道。我們不但追尋過往,也找出世居於大溪的客家後裔,以及他們與福佬族群之間的恩怨情仇。 第三集:走訪土牛溝--在台灣的開發史上,寬十二尺,深六尺,綿延數百里的土牛溝,曾經是畫定生番與漢人之間最重要的族群活動界線,這條建於乾隆二十六年的界線,早就因為族群關係的改變而消失,或者變為各種其他的用途。我們在國內知名的地理學者,施添福教授的帶領與解說之下,重訪、尋找這個國內重要的一級古蹟。 第四集:走過楊梅壢--漢人並不因為土牛溝的設立而停止往東邊的侵墾,乾隆五十年以前以朱協和為名的墾號就進入了楊梅。我們以楊梅的拓墾過程來了解漢人進入保留區拓墾以後,如何透過股份的組織,來開發與交易土地。很意外的,我們發現位在燕子窩的黃台生家族的土地,竟然是購自大溪福佬人黃燕理。我們更因為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楊梅的信仰中心錫福宮,在僅僅改建四十年之後又要被拆除再次改建,這次改建因為要擴大規模而要砍掉廟後方的大樹,於是我們就以介入的方式來記錄並參與護樹護廟的過程。 第五集:美麗庄 鹹菜甕--關西,古地名為鹹菜甕,帶頭進墾的為竹塹社平埔族人衛阿貴,由於衛阿貴膽識過人,很快的開墾了新埔與鹹菜甕,並於鹹菜甕建立了管理中心「課館」,很快的也以「課館」為中心形成了今日關西的老街;但是越來越多的漢人移民卻在老街東邊近四百米處建構了新街。老街與新街分開了「原」與「漢」,而最後「原」「漢」的族群屬性就像老街與新街界線一樣,消失於無形。在尋訪中,我們不但找到老的課館遺跡,也循線進入靠近泰雅活動範圍的暗潭,找到另一座課館,解構了新竹地區的平埔、客家在清代開發拓墾時的族群關係。 第六集:芎林舊事--芎林,古名九芎林,在客家人入墾之時,此地長滿了九芎樹。乾隆五十一年左右,客家人以劉承豪與姜盛智為佃首,在平埔族人的率領之下進墾。在此建立了漢人進入頭前溪中、上游拓墾的根據地。在鐵路竹東支線開通以前,芎林一直都是重要的商業與交通中心,芎林老街曾經記錄了這段歷史。如今芎林老街因蓋建而原貌盡失,好在我們來得及記錄老街風貌。我們也透過信仰中心廣福宮的慶成福醮醮典來走過舊與新的芎林。 第七集:現代桃花源--芎林的東邊有一個小山凹,名為紙寮窩。最早只是因為得知紙寮窩新的伯公壇要安座而將舉辦安龍謝土儀式,於是我們在顧問黃卓權老師的帶領之下進入拍攝。在多次的接觸之後,我們不但了解紙寮窩名符其實就是以造紙的紙寮為名,也了解這是台灣客家人少有的以造紙為業的家族。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紙寮窩人對自己家族歷史的重視,也因緣際會而促成了紙寮窩人重建紙寮來祭念先祖開發的艱辛。 第八集:金廣福搜尋--北埔,今日有名的旅遊區,昔日卻以大隘名之。大隘,清朝防止原住民的重要據點。在道光年間,以姜秀鑾為首的隘防部隊進入,也帶來大量的墾民。我們在歷史學家吳學明教授的帶領之下,進入姜家天水堂,來了解姜家在北埔盆地開發 的過程,以及金廣福墾號的運作。我們更深入的討論被畫為國家一級古蹟之後,姜家所面臨的許多無奈,以及北埔街頭的改變過程。 第九集:賽夏駙馬--黃祈英,一個流浪到頭份斗煥坪的客家小孩,傳奇的成為賽夏女婿,也成為賽夏頭目,統領了三灣到南庄六十四社的賽夏人。最後有越來越多的客家人進入山區投靠,黃祈英家族因此成為南庄第一家族。但是樹大招風,黃祈英成為客家人的靠山之後,卻不得不經常出面解決許多族群的糾紛,最後卻因而犧牲自己的性命。黃祈英的後代,藉著他的聲望,一直在南庄地區擁有相當的勢力,是三灣 一帶的墾首,黃家與北埔的姜家,延伸到獅潭得黃南球家族,形成了聯守之勢。從此,新竹到苗栗的內山地區落入了客家人之手。 第十集:內山風雲--黃南球一生的拓墾事業,由苗栗三灣的南坪地區開始。在連雅堂的「台灣通史—貨殖列傳」中,黃南球被列為台灣三大貨殖家之一。他的事蹟一直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不過也發生了許多難以論定的功過是非之事,我們對於黃南球的內山開發報導就透過他的後裔,也是內山開發史的研究專家,黃卓權先生作為導引,以各種角度與觀點來討論這段過往。
世紀女性、臺灣第一
民89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新世紀即將來臨,公視特別精心發掘一些獨特的女性故事,她們能夠突破重圍,在舊時代暗夜無光的長空裡,發出一己獨特的聲音,成就一己不同凡響的生命價值,因而成為台灣的一百年來第一位,人物的選取也顧慮其代表性,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究竟她們有何異於常人的特質?她們的出生背影為何?她們如何披荊斬棘、如何自我陶冶淬練,成為歷史上開創性的女性角色?本節目將有精闢的分析。
為臺灣築夢的人
民88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電視紀錄片「為台灣築夢的人」,記錄60位在不同領域為台灣注入生命力,以夢想帶領台灣前進的「為台灣築夢的人」,看哪些人哪些夢想帶領台灣繼續前進。天下雜誌從人文歷史的角度切入,喚起共同的記憶,凝聚再出發的力量。
為大自然立傳的人
2000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就在許多人抱怨這片土地的同時,我們需要去認識一群「不放棄的人」。他們有的是專業的動物學家、植物學家、生態學家,有的是業餘的自然研究者、文化工作者。他們踏在這片土地的各個角落,忠實且長久地扮演起觀察與記錄的角色。
馬偕逝世百年紀念
民87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馬偕在台灣近三十年的時間中,宣教的地域遍佈閩、客、原住民聚集的地區,也曾赴宜蘭花蓮等地建立教會,因此與當地原住民建立深厚情誼。 而作為一位業餘的人類學家和博物學家,馬偕在台期間也蒐集了大量的原住民文物。在馬偕逝世一百週年前夕,這批珍貴文物由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渡重洋來台,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作歷史性的展出。“馬偕與台灣原住民”以紀錄片形式深入介紹此項特展的背景,以及展出文物的內容;並回溯馬偕的原住民宣教之旅,以及他和原住民深厚的關係。
破浪而行--鄭豐喜傳
[民90]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口湖國中的老師吳繼釗,從1991年開始,帶著一群「世界展望會」的年經人,運用並不豐厚的資源,試著為雲濱地區的孩子們帶來多一些溫暖與希望。吳繼釗對於曾經同患難、共喜樂的鄭豐喜始終念念不忘,二十幾年了,她也做到了讓鄭豐喜這個名字不為世人所忘。 公視在開拍「汪洋中的一條船」連續劇的同時,也著手攝製「破浪而行」紀錄片。 「汪洋中的一條船」播演的是過往的故事,因為是戲,為了戲骨的勻稱、戲肉的豐潤,枝枝節節的增刪、潤飾,在所難免。「破浪而行」紀錄的則是真實人生,在這兒,我們看到的是真真實實的鄭豐喜,以及他的親人、他的友人、和他的時代。當然,也還有在他心上、肩上承載著鄭豐喜的重量的吳繼釗,一路走來。
臺灣百年人物誌
[2003.03]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有人說,馬偕是比許多台灣人更愛台灣的人,事實上,馬偕對於台灣並不僅止於「愛」,做為北台灣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他與台灣近代史中的宗教、醫療、教育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馬偕在淡水成立「滬尾偕醫館」,成為北台灣西式醫療的開端。 又先後在淡水成立了「理學堂大書院」及「女學堂」,開啟了台灣的新式教育,而這兩所學校日後又分支為馬偕護校、淡江中學、淡水工專、台灣神學院,對台灣教育的發展與民智的開啟可以說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臺灣百年人物誌2:傅斯年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曾是五四運動要角的傅斯年,早年在中央研究院創辦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他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為中國的史學研究打開了全新的格局。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際,傅斯年抱著「歸骨於田橫之島」的決心,來到了台灣,並且將日本人離台後幾乎歸零的台灣大學,發展為台灣學術及高等教育的重鎮。雖然他主持台大僅年餘即猝逝於省議會的質詢台上,但他所立下的風範卻仍是學術界、教育界,甚至所有知識份子的高標。
臺灣百年人物誌2:林朝棨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林朝棨,是台灣第一位地質學家,他以一輩子的行腳、著述,承繼並開創台灣地質研究的重要方向,1963年,林朝棨發表《台灣之第四紀》一文,就此奠定台灣第四紀地質的研究基礎,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林朝棨彙整過去日本學者的文獻史料,再加上自己長年研究的成果,深入地整合了台灣地質、地形的知識,不但連貫了台灣自然史研究的命脈,也發揮了學術研究的承先啟後作用。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1):羅光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聖堂學者-羅光 (七十一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羅光,字焯炤,湖南衡陽人,一九一一年生。羅馬傳信大學哲學神學博士。自羅馬傳信大學畢業後,留在傳信大學教授中國哲,學期間並對中梵的邦交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一九六一年,受任為台教區主教一大九六六年,調任台北總主教,一九七八年擔任輔仁大學復校第二任校長,任職期間,建樹良多,專攻中西哲學貫通的形上生命哲學,更致力於天主教會之中國化。二○○一年總統贈勳「二等景星勳章」。羅主教幾年前因氣喘中風無法言語臥病在床,長住榮總,由教會細心照顧,二○○四二月二十八日與世長辭。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2):宇野精一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儒學實踐家-宇野精一 (七十四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宇野精一先生,日本熊本縣人,一九一○年生。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有「中國思想」、「中國思想之研究」、「日本近代漢學家」、「法家思想」、「近代日本漢學家」等書。宇野先生是日本的漢學家,專研周禮,也是行政院文化獎頒贈以來第一位受獎之外國人士。中日斷交之後,宇野先生出任日華文化協會會長,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奔走。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3):劉真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師道-劉真 (七十八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劉真先生,字白如,安徽省鳳臺縣人,一九一三年生。安徽大學哲教系畢業,歷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臺灣省教育廳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先生為教師所創立之福利制度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道,有「教師之父」、「臺灣師範教育之父」、「師範教育的建築師」美譽。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4):陳奇祿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藝術生活家-陳奇祿 (七十九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陳奇祿先生,臺南縣將軍鄉人,一九二三年生,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文建會主任委員、中研院院士、國策顧問、公共電視臺籌備委員會主委、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專攻人類學,從事中華文化、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土著之研究達四十餘年,針對臺灣土著源流及太平洋區原始藝術所提出的理論,甚得學術界的推崇,人稱「山地通」。二○○二年獲頒臺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5):呂泉生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合唱團的老母雞-呂泉生 (八十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呂泉生先生,臺中縣神岡鄉人,一九一六年生,原先學習音樂,希望成為鋼琴家,卻因一個跌倒的小意外,轉向音樂創作,並致力於音樂教育與民謠蒐集工作。一九五七年,呂先生和辜偉甫先生創辦臺灣第一個兒童合唱團-「榮星合唱團」,不但促成臺灣兒童合唱的蓬勃發展,也是孕育臺灣音樂家的搖籃。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6):余英時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俯仰天地人-余英時 (八十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余英時先生,一九三○年生,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香港大學榮譽博士、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七六年聯合報連載余英時所寫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一文,給臺灣學界極大的影響,其著作「歷史與思想」至今仍為歷史系學生必讀。余教授早年受業於國學大師錢穆,以深厚的國學基礎,加上西方理性思維的學術訓練,往往能以中國為研究題材,來回應西方歷史學界所提出的問題,進而形成獨到的對話,或補充或反駁西方理論。退休後,教授仍然夜夜秉燭夜讀,並未因退休而停止閱讀與寫作。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8):黃友棣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樂教推手-黃友棣 (八十三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黃友棣先生,廣東高要縣人,一九一一年生。自廣東中山大學教育系畢業後,以中國音樂教育及創作為畢生職志,抗日戰爭更促使先生走上音樂創作之路,重「儒家」文以載道的傳統,創作了無數藝術歌曲。先生作品雄壯激昂,充滿感情,其作品每每成為合唱大賽之指定曲。大家朗朗上口的「杜鵑花」即出自黃友棣先生之手。
文化大師.薪火相傳(9):釋證嚴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自民國六十九年起,為表彰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行政院每年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並公開表揚頒授文化獎章。文建會希望透過影像,真實呈現資深而傑出之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情境、人文內涵及執著精神,特與公共電視合作「文化大師 薪火相傳」紀錄片,令觀眾了解受獎人為文化工作的付出與成就。 ◎渡-釋證嚴 (八十四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釋證嚴先生,臺灣省臺中縣人,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三年剃度向佛,一九六六年創辦慈濟功德會,以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為志業。一九八六年起,先後創辦慈濟醫院、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興學育才,三十五年間建構起會員多達四百多萬人的志業網。
目前在
1/2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