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記錄片
>>
環境生態
共
5
筆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正負2度C
201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影片總共分成七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整理過去半年來全球令人驚異的氣候變遷現象。第二個大段落,從科學家的角度,引用中央研究院以及IPCC的報告解釋這些現象為何產生。第三個階段回到台灣必須面對的幾大真相,包括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只比孟加拉低,非常多貧窮的人口被迫居住本來不適合人居住,而且很危險的地方。第二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的土地侵蝕率非常的高,每年2%,排名世界前十名。第三個,台灣位於亞洲颱風鏈島上,每一年的颱風,都是三到四個規模。換句話說,當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暴雨暴風極端現象愈明顯的時候,台灣因為本身很特殊的因素,災難將比中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嚴峻。未來,颱風變得會越來越強,雨量會越來越極端,大旱後就是暴雨,熱浪後緊接著寒冬,台灣民眾居住的土地侵蝕率會越來越嚴重,莫拉克不會是唯一。 紀錄片並且比較了台灣與荷蘭面對全球暖化的準備。荷蘭於1953年曾經歷類似莫拉克風災的災害,結果荷蘭建立了一個全世界最著名、史上沒有人可超越的千年水利工程,當年荷蘭訂出的叫做「千年防洪標準」;但荷蘭人,在五年前,正式的認清,這個「千年」,在氣候變遷下,連二十年都不足以面對。於是荷蘭啟動了新的國土規劃,預算規模超過國防預算,把原來填出來的土地還給大海,「還土於海」、「還土於河」,並且「與水共存」,發明水上房屋,準備好面對2035年海平面上升後的新地球生態。 紀錄片並且於2010年1月莫拉克後五個月回到風災時被稱作是煉獄的地方林邊,我們看到至今仍然淤積高於路面、橋樑的河床,非常憂心政府的效率。紀錄片同時結合台大水工所教授及學生的研究,空拍了台灣的石門水庫,由於歷次風災,包含這次莫拉克風災淤塞南部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五年前桃芝風災淤塞了石門水庫,使水庫承受極端雨量的能力一次比一次少。以台北的石門水庫為例,目前極限容量僅至1500毫米,未來只要雨量破1500公釐,尤其雨量全於短時間內突然驟下,石門水庫甚至有重大的潰霸危機。而所謂1500毫米,只是莫拉克阿里山雨量的一半多一點,也是去年九月宜蘭寒溪測得的雨量總值。 這部紀錄片希望訴求的是所有關心台灣氣候變遷的觀眾們。我們一直期待好的領導者,但當一個民主國家沒有好的公民,民選的國家領袖就不太可能出現大改變的政策。所以,紀錄片希望能夠募集至少全台灣有一百萬人觀看正負二度C紀錄片,凝聚成這個島嶼真正最強的台灣意識,勇敢的做出改變。 紀錄片的片尾並引用了2009年,一位印度女孩在聯合國發表的談話。這個女孩站在聯合國各國代表面前,告訴擁有權力的國際領袖:「我希望你們對地球做出改變,你不要讓我長大之後,回過頭來質疑你們,當你們擁有權力的時候,你們做了什麼?」 (錄自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方網站http://正負2度c.tw/index.php)
無米樂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75歲的崑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作這麼多,錢卻沒有這麼多,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樂天的崑濱伯邊做事還要邊跟崑濱嬸鬥嘴鼓。崑濱伯說,『有時候 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得獎紀錄 2004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 2004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 / 觀眾票選獎 2004 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
跳舞時代
2003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殖民地紀錄片中最常見的故事是人民悲慘的生活或受壓迫者的心聲吶喊,但是《Viva Tonal跳舞時代》跳脫統治者與被殖民者的角度,以台語流行歌開場,跟著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手愛愛阿嬤回到歷史現場。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年輕男女隨著受到歐美及日本歌曲影響的流行歌節奏翩翩起舞,跳起華爾滋、狐步舞,追求他們嚮往的「維新世界,自由戀愛」。《Viva Tonal跳舞時代》這部紀錄片,用珍貴原版唱片原音重現那個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 在美麗的樂聲中,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出現,象徵了一個文化思潮多元開放的時代契機。古倫美亞的經營者柏野正次郎,以企業家的胸懷、對市場敏銳的嗅覺,不斷探訪採集台灣民間各種類型的音樂,為古倫美亞開拓全方位的音樂市場,同時也促成了台語流行歌曲第一波的黃金時代。 作詞家陳君玉在文學創作與台灣文化運動之中默默耕耘,並將藝文人士帶入流行歌曲的創作領域。歌手純純用她善感滄桑的歌聲,唱出了同時代女性對愛情與自我的勇敢追求。陳君玉情感含蓄、怯於表達,對純純的戀慕之情,只能默默付出關懷與照顧。陳君玉對「祖國」(中國)認同,相對於純純對日本內地「文明開化」的嚮往,造成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感情。兩人在極大的差異中努力維繫的情誼,呈現出當時台灣人在文化認同上普遍的矛盾情緒。 二次大戰終戰前的一顆炸彈,將台北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夷為平地,柏野正次郎抱憾返回日本,古倫美亞的歌手、詞曲作家、員工們,死的死,離的離,獨留陳君玉面對蕭條封閉的戰後時局,抑鬱以終。 1930年代音樂人的笑與瓷A縈迴交織在創作者的追尋歷程中,他們感嘆當年台灣文化多元開放的契機一旦熄滅,居然等到幾十年後才在台灣社會重新點燃。在追索音樂文化歷史的過程中,他們似乎找到了創作的新動力,然而探索的旅程仍將持續......。
山有多高
200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生命的交替與延續,往往以一種殘酷的方式呈現。導演同時遭遇添子與父親中風的生命情境,促使他將鏡頭對準了父親,仔細聆聽他的沈默。導演以細膩多情的畫面,取代父親心裡的千言萬語。跳脫一般家庭紀錄的格局,影像處理內蘊動人,編排剪接手法純熟,所有有父親有孩子的人都會為之感動落淚。 得獎紀錄 200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類評審團特別推薦獎/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美國紐約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亞洲電視獎紀錄片類入圍 2003年美國PEABODY AWARD廣電大獎/國際公共電視INPUT影展入選/香港國際電影節邀展/加拿大HOT DOCS紀錄片影展邀展/台灣純十六影展參展
汐說從頭 水返腳
2011/1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混著溫暖與傷痛的記憶,就是這家鄉土地的味道,民國100年,由冬陽影像耗時近一年用心製作,開啟地方文史微型影像記錄,獻給樂天知命的汐止人,一段永不放棄的故事。 汐止百年紀錄片「汐說從頭-水返腳」,細說汐止人文土地歷史。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