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人文關懷
>>
看見幸福的力量
共
24
筆
本節目以客觀報導的角度訴說慈濟人行善的故事。
「看見幸福的力量」節目由大愛電視台提供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並無償授權網路公開傳輸之利用。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清醒面對人生
2008/12/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0305-0308,0342-0346os與現場音mix 朱學禎退役後因過於崇拜宗教導致有幻聽幻想症狀,所幸慈濟志工的關懷與幫助,讓他找回了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生命中的貴人
2008/12/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從大陸安徽遠嫁來台灣台東知本的徐志莉,因夫家環境不好, 再加上先生早逝,一間扛起家庭重擔,獨立撫養兩個小孩陳禎祥與陳淑英長大.最後得償宿願,回到安徽探視家人.
她不笨她是我家人
2008/12/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江如意的媽媽及二姐皆是精障患者,透過慈濟志工的幫忙,漸漸打開江如意一家人緊閉的心靈,也找到了很久不曾有的笑容與幸福。
追著賑災跑的醫師
2008/12/0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葉添浩夫婦用自己四分之一的時間前往四川參加義診,在四川,葉添浩幫助古紅一家,讓罹癌母親得以住院接受化療. 陳文德醫師以年近古稀的年紀到四川義診,他以身為老者心態替四川的老者服務,感慨四川的醫療資源不足。
我的家人最可愛
2008/11/2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慈濟志工蔡秀琴.蔡秀戀.蔡秀鳳三姐妹一同到四川參與賑災.引導劉丹一家遠離喪去親人之痛
勇敢的媽媽
2008/11/22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張紀雪引導四川傷心的媽嬤遠離災後喪死的傷痛、富家太太李憶慧與孫若男在災後放下身段前往四川賑災見苦了苦。
白袍下的祕密
2008/11/1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在醫師的白袍下,常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吳森克服自己的身體病痛與家庭環境的困厄,堅持到四川義診。曹汶龍也透過了義診來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心靈。
微笑的力量
2008/11/0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張玉麟院長及吳燿光醫師秉持著醫者仁心到四川做義診,並為當地鄉親帶來了一股可靠且安定的力量。
帳篷下的彩虹
2008/11/0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經由慈濟志工的幫忙與敷慰,四川當地鄉親也漸漸走出地震的陰霾,即使在帳篷中,也能找到充滿希望的笑容。
阿嬤的微笑
2008/10/2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蔡素卿阿嬤替兒子含辛茹苦著撫養三個孫子長大,離家許久的兒子林榮豪終於在親情的感召與慈濟志工的努力下浪子回頭。
心的面容
2008/10/1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郭銘益被燒傷時,身體與心裡遭受到極大的創傷,所幸女兒的支持與陪伴,其他傷友與慈濟志工的鼓勵,讓郭銘益漸漸敞開心房回歸社會。
情比姊妹深
2008/10/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從單純 積極到逃避 退縮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改變 一個幽默風趣一個嚴謹率直兩個個性完全不同的人因為照顧一位洗腎的媽媽和她兩個心智障礙的孩子開始攜手合作 3年來她們姊妹倆已經培養出了深厚的情感不管是誰有事一通電話一定相挺到底最近她們為了這一位洗腎的關懷戶一個扮黑臉 一個扮白臉希望她早日迷途知返
開門迎接幸福
2008/09/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就像許多年輕人一樣 21歲的葉洋綸也喜歡打籃球看著球場上面的洋綸 實在是很難想像 他曾經被醫師宣判 活不過十二歲 在長褲的遮掩之下 也不容易看出 他罹患罕見疾病的腳 從他出生兩個月的時候開始 就一直困擾著他 威脅著他的生命 一直到現在…
圓一個人生夢
2008/09/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圓與缺是人生的圓滿與無常的再現 邱士弘 是一個27歲的大男生 腦性痲痹 伴隨著多重障礙 小時候他還能走路 但因為沒有積極治療 脊椎竟然彎成一個圓 乍看下的錯覺 讓人誤以為看到了瑜珈高僧 士弘飽受疾病之苦的身體 蜷曲成了圓形 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不忍與驚訝 而這個圓形注定永遠都要有一個缺口 這個缺口需要灌注更多的大愛 才能夠讓他豐盈讓他圓滿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凡間浴佛的故事
不放手的溫柔
2008/09/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活在當下這應該就是陳國安這十年來的心情寫照沒有無謂的奢求和幻想只是安安分分的接受自己的人生日子反而過得知足而快樂因為認命所以感覺不到身外的苦在國安家我看到了夫妻之愛親子之愛 婆媳之愛而且無聲勝有聲的從阿嬤傳承到秀美媽媽和她的孩子的身上親人之間能夠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我想這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
愛在他鄉的日子
2008/09/0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只要有愛 異鄉就是故鄉 目前大約有26萬名以上的 大陸配偶生活在台灣 他們會選擇離開家鄉 放下親人 飄洋過海來到了台灣 無非是要為自己追求一個 幸福的歸宿 李玉玲是13年前 從大陸河南嫁到了台灣來 為台灣的新生家庭盡心盡力 哪裡知道老來了 一身的病痛之外一無所有 就在她陷入絕境之時 一股及時的協助和愛 成為支撐她繼續活下去的 「救命錢」 讓她在疾風勁雨中 感受到了原以為 遙不可及的幸福
大城市 小角落
2008/08/3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0030-0108現場音mix--這裡是台北市的大安區 時光似乎在這裡停滯了 歲月的痕跡 只有在日漸凋零的老人身上現出端倪 這一片孤寂的角落 座落在台北市芳蘭路和基隆路之間 它和車水馬龍的基隆路台大校區 僅有一線之隔 芳蘭山莊 是一座空軍退役員工宿舍 設立於民國六十二年 當時住了七百多人 居民都是由空軍所退役下來的軍官或士官 他們所屬的單位各不相同 相同的身分是 他們都是沒有眷屬的單身伯伯…
媽媽的眼睛
2008/08/2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每個孩子 都是爸媽心頭上的一塊肉 卻有一個媽媽 她無法親眼看著 自己孩子的長大 有誰願意當她的眼睛呢 在新竹有一位單親媽媽 獨自扶養著孩子 她自己本身還是一位 只能夠察覺微弱光線的視障者 後天逐漸失去光明的她 曾經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時候出現了一雙雙 強而有力 充滿熱血的大手 幫助她找到了生命的新出路 而她的女兒 也慈青姊姊們的小手們帶領下 建立起了自信心 這一雙雙的大手小手 是如何帶著這一對母女 在黑暗中重新看見了 希望的光芒 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竹山幸福小車
2008/08/0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在南投竹山地區 經常可以看到這部車子 穿梭在山谷中及大街小巷內 不少在地人一看到這部車子 心中自然浮現一股 溫暖的親切感 他們知道這部車的主人 也就是慈濟在南投地區 負責訪視工作的陳文學 又要去傳遞幸福了 您還記得2006年 發生在魏家一碗麵的故事嗎 當時46歲的母親 罹患了子宮頸癌末期 住進了安寧病房 她的5個兒女年紀都很小 最大的也不超過10歲 有一次醫院裡的社工員 帶著3個在病房裡面陪伴媽媽 餓昏頭的孩子去吃麵 孩子們卻說 我們三個只要合吃一碗麵 就好了 另外兩碗麵要留給爸爸媽媽吃 這樣的話從孩子的
幸福的湧泉
2008/08/02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與公...
CLOSE
這是2008年 慈濟冬令發放活動 我認識的一位阿嬤 她17歲的孫子林凱誠畫的畫 那天阿嬤帶著三個孫子 到精舍圍爐吃飯 在飯桌上 三個孫子不斷的輪流 為阿嬤夾菜 三兄妹不僅僅孝順 而且感情更是好 有一個小動作讓我相當的感動 因為發放的當天現場風大 做姊姊的立刻就轉身 為妹妹的外套拉上拉鍊 怕她著涼 其實這一家人生活並不富裕 但是內心卻相當的喜樂 彼此之間互相關心 體貼 因為愛在他們家發酵 傳遞幸福。
目前在
1/2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