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文學藝術
>>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共
9
筆
國家圖書館繼去年推出「民國一百.讀享『經』彩」系列活動之後,展望101年,特別規劃一系列的閱讀系列活動,期能激發全民的閱讀興趣,引領國民探索知識的豐富與美好。首先於開春之際,邀集全國各級圖書館、政府單位暨文教機構單位和趨勢教育基金會共同合辦「臺灣101春夏閱讀趣 - 〝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活動』」;以「詩」為主軸,邀請學者專家,辦理講座與賞析,並安排新銳詩人對話。
本項閱讀「詩」之美系列活動,自2月11日起至4月30日止,邀請美學大師蔣勳、文幸福、方瑜、羅智成、陳義芝、廖咸浩、蔡淑玲、彭鏡禧及詩人張默、蕭蕭、楊佳嫻、唐捐等人,分別從詩經、唐宋詩、現代詩、新詩、西洋詩歌之美等不同角度及跨越時空的詩人對話,鼓勵大家在春天,一起來讀詩。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詩人對話:跨越時空-古典vs.新詩之創作與欣賞
2012/04/2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壓軸活動,4月28日下午邀請詩人張默、蕭蕭、楊佳嫻、唐捐一同跨越時空,一起來探討古典vs.新詩之創作與欣賞有關的各種問題,掌握這個時代的脈動和聲音。與談四位詩人文采洋溢,講談幽默生動,魅力十足,吸引滿堂聽眾。 過去的古典詩與現代詩如同兩條不相交集的平行線,各自發展。在談到個人古典體驗、新詩創作經驗中,這兩條路如何交集、分歧?楊佳嫻坦承在創作過程中曾經想擺脫古典文學的包袱,後來卻覺悟,古典詩及古典文學的養份,對新詩創作十分重要,例如唐朝詩人李賀詩中的時空調動,《紅樓夢》充滿批判、情愛、理想的內涵,對她後來的創作均有深遠影響,她認為「新古典+老文學」是可以取得突破的。 蕭蕭同意古典詩與古典文學對現代詩的影響同樣重要,他個人受到(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影響極深,認為古典詩在語言文字和深意上都有震撼人心之處,中文系出身的詩人寫現代詩,往往可以從古典詩中找出自己的愛好,轉化成為自己的特殊風格。 可能是童年讀私塾的緣故,張默古典文學涵養深厚,卻是臺灣現代詩表現傑出的前輩作家,是古典+現代的最佳代表,他個人最欣賞陶淵明。唐捐童年讀文言雜文,後來受蘇曼殊、納蘭性德的影響,也同意古典詩與現代詩是有交集的。 在晚期資本主義網路發達的現代,楊佳嫻認為古典語文已經是臺灣基本教育的基礎之一,很難被割捨,也許詩人、作家回過頭來看古典,反而會找出自己的門徑,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名作家魯迅、張愛玲即是如此。蕭蕭則舉出古代大詩人屈原的反傳統批判精神,後來影響臺灣詩人向陽寫出本土味的《離騷》,可見古典詩與現代詩是可以有共通性、連貫性。唐捐則認為,古典詩與現代詩無法很快貫通,中文系同學太愛古典詩,應該多讀現代詩。這點張默也十分同意。 與談的四位詩人都同意古典詩不是現代詩的包袱,而是現代詩的資產。楊佳嫻認為「奪胎換骨」,是現代詩作者運用古典詩的好方法。張默與蕭蕭則舉出許多現代詩人「古詩今寫」的例子,表現十分生動。唐捐則為認為現代詩與古詩可以穿越時空沒有隔閡。 現場讀者提問網路詩、現代詩,哪些是好詩哪些是壞詩?楊佳嫻認為大家不需要擔心網路詩的品質問題,網路文學的發展應該交給時間。張默則認為「你喜歡的詩就是好詩」,也有讀者拿蕭蕭與唐捐的名字打趣,蕭蕭幽默的回答,所謂蕭蕭,是風聲、落葉聲、馬鳴聲,也是臺灣現代重要詩人。唐捐則自嘲「唐捐」,逗號,臺灣詩人,逗號,生平不詳。引起全場會心大笑。 與談結束前,唐捐幽默的形容詩人張默的發言充滿天機,蕭蕭則充滿禪機。此次的對話,激起交集的火花,更加表現詩歌多采多姿的燦爛,也為國家圖書館主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春之聲-英美詩歌賞析
2012/04/1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4月14日下午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榮譽教授彭鏡禧,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一同欣賞「春之聲-英美詩歌賞析」。彭鏡禧是研究西洋詩的著名學者,譯著多本西洋詩歌,從其譯著中可發現,在語際轉換的同時,同樣承襲英詩本身的韻腳節奏,而將其原著中的精神盡可能完全地傳達於中文翻譯語彙。他投注大量心力在西洋詩翻譯及研究上,認為詩是一場「知」與「感」的過程,可以航向廣闊外在,也駛進深幽的內心世界,同時希望藉由這些譯著帶領國人領略西洋詩歌之美,為國人開一扇窗,體驗西洋詩內裡的洗鍊哲思,並從中獲得閱讀的喜樂。 英詩該怎麼朗誦?讓我們一起先從語言與形式的關係,看英美詩歌的寫作特色;再誦讀一些名家之作,看看春天如何感動這些詩人,透過他們(包括黑色)的彩筆,發出各種聲音,或歡愉、或興奮、或哀傷、或沉思……。 彭鏡禧指出,詩是一扇窗,詩人是最擅長使用語言的人,通過這扇窗你可以享受讀詩的愉悅,也可以增進語言能力。英詩有許多特殊的地方,例如「一行詩」,也許只有3個字,卻可以解讀出詩的主題,創造出詩的意境。讀英詩「輕重音節」非常重要,必須掌握押韻、節奏、格律、停頓與輕重音,把重音放對了,詩的節奏、韻律就出來了,讀起來就像唱一首歌,讀出詩的韻味與美感。 全場演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彭鏡禧帶領現場近兩百名讀者一邊朗誦一邊賞析12首與春天有關的英詩。首先他朗誦Dorothy Alves Holmes的作品〈A salute to spring〉,說明押韻與輕重音的表達方式。復以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From you have I been absent in the spring〉說明這首詩中的7個用韻。他同時指出逗點、分號、介係詞或字詞的倒裝等方式,都有控制變化英詩的功用,讀者了解之後就很容易賞析英詩!朗讀英詩除「聲」,也就是押韻、節奏、格律(輕重音節)之外;其次要注意情,也就是題旨、修辭(重複與譬喻)。掌握這些重點,就可以開始朗誦與學習欣賞英詩。 桃李滿天下的彭鏡禧,以一顆年輕的心跟臺下讀者互動,氣氛熱絡,他鼓勵大家朗誦英詩,並以他譯註《威尼斯商人》作品,由臺灣豫劇團演出《約/束》光碟作為獎品。讀者躍躍欲試,最後由5位讀者勇敢的站到臺前,別出心裁以自己的方式摘選英詩朗誦,他們表示是生平第一次當眾朗讀英詩,全場氣氛hight到最高點。在提問當中,有人表示英文不好,不太接觸英詩,請老師推薦英詩讀本,彭鏡禧特別鼓勵大家多到國圖聽演講,全場醮滿了幸福歡樂恬適的心境。但是「黃金事物難久留〈Nothing Gold Can Stay〉」,演講結束後,還有不少讀者、景美女中同學圍在老師身旁請教相關問題。
邊界之城-詩的巴黎
2012/04/0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巴黎是什麼?是高尚中帶者冷漠的雨果大道,還是「失鄉」知識份子的追求?巴黎不只是香榭麗舍、時尚,更多的是文字、知識與思想。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講座」,4月7日由淡江大學法文系蔡淑玲教授帶領聽眾越過詩學空間,一同探索「邊界之城—詩的巴黎」。現場座無虛席,其中不少是來自景美女中的同學,全場在老師溫柔而感性話語聲中,渡過一個充滿異國風情、浪漫懷想的時光。 詩,是越界的邀約。既是召喚亦是界限;夢想彼方卻行至邊關的抗力經驗。讀詩,則是因抗力而內爆生命力的閱讀/書寫經驗。在詩的領域裡,抗力不可抗力,繁衍變化多重音調姿勢緩急,只為一刻當下,返身看到自身假面的剎那。城市是文明的產物,蔡淑玲以城市作為一種方法,城市的外貌與活動成為展示自己的舞臺,也成為個人與群體經驗的累積。越界巴黎—屬於詩的邊界之城,從波特萊爾到亨利米修,一起閱讀想像內/外的巴黎。 蔡淑玲於演講中指出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城市的地圖,Julien Green曾以塞納河將巴黎分為左岸、右岸,比喻人腦中的左腦、右腦。如果詩是一個動詞,凸顯語言自身的存在與內在生命的對應關係,過日子之「外」的體悟,相對於「外」 是自身的塑模與侷限。所謂的外廓並非邊界,界限或是內與外的分界;而是找到文字刻度的契機。城市文明與自然物質之間矛盾對立亦或互破互立?可見與不可見?差異與重複?輪廓抑是描邊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藉著一張張描繪巴黎繽紛的影像和詩人眼中的巴黎,巴黎這個城市隨著講者的深情凝望,躍然呈現在每位聽眾眼前。蔡淑玲提出反襯美學,以飲料添加糖的份量,如「少糖、微糖、三分糖……」為例,舉出何謂質變、量變,讓聽眾感受思想和語言表述之間的張力。巴黎對某些人而言是觀光勝地,對某些人而言是古蹟,更是創新的生活型式,海明威曾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而詩更是一種具有哲學思考的言喻。蔡淑玲鼓勵大家如能有異地生活的經驗,不同思考的啟迪,就永遠不會有枯竭的靈感來源。 現場有聽眾請蔡淑玲為巴黎選一種代表顏色,她指出年少時在巴黎看到有人穿橘色的鞋子,橘色讓她印象深刻,隨著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巴黎對她而言,是雜色中的無色,頗耐人尋味。有聽眾要求蔡淑玲推薦翻譯成中文最好的法文詩選,老師指出翻譯不是逐字翻譯,須將意境呈現。她以莫渝所翻譯的作品為例,凡是重要的法文詩作皆被莫渝翻譯,巧合的是莫渝亦在現場,帶給大家驚喜。
21世紀的臺灣現代詩
2012/03/2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3月24日下午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廖咸浩教授,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暢談「21世紀的臺灣現代詩」。廖咸浩教授出身學院,談吐雍容,舉止間盡是文人氣息,身具教授、作家、媒體節目主持人等多重身分,尤其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致力於文化跟教育結合,對現代詩的推廣更是不餘遺力,並舉辦新詩朗誦會,堪稱是知名度頗高的文化人。 臺灣現代詩在20世紀80年代下半,開始了一般稱之為『後現代詩』的嘗試。詩人們從寫實的壓力下解放後,一時眾聲喧嘩、百花齊放,從年輕詩人到中年詩人,都有不俗的表現。進入21世紀,這個趨勢仍未有稍歇。但20世紀的後現代詩,主要以文字遊嬉為主,輔以一定程度的網路寫作。21世紀的臺灣現代詩,除文字與題材益加解放之外,在媒材上也有更多跨界的企圖。但詩已被帶到表達的絕壁邊緣了嗎?還是登山之旅才上路不久?耐人尋思。 廖咸浩於演講中指出,臺灣的現代詩從日據時代開始萌發,與光復後由大陸來臺的現代詩人結合,發展成臺灣現代詩的獨特風貌。1985年詩人羅青創立《草根詩刊》時期,臺灣的現代詩開始受後現代主義影響轉向為「反主流詩」,類型約略可分為探討:女性主義、原住民權益、本土化論述、同性戀權益、勞工權益、與底層人民生活的新詩。進入21世紀,受現代人城市生活與頻繁的科技生活影響,後現代主義的臺灣新詩又開創了新趨勢,歸納其形式與類別約可分為:日常、新城市、遊戲、短詩、新抒情、抗議、科技(網路)與佛道類等多種型態。而後現代詩的策略則可分為隨機、拼貼、無厘頭、雅俗混雜、多語、文字遊戲等特色。 21世紀後現代詩剛出現時,城市只是寫作的出發點,從這個主題可以演變出全球化、反美牛甚至更多的抗議話題。後現代詩更有「去中心化」、「對大論述(線性歷史)的懷疑」、「多重世界」、「對文字的物質性表現」等新風貌與特色。廖咸浩並舉實例說明:詩人商禽的〈電鎖〉,描寫人如何面對內心的孤獨,頗能表達後現代主義詩作的意境;林耀德所寫的〈交通問題〉是標準的後現代政治詩;後現代詩以文字遊戲方式來表達,則以陳黎的〈戰爭進行曲〉為代表;而許悔之的〈我的佛陀〉則是對「佛」體認之代表詩作。 對於21世紀新一代年輕作家的作品,廖咸浩特別以楊佳嫻的〈夢〉詩作為例,其意向引用精采;李進文的〈通話紀錄1〉,禪機處處;夏宇的〈2000個常用句子〉是無厘頭的寫作方式。 春雨芳霏,寒風冷冽,但現場聆聽的讀者熱情不減,跟主講者時有互動;有人提出現代詩的定義、評價如何認定,廖咸浩回答,現代詩沒有禁忌,主要在回應現代生活,寫作方式完全自由,沒有格律限制,文句間亦無邏輯限制,不流於老套與語法重複,就是成功的詩作。至於評價,廖咸浩坦言無法比較那一類型的現代詩寫得好不好,只要意象推陳出新,不要落入打油詩即可。最後應全場聽眾要求,吟誦自己的作品〈夏天過後的仁愛路〉,優美而堅定的語調,隨著詩句有節奏的起伏,聲音純淨無雜音,氛圍懷舊,安靜到連一根針掉下去都聽得見,煥發出詩般的意境。當演講結束時,全場爆以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歇。
中文新詩前期的幾個景點
2012/03/1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3月17日下午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陳義芝教授,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分享「中文新詩前期的幾個重要景點」。陳義芝教授從事媒體工作逾二十餘載,年少時創組後浪詩社,主編《詩人季刊》,復致力於新詩創作逾四十年,思想勤敏,口才便捷,理論與實際經驗俱豐。陳教授以若干個小課題串聯而成,每一小題皆舉詩人、詩作為例,可大致了解五四以來新詩發展之概要,也可藉由幾位重要詩人的詩,掌握詩潮之變動、詩藝之探索,求得一清晰認知脈絡。 中文新詩發端於1917年的新文學運動,在開創風貌時期,胡適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大力提倡、發表新體詩的人,他發表「新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用典、不用套語,胡適所寫的新詩如〈朋友〉、〈老鴉〉是第一代新詩的代表作品。曾有記者詢問馬英九總統關於美牛進口事件,馬總統引用〈老鴉〉回答,適時化解尷尬,可見新詩的魅力。李金髮與戴望舒則是象徵主義新詩的前導者,〈棄婦〉表達意象方式讓人激賞。詩人追風所寫的〈讚美蕃王〉,這首詩原作雖是日文,但具有強烈的臺灣本土性,蘊含殖民史觀。中文新詩至此開始出現以超現實主義手法思考人性的掙扎,這是文學中最難表達的部分,詩人水蔭萍的作品〈尼姑〉即是其中一例。 隨著中文新詩的發展過程,形式的追求形成詩人創作的另一種方式。聞一多是新月詩派代表之一,對於新詩的創作,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三美指標。其作品〈死水〉強調節拍,每行4拍,就是實驗主義的詩作。「散文詩」是新詩表達的另一種呈現方式,由魯迅發端,〈復仇〉即為代表作品,看似散文,但其與散文不同之處在於蘊涵多種象徵。臺灣詩人商禽將散文詩發揚光大,〈穿牆貓〉即是個中代表作。另臺灣詩壇詩人林亨泰作品〈風景〉,表達「前衛實驗」堪具代表性,建立其在詩史上的地位。 詩不僅是作者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反映表達在人生面相的中文新詩,以冰心的〈春水〉、林泠的〈給林羚-一九九一年法蘭克福客棧〉可具代表性。此外,學院派詩人代表楊牧於29歲寫下的〈延陵季子掛劍〉一詩,表達了青年學子面對如何抉擇的「人生面相」,陳義芝說來尤感動人。 暖暖的陽光映灑大地,春意無限,會議廳內聽眾隨著陳教授腳步,自民國成立以來中國新詩創作的風起雲湧,以至臺灣詩壇的大放異彩,沿途欣賞新詩路上的幾個重要景點。陳教授夾敘夾議的述說方式帶領讀者透過點,看到詩景的地平線,與古典詩的臍帶關係。現場聽眾亦頗關心新詩的發展現況與古典詩的比重,陳教授語重心長的指出現代資訊管道太多,讀者不再像以往衷情,年輕人勇於創作,但不要急於成名表現,成孰的文學有其歷史原因,沒有前輩文人的鋪路便沒有今日的文學風貌,中文新詩亦是如此。勉勵大家仍應保持大量閱讀習慣,厚植養份,作為創作的根基。
現代詩的祕密花園
2012/03/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詩是解語花-詩人羅智成帶領進入現代詩的秘密花園 國家圖書館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3月4日下午邀請詩人羅智成,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暢談「現代詩的秘密花園」,帶領讀者揭開現代詩的秘密。羅智成畢業於臺大哲學系,少年即展露文采,在詩壇嶄露頭角,多次囊獲文學獎首獎,其作品充滿夢境、超現實與濃厚的哲學意味,尤其擅長寫情詩,深受讀者歡迎,自詩作出現後一直風靡年輕學生,現場吸引超過兩百名讀者聽講,尤以年輕人居多! 現代詩是什麼?詩人羅智成認為現代詩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很大,是一種風格化的語言,也是一種可以公開表達秘密訊息的文學作品,它既陌生又神祕卻也是非常有趣的創作領域!詩是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接近形式主義,擁有最多口傳文學的特質-好記,經過時間的演變,詩已經不只是文學,甚至是美學!詩也是所有文學類型中最依賴讀者互動、必須與讀者溝通的作品,特別是現代詩亦復如是!現代詩特性屬「深層的溝通」,有社交、遊戲的性格,透過詩歌意識與知識深層的美感意識來重新燃起詩歌閱讀者感動。 以本身創作經驗為例,羅智成分析自己有段時間著迷於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如卡夫卡等人,作品深受影響,因此他的詩作有許多的夢境與超現實的表現,帶領讀者到一個遙遠的世界,凡接觸他詩裡的文字,特別覺得有種極端的魅力。現場有讀者質疑現代網路詩作氾濫,是否會對現代詩造成影響,羅智成表示,網路詩作太熱鬧、互動太多,確實造成現代詩的特質-孤獨感逐漸消失,但讀者毋須太在意。 現場提問不斷,從不同型式詩的特質及創作過程,羅老師皆詳細回答,他幽默告訴大家,現在他最喜歡的頭銜就是詩人,曾一度害怕被人視為職業是詩人,落入刻板印象,因而他嘗試不同領域,自媒體到政府機構,都有他留下的蹤跡,但這也豐富他的創作思考。
春天的歌-唐宋詩之美
2012/03/0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講座」,3月3日下午兩點在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方瑜教授帶領聽眾穿越時光隧道,在這春光明媚的午后,共同欣賞「春天的歌—唐宋詩之美」。方老師盛名遠播,現場座無虛席,還不斷湧入讀者要求進場聆聽演講,臨時增加摺疊座位近80席,2樓旁聽席也坐滿了一百多位北一女中的學生參與盛會,全場近四百人在老師溫柔的話語聲中,渡過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時光。 方老師以她深厚的文學涵養、纖細的詩詞感性,呈示了張若虛、杜甫、李商隱、蘇軾、陸游等五位詩人的心路歷程,精闢地剖析詩作的風格。演講從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談起,這首詩最能呈現時間動感,這是從六朝工體詩進入唐詩的代表作,四句一韻、流利婉轉、平仄相間,開啟了唐詩新局面。杜甫寫春景,佳篇迭見,〈春夜喜雨〉對自然的體察,細緻敏銳,充分流露詩人衷心的喜悅。〈晚晴〉是李商隱描繪自然景物所罕見的歡愉之歌,彌足珍貴。蘇軾才情煥發,〈惠崇春江曉景〉描寫春景生動逼真。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景物描繪細緻入微,詩中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大家更是耳熟能詳。 全場沉浸在這浪漫的春天詩歌氛圍,藉著一篇篇晶瑩璀璨的作品,神遊古人歌詠春天的詩,老師妙趣橫生的比喻,讓聽眾不時會心大笑。現場發問踴躍,互動熱絡,但再長的歌終得劃下休止符,聽眾就在依依不捨情況下結束離去。 其它更多講座實況錄影,請至以下網址瀏覽。 http://dava.ncl.edu.tw/SecondCategory.aspx?SubjectID=Subject09&id=122 <因演講收音設備故障,導致影片多處聲音出現變音,謹此向主講者致歉>
《詩經》中的春心
2012/02/1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圖致力於提倡全民閱讀素養,繼去年推出「民國一百‧讀享經彩」系列活動之後,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今年在龍年開春之際,再次推出四季閱讀系列講座,並以四季作為主軸,春季以「詩」為主題,夏季是「臺灣文學與電影」,秋季是「中文經典」,冬季是「西洋經典」。 此(春)季系列活動名稱為「『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活動」,再次結合全國各級圖書館、政府單位和趨勢教育基金會共同合辦。今天這一場則是在國圖舉辦從2月11到4月28日安排8場講座的第一場。現場請到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與玄奘大學中文系所的文幸福教授主講,講題是「《詩經》中的春心──從『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說起」,詩經的內容有許多與日常生活有關,且是詩學的肇端,其中多含成語、熟語,詞語雋永,文老師引用23首詩經中的古詩,從少女懷春,到男女交往、結婚生子,描述古人在春天成家立業的「幸福」生活。 春寒料峭,國際會議廳幾座無虛席,近200人入場聆聽。文老師深入淺出的旁徵博引,將詩經中簡樸的語言闡釋淋漓盡致,現場不時出現笑聲;現場貴賓發問踴躍,文老師回答鉅細靡遺,可見其國學素養之深厚。老師並在演講結束時送給大家一幅對子:「聯珠綴玉,欣春物誘才,縱橫健筆;合聖通賢,進酴酥除歲,快樂新年」,藉此跟大家拜個晚年。老師並勉勵大家春天萬物生長,繁花盛開,鼓勵大家提筆發揮詩情多創作。在給國圖館藏簽名留念時,自題:「幸遇奇緣天作美,福從素願自求多」,詩人至性流露無遺。
美的沈思-蔣勳談生活裡的唐詩
2012/02/11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公開...
CLOSE
蔣勳老師「談生活裡的唐詩」系列走過台東、台北、高雄,獲得熱烈的迴響,相信許多人在蔣勳老師的引領下,已經打開唐詩讀本慢慢吟讀了起來了吧! 蔣勳老師認為唐詩就是生活,更蘊含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這干擾如此多的資訊時代,其實歷史為我們淬鍊出許多好東西,唐詩就是其一,如此珍貴的寶藏,唯有你去了解它,才能從中吸取精華。 蔣勳從現代生活的觀點從新詮釋唐詩,將演講內容分類為:想家的詩、郊遊的詩、母愛的詩、送別的詩、睡醒的詩、約朋友喝酒的詩、調情搭訕的詩、新婚的詩、想念丈夫的詩、婚外情的詩,蔣勳更強調「一定要有幾首詩,讓你在人生各階段一直讀一直讀......」 其它更多講座實況錄影,請至以下網址瀏覽。 http://dava.ncl.edu.tw/SecondCategory.aspx?SubjectID=Subject09&id=122 館外讀者若欲觀看影片內容,可至趨勢教育基金會|所有格http://www.trend.org/briefing_info.php?pid=88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