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文學藝術
>>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共
6
筆
國家圖書館為推展全國閱讀運動,提升全民閱讀素養,近年積極邀集各級圖書館、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合作辦理各類型閱讀活動。2013年開春之際,即推出「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活動專題講座,邀請民眾走進圖書館,來趟閱讀走春體驗,一起悠遊於詩人筆下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致,跟著「詩」去旅行。希望透過演講、導讀及好書展示等活動,營造春天讀詩節的氛圍,帶動民眾於春天一起享閱讀詩的美好,進而讓閱讀走進每個民眾的生活。
本活動自2月23日起至5月18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學者及詩人作家,包括蔡瑜、徐國能、胡錦媛、嚴志雄、吳錫德、向陽、羅智成等人擔任講座主講人,引領民眾隨著詩人遊覽、行旅,感受詩中獨特的意境,沉浸於春風和煦、山光明媚的詩情畫意中。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作家的旅行
2013/05/1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春天,跟著詩去旅行」專題講座,5月18日進行系列活動的最終場,邀請廣受文藝青年喜愛的詩人羅智成主講「作家的旅行」,暢談詩人於旅行的所見所聞及與文學的美麗感動相互激盪。 演講一開始,羅老師的開場白「旅行,是一件超極棒的事!」,簡單道出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現代社會,每個人心靈的疲憊指數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因此我們的心靈時時刻刻都需要進行新陳代謝,在生活中尋找新的元素來刺激無聊的生活狀態,而「旅行」就是獲得新的能量最好的方式;旅行可以增廣見聞,是獲得知識的來源,是異質元素與文化的體驗,更是己身與現實之間一種奇妙的對話。 從高中時代與同學花費2天時間來到鼻頭角,只因為尋找與電影「雷恩的女兒」中壯麗冷冽的愛爾蘭海岸相似的海景開始,羅老師的旅行足跡從台灣島嶼向外延伸遍及全球,從聚滿觀光客的文明大城到充滿異國情調的邊境小鎮,羅老師以回顧自身的作品和獨特的旅遊體驗,和大家分享他在旅行中所觀察到異質文化與生活關係。精彩的內容與美麗的照片,讓現場聽眾在短短2小時中經歷一場虛擬的環遊世界之旅。 羅老師也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旅行的方式,旅行不在乎地點與新鮮感,即使是在每日固定移動的路程中,不變的風景、商店與來往的旅人,都可能觸動我們嶄新的發現與感受。旅行也許需要耗費時間、體力與資源,如果無法常常旅行,他建議大家透過「閱讀」來達到旅行的目的。因為,閱讀是最便宜的旅行方式,從眾多豐富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竊取」最多、最獨特、也最完整的旅行經驗,達到和旅行一樣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最後,羅老師鼓勵大家趕快來趟旅行或閱讀好書,進行一場心靈的新陳代謝之旅!
好山好水好臺灣:我的地誌詩書寫與朗誦
2013/05/1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即使經過了一夜的強降雨,北臺灣還籠罩在風雨之中,在母親節前的周六下午,仍有超過200位熱情的民眾,前來參加11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第六場「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專題講座。由以十行詩與臺語詩獨樹一幟於詩壇的向陽老師,以「好山好水好臺灣-我的地誌詩書寫與朗誦」為題,講述他為何書寫地誌詩,在一首首地誌詩的朗誦中,詮釋詩人筆下的臺灣風土所隱藏的歷史記憶與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向陽,本名林淇瀁,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曾榮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等,著有《亂》、《向陽台語詩選》、《十行集》等13種詩集,以及《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等學術論著及譯作。 「愛山、愛水、愛臺灣」,向陽老師以旅行的詩作為本日演講的內容,他認為旅行是一種「走踏」,因為「走踏」所以有了感情,因為有感情所以有了認同。地誌詩標誌的是空間的行踏、記憶與認同,是土地和人文風貌的結晶體,可以記錄臺灣的風景,更可以寫出臺灣的人文、城鄉變遷與歷史文化。 向陽老師以一張承滿著臺灣東海岸海上行記憶的臺灣島圖藏書票為開場,帶領全場的聽眾,從蔡培火〈咱臺灣〉、楊喚〈美麗島〉、陳秀喜〈臺灣〉、胡德夫〈太平洋的風〉到劉克襄〈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在詩與歌的交互聲中,賞析不同時代、不同詩人與不同山海實景,透過詩人的地誌書寫,發現詩人眼中的美麗島-臺灣風土萬般,除了風景更有心景。之後,更詳細為聽眾導讀他的地誌詩,從13歲開始寫詩,出生之地南投縣鹿谷鄉的名山秀水不但孕育他的文學夢想,更是之後書寫地誌詩的養份來源,大學時代開始地誌詩的書寫,從大屯山、鳳凰山、玉山到中央山脈的砂卡礑溪,從臺灣海峽、淡水河、濁水溪到高屏溪,從日月潭、溪頭銀杏林、花蓮、高雄到宜蘭,臺灣的山,臺灣的水,臺灣的景一一入詩,透過地誌詩的書寫,除了表現臺灣之美外,更希望呈現美景之後深沉的臺灣文化。 最後,向陽老師鼓勵在場的聽眾,開始行踏,用文字與相機,藉由詩文或攝影圖像,共同書寫記錄這片美好土地,分享我們對這座美麗島嶼的感情。
詠嘆詩城巴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013/04/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專題講座進行到第五場,於4月27日週六下午邀請淡江大學法文系吳錫德教授,主講「詠嘆詩城巴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吳教授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博士,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並曾擔任中華民國法語教師協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法語教學及翻譯工作。學術專長包括法文翻譯、法國文學、法國文化、法國當代史、文化空間等,並有不少譯作出版,如《歐洲文明》、《文化全球化》、《第一人》等,著作則包括:《認識新歐洲》、《閱讀法國當代文學》、《翻譯空間》、《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等。 吳教授與巴黎結緣始於留學法國期間,居住巴黎6載,之後又數度往返,每回他都帶著好奇心閱讀這座「公認人類史上最魔幻的城市」,他覺得巴黎就像「一首永遠哼唱不完的歌」。演講分就「法國詩的意與境」、「波特萊爾與巴黎」、「詠嘆詩城巴黎」、「給我一條河」4個面向介紹。首先分析法國詩的意境與特色在於音樂充實、奇特清晰、意境廣裘、和諧共鳴,也論及古代中西方的詩論,並以幾首法文詩作原文與中譯作為例子,包括: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惡之華》詩集裡的〈給一位過路的女子〉(A une passante)、〈天鵝〉(Le Cygne)、〈巴黎的夢〉,帶領聽眾賞析其中的詞彙與浪漫情懷。吳老師也談及巴黎現代化的進程,還有巴黎拱廊街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淵源。之後吳老師介紹了華裔詩人吟詠巴黎的作品:盛成的〈夜夢巴黎〉、瘂弦的〈巴黎〉、莫渝的〈靜靜的林園〉與〈秋日情懷〉、杜東璊的〈在巴黎與巴黎之間〉。最後吳老師以「給我一條河」為結尾鋪陳,提出「溪流是玩耍的樂園;河川是詩人的天空;湖泊是老人的境界;海洋是勇士的搖籃」之見解。
清初東北流人的『春天』
2013/04/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濕冷的四月天,春雨綿綿,仍有超過200位熱愛閱讀、喜好讀詩的民眾,前來參加13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專題講座第四場。本場次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嚴志雄教授主講,以「清初東北流人的『春天』」為題,講述清初遭流放遼東瀋陽的函可禪師之詩作,藉由詩歌探尋函可禪師融入流放之城的自我重生。 函可禪師(1612-1660)為明清之際廣東博羅人,曹洞宗高僧,亦以詩名。清順治四年(1647),出南京城時被邏卒搜出″違礙″詩文,而遭定罪流放瀋陽。面對如此離亂跌宕的人生境遇,函可亦不免流露出沉鬱悲苦的情緒,一如中國流人文士予人自傷自憐的傳統形象,但透過文學的力量,激勵函可於詩歌的吟詠、寫作當中,超越了現實的困厄苦悶,重獲新生,豁達自得。 嚴教授並舉山居詩為例,吟誦詮解函可<金墖山居雜詠二十首> 詩文內容,如「端坐泥牀何所為,雪晴日影上高枝。山麋野鹿全無禮,來不參堂去不辭。」、「銅爐豈必施家鑄,木几中央照眼輝。沉水夢虛黃熟斷,鋤將高本一籃歸。」、「要住只須瓢一半,要行只須竹一條。山中迥古無賓主,自來自去亦蕭蕭。」等等,真切表露出函可滿足於流放之地的簡單喜悅之情。雖然物資匱乏、生活艱難,仍能無窮享受山居帶來的滿足與快樂,成就物我兩忘、不分彼我的圓滿自在。正是富貴於我如浮雲,體悟了生命的虛無、世道的無常後,即使是在遼東塞外的流放牢籠中,藉由詩歌,反而更能追求心境的自由與「春天」。
移動/互動/運動:中西旅行詩
2013/03/3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專題講座第三場,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胡錦媛副教授,於3月30日下午在國際會議廳,主講「移動/互動/運動:中西旅行詩」。胡老師為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術專長包括旅行文學、書信文學、文學理論、跨文化研究等,長期致力於旅行文學的研究,在校開設的「旅行:文學與影像」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胡錦媛老師認為旅行是對自己的生命尋找一種解釋,在面對不同文化、語言、宗教的衝擊之下,透過遇見他者、遇見不同,才能真正面對自己。在演講中,胡老師闡述自然詩與旅行詩的差別、旅行經濟學,並以「三動」(移動、互動、運動)定義旅行。她主張「旅行」是跨越疆界的行為,作者離開旅行地點的「直接現場」,來到以寫作再現旅行的「間接現場」。而旅行有別於「流放」(exile)、「流浪」(wanderings)、「流離」(diaspora)或「移居遷徙」(migration),在於旅行者終究將回到原先的出發點「家」。旅行觀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家」的存在與回歸,「家」也是旅行者衡量旅行過程「得」與「失」的秤頭。回歸點即出發點,旅行因此形成一往一返的「圓形結構」、「螺旋形結構」。旅行的最高境界,是旅行者跨越了「自我」(the self)與旅行途中遇見的「異己」(the other)之間的疆界,並帶著「差異」回家。 胡老師在現場也帶領聽眾品味、朗誦詩人焦桐的〈遠足〉、美國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詩句。此外也分析了康拉德(Joseph Conrad)《黑暗之心》、佛斯特(E. M. Foster)《印度之旅》、吳爾芙(Virginia Woolf)《歐蘭朵:一本傳記》等小說。演講過程並與聽眾互動交流,會後的抽獎活動,有10位聽眾幸運獲贈胡錦媛老師的《臺灣當代旅行文選》一書。
憂患中的藝術超越:杜甫在天涯
2013/03/0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人生的苦旅,化為精絕的詩藝。在艱難中不忘家國的忠義之氣,於流離時反思生命的沉鬱情懷。杜甫的詩,字字句句呈現恫瘝在抱的仁心與無與倫比的藝術天分。 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春天,跟著詩去旅行」系列專題講座第二場,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共同邀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徐國能博士,於3月9日的下午以杜甫一生的行旅、漂浪為題,引領現場350多位讀者透過杜甫的詩句,體驗一場中國詩史上最宏偉的心靈壯遊。 徐國能博士長於古典詩學,認為古詩的篇幅不長,但表達出來的意涵卻是無限,對於杜甫的詩學尤有研究。著有《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及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綠櫻桃》,並曾獲聯合、時報及教育部等文學獎,跨足學術研究及散文創作。 徐老師以輕鬆生動的演講內容,介紹杜甫的詩歌造詣在於他善於學習,且超越時代的提出「轉益多師是汝詩」,以寬廣的心胸不自我設限,而成就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偉大的詩歌;他勇於創作,不僅把七言律詩重新變成中國古典詩歌最重要的形式,並變化了句型、對偶,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句中,把「白露」和「明月」重新組裝,即是詩人所謂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讓杜甫成就憂患中的藝術超越,則是他忠於生命、來自於生命本身歷練的創造,詩人說「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當詩把所有一切的情感都舒發後,卻又在不斷的吟詠中,看見生命的淒楚與不能超越的一切。藝術家自覺到創作剎那間的情感萌發,而在創作的喜悅消退後,湧滿心中的是悽涼的生命真實體驗。 徐國能老師將杜甫的童年、青年、壯年及老年,從長安到成都,最後到了武漢、江南一生的漫遊,透過多首杜甫的詩歌,詮釋詩人傳統仕人憂懷家國的忠義之情與生活中的人情溫暖,於是詩人的靈魂,穿過了時光重重,甦醒在另一個時空,在千年之後仍撼動我們心中的思緒。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