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文學藝術
>>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共
6
筆
每個時代都有動人的故事發生,這些生活起伏與情感轉折,經詩人記錄下來,如同四季的風,催開每季不同的花朵,它是那樣的舊,卻又是這樣的新,2017春天讀詩節將以「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為主題,於106年2月18日至4月29日舉行七場講座,由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帶領賞析古詩 /樂府、民歌/魏晉詩、長慶體、梅村體、彈詞體、現代詩、西洋史詩中詩 的故事。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春天與冬天的糾纏-西洋史詩中的愛與死
2017/04/2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英國浪漫詩人雪萊曾聲明寫詩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像一隻夜鶯似地在黑暗的枝頭孤獨地鳴唱寂寞的歌……倘使一首詩能不為時空所擊敗,必然有它存在的因素,這是任何時空所無法否定的。國家圖書館春天讀詩節舉辦「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壓軸活動,4月29日下午邀請臺灣大學外文系廖咸浩教授,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主講「春天與冬天的糾纏-西洋史詩中的愛與死」。廖咸浩教授出身學院,研究範圍包括:比較詩學、英美現代詩、後現代小說、紅樓夢、電影詩學等,談吐雍容優雅,舉止間盡是文人氣息,身具教授、作家、媒體節目主持人等多重身分,尤其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致力於文化跟教育結合,對現代詩的推廣更是不餘遺力,並舉辦新詩朗誦會,堪稱是知名度頗高的文化人。 史詩是一種大型長篇敘事詩,內容以敘事為主,西洋史詩中最富盛名也是歷史最久的史詩便是荷馬的伊里亞德與奧狄賽。流傳至今,幾乎已成了世界文化的共同遺產;其對人物的性格描寫入微,對事件的發展刻劃生動,紀錄了其中刻骨的悲劇與永恆的哀傷,所探討行為的動機,感情的深淺,人物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皆一一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其中所創造出來的人物,更不斷的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這兩部史詩雖長篇鉅制、各逾千行,但其最重要的主題,仍不外愛與死。伊里亞德乃是希臘聯軍為奪回海倫而東征特洛伊十年的故事,而奧狄賽則是有關聯軍頭號英雄奧狄修斯戰後返鄉流浪十年的難辛與困頓。但兩者都圍繞著女人。前者因三位女神爭奪宇宙最美而造成海倫與特洛伊王子私奔。後者則是奧狄修斯在不斷船難中,與不同的女神週旋,但終究回到苦守寒窰二十年的髮妻身邊。前者是一個人妻背叛成為家國為之傾頹的禍因,後者則是一個忠誠的人妻如何成為歸鄉最大的動力。兩者都牽涉到大量的死亡,甚至傾城傾國。可知感天動地的愛情的反面必是死亡,兩者無法不糾纒難解。故愛情顯然能讓人生死以之。原因在於,愛能讓人忘記生命的短暫,但死,則讓愛情的感受更為深刻、影響更為深沉。 廖咸浩教授於演講中指出這兩部史詩,都取材於長期的特洛伊戰爭,整部作品中都有神和人在一起活動,伊里亞德敘述爭奪海倫而產生希臘內戰,耗時十年。奧狄賽敘述奧狄修斯戰後返家的艱辛,耗時十年。伊里亞德源起一切都肇因於爭鬥之神的金蘋果:「給最美的那位」,奧狄賽暗喻在愛與慾之間流浪,伊里亞德中所見較是肉慾之愛的毀滅性,而奧狄賽中則是堅真之愛的救贖可能。 全場演講廖咸浩教授以個人翻譯這兩部史詩中精彩內容,搭配其極具變化的聲音表情詮釋兩部史詩的愛怒喜憎及自私愚昧,唯一與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神力無窮,完全不受道德的拘束。現場的聽眾對於特洛伊戰爭的起因,史詩或神話的界定,東方湯顯祖論情,西方對愛的詮釋與東方差異,廖咸浩回答,東方西施的故事是一種愛情故事,中國最早講情,愛在東西方都會隨時間而改變,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歷經死亡的愛,可真正感覺深沉的愛。當演講結束時,全場爆以熱烈的掌聲,也為國家圖書館主辦2017春天讀詩節系列講座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更新日期106.5.2
楊牧詩中的季節與故鄉
2017/04/1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詩是不會自動發生的,詩必須追求。」如同哥德所說:每天我們應該讀一首好詩,國家圖書館春天讀詩節舉辦「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活動,4月15日邀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教授主講「楊牧詩中的季節與故鄉」。陳芳明是一位詩人歷史家,身具教授、作家身分,早年以詩論著名,撰寫詩和散文,其散文思想性濃厚,在知性中間又夾雜著濃厚的感性,十分深刻動人。他的文字流注著異乎尋常的革命氣質,知識分子巨大的浪漫之心。創作逾三十載,橫跨新詩、散文、詩論、政論、書評、史傳、文史論文多領域,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 在臺灣現代詩的發展中,能夠持續創作數十載且作品能維持一定水準者並不多見,楊牧是其中的一位,勇於向自我挑展,不斷在詩的文體中追求新的可能、突破而著稱。楊牧以詩的形式表現說故事的技巧,在現代詩人中可謂無出其右者,其有個人獨特的語言表演範式,選取的文字有時是白話,有時是典雅的文言文。他勇於嘗試把久已不用的古字置入詩中,為的是試探古代漢語的生命力。凡是經過他再次運用,把恰當的字放在詩或散文的恰當位置,文字的魂魄便再度回到人間。楊牧孜孜不倦致力一個詩學的創造,其用力於詩最鮮明之處,莫過於他的敘事技巧,在每首詩背後往往暗藏一個故事。他擅長使用懸疑與推理的手法,讓象徵語法放在前面,使一則傳說或事件隨著詩行演進而巍巍浮現。正是他的敘事傾向,截然區隔了他與同世詩人的意趣。 陳芳明教授於演講中指出楊牧詩學裡的時間感是一種流動,因為文字就形成空間。時間意識往往也是歷史意識,歷史是共同的記憶;楊牧的詩行總是暗藏生命的謳歌,對歷史、對生命、對季節的感情變化,中國與西方古典詩學為他帶來豐富的想像,博採中西文學之精華,以東方細膩的感受為內容,借用且改造西方的形式,從而為現代詩創造了自我風格。〈背手看雪〉描寫中年心情,開始出現初老,詩中的紅花意喻內在意志燃燒;〈早春在普林斯頓〉藉由家常書寫,傳達出溫情;〈孤獨〉流露了蒼老的心情,堪稱是現代詩中的經典,將孤獨、苦悶具體形象化,是我跟自我的對話,若能拍成卡通影像化則更為精彩;〈秋探〉用文字掌控速度,以場景表達抑揚頓挫,帶來緊湊的節奏感;〈出門行〉以貓的眼光看人間,將詩人的情緒融入詩行中。 艾略特說過偉大的作品背後都有強大的傳統所支撐,花蓮是楊牧的故鄉、生命的依歸,〈瓶中稿〉思念的深度讓人感受到濃厚鄉愁,藉由海嘯抒發出深沉美麗的想像;〈讓風朗誦〉的四季循環為少見的書寫方式;〈俯視〉採居高臨下的角度,觀看全景,歌頌立霧溪;〈仰望〉從情感認同出發,向木瓜山致敬,花蓮成為詩人筆下不竭的泉源。 全場演講陳芳明教授以他多情詩心,敏感詩情,闡述詩人獨特的語藝與詩藝;陳芳明教授推崇楊牧的詩被世界看見,若諾貝爾文學獎落在臺灣,楊牧當之無愧。現場有人提問余光中詩的成就若跟楊牧相較,是否也具備諾貝爾文學獎資格?去中國化對文學的發展影響,陳芳明教授就余光中與楊牧創作的技巧與風格做一剖析,鼓勵大家多閱讀自我學習,對有興趣的作家可以閱讀該作家作品全集有全面的認識,以他本身為例,魯迅即是他自我閱讀建構起對魯迅的瞭解。 2017/4/20更新
弄筆最宜春寂寂——清代女性彈詞中的生命、情感與想像
2017/03/25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播放
CLOSE
詩以情為本,帶給人感性的連結,展示共同的心靈感受。國家圖書館春天讀詩節舉辦「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活動,3月25日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胡曉真教授主講「弄筆最宜春寂寂——清代女性彈詞中的生命、情感與想像」,帶領聽眾探索女性彈詞的形式與敘事特色,通過一系列精彩的文本,體會女作家如何選擇寄壯志於書寫,表現自我的生活經歷、生命情志、日常生活,以及極端情感。胡曉真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敘事文學、清末民初文學與女性文學,其學術專著為研究明清文化與女性文學的重要參考著作。研究成果曾獲中央研究院青年學者研究著作獎、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第一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書獎。胡教授講談之間文采洋溢,幽默生動,魅力十足,即使春寒料峭,細雨連綿,仍吸引滿堂聽眾。 胡曉真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彈詞是明清時期江南太湖流域流行的講唱藝術,用三絃與琵琶伴奏,有說有唱,韻散相間,組合成各種傳奇故事,而唱詞部分基本上是七字體的韻文。有些女性在欣賞演出之餘,興起了以彈詞形式進行創作的熱情,於是形成了女性彈詞小說的傳統,風格細膩纏綿。彈詞小說在清代的南方,是與白話章回小說分庭抗禮的敘事文學形式;女性彈詞小說,是今日所能得見最早的中國女性創作的小說。 中國傳統本來就特別重視歷史敘事,連虛構的小說也常常以是否「崇實」為標準來論斷,女性彈詞小說的軌跡——以扮裝為中心,這些女性作品馳騁光怪陸離的想像,玩弄陰陽性別的符碼,透視日常生活的現象,重新詮釋男性掌握的歷史,並且苦思糾纏人生的終極追求。以《玉釧緣》、《再生緣》、《再造天》、《筆生花》這四部確為女性創作的彈詞小說為例,《玉釧緣》一書透露出對虛構與現實的一種頗為有趣的看法,《玉釧緣》正是接續《小金錢》的故事而來,作者承繼了《小金錢》中的幾個重要人物,暗示當時的彈詞小說其實與現代的暢銷羅曼小說頗有相似之處,只要有一個故事受到歡迎,就會出現一部又一部的續集。《玉釧緣》續書的工作,最後是由陳端生的《再生緣》來完成。 《再生緣》的本事即眾所周知的孟麗君故事,此書的寫作緣起,源於陳端生對原作《玉釧緣》的閱讀與反應;梁德繩補成《再生緣》最後三卷,讓孟麗君回到制度內做個好女人,出於讀者樂於見到完美結局的心理。《再造天》是《再生緣》的續集,女主角是孟麗君的女兒皇甫飛龍,侯芝對於內容與形式的設計都有意與原作抗衡。邱心如的《筆生花》跟《再生緣》沒有直接關係,雖也是講述女扮男裝的女英雄故事,但是意在與《再生緣》作一場溫和的辯論。 另李桂玉的《榴花夢》,敘述情場如戰場與情欲表現;孫德英《金魚緣》與扮裝實驗,假鳳虛凰讓人印象深刻。綜觀女性彈詞小說的特色,在於強烈感情的表達,日常生活與女性經驗刻劃,自傳性與創作的自覺以及傳達家國意識與歷史關懷。這些舊時代的女作家離我們並不如想像那般遙遠。她們與現代女作家面對類似的現實與心靈問題,她們的作品更見證了女性關懷的多樣與多變,而這些議題在在去今不遠,一方面具有歷史的深度,一方面吸引當代的觀點。有人提出彈詞小說關於同性戀的表達,以及文字字體反襯的表現手法,胡教授回應同性戀文學的呈現是從以前到現在就存在的現象。
元白以詩歌演唱社會新聞與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元稹、白居易「長慶體」的敘事詩
2017/03/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春天緊接著蕭條的冬天而來,代表黎明及誕生,詩是一扇窗,詩歌是有生命的,代代相傳每個時代的動人故事,不曾停歇,宛如浪潮湧進,長流不盡。「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活動,3月4日下午邀請輔仁大學中文系顏崑陽教授主講「元白以詩歌演唱社會新聞與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元稹、白居易「長慶體」的敘事詩」。顏崑陽教授為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曾任教於中央大學、東華大學、淡江大學。顏教授兼擅古典詩詞、現代散文、小說之創作與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思想、李商隱詩、蘇辛詞、一般古典詩詞學、現代文學批評之研究。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中興文藝獎章古典詩創作獎、中國文藝獎章現代散文創作獎、九歌八十九年度最佳散文獎。顏教授盛名遠播,全場座無虛席,在這春光明媚的午后,他帶領聽眾穿越時光隧道,共同欣賞唐朝詩人如何以詩歌演唱社會新聞與感人的故事。 顏崑陽教授演講伊始,指出詩有五個題素,主觀:情、意;主客觀之間:理;客觀:事、物。一首詩的總體情境中,這五個題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為顯隱」。以李白〈玉階怨〉為例,詩中隱含幽怨之情;〈靜夜思〉瞭解李白失鄉的背景,才能體會其所傳達的鄉愁。什麼是「事」?什麼是「敘事詩」?「敘事詩」起於什麼時期?有哪些名作?顏教授為大家逐一詳細說明,詩的五個題素,當以情、意、理為主。敘事、詠物或寫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表現情、意、理;但是它的情、意、理往往隱涵在言外,那麼要如何才能讀得出來?顏教授先導讀一首漢代古樂府〈上山採蘼蕪〉,詩中客觀的鋪述,詩意簡約,含蓄委婉表達出內心之忌妒,耐人尋味。 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流行一時的詩風,韓愈、樊宗師、張籍、孟郊、白居易、元稹等,各有面目,號稱「元和體」。其中,元、白的詩體更是風靡很多年輕詩人,競相傳誦、模仿。穆宗長慶初年,他們編輯發行自己的詩文,稱為《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因此元、白的詩風又號為「長慶體」。他們抱持著相近的詩觀。白居易更明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且必須語言淺切,老嫗能解。他們想要為弱勢者發聲,代言他們的委屈與哀怨。 假如元、白活在這時代,就是「詩人記者」了,用詩歌演唱社會新聞或感人的故事;甚至是「詩人新聞評論家」了,他們評論時事,不使用硬梆梆的議論文,而演唱詩歌以達到諷諭的目的。顏崑陽教授指出元白的敘事詩揭開了社會上黑暗、汙濁,〈新豐折臂翁〉表達農民生活困苦;〈賣碳翁〉受到地方官吏壓迫、剝削百姓;詩人的眼睛看到貧富懸殊,富者豪奢,貧者衣食不足;迷信鬼怪、神仙、風水、吉祥物的社會習俗;〈慈烏夜啼〉、〈將進酒〉顯現出倫理道德的淪喪等。 我們如何閱讀元、白的「敘事詩」?詩歌最終極的意義是情、志、理,而不是「事」。因此我們不能只看故事,而必須「即事生情」、「即事見志」、「即事悟理」。情、志、理都含在敘事的程式中,我們必須用「心」去閱讀。顏崑陽教授深入淺出導讀白居易〈上陽白髮人〉、〈母別子〉、〈感鶴〉、〈古塚狐〉、〈問友〉、〈天可度〉及元稹〈將進酒〉、〈君莫非〉等詩作。老師妙趣橫生的比喻,讓聽眾不時會心大笑點頭。
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從〈秦女休行〉論漢魏樂府中的女性
2017/02/2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中國文學詩歌繁富,世代相傳,反映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表現了語文的靈活魅力。「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活動,2月25日下午邀請成功大學中文系陳昌明教授,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主講「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從〈秦女休行〉論漢魏樂府中的女性」。陳昌明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國家臺灣文學館副館長、國家文藝基金會委員及臺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委員、賴和文學獎召集人等。在學術研究方面,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文學理論、魏晉南北朝文學。曾榮獲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教學傑出會士,捷克查理士大學客座教授等。春寒料峭,現場不斷湧入讀者,特別是吸引不少年輕讀者到館聆聽演講,全場在老師極富吸引力的話語聲中,渡過一個賞析魏晉歌謠俠女故事的美好時光。 東漢末年出現〈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詩的傑作,這些敘事詩作者常站在女性的角度,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魏晉南北朝民歌延續此一視角,北方敘事詩即出現膾炙人口的〈木蘭辭〉,而在魏晉敘事歌謠中有一篇〈秦女休行〉,文中的女休,為父報仇,手刃讎敵,這樣的行為,在樂府民歌中被當作俠女般的歌頌,魏曹植〈精微篇〉曾頌揚女休,同時期的左延年有〈秦女休行〉,晉傅玄亦有同題〈秦女休行〉,到唐代李白也有〈秦女休行〉的詩作。近代學界曾有幾篇重要論文討論此題,本次演講即放在文學史脈絡,探討此一敘述詩的故事。 陳昌明教授從歷史的脈絡,敘述〈秦女休行〉的故事,女性的堅韌特性。〈秦女休行〉不是單一的故事,後漢書申屠蟠傳記載緱氏女玉為父報仇的故事;《列女傳》龐淯母亦載有復仇事蹟;左延年〈秦女休行〉詩的主角是秦女休,而傅玄〈秦女休行〉詩的主角是龐烈婦,詩題同,而主角異,均以女性復仇為主軸,展現女子克服先天體能限制,跨越女性角色規範,展現抗暴的決心毅力的可貴,在題材上蘊含了後世女性復仇文學發展演變的諸多因素,流傳越久,枝葉添加越多,描寫的越細碎。陳教授亦對學界的配對關係、秦女休的背景提出觀點說明,並延伸文類也有性別的差異,讓聽眾進一步思考中西文化在文類對女性的不同表現手法。 春雨芳霏,寒風冷冽,但現場聆聽的讀者熱情不減,跟主講者時有互動;有人提出很多的文學作品屬詩人加工創作頗多,沒有充分反映史實;女性在中國文學受到極度壓抑,〈秦女休行〉不同時期的創作篇題一致,為何承襲前人方式描述女性?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女若以現代觀點視之,是否為幫派組織?兒女英雄傳、孔雀東南飛中的女性受限於框架,武則天卻能稱霸唐朝天下,原因何在?陳昌明教授以豐富的學識、獨到的見解,逐一回答。在舊社會,女性極少能受教育,對女性確有諸多限制壓抑;眾多文學作品是集體意識呈現,由於詩人的認知不同,導致情節的轉變,題材相似,卻各有不同的故事,可從舊有的資料中整理出新的思考理路,在研究文學流變時可作為參考。
詩故事—漢代樂府古詩的俗世風情
2017/02/18
限國家圖書館網域播放
CLOS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曾說:「讀詩就是用眼睛去聽詩,聽詩就是用耳朵看詩」,每個時代都有動人的故事發生,這些生活起伏與情感轉折,經詩人記錄下來,如同四季的風,催開每季不同的花朵,它是那樣的舊,卻又是這樣的新。國家圖書館舉辦2017春天讀詩節「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首場活動,2月18日下午邀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鄭毓瑜主講「詩故事-漢代樂府古詩的俗世風情」,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致詞時提到國圖舉辦四季閱讀講座,有一批愛詩的朋友,總會在春天浪漫的季節跟著國圖來讀詩。鄭毓瑜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鄭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與「抒情傳統」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研究成果曾獲得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胡適紀念講座、臺大傑出專書獎。今天依政府規定雖為補班補課的日子,精彩的演講吸引滿堂的聽眾,現場座無虛席! 鄭教授於演講中指出胡適在《白話文學史》講到漢魏民歌,說這是「故事詩的起來」,在統一帝國的貴族文學之外,以自然活潑的白話來表現人生。尤其是保存在樂府的民歌,率真的表現生活中的愛恨情愁,不論離別在途、征戰荒野、孤苦寒門,這些主題反覆不斷的被增補或重寫;而民間歌詞也逐漸為詩人所引用或仿效。這個講題希望透過作品,呈現這幅融合現實與美感、音樂與言詞、表演與書寫的浮世風情,同時分析以「詩」寫「故事」的抒情張力。 「古典」其實是「現代」的新產物,所謂「故事詩」指的是文章體類,「詩故事」係指形成過程(實際演出、模擬與改寫),詩歌的動態發展史。漢武帝以前雖有樂府機構,「採詩」才是大事,是朝廷掌握帝國政治狀態的手段之一。在抒情與敘事方面,描寫人鳥對話的〈戰城南〉、〈豔歌何嘗行〉;人我對話的〈上山採蘼蕪〉,這些詩的特色便在用字樸實,詩意簡約,耐人尋味。表演敘事方面則有秋胡(西京雜記)、陌上桑、秋胡行(傅玄)、孔雀東南飛、有所思、上邪、公無渡河等。以〈陌上桑〉為例,詩中沒有交代羅敷的具體身分,只有使君一人出來對話,羅敷的丈夫從未出場,對話傳神、自然真實,隨著詩中的情節發展帶給人不同的表演想像。〈孔雀東南飛〉敘述家庭悲劇,鄭教授生動的解說搭配戲劇的播放,讓人為詩中主角一掬同情之淚。 詩是創造的,詩人就是創造者,隨著不同時代發展,改寫與創新的詩歌輩出,屬及時為歡(極宴與憂生)以善哉行、西門行、生年不滿百、青青陵上柏、曹植〈箜篌引〉、李白〈將進酒〉、曹丕〈燕歌行〉為代表;描述長夜不寐的詩作由樂府到文人五言詩,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一〉、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李白〈靜夜思〉等,簡潔凝練、作品融入表情,襯托出詩的美感。 全場演講鄭毓瑜教授以厚實的詩學,利用現代影像詮釋世代相傳的詩歌,這些優美的口耳相傳的記憶,經由詩人的彩筆表達感人的故事,音樂雖已不復存,但現代詩人如楊牧〈霜夜作〉仍藉由優美文字傳承表達意像,跨越時代留下恆久記憶。聽眾問及古詩反映的歷史及社會現象與講座深度交流意見,演講結束,全場爆以熱烈掌聲不歇。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