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文學藝術
>>
爭鳴千秋
共
6
筆
公元前八世紀,當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再度崛起之際,古老中國史的車輪則駛進了春秋戰國時期。此一時期儘管王室衰微,戰亂頻繁,但學術思想相對自由,文化空前繁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或主張猶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勃興,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史稱「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僅構成了中國思想學術史中最為輝煌燦爛的奇景,並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思想交相輝映,亦為後世中華文化以及東亞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先秦諸子的智慧歷經兩千餘年的興衰,至今仍煥發強韌的生命光彩,吸引眾生!其中必有顛撲不破的內蘊精髓。如何探索擷取先秦諸子的內蘊精髓?思考人生,啟迪智慧,創造未來。且聽國家圖書館2019年秋季「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講座」為您細說分明。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孔孟如何面對『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抉擇?
2019/10/19
網際網路
CLOSE
先秦儒家的孔孟思想,於後世的影響力遍及許多東亞國家,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而面對不同時代、國情、政治與文化上的交流、交錯與衝擊,當代的人們是如何面對認同中產生的矛盾,尋求答案?我們該用怎樣的眼光、角度,對當前文化認同及政治認同中,反思出一條自處之道呢? 金風送爽,秋意正盎然,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108年秋季講座「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第六場,於10月19日也迎來了壓軸的尾聲。本場次特邀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黃俊傑教授,以「孔孟如何面對『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抉擇?」為切入點,引領讀者展開一場思辨之旅。 主講人黃俊傑教授,現任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學術諮詢委員,研究領域為東亞思想史。曾任臺大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及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Society for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會長(2010-11)。曾獲中華民國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江丙坤兩岸交流「學術研究獎」、臺灣大學學術研究頂尖專書獎勵、臺灣大學優良教學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胡適紀念講座、傑出人才講座、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近年出版《東亞儒家仁學史論》、《大學之理念》、《東亞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 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等書。黃教授多種專書被譯為英、德、法、日、韓、越、斯洛維尼雅文出版。 黃教授以臺灣歷史脈絡為起點,放大到由整個東亞的宏觀視點,來探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發生的「自我」中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以及「自我」和「他者」之間產生的拉扯,試圖以儒家文化的角度,為21世紀以降,由「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間擺蕩,和外來文化的「他者」衝突矛盾不已的人們,尋找出一味解藥。 教授先定義何謂「中國」的概念,認為「文化」與「政治」在東亞的「自」「他」互動中,在跨越空間的「東亞文化交流圈」,出現以下四種張力類型: 1.「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之間的緊張關係,如日本山崎闇齋對儒家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上產生的歧義;以日治時期臺灣富商李春生為例,道出臺灣文化圈於文化認同(中華文化)與政治認同(日本殖民),「新恩雖厚,舊義難忘」這樣政治與文化認同上的糾葛情結。 2.「文化自我」與「文化他者」之間的拉扯,以日本學者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石田梅岩等為例,即使以儒學(他者)為基底,仍以自我文化為其核心價值。 3.「政治自我」與「政治他者」的碰撞,如明末大儒朱舜水帶著忠於大明的政治自我,離開中國到日本,與日本這個政治上的他者產生得碰撞與融合;並引日本記者本田善彥的觀點,指出目前臺灣缺乏核心價值的危機。 4.「文化他者」與「政治他者」則是明確指出在現代日本人的雙重中國觀:「文化中國」(概念化的理想中國)與「政治中國」(實體的現實中國)之間的巨大分別。 黃教授再由孔子與孟子的觀點來闡釋文化與政治的認同。孔子認為,不分地域、疆界,文化及其價值理念都是具有普世性的:其存亡優先於個人生死。並引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下了註腳,即「文化認同」應是優先於「政治認同」。但同時也引述葛兆光教授對於「中國」的定義加以說明,歷史意義上的「中國」空間及政權皆是不斷更迭。但在文化意義上來說,中國則是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存在。而由政治意義上來說,中國也不等同於一個「王朝」或「政府」。 最後,由300年來東亞互動的認同問題作結:首先,由於特殊的文化脈絡,華人文化中的「關係的自我」之上,另有「超越的自我」或「文化的自我」之面向。其次,在東亞文化交流圈中,是經由認識並與「他者」互動,而建構「作為社會群體一份子」之「自我」的意象與認同感。再者,東亞文化圈中的「自我」與「他者」都浸潤在深厚的時間感之中,例如文人對四季得情感投射等。並且在17世紀以降的東亞歷史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有其不可分割性與相互緊張性,例如前面所舉例的朱舜水、山崎闇齋及李春生等人的心路歷程。最後,在「自我」、「他者」、「文化」、「政治」四大面向之中,政治是短暫的,文化層面則是永恆悠久的,因此以孔孟思想的觀點來說,「自我的文化認同」最為重要。 2019.11.14更新
法家之術的淵源與深化
2019/10/05
網際網路
CLOSE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學派之一,與儒墨同為顯學。發端於春秋時期的子產、管仲,戰國初期,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代表人物相繼出現,主要主張強調君主專權,獎勵耕戰。集其大成者為韓非,他總結了先秦法家的思想,將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提出一整套法、術、勢結合的君主專制治術,不僅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中獲得實踐,形成定位,《韓非子》一書中的思想亦因此傳布後世,影響至為深遠,迄今不絕。 為探究法家思想學說的精奧,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秋季閱讀「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第五場,特別挑選韓非子作為主題,於10月5日週末午後,邀請國內專治法家思想的名家學者陳麗桂教授,以「法家之術的淵源與深化」為題蒞館演說。主講人陳麗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暨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專治道家思想、漢代學術思想、近四十年出土文獻思想、《淮南子》、黃老思想等領域之學術。著有《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新編淮南子》、《淮南鴻烈思想研究》、《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王充自然思想研究》等,並有單篇學術論文約百篇。 演講破題,陳教授便先明白點出法家思想與儒道思想的巨大差異在於:儒道思想偏向精神層面的修為,重視道德涵養,即所謂「王道」;但法家則是為執政者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法,並強調公開、公平,確實執行並嚴加考核,即所謂「霸道」。立基於此,陳教授再藉由所謂法家統御三寶「法」、「勢」、「術」,次第展開對於韓非子法家思想的學理內涵的解讀。其中,陳教授特別提點大家閱讀《韓非子》一書時,須先留意韓非對於「術」的主張,有其得自黃、老道德之術的淵源。演說中,陳教授條理分明地為大家剖析法家學說:主張身為執政者必須深諳統御之術——守愚、守弱、守靜,並且善用「勢」,一切依法,尊君卑臣,若能準此而行,便能兵強國富。兩個小時的演講,陳教授不但為大家釐清法家思想的源流與脈絡,更旁及黃老、名家、儒家之學,甚至還解說了《管子》一書的成書背景及內容大要,開闊了大家對於先秦思想學說的視野。 2019.10.23更新
俠義古今照 墨子縱橫談: 墨家思想如何對應時代變局?
2019/09/21
網際網路
CLOSE
墨家是先秦諸子主要派別之一,與儒家並稱「顯學」。現存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篇章有《尚同》、《尚賢》、《兼愛》、《非攻》等。著作《墨子》內容廣博,尤其在邏輯學和自然科學上都有突出成就。但曾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擁有高尚的理想、刻苦的門徒、嚴謹的紀律的墨家卻在歷史的洪流中湮沒。其因為何?面對時代更迭,墨家,一個沉埋了兩千年的宗派,有無再興起的契機?應是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發展裡的有趣議題。 微涼的初秋時節, 9月21日週末午後,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秋季閱讀「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第四場,有請輔仁大學哲學系邱建碩教授,以「俠義古今照 墨子縱橫談:墨家思想如何對應時代變局?」為題發表演說,探論身處「時代變局」下的我們,面對影響我們生活現狀的種種不確定變局,能否藉由閱讀從「先秦諸子」的墨家思想中,尋找獲取解決自身問題的養份。 主講人邱建碩,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學術專長包括理性分析與邏輯思維外,同時亦鑽研先秦墨子思想,特別關注墨家思想中的「權」及「行動哲學」,著有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不愧是哲學系出身,演講初始邱教授便以「哲學觀點」明指墨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墨子被視為是中國邏輯學的先驅,引人注目!在這個特色之下,邱教授詳細解說墨家如何以「天志」為核心,以「兼愛」做為天志的內容,並以建構「尚同」的政治制度來實踐「天志」。而且重視行動的墨家,又如何透過「權」的活動,在現實的情境中,設法臻於「天志」。 最後,邱教授提示大家:本次的導讀並非以文本的解釋為重點,而是提供一個進入文本的思維方式,一個能夠在連繫古今的意義下進入文本的思維方式,這種閱讀的方式映現出閱讀者自身的輪廓及肌理。他強調做為閱讀者,認清自己的期待與扮演的角色,有助於掌握在閱讀文本時,所能達成的成果及限度。這使得在閱讀的同時,閱讀者不僅在理解所閱讀的文本,也在理解文本閱讀者自身。對讀者而言,這樣的閱讀應是最快樂及最有收穫的閱讀。 2019.10.2更新
變形與轉身: 創造詮釋學眼光下的荀子哲學
2019/09/07
網際網路
CLOSE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繼孔孟之後儒家的第三位大賢,列名先秦百家諸子之一。荀子對儒家學說的貢獻除了整理並重新梳理前人的典籍著述外,還別出機杼的提出「人性本惡」之說,此語非但在儒學遞嬗中不斷引發爭議,也往往讓後世學者對荀子卻步,並將其視為儒門異端而揚孟抑荀,致使荀學形成在宋明以後不被接受的態勢。如何在孔孟主流的當代儒家道統氛圍下突破重圍為荀子發聲,成為喜愛荀子、研究荀學者重要的課題。 9月7日的週末午後,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秋季閱讀「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第三場,特別邀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又銘,以「變形與轉身——創造詮釋學眼光下的荀子哲學」為題發表演說,期待在21世紀的中華文化圈裡建構當代新荀學。 主講人劉又銘教授,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浸淫儒家思想研究數十年,並且在儒家中從孟學立場逐漸轉向荀學立場。2001年起,開始嘗試建構「當代新荀學」,提倡「當代新儒家荀學派」。著有《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等書,以及〈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儒家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等論文數十篇。 劉教授以「變形」、「轉身」為喻,暢論他研究荀子近20年的心境與心得。原先專注於孟學研究,甚至視之為學術信仰的劉教授,機緣巧合轉入荀學研究後,驚喜地發現若能跳出孟學立場、孟學本位的思維,徹底重讀《荀子》,回到荀學自身來重新詮釋荀子哲學,荀學也能在當代新儒學中有所開展。演講中,劉教授藉著大量的簡報、講義,詳細解說儒學中孟、荀的善、惡之別與箇中緣由;再則借由旅美學者傅偉勳的「創造的詮釋學」,提出透過「實謂」、「意謂」、「蘊謂」、「必謂」(當謂)、「創謂」等五種層次,重讀荀子即能為荀學產生陽光的新解讀。劉教授最後強調荀子「法先王而又法後王」的主張,蘊含著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精神。循著荀子這條路,今天可以有個當代新荀學,它接著明清自然氣本論來講,主張——素樸天道觀、弱性善論、合中有分的天人關係論、合中有分的群己關係論。與孟學相較,荀學並非單單外王儒學、制度儒學,而是和孟學一樣可以讓每個人完全地、徹底地委身的儒學一支。因此,荀學當然可以順利開展為一個與現代性密切接軌的當代新儒家哲學——就是當代新儒家的荀學派。 2019.9.17更新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
2019/08/31
網際網路
CLOSE
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秋季閱讀「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第二場在8月31日舉行,邀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講題為「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雖是八月夏末,外頭仍是豔陽高掛,酷熱不已。不過,三樓國際會議廳裡午後已是人聲鼎沸,座無虛席!現場來賓逼近350名,顯見大家對於秋季講座的高度期盼熱情。 主講人蔡璧名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臺大教學傑出獎。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得其畢生絕學,而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著有《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等書。 蔡教授以《莊》學的日常意義出發,先是引出哈佛大學知名的心理學教授Tal Ben-Shahar提倡的所謂西方正向心理學為題,導出研究莊子作為對照。帶領大家認識到,原來深讀莊子,會豁然開朗地發現遠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位善於養生的心理學大師——莊子。莊子肯定人「咸其自取」的主體性,倘在一貫的工夫體系中習練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拾級而上,在人生崎嶇坎坷的道路上,很多的困惑或錯誤,都可藉由莊子的導引而重新走上一條平坦的新道路上,進而人人最終皆可臻於「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逍遙無待之境。 蔡教授以其自身多年浸潤醫道及太極武術的修鍊薰陶,加以病痛纏身後的深刻體悟,進而專注探索莊子的身心觀與身體工夫,探究「緣督以為經」、「形如槁木」等身體技術,援引廣闊文化域中對「身體」的共識,試圖使人得以理解乃至具體實踐《莊》學。透過她細緻的詮解,莊子彷彿穿越時空和現代人比肩而坐,距離拉近了,而且生活上、工作上、交友上、感情上、事業上、健康上、甚至夫妻之間都能入於莊子之學,莊子不但歸返具體生命,成為全人的心身法則,甚至化身現代人極需要的醫療心靈妙方。最後,蔡教授並鼓勵大家唯有安頓心靈,才能活出精彩而無憾的人生。 2019.9.16更新
老莊與神話
2019/08/03
網際網路
CLOSE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王室衰微、戰亂頻繁,此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不同「救世之弊」的主張,藉由學術思想自由的羽翼傳播。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或主張猶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勃興,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等,史稱「百家爭鳴」。而這些思想人物,即所謂「先秦諸子」,其豐富的思想不僅構成了中國思想學術史中最為輝煌燦爛的奇景,並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思想交相輝映,亦為後世中華文化以及東亞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尤其,雖已歷經兩千餘年的興衰,先秦諸子的學說至今仍煥發強韌的生命光彩,吸引眾生!其中必有顛撲不破的內蘊精髓。然,究竟要如何探索擷取先秦諸子的內蘊精髓? 為此,國家圖書館特以「先秦諸子」為主軸,於108年秋季邀請科林研發合辦「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系列講座,禮聘六位國內鑽研先秦學術思想的教授專家,帶領有心求知的讀者大眾,嘗試從不同面向重新認識先秦時期最具代表的思想人物與學派。 首場講座於8月3日(週六)下午熱鬧開幕,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特別邀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楊儒賓,以「老莊與神話」為題揭開秋季系列講座的序幕。儘管溽暑高溫逼人,但講座現場湧進超過340位來賓,足見老莊的魅力果然無敵,好一派榮景盛况。 主講人楊儒賓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道家與古之道術》等書。 楊教授是國內研治先秦諸子的權威之一,演講初始便先為大家整理先秦諸子起源的不同論點:一是《淮南子•要略》:諸子興起是為了「救世之弊」應運而生;二是《漢書•藝文志》:諸子的來源係出自上古各種「王官之學」;三是《莊子•天下》:莊子主張天下的學術都是由「太一」所化,天由一中分造化,遂有諸子百家。接著則就「從原始宗教到哲學」是文明發展的途徑,提綱挈領地引導現場來賓切入神話與宗教的角度,重新認識老子與莊子的思想與學說脈絡。老師學養豐富,旁徵博引,循著「老子與大母神神話」、「莊子與飛翔神話」兩條軸線,帶領大家穿越渺邈悠遠的上古,探尋老莊道家可能的神話仙鄉。演講最後,老師更從「神話」的意義提點:道家神話的特色畢竟在於沒有統一的道家神話。如果我們再檢查魏晉以後歷史階段上的道家,就今日的學派意識考量,或許會發現:歷史上並沒有統一的「道家」一辭,「道家」可能也是神話。 2019.8.16更新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