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寰宇漢學講座
共
123
筆
漢學研究中心自1989年起實施「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為呈現受獎訪問學人之研究成果,經常舉辦學術討論會,邀請訪問學人發表演講,以加強國內外學者的交流。除本中心獎助的訪問學人外,亦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演講。2008年正式將此類學術討論會定名為「寰宇漢學講座」。自2011年12月起,在取得主講人同意授權後,將演講內容錄影,置於本館數位影音系統供眾聆賞,以擴大學術傳播功能,服務大眾。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
2022/12/01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2年12月1日上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 Charles H. Carswell 講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主講。講題為「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 曾淑賢館長表示,包弼德教授的學術成就與擔任行政領導方面的事蹟,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自1985年起執教於哈佛大學,現任該校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Charles H. Carswell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至明代的思想史、菁英與宗族文化。他在2013年擔任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時力倡國際合作,包括建置「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由哈佛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共同構置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簡稱CBDB),對於新世代的漢學研究,無論是數位人文研究或者輔助傳統文獻研究,對於全球和學領域研究者都影響深遠。 本場演講以包教授新作《志學斯邑:十二至十七世紀婺州士人之志業》(Localizing Learning: The Literati Enterprise in Wuzhou, 1100–1600)作為開始,包教授講述如何以哲學與文學文本的詳細解讀,配合對社會與親族網絡的量化分析,調查社會實踐與宗族與同儕網絡如何成就文人在地方、區域與國家背景下的自我定位。接著他介紹為了便利進行類似的學術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各式資料庫如哈佛大學的「China Local」、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等。 他並說明跨國際,跨機構之間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數位人文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如主題模型建置、群體傳記學、空間分析、社會網路分析等。演講的尾聲,包教授指出圖書館是學術研究與知識傳播的根本,在數位時代的讀者對圖書館提出數位館藏的需求時,圖書館與館員有哪些方式可以應對。包教授亦邀請與會學者參加即將於明(2023)年3月14至16日,由哈佛大學相關研究機構與圖書館共同主辦的「Tools of the Trade: The Way Forward」研討會。此會議將探討中、臺、日、韓、越等國及佛教研究的媒體,從印刷品到數據化的過渡。 2022.12.27更新
狩獵與福音:柯志仁、藍虎及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2022/03/31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2年3月31日下午,舉辦本年首次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2017與2020年度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學人,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所(IIAS)研究員陳英傑(Ying-kit Chan)博士蒞館演講,講題為:「狩獵與福音:柯志仁、藍虎及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陳博士的演講以循道宗傳教士柯志仁(Harry R. Caldwell,1876-1970)的狩獵事蹟為中心,探討1920年代美國「男子漢」文明在福建的移殖。柯志仁在田納西州家鄉文化的熏陶下,培養出剛強的男子氣概。在福建的傳教與狩獵活動,正是此種男子氣概的體現。柯志仁以獵人、基督教信徒兩種身份自居,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2022.7.10更新
民國舞台,表演台灣:華文戲曲與話劇在當代台灣的創生性流變
2021/12/03
網際網路
CLOSE
「島嶼辯證法」系列活動由多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一同籌畫,並誠邀諸多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會演講,主題含括書法、書畫、劇藝,以及漢學、詩論、族群問題、跨域交流等豐富議題。 演講題目:民國舞台,表演台灣:華文戲曲與話劇在當代台灣的創生性流變 時間: 2021年12月3日 (五)13:30-18:00 地點:中山大學藝術大樓八樓共學群空間 主持人:許仁豪(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王璦玲(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教授) 林芷瑩(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徐亞湘(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鐘欣志(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羅仕龍(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周慧玲(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 2022.7.17更新
1949年後,台灣書法與書學融匯與共生現象探索
2021/12/02
網際網路
CLOSE
「島嶼辯證法」系列活動由多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一同籌畫,並誠邀諸多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會演講,主題含括書法、書畫、劇藝,以及漢學、詩論、族群問題、跨域交流等豐富議題。 主題:「1949年後,台灣書法與書學融匯與共生現象探索」 時間:12月2日(四)14:00-17:00 主持人:陳秋宏(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 林俊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 郭晉銓(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陳柏伩(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收藏分享) 張登凱(自由學者) 2022.4.29更新
媒介與共生:當代跨域交流論壇
2021/11/29
網際網路
CLOSE
「島嶼辯證法」系列活動由多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一同籌畫,並誠邀諸多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會演講,主題含括書法、書畫、劇藝,以及漢學、詩論、族群問題、跨域交流等豐富議題。 主題:「媒介與共生:當代跨域交流論壇」 主持人: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 朱盈樺(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沈裕昌(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沈裕融(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22.4.29更新
追源與創新:楊牧論中國早期古典文學
2021/11/29
網際網路
CLOSE
演講題目:追源與創新:楊牧論中國早期古典文學 時間:2021年11月29日(一)14:00-16:0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7006 主講人:鄭毓瑜(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主持人:張錦忠副教授(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2022.7.17更新
互動與生成:在「交流」視野下的越南漢學研究
2021/11/26
網際網路
CLOSE
「島嶼辯證法」系列活動由多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一同籌畫,並誠邀諸多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會演講,主題含括書法、書畫、劇藝,以及漢學、詩論、族群問題、跨域交流等豐富議題。 主題:「互動與生成:在『交流』視野下的越南漢學研究」 主持人:羅景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 阮秋賢(Nguyễn Thu Hiền,河內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文學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 阮玉詩(Nguyễn Ngọc Thơ,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文化學系副教授、2018-2019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陳竹灕(Trần Trúc Ly,河內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東方學系助理教授) 阮黃燕(Nguyễn Hoàng Yến,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東方學系助理教授) 2022.4.29更新
漢傳中觀學語言觀:以「四句」詮釋為主
2021/11/25
網際網路
CLOSE
演講題目:漢傳中觀學語言觀:以四句詮釋為主 時間:2021年11月25日14:10-16:0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7006 主講人:康特Hans-Rudolf Kantor(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賴錫三(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2022.7.17更新
複調的年代:1949以後臺灣書畫的多元與共生
2021/11/23
網際網路
CLOSE
為增進漢學研究之間交流與合作,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今年陸續共同合辦多項國際漢學活動,11月月份進行「島嶼辯證法──系列座談活動」,與「國際漢學家訪談」齊頭並進。「島嶼辯證法」系列活動由多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一同籌畫,並誠邀諸多海內外優秀學者與會演講,主題含括書法、書畫、劇藝,以及漢學、詩論、族群問題、跨域交流等豐富議題。 主題:「複調的年代:1949以後臺灣書畫的多元與共生」 主持人:林啟屏(政治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與談人: 馮冠超(輔仁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朱靜華(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兼任副教授) 潘信華(藝術家) 邱琳婷(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輔仁大學文創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2022.4.29更新
數位報紙檔案中的福爾摩沙敘事
2021/11/16
網際網路
CLOSE
演講題目:數位報紙檔案中的福爾摩沙敘事 Narrating Formosa in Digiatal Newspaper Corpora 時間:2021年11月16日(二)14:00-16:0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7006 主講人:賀安娟 Ann Heylen(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主持人:莫加南Mark McConaghy(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2022.7.17更新
當代華語思維與跨文化問題
2021/10/13
網際網路
CLOSE
演講題目:當代華語思維與跨文化問題 時間:2021年10月13日(三)14:10-16:0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7006 主講人:宋灝Mathias Obert(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高長空Héctor G. CASTAÑO(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2.7.17更新
《莊子》與工匠精神
2021/10/12
網際網路
CLOSE
演講題目:《莊子》與工匠精神 時間:2021年10月12日(二)14:10-17:0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7006 主講人: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主持人:賴錫三(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2022.7.17更新
《老子》:「無棄人,無棄物」的「和光同塵」之道
2021/07/23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為促進漢學經典閱讀,特於2021年暑假期間規劃「跨文化漢學共生平台:線上導讀與空中對話」。 導讀人: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對話者:陳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2022.4.26更新
《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為道」的「弔詭.反諷」之道
2021/07/20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為促進漢學經典閱讀,特於2021年暑假期間規劃「跨文化漢學共生平台:線上導讀與空中對話」。 導讀人:任博克Brook Ziporyn(芝加哥大學神學院教授) 對話者: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2022.4.26更新
《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自發秩序」之道
2021/07/16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為促進漢學經典閱讀,特於2021年暑假期間規劃「跨文化漢學共生平台:線上導讀與空中對話」。 導讀人:劉笑敢(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 對話者:曹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2022.4.26更新
《老子》
2021/07/13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為促進漢學經典閱讀,特於2021年暑假期間規劃「跨文化漢學共生平台:線上導讀與空中對話」,邀請國內外漢學家共同參與線上對話,發微《老子》和《莊子・齊物論》的共生哲學之潛力。 時間:2021年7月13日9:30:00-12:00 導讀人: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對話者:任博克Brook Ziporyn(芝加哥大學神學院教授) 2022.4.25更新
1950年代國民黨海外僑務工作的成敗
2021/06/24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24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鍾逸明(Cheng, Yi Meng)先生,以及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松葉隼(MATSUBA Jun)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鍾逸明先生主講「1950年代國民黨海外僑務工作的成敗」,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李盈慧特聘教授主持。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數十年間依然是受到當時國際承認中國的惟一合法政權,故能在國際上縱橫捭闔。一般人的印象中,國民黨政權的海外政策非常成功,其實未必皆是如此。國民黨推行海外工作,長期面臨諸多限制和困難。 遷臺初期,為在全球與蘇聯、中共相抗衡,國民黨規劃日本、韓國、港澳、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及北美為重點發展海外黨務地區。然而鍾先生列舉1951年中、泰購米風波,新加坡周瑞麒案等事件,說明以泰國為代表的建交國,黨部和使領館之間彼此掣肘,使僑務工作發生諸多困難。以星馬為代表的非建交國,理論上只剩下黨務系統,可以避免黨政矛盾的問題。 鍾先生認為雖然「華僑為革命之母」具有虛構的成份,但是早在抗戰前夕,此種說法已為廣大華僑所認同。1950年代國民黨僑務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華僑為革命之母」這項政治資本。正因如此,國民黨在內外交困的大環境下,在僑務工作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持人李教授則補充一些看法,主持人李教授補充說明,國民黨與中共因應各種國際局勢,揣測對手的策略,發展出各取所需的海外僑務政策。故,所謂的海外宣傳戰,並不能單純的由「非勝即負」的面向驟下結論。去年(2020)11月曾前來本中心主持學人陳英傑(Ying-Kit Chen)演講的政治大學歷史系陳鴻瑜名譽教授,也建議鍾先生日後查找研究資料的方向。 2021.7.14更新
臺灣總督府的鐵道財政:論特別會計制度的引進
2021/06/24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24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鍾逸明(Cheng, Yi Meng)先生,以及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松葉隼(MATSUBA Jun)先生主講。 第二場由松葉隼先生主講「臺灣總督府的鐵道財政:論特別會計制度的引進」,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蔡龍保教授主持。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日本都建立了以鐵道為主的陸上交通網絡。但與日本不同的是,臺灣以官營鐵道為主體。另一方面,1906年時日本大多數的鐵道路線已經收歸國有,1908年進而將鐵道會計從政府會計中獨立出來,成為「特別會計」。然而,臺灣的鐵路建設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停滯不前,甚至也落後於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 松葉先生從鐵道營運收入、母國日本對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經營臺灣鐵路的態度等方面,釐清鐵道會計在臺灣總督府財政的定位及其結構,以及總督府投入於鐵道建設的各種管道。他指出臺灣在1908年連接基隆和打狗(1920年改稱為高雄)的縱貫鐵道開通後,客貨運量迅速增加。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運輸供給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造成運輸延誤(滯貨事件)。為提升整體運輸能量,鐵道部推動縱貫鐵道複線化以及海線興建工程。然而1920年代後半葉,日本爆發經濟不景氣,鐵道改良的後續計畫均受到延宕。對此,臺灣社會持續要求臺灣總督府和鐵道部透過新建路線等方式來提高運輸能量,鐵道部總是以臺灣鐵道會計未實施「特別會計」為理由,難以即時滿足運輸需求。松葉先生認為臺灣鐵道建設的牛步化,並不完全能歸因於會計制度,而是整體結構性的問題。主持人蔡教授補充說明,指出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也因不同地區而有微妙的差異。例如討論韓國的狀況時,鮮鐵與滿鐵也應一併列入通盤檢視。與會者中,《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的作者,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陳家豪研究員也對此講題提出了他的看法。 2021.7.14更新
兩種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2021/05/13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5月13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及學友講座各一場,邀請本中心2008年度外籍學人,2021年度傅爾布萊特獎助學人,美國中密西根大學歷史學系劉珍妮(Jennifer Liu)副教授,以及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馬加什(Mátyás Mervay)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劉珍妮教授主講「兩種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王良卿副教授主持。為強化對青年的掌控,國民黨於1938年成立了三民主義青年團(SQT),在1946年三青團團員總數達到150萬人。雖然國民黨的原意是吸納十多歲的青年,但要職與領導幹部仍舊被年長者所把持。中日戰爭時期,年輕團員因為總是居於聽命行事的一方,與國民黨灌輸意識型態而常感沮喪,許多團員對三青團的宗旨感到疑慮。 2022.3.2更新
臺灣即興音樂2000—2021
2021/04/29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4月29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音樂院講師張璿(Hsuan Chang Kitano)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游靜(Ching YAU)客席教授主講。 第一場由張璿博士主講「臺灣即興音樂2000—2021」,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蔡淩蕙副教授主持。張博士呈現在漢學中心研究期間,參與實踐調查臺灣自2000年至今,音樂文化上呈現的漢文化、歐美文化、日本文化多元多重影響,以及其發展的跨界與跨文化經驗。張博士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自身經驗,實地介入即興音樂的創作中,並在2019年開啟了「Project Cadenzas大鍵琴華彩跨領域計畫」。嘗試以「巴洛克音樂之即興」和「古典曲式中的華彩奏(cadenza)」為理論基礎,歷經演奏風格探討、即興、作曲、跨領域研究等方法,最終透過各式傳統樂器,包括古琴、笛,以及原住民樂器如鼻笛展演呈現。張博士的演講以音樂歷史角度與音樂理論分析與基礎,呈現臺灣即興音樂在跨域跨文化的音樂語言碰撞的過程中,凸顯的當代音樂家內涵與突破的音樂語彙。以及在傳統多元的音樂語彙中相互溝通、交流、理解,所呈現的傳統與當代。同時,她也不忘指出目前臺灣即興音樂仍有著著作權混淆不明等需要克服的問題。 2021.6.4更新
目前在
1/7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