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臺灣歐盟論壇
共
65
筆
為提升臺灣各界對歐盟暨歐盟政策的瞭解,建構臺灣產官學界暨公民社會間關於歐盟議題的對話平台,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自2010年起規劃辦理「臺灣歐盟論壇」。該論壇由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暨歐洲語文學程教授兼莫內計畫主持人張台麟教授規劃,並與國家圖書館、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以及東吳大學WTO法律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合作。2010年起為每月辦理,2012年改為雙月份舉辦,於最後一個星期五,假國家圖書館舉辦論壇。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2022年第6次臺灣歐盟論壇:氣候變遷、多邊主義與歐盟整合之未來
2022/12/09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6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氣候變遷、多邊主義與歐盟整合之未來 (Climate Change,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發表與交流。本次論壇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蔡岳勳教授 (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趙竹成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張福昌副教授(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張孟仁系主任 (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羅文笙副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歐洲研究所)、吳巨盟國際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進行發表,並由谷瑞生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近2個月以來,國際與歐洲的情勢仍然呈現混沌不明、諸多不確定因素的狀態。俄烏戰爭的持續讓全世界的經濟秩序與能源政策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總之,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之下,氣候變遷議題的主軸為何?俄烏戰爭的後續如何觀察?美中對立下的歐盟對中政策該如何解讀?皆是本日論壇的討論重點。 首先由蔡岳勳教授發表「近年歐盟氣候與能源政策法規之發展」,指出歐盟為達成「2030年氣候目標」及「2050年氣候中和」,先是發布《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 EGD),並制定《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其後,歐盟又提出《五五套案》(Fit for 55)。而因應俄烏戰爭所帶來的歐盟能源價格高騰問題,歐盟執委會或修正或制定《碳交易體系》、《碳邊境調整機制》、《天然氣儲氣義務法案》、「RePowerEU」等氣候與能源政策法規,試圖加速能源轉型進度、減少化石燃料需求,其實際成效與變化仍有待後續觀察。 趙竹城教授發表「氣候變遷、多邊主義與歐盟整合之未來-俄羅斯的得與失」,分析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對俄羅斯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正面效益。 張福昌副教授發表「價值與利益的拉鋸:蕭茲訪中的意涵與影響」,探討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閃電訪中11小時,引發歐洲媒體廣大關注及批評,德國在西方抗中聯盟價值與莫大的國家利益拉鋸之間產生的各種議題。 張孟仁副教授發表「義大利新政府的對外政策走向研析」,分析義大利梅洛尼政府對大西洋(美國、北約)、對歐盟、對俄羅斯以及對台海的外交政策。 羅文笙副教授發表"Redefinition of France’s China Policy in a Volatile Geopolitical Context"(法國對中策略探析:在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境中的重新定義);闡明法國對中關係再定義的情境因素、2019年以來法國重新定義的對中政策、以及印太情境下的法中關係等三個主題。 吳巨盟國際長發表「重啟歐盟的中國戰略:從『系統性對手』到『開放性戰略自主』」,分別論述歐盟作為 「規範性權力」(normative power)與對外政策、歐盟對中國態度的轉向(視為「系統性對手」),以及歐盟「開放性戰略自主」之中國戰略的重啟等主題;最後也就此戰略對台灣的意義進行分析。 2022.12.30更新
2022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數位自主、能源危機與政治變遷
2022/10/28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數位自主、能源危機與政治變遷 (Digital Sovereignty, Energy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Europe)」,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0月28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烏凌翔總編輯 (電子時報)、洪德欽副所長 (中研院歐美所)、洪美蘭教授 (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吳巨盟助理教授(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代李俊毅副研究員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所)、王順文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進行發表,並由張銘忠大使暨前駐法代表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這兩個月以來的歐洲政局仍籠罩在俄烏戰爭與美中對立的影響之下,許多人更宣稱當前的全球政經秩序已經進入「新冷戰」的時代。面對如此的背景,歐盟也持續遭受到重大危機與挑戰,詳細的內容如何?我們又應該從何種態度加以觀察?將是本日論壇探討的議題。 首先由烏凌翔總編輯發表「歐盟2022年半導體政策評估」,介紹今年2月8日歐盟執委會所提出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以及其演進歷程,指出歐盟執委會過去即設定至2020年,歐洲公司在全球芯片製造中的占比達到20%的目標,由研究機構調查之2020-2021年全球IC企業市占率及各國半導體產業鏈營收統計數據,反映先前的計畫績效並不成功。 洪德欽副所長發表「俄烏戰爭對歐盟經濟之影響」,分析俄烏戰爭對歐盟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的影響狀況,以及對歐盟貿易與對歐元匯率的影響。 洪美蘭教授發表「俄烏武裝衝突下的歐洲能源危機與轉機」,分析俄烏武裝衝突的近況與歐俄能源角力,並探討歐洲能源危機與其因應之道的能源轉機途徑。 吳巨盟助理教授代本日因故不克出席的李俊毅副研究員發表「英國政局變遷及其影響」。 王順文副教授發表「能源議題對土歐關係的影響:土耳其視角」,說明土歐過去的能源合作與東地中海衝突,其次則著重在土國政治菁英的想法,探索其衝突真實的目的,並對未來提出展望。 2022.12.7更新
2022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全球門戶、對抗通膨與歐盟整合之未來
2022/08/26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全球門戶、對抗通膨與歐盟整合之未來 (Global Gateway, Anti-Inflation Policies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8月26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沈臨龍副董事長(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林子立副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進行發表,並由林永樂前外交部長暨大使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近2個月以來,國際政局仍受烏俄戰爭延續的影響,不安的氣氛與諸多不確定因素始終圍繞。就歐洲而言,歐盟可以說更是首當其衝,無論是戰局波及的移民問題或是能源和糧食問題皆已經對歐洲經濟產生嚴重的衝擊,甚至於引發社會變動。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本次論壇就要針對歐盟的政經發展策略、如何對抗通貨膨脹以及近來大家所關心的英國政局等加以探討。 首先由卓忠弘教授發表「歐盟全球門戶計畫」,由近期內歐洲接連召開的歐盟、G7、北約三場峰會所聚焦的俄羅斯的安全威脅與因應中國帶來之挑戰議題開始,介紹歐盟因應中國崛起的重要政策「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畫。 沈臨龍副董事長發表「歐元區通膨及ECB 政策展望報告摘要」,分析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因應歐元區通膨政策,指出三大重點。 林子立副教授發表「全球英國、保守黨揆之爭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就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戰略背景之下,英國推出的「全球英國戰略」願景及英國所面對的現實面經濟困境進行論述。 與談人林永樂前部長分享其親身在英國經歷新冠疫情及英國脫歐等事件之見聞。 2022.10.31更新
2022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科技產業、政治變遷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2/06/24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科技產業、政治變遷與歐盟政經整合 (Technology Industry,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6月24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黃詩婷助理教授(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許友芳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林子立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進行發表,並由谷瑞生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會)、黃自強副主任編輯(中央通訊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本次論壇將圍繞這幾項重點予以探討,以期對歐盟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有所掌握。 首先由黃詩婷助理教授發表「論歐盟晶片法案下科技產業政策與數位自主權之發展」,論述歐盟晶片法案之內容,分別由歐盟晶片法案之政策目的、歐盟晶片法案之三大主軸、歐盟晶片法案之評價進行探討。 許友芳助理教授發表「俄烏戰爭下的德國:「時代轉捩點」(Zeitenwende)的落實與挑戰」,針對德國總理蕭茲在俄烏戰爭爆發三天後,於聯邦眾議院發表「時代轉捩點」(Zeitenwende)的演說,探討德國內部共識的整合、聯合政府內部的價值核心差異。 林子立副教授發表「英國科技產業的挑戰:韌性治理的努力」。 張台麟教授發表「2022法國國會大選初探」。 黃自強副主任編輯也以「俄烏衝突與歐盟政經整合–國際新聞敘事模式」為題,由媒體角度切入討論臺灣媒體報導國際新聞的敘事模式,以及在俄烏戰爭報導中所關心的議題特色。 2022.7.17更新
2022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經濟成長、法國大選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經濟成長、法國大選與歐盟政經整合 (Economic Growth,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4月29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將邀請洪德欽副所長(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楊三億教授(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進行發表,並邀請沈臨龍副董事長(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及張銘忠大使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便點出毫無疑問地,這 2 個月以來,全球人們都關注於烏俄戰爭的發展。此次戰爭不但對世界和平及國際政經局勢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對歐洲聯盟而言更是無比的壓力與負擔。在此背景之下,歐盟的經濟成長將如何發展?法國大選的結果對歐洲以及國際局勢有何影響?俄烏戰爭中歐盟要如何面對能源供應的衝擊?正是本次論壇所要觀察與討論的重點。 首先由洪德欽副所長發表「俄烏衝突對歐盟與俄國貿易關係的影響」,簡介烏俄衝突並分析歐盟與俄國貿易關係概況,以及烏俄戰爭對俄國及對歐盟貿易雙方所帶來的影響。 卓忠宏所長發表「俄烏戰爭下歐洲能源轉型與困境」,談及俄烏戰爭中歐洲關注於軍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及烏克蘭難民安置問題,指出西方的制裁效力。 楊三億教授發表「俄烏戰爭與歐盟對俄制裁政策分析」,釐清當前歐盟對俄國實施制裁主要內容,並針對制裁項目檢視初步成效與可能影響,進行學理歸納。 張台麟教授亦就「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進行發表,在介紹歷任總統候選人,並述及總統權力、總統綜攬大權之憲政發展之餘,亦分析202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之兩輪絕對多數決制度。 與談人沈臨龍副董事長及張銘忠大使,則分別就法國馬克宏當選後的財經分析,與法國大選及制度進行分享交流。 2022.5.13更新
2022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科技競爭、戰略自主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2/02/25
網際網路
CLOSE
2022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科技競爭、戰略自主與歐盟政經整合 (Technology Competition, Strategic Autonomy,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2月25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王志強董事總經理(鼎豐全球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林穎佑助理教授(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學程)以及陳蔚芳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進行發表,並由谷瑞生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2022年的開始,國際局勢就已經呈現出許多的緊張與不安。我們看到除了以美國為首所發起抵制北京冬奧的國際合縱連橫之外,也一路觀察到烏克蘭危機下的國際現實與無奈。就歐洲聯盟的發展而言,雖然面對諸多全球性問題,仍展現出該有的理想性,特別在科技競爭、戰略自主以及氣候變遷上都持續推出新的政策。本日論壇特別針對太空科技、網路安全以及烏克蘭危機對歐盟戰略自主的影響三個面向來研析,並試圖了解歐盟整合進程中的理想與現實。 首先由王志強總經理淺談「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歐洲太總署」(ESA) 正式成⽴於 1975年,由 22個會員國組成,共有8個中⼼ - 總部設在巴黎,⽕箭發射主要在法屬圭亞那。王總經理引述Norman Augustine所提出的Augustine Report,認為其中所提出的發展民用太空計畫的重大反思至今仍值得歐美民間企業家在發展太空事業上深思。 林穎佑助理教授發表「數位科技對國安的新挑戰」,由資訊安全的角度切入當今烏克蘭的局勢,指出俄羅斯能夠如此輕易發動對烏戰爭,與資訊安全正有很大的關係。 陳蔚芳副教授發表「大國博弈下的烏克蘭局勢及其對歐盟戰略自主之挑戰」,就急速變化的烏克蘭局勢提供歷史背景面及最新的發展分析,並探討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承諾是否可靠? 歐洲是否有能力實現戰略自主?以及俄羅斯是否能藉機鞏固在舊蘇聯地區的緣政治影響力。 谷瑞生主任就俄烏問題及歐盟的印太戰略制度進行與談,分享慕尼黑會議上對烏克蘭問題的討論與重要領袖、元首的發表講話,如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德國總理蕭茲,由其發言可知若俄羅斯出兵,歐盟將祭以制裁,在此前提下,俄烏態勢應有機會往和平之路發展;而中俄欲聯手打造新勢力的態勢亦不受歐盟待見,故使北京也被放入討論。谷主任也介紹歐盟印太戰略中法國與德國的印太戰略特色,無論其重視的是安全或是經濟層面,皆對臺灣有重要影響。 2022.3.4更新
2021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2021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2021/12/03
網際網路
CLOSE
2021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2021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1: Retrospect and Prospect)」,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觀察2021年歐洲聯盟的政經發展,無論是在內部整合與治理或國際角色上都遭遇到許多挑戰。首先是新冠疫情的影響,雖然自6月起稍微緩和大家也都放鬆,特別是出入境的相對開放,但隨著新一波的變種再起,歐洲人又再度緊張。在經濟方面,依據歐盟數字,疫情趨緩確使經濟稍微好轉,平均成長率達2%,但通貨膨脹則仍明顯。在內部治理方面,難民移民的問題仍如一顆不定時炸彈,著實考驗歐盟領導人的智慧。英國脫歐的後續問題仍令大家頭痛不已。此外,德國新政府、捷克新政府的走向,以及法國的總統大選也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對外關係與全球角色方面,歐盟一樣面臨諸如中歐全面投資貿易協定停擺所帶來的衝擊與變數,COP26氣候變遷大會所帶來的後續作為,美中對抗下歐盟印太合作戰略的困難與抉擇,甚至於歐盟建立國防與戰略自主(法希戰略夥伴關係、法義合作條約)的努力與限制等諸多挑戰,這些議題都是相當重要且值得持續關心並研究的。在此背景之下,本日論壇邀請到各方專家從不同的面向來解讀。 首先由卓忠宏所長發表「2021年歐洲聯盟政經發展 後梅克爾時代」,分析歐盟的內部治理及對外關係。 沈臨龍副董事長發表「2021歐盟經濟金融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報告摘要」,分就經濟、金融兩面回顧並展望來年前景, 並指出美中的競爭對抗與新冠肺炎疫情是影響未來最大的變數。 林子立副教授以「英國脫歐後未來應何去何從」為題進行分享,談及英國在印太地區的思維,在印太地區已成為佔主導地位的全球戰略焦點時,中國的擴張已引來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阻力的合作;而英國的戰略選擇是在多邊關係中作為跨大西洋的橋樑與全球樞紐角色,是為冷戰結束後英國外交、國防和發展政策的最大變革。 張孟仁系主任發表「義大利德拉吉政府的現況與對外走向」,指出現任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主政下的義大利轉向親歐親美,表達堅定的大西洋主義及歐洲主義,更使用黃金權力否決來自中國大陸的戰略併購,另一方面英國脫歐後不穩定局勢與後梅克爾時代德國政治轉型的脈絡下的法義聯手,調整歐洲勢力平衡,更具備象徵意義。 許友芳助理教授發表「德國大選與政經情勢」,介紹德國當前「紅綠燈政府」與其政策方向。 吳巨盟國際長發表「後疫情時代歐中關係:邁向多面向的中國政策」,談及新冠肺炎衝擊後究責氛圍下的歐中關係,包括中國「口罩外交」大外宣反而造成負面形象、歐盟關注中國人權問題、戰狼外交引起反感等議題。 最後與談人王啟明教授以「COP26展望的衝擊效應」為題,介紹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而簽署UNFCCC的締約國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來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遷。 2021.12.30更新
2021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永續發展、勞動人權與歐盟共同貿易政策
2021/10/27
網際網路
CLOSE
2021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永續發展、勞動人權與歐盟共同貿易政策」(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bour Rights and The EU’s Trade Policy),首次與勞動部共同籌劃,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法律、勞工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歐盟勞動人權、永續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0月27日(三)上午10時在本館1樓簡報室舉行,由勞動部、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灣大學歐盟卓越中心共同主辦,本館及中華民國歐洲研究協會共同協辦。由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劉士豪教授(銘傳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兼院長)、黃鼎佑助理教授(開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進行發表,並由焦興鎧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永裕委員(勞動部綜合規劃司專門委員)進行綜合討論。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2009年歐洲聯盟運作條約中的207條賦予歐盟擁有共同貿易及投資之專屬權,也就是說歐盟機構、特別是執委會負責對外貿易的法制、談判以及協議的簽署。但是基於歐盟基本人權價值與法治的原則,歐盟在對外貿易中相當程度的要求社會對話與永續發展,特別是人權、工作條件及環境保護等議題。觀察到歐盟與他國簽署FTA中常遭遇到現實之困境,當台歐雙方要進行貿易談判時,我們應深入歐盟的制度與作為,因此歐盟所提出的勞動人權與永續發展面向之探討,大家應對此有進一步認識。 首先,由劉士豪教授發表「平台經濟工作者的勞動權益與社會安全保障-德國與臺灣經驗的比較」,其內容指出由新興就業樣態「平台經濟」的興起分析其主要兩大模式。亦介紹德國平台經濟工作者的保障,以及其眾包工作(Crowd Work)的工作型態,分析眾包工作者(Crowd Worker)作為勞工或「類勞工」的特性。最後也點出新興就業樣態確實帶來許多工作機會,但是這些工作者的勞動權益保護及社會安全保障,是我國及世界各國都十分關心的。對於作為勞工、自營作業者及類勞工的平台工作者,台灣各有不同的勞動權益保障和社會安全保障,當然也仍有保障的缺口及法令上不足之處,仍待大家持續的努力。 第二位講者為黃鼎佑助理教授,演講的題目為「試論自由貿易協定之解釋與適用⎻以歐韓FTA與CPTPP勞工專章之比較為例」。黃教授講演內容就歐韓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兩者針對勞工專章之章節名稱、締約國欲實現之目標、協議書勞工專章解釋方法上之差異以及相關履行義務爭議進行討論與比較。 第三部分為五位學者的綜合討論,首先由焦興鎧研究員發表。焦研究員指出歐洲在文化價值、社會議題方面是台灣值得學習之處。另外,與談人林永裕專門委員也分享了歐盟勞動議題的發展,除了說明台灣近年平台經濟興起所帶來的問題及相關配套外,並闡明勞動部已在研究類勞工的法規擴大適用,也正在推動職業安全衛生這部分,要求平台業者扮演類似雇主角色並提供應有的商業保險。 最後,劉士豪教授再對我國類勞工如平臺外送員現有的保障制度加以補充回應,如職業安全衛生法在天災下禁止工作、自營作業者如水電工有職業工會可提供勞動保障…等。黃鼎佑助理教授也補充臺灣在疫情下尚看不出有經貿條件邊緣化的問題,但越南可以做到經貿協定要求的成員國,臺灣應該有能力和技術可以在國際舞臺上達到,當務之急是對相關議題的涉獵,透過經貿談判形諸文字。 2021.12.27更新
2021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數位策略、振興計畫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1/10/22
網際網路
CLOSE
2021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數位策略、振興計畫與歐盟政經整合(Digital Strategy, Recovery Plan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0月22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1樓簡報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張福昌副教授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烏凌翔博士候選人 (臺灣大學政治系)以及沈中衡副教授(輔仁大學法文系)進行發表,並由洪德欽副所長(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 這半年以來,國際社會除了仍致力於對抗新冠疫情並試圖恢復正常生活秩序之外,大國之間仍持續推動各項政經發展合作以解決全球人類所面臨的重要議題。7 大工業國高峰會議、北約高峰會議、美歐高峰會議等會議陸續召開,特別是阿富汗的撤軍令大家印象深刻且問題持續未解。在歐洲,則有歐盟積極推動經濟復甦計畫、德國大選的結果出爐、英國脫歐糾纏不完、歐盟提出印太合作戰略以及法國總統大選的熱烈展開,這些事件未來皆會持續發展並會有重大影響。而就歐盟的角度而言,目前也遭遇到許多內外的衝擊。不過就施政大政而言,除了振興經濟計畫之外,近年來所推動的數位策略其實也是歐盟政策的重要一環。 首先由張福昌副教授發表「歐盟數位策略的背景、內容與影響」,指出歐盟的數位策略(Digital Strategy) 是跟單一市場連結在一起的,其發展可溯及1993年,但當時推動遭遇到一些時空背景上的阻礙。後續的施行進程則由歐盟執委會歷任主席巴羅索(José Barroso)、容科(Jean-Claude Juncker)、與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接力推動。 烏凌翔博士候選人以「歐盟『數位十年』計劃的半導體目標能達成嗎?」為題,就歐盟 2030 數位羅盤(2030 Digital Compass)計劃中的細項目標:「2030 年,歐盟的半導體全球產值市佔率達到20%」探討其達成的可能性。 沈中衡副教授發表「歐盟2030 數位指南之教育面向:封城、遠距、數位化」,首先介紹2021年3月由歐盟執委會發表之歐盟2030數位指南(Europe Digital Compass),指出歐盟想要藉由提供數位化公共服務,提高歐盟國家人民對於歐盟的認同感,新冠疫情的爆發也加速了教育的數位化變身,並指出若干數位化時代的新興教育課題,皆為歐盟數位指南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必須處理的課題。 最後與談人洪德欽副所長亦以「AI倫理與人類安全:《尚書/大禹謨》的智慧指引」為題,對於人工智慧AI的發展與崛起、AI問題與人類安全、AI的倫理建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亦分享歐盟針對AI倫理準則所提出的七項關鍵要素。 2022.1.28更新
2021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抗疫、安全自主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1/04/30
網際網路
CLOSE
2021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抗疫、安全自主與歐盟政經整合(Covid-19, Strategic Autonomy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4月30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劉書彬教授兼系主任 (東吳大學政治系)、楊三億教授兼所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張福昌副教授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以及吳巨盟助理教授兼國際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進行發表,並由張銘忠大使回部辦事(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近2個月以來,國際社會的焦點仍以美國總統拜登上台的百日新政與其對全球秩序之影響為主。就歐洲聯盟而言,雖然歐洲人也熱烈慶祝「歐洲煤鋼共同體」巴黎條約簽署70 週年的日子,但眼前的抗疫策略、脫歐協議、氣候變遷、反恐以及全球角色等問題都無法掉以輕心。在歐盟抗疫策略上,雖然疫苗已經在歐洲國家施打了一段時間,但似乎接種率仍不如預期甚至於有缺貨的情形。此外,根據統計,施打率最高的是馬爾他(65%)及英國(64%)兩國,匈牙利與塞爾維亞可達5 成,其他國家的施打率平均只達到了25%。而在對外關係上,雖然歐盟理事會於4月19日發布了「印太戰略報告」,期望在此區域扮演一個積極參與的角色。不過,在土耳其的「沙發門」事件中,似乎又凸顯出歐盟領導內部的整合與女男平權的核心價值問題。此外在對俄羅斯的政策上(烏克蘭危機與北約角色)也出現舉棋不定、進退兩難的困境。歐盟將如何面對疫情升高的嚴厲挑戰,在拜登所引領的對外政策下,歐盟如何因應與定位,正是本日所要討論的議題。 劉書彬教授以「近期疫情下的德國政情發展」為題,分析德國近期的疫情政治和聯邦議會大選選情發展,指出德國防疫表現不佳,主要因為新冠疫苗接種緩慢引發民怨,以及聯盟黨口罩收取傭金醜聞等事件,影響執政黨選情。在梅克爾不再連任下,劉教授分析德國各政黨選情要素包括基民盟/聯盟黨出現統治危機、綠黨崛起、第三大黨社民黨休爾茲出線成為2021總理候選人、其他政黨如另類選擇黨與自民黨等。新冠疫情防治影響政選、綠黨在選出精幹年輕的雙黨主席,加上政策反映氣候變遷與產業連結後聲勢看好,有望出現黑綠兩黨合作執政,也都將是後梅克爾時代德國政治值得關注的重要影響。 楊三億所長發表「危機再起的歐洲東部緊張情勢」,指出烏克蘭是天生的地緣被分配者,作為俄羅斯外土地面積第一大的國家(60萬平方公里、4200萬人、人均GDP 3881美元,佔全球第119名),烏克蘭內部仍有公共投資不足、貧富懸殊、寡頭統治、民族複雜等問題存在,同時高度依賴境外天然氣輸入、也是能源要道國家,戰略地位重要,但其政治環境則是強權政治與緊張的地緣政治,呈現頻繁、穩定的權力鬥爭結構。原本親俄的政權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與2014年廣場革命中被拉下,在烏克蘭開始轉向歐盟時,緊張局勢自今年3月開始升高,俄國調動部隊集結於烏克蘭東部邊界、並於黑海海域進行軍事演習;2014年捷克境內的軍火庫爆炸案,經調查後得知為俄國特工主導,致使兩國關係緊張,也接連出現一連串歐俄相互驅逐對方外交官行為。楊所長認為未來烏克蘭將持續地緣競爭,也因為來自俄國與中亞地區能源管道透過北管與南管兩條路線分散能源出口至歐洲,其地緣優勢將逐步遭到削弱。 張福昌副教授發表「歐盟疫苗策略與歐中關係發展」,介紹歐盟10大防疫措施包括1.減緩新冠病毒擴散、2.支援醫療資源、3.資助疫苗研發、4.專機撤回歐盟公民、5.呼籲歐盟團結合作對抗病毒、6.支撐經濟發展、7.保障工作機會、8.重建計劃、9.支持世界夥伴、10.對抗錯誤訊息。在歐盟疫苗策略上,則有「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COM)集體採購,按人口比例,分配各國」、「分散採購,多家投單,保障數量」與「歐洲藥品管理署(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檢驗,歐洲執行委員會(COM)授權,自願施打」三項具體策略。而在未來歐中關係的發展,張副教授認為可能有四種作法: 1.中國將以「中國疫苗」為工具加強歐中合作關係、2.中國將繼續與歐盟談判CAI內容以深化雙邊關係、3.中國可能利用氣候政策合作拉近與歐盟的關係、4.中國將走德國途徑,以德國作為前進歐洲的跳板。張副教授認為雖然新冠危機挑戰了歐盟治理體制,顯示出歐盟決策牛步化的老問題,以及缺乏歐洲防疫法與專責防疫機構的新問題,可以推斷危機結束後便將是歐洲防疫政策大改革的開始,但危機便是轉機,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在這次的新冠危機中卻有意外的發展,不僅給了中國改變國際形象的機會,也製造了中國改變目前惡質化歐中關係的機會,未來中國將繼續讓疫苗外交發酵,且歐盟在後疫情時期的經濟重振計畫更需中國市場的支撐,因此,中國可望在疫苗外交之外,再拜廣大中國市場之賜,讓歐中關係更上一層樓。 吳巨盟國際長分享「中歐關係的轉變與未來:從戰略夥伴到戰略競爭者」,從結構性變化看中歐關係。首先指出歐盟在中國外交政策中屬於「多極體系世界」、「新大國關係」的一環,是一個可以做為「平衡者」的第三方。從北京2014年5月提出「聯俄、拉歐、穩美」的政策,並強調以此來制衡美國,便可見歐盟對於中國的戰略地位是介於俄羅斯、美國兩強國之間,也是一個可以積極拉攏的對象,因此與歐盟保持穩定的關係,確保「全面性夥伴關係」的長存,成為其中國對歐盟政策的最高目標。在中歐關係發展與角色定位上,吳國際長也點出中歐關係發展與角色定位自1975年雙方建交以來雙方關係經歷了磨合期、蜜月期、競爭合作期、不確定期等不同的發展歷程,雙邊關係定位包括:1.意識形態對手、2.利益相關者、3.學習典範、4.戰略夥伴、5.競爭對手等五種不同角色。並述及中歐關係發生轉變的原因,在於中歐貿易不平衡持續擴大、中國對歐盟成員國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中國人權問題受到歐盟關注、全球戰略與國家安全議題、美國因素的影響、中歐對「利益」之優先順序不同等六個面向。最後總結目前歐盟對中國的認知與態度已有明顯轉變,現階段歐盟在「儘可能合作、必要時競爭、不排除對抗」的原則下,短期內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可能有下列三種不同的情況發展,包括:1.積極設想—加強合作和協商;2.中立方案—維持現狀和模糊;3.消極情況—相互較量和衝突。 與談人張銘忠大使亦分享「歐俄地區的戰略安全與烏東危機」,對歐洲抗疫概況,歐洲美國對俄政策求同存異、俄國與烏克蘭的軍力與國力懸殊、歐俄地區地緣戰略情勢(如前華約集團10國加入北約及歐盟)以及歐俄的自主安全機制,提供了豐富詳細的介紹。 2021.5.17更新
2021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拜登新政府、英歐關係與歐盟政經整合
2021/02/26
網際網路
CLOSE
2021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拜登新政府、英歐關係與歐盟政經整合(Biden Administration, Post-Brexit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主題演講及論文發表。本論壇於2月26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卓忠宏所長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鍾志明副教授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以及林子立副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系)進行發表,並由洪德欽副所長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及張嘉玲教授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隨著2020年災難性的一年離去,歐洲人對2021年可謂充滿樂觀與期待。國際上拜登總統的當選,以及新冠病毒注射疫苗的問世皆有助於疫情控制與降低恐慌。然而歐盟仍面臨諸多挑戰。在內部整合方面,如何讓經濟復甦及如何強化抗疫策略是最主要的兩大問題,解決疫苗的整體缺貨與分配也是一大挑戰。而在對外關係上,除了與脫歐後的英國持續談判,今年的2月17日歐盟執委會也提出了最新「強化歐盟規範性多邊主義」的策略報告;雖然美國民主黨拜登總統上任以來亦致力推動國際多邊主義,但歐、美之間在許多重大議題諸如歐美集體安全戰略、對俄羅斯及中國策略或是面臨中國崛起問題上,皆仍存在著重大歧見。 卓忠宏所長以「從『歐中全面投資協定』看歐盟與中國關係的變與不變」為題,分析在2020年底簽署的「歐中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指出其戰略需求與主軸(包含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環境以及投資保障等)、其內涵「永續發展」專章的意義,更指出現存歐中經貿關係中存在的四項變數,包括拜登新政府的上任、外部競爭、英國脫歐的影響以及價值觀的差異。結論亦談及歐盟對中國立場呈現出「合作、競爭、對抗」的多重組合,在經貿上高度依存,在法治與、人權、在解決區域衝突分歧依舊,雙方在理念價值觀與多邊主義分岐也持續擴大。 鍾志明副教授發表「近期美中對峙下德國與歐盟的因應作為」,檢視德國接手歐洲聯盟(EU)理事會輪值主席,2020下半年在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主持大局下,歐盟與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發展。在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後,探討德中戰略夥伴關係、歐中綜合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歐美的跨大西洋關係、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內外政策的走向,以及洽簽台歐投資協定的現況與發展等重要因應作為。 林子立副教授發表「拜登當選後的美歐新局勢─從慕尼黑會議談起」,論及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長期以來的重要性、其與中國的關係、以及2020年的會議主題「西方失勢」(Westlessness)這個歐洲人的自創新詞所反映的當今處境。但拜登的當選則讓歐洲一掃西方失勢的孤獨感,儘管美國還在支離破碎,現階段仍首重其內部重整。亦探討美、英、德、法在該會議中所展現的不同立場及作法。對於中國的思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認為中國不是歐盟的敵人,但跟歐盟的價值觀不同。 洪德欽副所長分享「2021年歐盟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挑戰」,指出歐盟未來五年內仍要面對包括解決新冠危機並振興歐洲經濟、新冠的紓困措施與量化寬鬆、其經濟振興計畫預算如何公平分配、英歐如何架構未來經貿關係、如何與美中維護多邊經貿體系的開放穩定、以及今年9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後對歐盟整合的潛在影響等問題挑戰。最後張嘉玲教授則由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從最重要的公平與效率觀點提出對本日議題的觀察,亦分享歐盟在看待城鄉差距上,是忠於歐盟統一這樣的一個中心思想與夢想,因此德、法等西歐大國皆願為援助中、東歐小國而努力。 2021.3.23更新
2020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2020年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2020/11/27
網際網路
CLOSE
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以「2020年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0: Retrospect and Prospect)」為主題,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本論壇於11月27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政治大學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邀請黃琛瑜副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蘇卓韾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洪瑞閔助理研究員(國防安全研究院)、發表論文(依發表序),並特邀吳文忠談判代表 (行政院談判辦公室)、吳立民秘書長(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首先感謝在場駐外大使、駐臺公使以及各界關心歐盟事物學者專家蒞臨,本場次歐盟論壇重點在今年度對歐盟整體觀察與回顧其政經的整合。2020年即將結束,歐盟在這一年經歷困難重重,於去(2019)年新上任的領導團隊,在相關運作協調的工作上尚未磨合便遭遇到COVID-19肺炎疫情,造成歐盟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與社會衝擊。而展望2021年歐盟的發展,由於川普執政最後一年其強勢的反中讓歐盟的運作與歐美關係造成緊張的態勢,隨著拜登當選上任、共同建立歐盟的夥伴關係逐漸可望穩定,歐盟在公共衛生的運作也大幅邁進,另外,研發疫苗,對歐盟未來穩定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席間張教授也歡迎未來大家持續透過臺灣歐盟中心、歐盟卓越中心關心歐盟發展,並對歐盟相關組織之翻譯名詞問題,也再次苦口婆心地呼籲國內各界,透過現有的機制一併統合專有名詞,如歐盟高峰會(European council)、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建議各界若進行翻譯時使用一致的名稱。 吳文忠談判代表以「當前臺灣歐盟經貿關係」為題做全面的探討,首先指出歐洲政治經濟風險在近期疫情再起,再度實施的抗疫限制措施將造成經濟成長再度趨緩,而與中國經貿關係為避免中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的分歧,歐盟面對中國,必須盡快訂出共同的立場與政策。歐美經貿關係展望方面尤其是對抗COVID-19疫情及其所造成對經濟與社會之損害,共同處理氣候變遷議題,推廣數位轉型,強化共同安全,改革以規則為基礎之多邊貿易體系。 黃琛瑜副教授以「後脫歐時代歐盟與英國關係之展望」為題發表論文,首先指出英國脫歐被視為歐盟反省及改革的大好良機,雖然對歐盟的運作不至產生重大衝擊,但對於歐盟團結與士氣,無疑敲響一記警鐘。歐盟也擔心,英國出走將刺激歐盟疑歐派勢力的增長,造成會員國跟進脫離歐盟的骨牌效應。脫歐過渡期間,英國雖然無法參與歐盟決策,但仍能維持英歐關係現狀,包括英國續留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因此,脫歐過渡期之間,英國脫歐仍處於名義脫歐、實質留歐的狀態。英國雖然於2020年1月31日脫離歐盟,使歐盟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面對團結或分裂的岔路,仍可以更積極承擔責任、與歐盟互利共生、與世界重新連結的國家。 蘇卓韾助理教授針對歐盟規範性權力與歐中投資協定談判發展之看法,歐盟與第三國區域簽訂貿易或投資協定時,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在不同的地區和領域內發揮影響力。自2013年10月開始與中國進行全面投資協定,目前已進入第34輪談判,並預計在今年(2020)完成簽署。隨著2013年起「一帶一路」計畫持續,雙方互動熱絡良好,皆展現高度的合作意願,然而過去這兩年彼此合作氣氛逐漸轉為對立,2019年歐盟官方則首度以「體制競爭對手」指稱中國,讓雙方關係蒙上陰影;蘇助理教授從規範性權力與布魯塞爾效應的觀點,來看歐盟期以制定市場規範的超強能力影響全球,她也指出,中國體制競爭對歐盟的規範性權力造成威脅,然而比較先前歐盟對越南、日本簽署之其他投資協定,她也預期歐中雙方進行CAI(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歐盟中國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過程,歐盟可能會在爭點上做出妥協,並且開始在經濟政策上迅速回擊以面對體制競爭,但在外交政策的反應上則相當緩慢無力。 洪瑞閔助理研究員由歐盟戰略自主的追求議題分項論述,歐盟對於「國防的歐洲」原因可歸納如下三點:一、新總署將專責管理各項與國防事務有關的研發基金與計畫,在2021年到2027年的財政規劃當中,這些基金與計畫的總預算達到355億歐元,這將使得資源得以集中有助於提升競爭力。二、2018年3月拉開序幕的美中貿易戰,已經顯示出長期化的趨勢,歐洲也必須透過類似方式創造一個具備強大產業實力的歐洲龍頭,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方能在國防科技領域因應美國的宰制與中國的崛起。三、歐洲國防產業提供歐盟自主生產裝備的能力,使其對外能夠採取行動捍衛自身利益,自然有必要設立專責單位進行推廣。歐盟自2016年以來在國防事務上的各項發展,表現出歐盟採取務實手段發展國防實力的努力與決心,希望藉此達成整合歐洲國防產業增加競爭力以及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多角色等等目標。然而包括「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路線的爭辯,北大西洋同盟與歐洲團結的擺盪,仍待歐盟與各會員國政治菁英解決的問題。 2021.1.18更新
2020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 振興計畫、脫歐與歐盟政經發展
2020/10/23
網際網路
CLOSE
2020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振興計畫、脫歐與歐盟政經發展 (Recovery Plan, Brexit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主題演講及論文發表。本論壇於10月23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灣歐盟卓越中心共同主辦,由前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高哲夫處長(歐洲經貿辦事處)進行主題演講,並由張台麟教授、沈臨龍副董事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進行論文發表。 沈臨龍副董事長介紹歐盟復甦基金(NGEU)協議的進展要點。歐盟峰會於2020年7月21日達成總規模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協議,表定於2021開始撥款。其中無償撥款由原規劃的5000億降為3900億,貸款則由2500億增加到3600億歐元。整體基金協議依項目可分為RRF復甦及救助措施、React EU及其他較小規模基金。其中佔比最大的RRF主要用於支持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國家及產業;React EU 則強調綠能、數位化、經濟成長及社會凝聚力,更著重於強化整體社會競爭力。而真正針對COVID-19新冠疫情衝擊所推出的SURE緩解緊急事業失業風險計畫,則是透過向歐盟成員國總額最多1000億歐元的優惠貸款,提供各成員國就業支持,目前SURE計畫的資金配置以義大利、西班牙份額最大。整個歐盟復甦基金框架的三大支柱為支撐景氣、刺激投資與強化政策目標,7500億的復甦基金平均每年可貢獻歐盟27國的GDP約0.5-0.9個百分點(以2019年的GDP計算)。在協議的資金配置方面,投資於旅遊業與零售業的占比最大(約37%),其次則是綠能(約25%)與數位轉型(9%),顯示除了積極支援因疫情受創嚴重的產業,更考慮到歐盟未來整體的發展轉型,值得吾人借鏡。對於復甦基金,沈副董事長分析整體市場反應是偏向正面的,但南歐債務前景,主要將取決於復甦基金計劃對中期各國生產力及潛在經濟成長率的拉抬效果。歐盟復甦基金短期提供信心面支撐,中期透過投資改善經濟,預料可在疫情衝擊下強化歐洲內部整合,但撥款時間較晚,且未來可能在立法協調上仍有顛簸,有待進一步觀察。 卓忠宏所長以「失去英國」的歐盟與「失去歐盟」的英國~得與失~」為題,特別就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後的情勢發展加以論述。談及英國脫歐對歐盟本身既定政策的影響不大,重點在於歐洲市場的進入及雙邊經貿關係的維持。然而英國於2020年9月公布了「內部市場法」(post-Brexit Internal Market Bill)後,其種種爭議為英歐關係帶來了非預期性的結果,政治面主要在於北愛爾蘭爭議。英國認為不必遵守2020年1月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亦即北愛爾蘭原被賦予為英國脫歐後,進入愛爾蘭(歐洲市場)的橋樑角色。英國企圖恢復北愛爾蘭邊境檢查關卡,違反北愛爾蘭的政治協議,此舉挑動其內部族群的政治敏感神經,恐再度觸發北愛內部尋求與愛爾蘭統一的政治運動。而在經濟面上,英國違反國際法,失去國際誠信的結果,使得與歐盟的關係陷入僵局,而英國與歐盟貿易佔了英國總貿易額的一半,儘管尋求美國等貿易替代夥伴,失去歐盟的英國,短期對其經濟衝擊仍可想而知。卓所長分析脫歐談判3年多來,英國從對歐立場分歧走向脫歐鷹派掌權,而歐盟從說服英國留歐、好聚好散、維繫良好 經貿關係、演變至今幾近決裂。硬脫歐對英國及歐盟會產生立即且大的傷害,雙邊都會思考避免最壞的情況。現下只能說雙方都沒準備好,也不知如何因應脫歐。脫歐談判淪為意氣之爭。長期來講,英國若與歐盟達成某種經貿協議,則脫歐對彼此的傷害就會降至最低。 最後張台麟教授以「歐盟與東地中海危機」為題,探討東地中海危機的背景及其影響。希臘與土耳其兩國間原就存在百年的領海紛爭,東地中海地區各國的地緣政治長久以來也相當複雜,加上2010年以色列於此海域發現石油後,東地中海區域立成兵家必爭之地,使得希臘、塞浦路斯與土耳其的海域衝突日益升高。2020年8月至9月間,希臘指控土耳其船艦侵犯其領海並進行非法探勘未獲正面回應造成區域緊張,法國總統馬克宏不但全力支持希臘的立場,更派遣戰機及軍艦共同軍演並協防,事態似乎難以收拾。所幸在歐盟與北約的表態與調停下,土耳其於10月5日召回最後一艘探勘船及護船艦隊,暫時平息了危機。張教授觀察歐盟在這次東地中海危機的策略,總結如下: 一、歐盟必須展現相當的團結與力量,故強調歐盟與會員國的整體利益,依國際法一致譴責土耳其非法行為。 二、以法國為首的歐盟力量在東地中海危機中展現強勢作為,以遏止土國的野心,持續建構歐洲能源市場供應格局並保障南歐海域及邊境的安全。 三、歐盟不可能也不願和土耳其扯破臉,所以在宣言中再表示各方要依國際法舉行對話並以和平方式解決紛爭。 四、由於歷史、政治與人文的錯綜複雜因素,加上東地中海區域又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其在地緣政治與戰略的角色日益重要,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未來類似衝突將無法避免。 2020.11.27更新
2020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 當前歐盟政經發展及其全球角色
2020/08/21
網際網路
CLOSE
2020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當前歐盟政經發展及其全球角色(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Global Role」,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及與談。本論壇於8月21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簡報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前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楊三億所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張孟仁系主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鍾志明副教授(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發表論文,並邀請戴寧智副主任(法國在台協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首先以近兩個月來仍然緊張不安的世界情勢展開引言,如何防疫、振興經濟及對疫情升高的憂慮仍壟罩全球,同時國際政治形勢也更加嚴峻複雜,尤其是隨著美國總統選舉,川普爭取連任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引發的不安與問題。除了反中帶來的兩岸情勢緊張,中東推動以阿建交孤立伊朗、歐洲反對德國自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並以撤軍為要脅、施壓歐盟反制華為…等,皆讓國際社會呈現相當的不穩定性。而歐盟本身除了因應新冠疫情全面振興計畫的財政問題外,還要面臨許多特別棘手的問題,包括歐盟對白俄羅斯問題、土耳其與希臘及賽卜路斯在東地中海的領海與資源開發爭議、無協議脫歐、黎巴嫩災後重建、非洲馬利政變後問題等等,反映當前混亂且劍拔弩張的國際情勢。本日便將從歐盟及其會員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議題並了解歐盟在全球的角色。 卓忠宏所長就2020年7月歐盟預算峰會-爭吵、折衷、共識,指出歐盟本次跨年度預算討論較以往激烈分歧的原因,主要在於預算規模、預算分配項目、「預算歸還」機制以及預算是否與政治條款掛勾四個方面。英國正式脫歐後,歐盟預估2021-2027之預算缺口將在600億至750億歐元之間,為彌補此缺口,歐盟執委會要求各國提高預算出資比例,引來會員國之中如荷蘭、奧地利、瑞典和丹麥等淨出資國與中東歐、南歐的預算受益國之間的錙銖必較。而各國對於預算分配項目各有堅持與側重,只得採取預算協議折衷,代價是削減了原先對氣候變遷的資金。而1985年起為英國量身訂製的預算歸還機制,在荷蘭、奧地利等國的要求下並未隨英國脫歐退場反而保留下來,歐盟執委會承諾過去英國繳交的多餘會費,將會攤還給荷蘭、奧地利、丹麥和瑞典等預算淨貢獻國。而以凍結相關預算作為制裁這一條件,也被視為針對如波蘭、匈牙利等政策上與歐盟的傳統價值觀有衝突的中歐國家,引發預算是否與政治條款掛勾的質疑。此外歐盟因應新冠疫情提出的「復甦基金」,透過歐盟向資本市場舉債7500億歐元,源分配用於贈款部分為5000億歐元,貸款為2500億歐元,在各會員國情不同難以取得普遍支持之下,最終調整為3900億歐元的無償贈款和3600億歐元的貸款,才順利達成共識。卓所長總結這次預算峰會顯示歐盟幾項意涵,包括英國脫歐後歐盟面臨國際影響力下降;歐盟內部西歐、北歐、南歐、中東歐幾大陣營間利益衝突暴露;「復甦基金」為首次以歐盟名義在國際金融市場舉債,象徵歐盟未來可以獨立對外募資,有利於歐債危機後歐盟網建構共同財政政策方向前進。 楊三億所長從波蘭大選觀察波蘭政治發展走向,探討波蘭政壇逐漸右傾,以及右派為何能長期執政的歷史背景。2001年波蘭民主左派聯盟SLD拿下41%的得票率,SLD前黨魁並於同期擔任總統,堪稱左派全盛時期。但2005年的國會大選,右翼的法律與正義黨PiS成為第一大黨,總理為Jarosław Kaczyński ,同年其雙胞胎弟弟Lech Kaczyński當選總統,SLD就此一蹶不振,波蘭政治光譜完全右傾。楊所長指出其主要原因有五。一、選舉制度: 波蘭選制允許不同政黨組成聯盟,得票率門檻為8%。由於2015年SLP的左派聯盟策略錯誤,致使國會一席未得;二、貪腐:SLD執政期間多次爆發貪腐醜聞,對形象打擊太大,使對手PiS黨趁勢崛起;三、教會: 波蘭人有9成信奉天主教,在1989年圓桌談判舉行時,教會作為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的中介溝通團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扮演推動波蘭民主化過程重要角色,足見波蘭天主教的重要影響力。四、對外在環境不安全感:俄國仍是主要威脅,但華沙不信任柏林、巴黎與倫敦能夠肩負歐洲安全,因此僅有親美和更親美兩種策略選擇,與當前的臺灣十分類似。五、歐洲向右轉: 2010歐債危機、2014烏克蘭克里米亞島衝突、2015難民危機、2020新冠肺炎等重大事件都強化了右派的力量。那麼當今波蘭比傳統右派還右派的執政黨PiS,對於歐盟整合有什麼影響? 楊所長認為在於對外政策。由於長期敵視西方社會,波蘭的外交政策顯示出既敵視俄國,又不相信歐盟的特色,造就波蘭政軍極端親美,但經濟卻與歐盟高度整合的特殊現象。而對於未來的觀察,在加入歐盟也未減緩波蘭右傾,左派短期內還難以重返執政之外,向年輕人靠攏也將是當今波蘭政治的重要課題。 張孟仁系主任分享義大利因應新冠疫情的策略與爭議,提及義大利的風險意識與醫療能量不足,造成其病亡數一度居冠,親暱的人際距離更加速病毒傳播。而最根本原因在於停止中義直飛航班,卻未能有效追蹤從中國(經第三方一次或多次轉機)入境回國的義大利公民、在義大利定居的華人,及其他旅客,讓義國海關無法預測旅客足跡,致使錯失防疫黃金期。此外,醫療單位誤排除沒去過中國的人,導致「醫院擴散」;指揮鏈不一,中央與地方缺乏協調等,也皆是導致新冠病毒快速傳播的主因。張系主任並分析,義大利的死亡人數攀高,主因首為高齡化人口,義大利人口老化程度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加上醫療崩潰,大幅降低了存活率。義大利自歐債危機之後,2010-2019年醫療資源已十年下滑,醫療經費被刪減了370億歐元;加上2007年開始實施大區返款計畫,實質上卻刪減了大量醫療人事資源,以至於在新冠疫情中第一線醫療資源匱乏,甚至必須讓醫學院學生直接上陣當醫生。面對嚴峻的疫情,義大利政府緊急啟動紓困方案,提出規模近1200億台幣的刺激方案提振經濟,並爭取歐盟振興基金。這筆「疫後重建基金」是歐盟27國所通過的計畫案當中,有史以來金額最龐大的聯合借款。它的目標在協助遭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國家重振經濟,例如西班牙和義大利。總額7500億歐元當中不用償還的額度從5000億歐元降至3900億歐元,其餘3600億歐元紓困金則以低利貸款的方式提供。未來六年,義大利將接收到基金大約28%的援助,相當於2090億歐元。這筆金額包括810億歐元的無償撥款以及1270億歐元的借貸。義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稱對協議結果“十分滿意”。然而受到GDP下滑的影響,義大利未來醫療資源的預算支出,還會進一步小幅下調,這個2000年曾獲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全球第二完善的醫療系統」,是否會一步步的走向崩壞,端視此次疫情後的醫療經費大檢討。 鍾志明副教授探討梅克爾的中國政策及其對歐盟全球角色的影響。指出梅克爾在處理歐債危機、對俄國經濟制裁、收容百萬難民時都表現強勢,被譽為西方民主標竿與自由價值捍衛者。但對於香港雨傘運動、反送中及國安法議題卻噤聲不言,只強調與中國持續對話與合作,引發媒體的撻伐。鍾副教授並進一步探討,梅克爾以貿易促進轉型的政策方針,自1989年64天安門事件後解禁與中國開始貿易,是認為中國會因為經濟社會開放,而向西方價值靠攏甚至民主化。然而時至今日回頭檢視,才發現沒有一項理想達到。相信貿易能帶來轉型,是德國與歐盟太過自信、還是太天真? 現在該政策已不再寄望中國會改變現狀,而是在盡量不犧牲德國政治價值觀的前提下,以經貿利益為重,對此德學者 Fulda便批判,在美中對立之下,歐洲無法承受德國沒有原則和失敗的中國政策。然而綜觀德國歷任右派總理,由柯爾、施洛德到梅克爾,其實皆主張 對中國要政治正確,實際作為僅是程度上的差別。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的單邊主義,與歐盟和德國的多邊主義自有許多衝突,而歐盟在反對單邊主義這點上和中國找到了共同點,但中國與歐盟力主的多邊主義是一樣的嗎?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學者Odgaard指出雙方的差別: 歐盟的多邊主義致力在以規則和權利為基礎的多邊治理體系上,為歐洲及全球公民帶來利益;中國的多邊主義則重視國家權力,力圖提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歐盟的多邊主義重視跨國公益與透明合作,而中國的多邊主義著眼在國家性獲益,可為了成就某些國家的利益犧牲其他國家。 梅克爾備受批評的中國政策反映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非比尋常的意義。而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顯然不只有德國,故造成了歐盟國家太不願意制裁中國。德國在5G網路的建設上沒有排除華為,僅提出2.0版電信網路安全審核標準,並要求各廠商強化安全標準,而不直接點名封殺特定設備商。然而在新冠疫情下,德國民眾對中國不信任感大增,加上川普的反中旗幟,德國政府也將草擬「供應鏈法」,限制企業倘使用來自侵犯人權工廠所製造的產品,將負擔法律後果。鍾副教授最後總結認為,德國是歐盟內舉足輕重,動見觀瞻的大國,有實力在歐盟當領導者,卻只顧自身利益,避免冒犯北京,以經貿優先無實質防堵作為,卻反怪歐盟不團結,幾可適用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前夕,前比利時外長Eyskens所形容的: 歐洲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和軍事毛毛蟲。梅克爾無法同時討好美中兩邊,如何推動歐洲重新思考對中關係與歐盟全球角色,正是她的重大考驗。 戴寧智副主任最後以英文分享其對歐洲與世界各國的巨變的整體觀察,認為當今世界所發生的不能說是全新的趨勢,而是過往已然出現的趨勢在加速中,這是為何回顧過去20年是重要的。21世紀開始,從歐洲憲法到里斯本條約, 過去重新洗牌的年代所討論的許多重組與簡化,都是為了給予歐盟一個全球化的角色。2000年後世界各地的歐洲代表團合併,當時的歐盟會員國家在取得各種議題的共識上一直非常困難,現在雖有EEAS歐盟對外事務部處理各種對外議題,戴副主任認為歐盟畢竟必須要從全球化的角度整合各方資源,當要形成對外共同策略時,各國的優先性都不同,沒有一致的優先性便無法形成一致的策略,仍是最大的弱點。但要聚合這些有自我文化與歷史的國家,必然需要時間,歐盟現今仍為一個柔性且巨大的體系,需要努力的目標為一個具備安全維護力量的區域,歐盟的成員是個大型的組織,戴寧智認為主要的歐盟推動力量來自美國的加入,包括經濟與軍事力量,例如NATO的軍備經費對整體地區的社會安全。 2020.11.27更新
2020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 當前歐盟政經發展之困境與展望
2020/06/19
網際網路
CLOSE
2020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當前歐盟政經發展之困境與展望」,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及與談。本論壇於6月19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簡報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政治大學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林子立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鍾志明副教授(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葉國俊教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紀和均助理教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楊三億所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發表論文,並邀請沈臨龍副董事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洪德欽(中研院歐美所副所長)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談及本年度因疫情影響延至6月開始本年度第一次歐盟論壇,感謝各界關心歐盟事務學者專家蒞臨,過去半年來,全世界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大亂,到目前為止,似乎未進入結束階段。世界衛生組織也提醒,歐洲有些地方會有第二波疫情,歐盟情勢與挑戰嚴峻,情況有三:第一,歐盟在諸多困難中產生新領導團隊,今年一月正式啟動即遇疫情衝擊。第二,英國脫歐2月1日生效,但首相強生的確診,使英國的脫歐狀況產生不確定性,讓梅克爾及馬克宏捏一把冷汗。第三,疫情讓領導核心受到批判。最後在國際層面來看,美中的對抗及合縱連橫,讓歐盟陷入兩難情形。 林子立副教授認為自2008年開始的金融海嘯危機仍待復原,至今貿易尚未回到10年的平均水準,另外,歐盟、美國、全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都因全球化而有相當明顯擴大的情況,全球化和區域整合都是為21世紀的秘密方程式。區域整合則出現因經濟力量轉變而發生權力洗牌的現象,政府間組織與各式國家間對話機制、會議或論壇,越來越無法負擔和平解決最內圈的國家發展困境。以三角戰略來講,當年美國為了對抗輸給中國,現在中國當然害怕自己被孤立,所以才會大量以工業國家資源來拉攏歐盟,不過,COVID-19的爆發,中國對WHO的影響力、對於疫情的隱匿以及對於戰略物資的運用,使得各國領袖紛紛醒悟過來。不過,各國經濟要復原,中國14億人口的需求,仍然是一個無法替代的市場。 鍾志明副教授談及2005年梅克爾從議會大選勝出,出任德國首位女性聯邦總理,肩負起推動歐盟統合的重責大任,今年下半年歐洲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對7月要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的德國而言,肩負責任重大。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升高,梅克爾則強調要堅守法治、民主和人權等西方價值,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對話,類似的立場也適用於與俄羅斯的關係。最後,預定在10月間與非洲聯盟舉行高峰會議,不僅將肺炎疫情列入議程,而且還將討論氣候、移民、經濟和安全等問題,在夥伴關係的基礎上加強合作。梅克爾做得好,可以留下美好的形象;做不好,不僅在她的政治生涯與歐洲志業留下遺憾,不過鍾副教授相信,梅克爾關關難過、關關過,必能帶領歐盟迎向挑戰。 葉國俊教授以文獻回顧、前瞻歐盟政經發展,英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在2017年對首相強生的書信中,表達他對強生對於脫歐後可能的經濟變化指出的數據有相關的誤失,而不斷的有類似「網內互打」的書信攻防往來,對於脫歐協議的討論相當尖銳而無交集,葉教授也針對經濟學者之觀察指出,英國在對歐的脫歐談判外,也對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在未來的15年的經濟成長僅有0.16%,由於僅有農業產品的貿易談判,且堅持須要根據歐盟標準,令人不經懷疑為何英國需要脫歐,葉教授就近期與歐盟因應疫情及相對發展之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享與推薦。 紀和均助理教授談及歐洲人權法院在歐洲人權的保障方面,是歐盟核心人權保障機關,落實人權公約不可或缺的機制。因為疫情尚未結束,很多案件都在待審理中,法國行政法院在3月16日宣布全國封城後,3月24日法國的醫療團隊就向法國行政法院發出行政裁定的請求,要求行政法院對未知病毒疫情的相關設備對應措施進行相關裁定;紀助理教授指出,在疫情期間法國行政法院總共發出27個裁定,憲法委員會也於3月24日、5月24日進行2次合憲解釋,至6月份尚有約7個合憲裁定尚未完成。但國會迅速通過肺炎傳染病緊急法,修正公衛法典相關條文,一方面賦予政府更大的權限,去集中一切資源對抗病毒,另方面透過衛生緊急狀態期限的事後控制、國會同步取得政府相關資訊、明訂各類緊急防疫措施的實施要件,而且必須因時、因地做滾動式檢討;上述這些國會控制機制的建立,其本意即在於國會於緊急情況下,仍不推卸制衡政府的憲政權力與義務。 楊三億所長指出2019年末於武漢爆發的大規模肺炎傳染疾病,且造成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或地區感染,疫情來襲,各國首先以保命為重,歐洲人近數十年來第一次面對此種大規模公共衛生巨大挑戰,義大利歐盟常駐代表馬薩里立即向歐盟要求啟動民事保護機制3月中回過神後,歐盟角色逐漸發揮,歐盟出資5億歐元,透過集中採購、分散儲存的方式保存這些醫療物資,歐盟條約第122條所賦予的經濟危機應變權力,允許歐盟向成員國全體收取250億歐元作爲擔保,然後再由歐盟執委會統一出面向市場借貸1,000億、轉借給有需要的成員國。疫情影響各國的原因、層面都不一樣,但中國的介入影響歐盟的發展越來越明顯。 2020.11.26更新
2019年第6次臺灣歐盟論壇: 2019年歐洲聯盟的回顧與前瞻
2019/12/20
網際網路
CLOSE
2019年第6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2019年歐洲聯盟的回顧與前瞻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針對歐盟今年發展回顧及未來展望進行論文發表。本論壇於12月20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政治大學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黃琛瑜副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張孟仁主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吳巨盟助理教授(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事務長兼任)發表論文,以及谷瑞生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會)、戴寧智Guillaume Delvallée副主任(法國在台協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首先感謝在場駐外大使法國在臺協會代表、駐臺大使以及各界關心歐盟事物學者專家蒞臨,本場次歐盟論壇重點在今年度歐盟整體觀察與回顧其政經的整合。張教授指出歐盟今年在衝突不確定下進行,在川普的執政下,國際上處於多邊組織下的落失,包括環保、軍事及WTO遭遇的困難。今年歐盟最重要的挑戰還是脫歐議題,在上周英國大選結果中盼望可看到曙光。而新的歐盟執委會團隊中,包括女性在兩性平權、人事關鍵位置的分配、移民問題,范德萊恩展現強烈的企圖心,新的歐盟團隊在2020年會不會邁入成功值得深入探討。 黃琛瑜副教授以「2019英國大選與英國脫歐之發展」回顧過去幾年英國脫歐之歷程與進展,並探討英國大選過程中,英國脫歐議題的發展。開啟協議的協商艱鉅,因此梅伊政府達成的第一次協議超過500頁內容,接下來強生政府匆忙達成的協議僅只有北愛爾蘭邊境的問題,顯示短時間內達成非常困難,另一個議題在於脫歐大限,幾經延宕後在2020年1月31日前有其他變數值得進一步觀察;第三個有關的議題在於過渡期,明年12月31日前和歐盟達成經貿協議,歐盟首席談判官表示過渡期相當短,且必須達成經貿協商,因此在時限前談成他認為相當困難,觀察過去幾年的英國政治人物的承諾不斷的被自己推翻,明年將會是英國朝野針對脫歐事務展開另一個疲憊漫長的一年,在協議未完成前是否又進入無協議脫歐的路也值得觀察。 張孟仁主任認為,在2018年6月上台標榜主權至上的聯合內閣—五星運動與聯盟黨在14個月後終告破局,「北聯盟、南五星」所代表的南北落差立場,正考驗著五星運動與民主黨合力執政的能力,但民主黨的上台象徵著親歐路線的敗部復活,不過立場終究不一,摩擦不斷。歐盟會員國準備在本月批准歐洲穩定機制(ESM/il meccanismo europeo di stabilità) 在沒有議會批准的情況下,擅自表態支持歐盟的改革屬於越權行為。在反對難民最強力的聯盟黨下台後,義大利語歐盟的難民問題是否有解?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居然搖身一變成為歐盟內部最為疑歐的會員國。歐盟反思這幾年,歐盟企業不見得可以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獲利,且憂心中國「一帶一路」挾著經濟優勢擴張勢力,於是在2018年9月推出歐盟版的「歐亞互聯」計畫,打算以「歐洲方式」跟中國在亞洲展開競逐。由此,可看出歐盟試圖統一對中政策的口徑。 吳巨盟助理教授從中歐的觀點切入,中歐民主衰退的原因,有以下原因:金融海嘯、金融危機造成民眾對政治領導菁英與歐盟決策體制的不滿。自青民盟於2010年在匈牙利國會選舉中勝出,成為脫離共產體制後第一個贏得三分之二絕對多數選票的政黨,一舉跨越修憲的門檻,首先取消了國會須達成大多數共識才能修憲的規定,削弱憲法法庭的權力。同時,匈牙利也立法限制非政府組織接受外國資金,以及修改高等教育法讓外國教育機構無法於匈牙利營運。匈牙利總理奧班也公開表示希望將匈牙利轉型為非自由主義國家,並且激化國家內部的二元對立撕裂社會;波蘭民主衰退的現象,在於司法改革引起的相關爭議,對歐盟而言都是不可容忍的現象。匈牙利、波蘭等國反自由主義浪潮將挑戰歐盟民主共同體根基,其威脅與影響可能比英國脫歐更大,未來歐盟是否在政治上是否會出現兩極分化並面臨更嚴峻的治理危機,值得持續關注。 谷瑞生主任談及英國脫歐後相關的進展 : 日前歐盟已同意英國「彈性延長」,限期至明年1月31日,惟歐盟理事會表示此或為最後一次批准延長。歐元區的發展在歐元區19個成員國近所作民調,76%之受訪者肯定歐元,創歷史新高,但債務百分比還是非常的大。歐盟提出「打擊假訊息實踐準則」,歐盟於2018年通過「連結歐亞策略」主要是針對PRC,尤其是回應一帶一路。歐盟是臺灣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來源,亦為第四大貿易夥伴,臺灣則是歐盟在亞洲第四大易夥伴,全第十五大貿易夥伴。 戴寧智副主任認為我們必須對世界的各種情勢保持樂觀,2019年對歐盟而言是一個複雜的一年,英國脫歐的進展在英國與歐盟各國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英國與歐盟之間在脫歐之後會保持何種關係,英國內部也需要進行詳細的協商討論脫歐的協議,同時歐盟方面也須將協議與27個會員國進行後續的研議。戴副主任也認為在中東歐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在於德國、法國將會將歐盟帶領的方向,以及因應移民、防衛與社會安全的政策如何能影響。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 2019.12.30更新
臺灣歐盟莫內講座公共論壇第3場次: 歐元區的改革前景及其意涵
2019/10/31
網際網路
CLOSE
本次莫內講座公共論壇III以「歐元區的改革前景及其意涵」為主題,於2019年10月31日(四) 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匯集前任歐盟官員、臺灣學界、智庫、媒體界等多方面的與談人,一起談談歐元區的改革前景,為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歐盟莫內講座計畫、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國家圖書館協辦。本次論壇由臺灣歐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執行長主持,首先介紹從法國來訪的前任歐盟駐臺灣大使李篤先生(Guy Ledoux),鄭執行長表示,李篤大使在駐台任內成功為臺灣爭取到赴歐免簽證的待遇,也是在李篤大使任內創設了臺灣歐盟中心的設立,促進了很多臺灣民間的交流,今天的論壇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再擴大而來的成果。 前歐盟駐臺灣大使李篤表示,今年歐盟三大機構:歐洲執委會、歐洲議會、歐洲央行都要更換領導人。先從歐洲議會談起,今年的選舉結果是首次主流政黨未能取得主導性的多數,歐盟執委會新領導人也因此最後僅獲得小比例的過半多數通過任命。新任執委會主席Von der Leyen提出的優先政見是:氣候變遷、經濟成長、國防合作、法治等項目。從經濟成長來談談歐元區是否可能推向財政聯盟。歐盟領導人確實意識到缺乏財政聯盟的歐元區是不智的,也是因此為何在歐元創建之初,即設有馬斯垂克條約匯聚條款作為加入歐元區的標準,以及加入後必須遵守「穩定與成長公約」。但在歐債危機尚未發生前,德國、法國就已經違反了穩定與成長有關財政赤字的規範。在歐債危機後簽署的新「財政公約」,只是再一次確認了「穩定與成長公約」的執行。新執委會主席Von der Leyen在今年七月時有提到,歐盟應對壟斷性的科技大企業課稅,對科技巨擘課稅的嘗試,在前任主席容克的任內是失敗的,法國則是在今年自己先對科技巨擘公司課稅了。沒有財源一直是歐盟過去只能有有限的財政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看來,將歐元區推向完整的財政聯盟是不太可能,比較可能的方向是產生新的稅源,才能為歐元區創立共同預算。在2018年歐盟領袖峰會上已經原則上接受此一方向,但從今年歐盟在討論下一個七年預算的現狀來看,還看不出今年是否做得到。至於銀行聯盟,是歐盟引進監理系統,監管全歐元區的銀行,歐洲央行則被賦予此一職責。成立歐元區的資本聯盟則是前任執委會主席容克所建議,亦為新任執委會主席Von der Leyen在政見中提到,但相關的法規有上千種,非常的多,目前僅通過了三項,可見得法規的制訂是一大工程。 就今日的主題討論做一個簡單的結論,即歐盟區領導人的改變對歐元區會有何影響?德國一直以來是歐元區的驅動力,但它的經濟成長已經出現下行的跡象,歐元區的成長前景十分脆弱;另一方面,歐元會員國的財政空間在「財政公約」規範下是相對有限的,有的歐元會員國,如義大利,不願遵守財政公約的預算規範,但又必須顧及到作為歐元會員國的國際承諾。這些都是歐元區領導人,包括新任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a Lagarde,上任後必須處理的挑戰。但不論歐元區做何種的改革,相信對台歐雙邊關係都會是正面的影響與發展。 師大何宗武教授則表示,歐元是一個奇怪、冒險性很強的議題。它只有貨幣政策,沒有財政政策,它的對外政策就是貿易政策,沒有其他的外交政策。通常在重大經濟問題發生時,財政與貨幣政策是並行的。但歐元區只有歐洲央行,沒有歐洲財政部,這個在開始可能沒什麼問題,但要長久運作後,問題會出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就曾經批評歐盟的財政撙節政策。歐元區成立時事美國學派最興盛的時期。他自己與歐洲學者談論歐元區的問題時,共識都是「沒有財政聯盟」。如果今天歐元區要向美國當年的新政,推Green New Deal、Pink New Deal,都需要公共支出,如果有公共支出,就可以對抗歐元區7.5%的失業率。德國經濟已經被預測會進入衰退,以現行歐元區的現況,德國經濟衰退只會加深歐元區的問題,而問題的解決只有財政手段。儘管凱因斯學派在主流經濟學界不被肯定,但它卻是唯一解決過現實經濟問題的學者,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擴大公共支出,所有基礎建設都要由中央行來做,不是地方來做。目前有一個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學派,對歐元區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歐元區財政部 + Green New Deal,這些都是要有獨立的財政機構才能達成。傳統貨幣政策很難做到這些效果,而問題已經發生時,沒辦法等貨幣政策激發的誘因立即發生效果,在重大問題發生時,例如失業上升,只有財政政策此一手段。但目前歐洲央行仍走的是傳統貨幣學派的作法:以QE提供投資誘因,但誘因不一定會發生實效,所以需要財政政策一起才發揮效果。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歐元會員國違反財政紀律,因為單一利率無法適應每一個經濟體,當一經濟體幅員遼闊時,很難顧到個別地方需求。很多經濟學者都在觀察,上一個世紀是日本是進入失落的年代,本世紀會不會是歐元區經濟體進入失落的年代? 台經院台灣歐洲研究中心葉基仁主任先由英國脫歐談起,從經濟面上對歐盟、英國及臺灣的影響進行分析,從國際政治經濟趨勢上將之視為全球化及區域化的一個「斷裂點」。此外,疑歐派勢力也有增長的趨勢,這是否會讓歐盟進一步分裂的風險提高?智利貧富差距的警訊,強化了疑歐派的論點,這也是歐盟面對的挑展。ECB貨幣政策不足以回應內外部經濟、金融的挑戰,而QE 政策的有效性,隨利率下跌而邊際遞減,更受到美中貿易的影響殃及池魚。此外會員國的債務,不能單靠貨幣政策解決,須強化會員國財政紀律,歐盟需要自已的財政政策工具;而英國跟隨美國走向雙邊貿易協商,這將讓歐盟支持的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也使歐盟必須隨英國調整,積極與各國簽訂雙邊FTA;美中貿易戰勢必波及到歐盟,因美國主張對歐盟提高部分商品關稅 (汽車、紅酒、乳製品…),加上Brexit可能造成的負面經濟衝擊,這讓歐盟面臨著如何在持續成長下,達成永續成長與環境保護目標?又如何同時實現分配正義,兼顧包容性成長?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化與區域化,多邊協商與雙邊協議之間保持平衡?葉主任認為歐盟的轉機在於資料經濟(data economy),可望成為資料經濟時代的領航者。歐盟是資料經濟規則制訂者,帶動以歐盟法規為核心的全球化,以歐盟現有的法規及技術優勢,加上歐日EPA的生效,將成為首批實際參與「資料經濟自由貿易區」,率先邁入「資料趨動」階段的先進經濟體,而全球最大資料經濟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將形塑全球經濟整合新階段。 工商時報金融理財新聞中心陳碧芬副主任表示,從媒體的角度來看歐元區近期經濟情勢,歐元區的製造業活動持續顯露疲態。歐元區10月製造業PMI初值45.7%,與9月維持一致;歐元區10月服務業PMI初值上升至51.8,但仍低於市場預估的51.9%,服務業者的信心降至2013年中以來新低水準;10月商業預期指數由58.6%陡降至56.5%。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9月宣布調降利率, 並重啟大規模購債計畫,目的在刺激歐元區的經濟成長。但10月的PMI初值數據顯示,央行的措施尚未對民間產業產生影響力。就各別國家來看,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製造業活動持續惡化,10月製造業PMI初值為41.9%,仍遠遠低於景氣擴張臨界點的50%。引用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達瓦斯的觀點,歐元區需要的是有共識的改革,結構改革對促進增長、擴大就業、提高生產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歐洲輿論認為,歐債危機後,歐盟祭出包括量化寬鬆在內的諸多措施,拯救處於危機的歐元區經濟;但在這期間,歐盟沒有進行足夠的結構改革,導致歐洲國家普遍面臨低通脹等難題。未來歐元區國家應著力推動涉及公共財政和稅收、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結構改革,挖掘增長潛力,提高經濟競爭力。 臺北大學公行系莫內講座教授羅至美表示,新任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a Lagarde在明天就任,她所面的歐元區是經濟成長率從原本期待的2%下調到1%,明天的經濟成長率也預估只有1.2%。歐元區會員國的財政空間,在新「財政公約」的約束下,十分有限,所以歐元會員國的主政者都依賴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來提振經濟,但貨幣政策的手段已經窮盡,效果也在遞減中。歐洲央行過去的貨幣政策是降利率與進行量化寬鬆,利率經過數次調降,已經進入負利率,它在歐債危機時期是有效的,但它的效果在下降,也不足以持續維繫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成長。但它的副作用卻已經開始出現。對那些依賴保險年金、退休年金的一般歐洲家戶而言,負利率傷害他們的經濟安全,同時也鼓勵投機性、傷害生產性活動的金融投機行為,可能增加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此,歐元會員國的主政者已經不再能像過去那樣依賴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在歐債危機發生時,已經突顯出缺乏財政聯盟的貨幣聯盟是行不通的,法國總統Macron 因此一直想推動歐元區的財政整合,但德國冷淡回應,甚至不願意進入歐元區的銀行聯盟。 但現在卻是推動財政整合最好的時機。因為在歐元區面臨衰退與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窮盡之際,歐元會員國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創建一個歐元區的共同預算、引進歐盟層次的財政刺激政策、完成財政聯盟這最後一里路,此其時也。這也是新任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a Lagarde就任後要面對的挑戰。如何說服歐元會員國,尤其是德國,理解振興歐元區經濟的藥方已不再在歐洲央行的手裡,而是會員國推動財政整合的政治意願與決心,而這並不是一般央行總裁會遇到的任務。這也是為何Christina Lagarde值得期待。她是一個非典型的央行總裁。她是一個律師,不是經濟學者出身。她在擔任法國財政部長時期已經展現她是一個具有錯誤學習能力的人;在擔任IMF總裁時,亦展現出她是一個能觀察到非經濟議題對經濟成長影響的多面向思考的領導人。如果她要保護歐元,防止歐元進入第二個失落的十年,推動歐元區的改革是她無法避免的任務。外界不妨觀察她是否能完成法國總統Macron未完成的任務。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 2019.12.24更新
2019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 脫歐、民粹主義與歐盟政經發展
2019/10/18
網際網路
CLOSE
2019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脫歐、民粹主義與歐盟政經發展(Brexit, Populism and its Impact on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探討歐盟之脫歐與選後政經發展之相關議題發表論文。本論壇於10月18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政治大學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洪德欽副所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兼任)、林子立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發表論文,並邀請張銘忠大使(現任職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羅至美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指出這兩個月來,國際議題有重要發展及變動,如中美貿易戰發酵、法國主辦G7的高峰會並沒有較明顯的呼籲與發表、英國脫歐議題延滯且展開了新的脫歐談判、民粹主義在歐盟政治中興起,在歐洲議會出現新生態…等。針對英國脫歐最新發展及癥結問題,是日亦請發表人及與會嘉賓進一步探討。 洪德欽副所長以「英國脫歐對歐盟共同安全政策之影響」為題發表論文,文中探討了歐盟共同安全政策、英國在歐盟共同安全政策之角色、英國脫歐對歐美關係之影響以及英國脫歐對俄羅斯之意涵。洪副所長亦以「強生政府與英國脫歐」為題,與現場分享最新英國脫歐進程,談及諸如北愛爾蘭邊境保障措施所帶來的矛盾、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憲政危機、英國首相強生自身面臨的法律責任等政治風險,皆是造成延長脫歐的主要因素。而藉由觀察英國國會為阻止無協議硬脫歐,而進行的一系列重要表決,亦反映出英國作為一個老牌民主國家,在立法過程與設計上皆十分周密,從而帶來制度上的保障,皆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林子立助理教授以「民粹主義與國家分歧:以英國脫歐為例」為題發表論文,說明英國與歐盟之間的分合關係史,由空間與認知兩層次探索英國受民粹煽動的國家分歧,更特別介紹了最新的北愛爾蘭邊境保障措施。北愛爾蘭屬於英國,但領土與愛爾蘭接壤,而英國脫歐需要實體邊境以避免淪為假脫歐,因此邊境檢查將在脫歐後產生問題,可能使北愛爾蘭成為英國的化外之境。而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實際邊境在新疆界產生時,雙方之間即有可能陸續產生暴力衝突,故北愛爾蘭的邊境協議成為英國脫歐的癥結。 無協議脫歐對英國與歐盟雙方都是災難,新的協議於10月17日產生,不過歐盟並無新的讓步,協議90%與前者相同,只是對邊境做出新的解釋,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仍然對協議文本表示懷疑,並表示不會支持協議。在此背景下能否於10月19日通過英國國會表決仍屬未知。林助理教授也探討民粹主義在這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歐盟對其他會員而言是生存,但對於英國,生存在於經濟命脈是否被其他國家拖累,歐盟只是貿易協定。儘管北愛爾蘭老一輩民眾不願上個世紀的暴力街頭噩夢再次重演,但民粹操弄卻視邊境協議為脫歐最重要的方法,為的是贏得選票,北愛爾蘭的恐慌已非硬邊界或軟邊界的差別,而是在於意識形態。林助理教授認為法國戴高樂總統對英國的觀察是正確的,當堅持脫歐者與留下者的意見比例相差不多,顯示國家已被民粹操弄至分裂,不僅是政黨與地區意見上的分裂,也是人民和菁英的分裂。當把歐盟當成贏家的戰場時,贏得民粹就贏得選舉,才是國家民主與內部認知中最大的分歧。 張銘忠大使指出本次布魯塞爾歐盟高峰會最重要的議題即英國脫歐,最大挑戰仍在於10月19日的英國國會投票,由於脫歐協議在英國國會中三次被否決,可看出不論是主流政黨或者小型黨派,意見均相當分歧。張大使由英國本身、歐盟、歐盟對外關係等方面,提出三項觀察 (一)英國:眾人在視北愛邊境問題為英歐談判最大困難時,忽略了英國海外的直布羅陀主權以及蘇格蘭獨立公投,其實也都是英國本身存在的隱憂。英國脫歐給西班牙帶來另一次機會取得該區域主權,雖然在2018年11月第一次的英歐協議中,西班牙並未成功迫使英國讓步,對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協議認為英國在脫歐後必須要徵求西班牙意見;而英格蘭與蘇格蘭在工業與經濟上的結合密切,更有40%的油氣依賴蘇格蘭輸入,要彼此切割仍屬不易。 (二)歐盟:英國脫歐後,歐盟將呈現仍以法國、德國兩大龍頭為首的格局。然而透過近來歐洲議會的否決由法國提出的主委人事、以及法國堅決反對歐盟討論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入盟等案例,顯示法國的影響力正衰退中。 (三)歐盟對外關係:張大使對於歐盟面對俄羅斯的立場,認為英國脫歐對歐盟不會有什麼改變,不會因此犧牲歐盟的團結一致。 羅至美教授也針對10月17日最新的脫歐協議進行補充,指出新的協議中仍有邊境,只是推到了愛爾蘭海上,反而造成了北愛爾蘭與英國的一國兩制。過往梅伊版的邊境協議主張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在憲法的完整性,在北愛爾蘭的陸地上不設實質的邊界,因此也被攻擊讓英國實質留在歐盟裡;羅教授認為最新協議創造的這道內部邊界,對於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將很難以接受,因為DUP所要求的即是梅伊所維持之憲法上的一國,同時也會對北愛爾蘭造成很大的心理衝擊,顯示其實英國在做任何國際談判時,隨時可以拋棄北愛爾蘭。因此最新版的脫歐協議在內部控制上使英國失去了對北愛爾蘭的控制,而歐盟則沒有任何退讓。羅教授認為協議10月19日在英國被接受的機率,預期也將會很低。 2019.11.29更新
2019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 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
2019/08/23
網際網路
CLOSE
2019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The New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為主題,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經濟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本論壇於8月23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主持與引言,邀請洪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陳蔚芳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楊三億所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任) 、葉國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台麟教授發表論文(依發表序)。 主持人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首先將焦點放在英國脫歐與義大利的政治危機,以及最近的國際焦點,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議之談論議題,包括貿易或環保議題都是為國際重大議題,呼籲臺灣在關注香港或美國對臺軍售等國家內部議題之餘,也需要關注歐盟地區合縱連橫的發展,目前的歐盟5月份的後紛紛擾擾的發展下,新任領導者在11月確定並且經過立法程序,在此背景與氛圍下,本次邀請學者由政治、經濟角度,觀察未來的歐盟新領導的團隊,不同國家組成的人選,其過去的專長與未來的願景亦值得觀察,也歡迎在場各界專家在會中與會後互動。 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 以「深化與廣化的連結:歐盟新執政團隊的觀察」為題發表論文,分析歐盟新執政團隊特色,包括歐盟理事會主席(高峰會主席)、執委會主席(類似歐盟總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執委會副主席、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歐洲議會長等;其次分析政策重點包括:性別平權、氣候變遷、英國脫歐、與中東歐國家關係、防衛體系建構等內容。卓所長認為,歐盟議會黨團席次變化所代表的權力結構的改變,因此,深化歐洲與會員國團結應為當前歐盟執政團隊的重點之一,另一重點為會員國廣化與內部團結,卓所長就今日歐盟內部分化趨勢,債務危機造成南歐人民對歐盟不滿,義大利一再挑戰歐盟預算規定,加上難民造成移民與難民議題增加中東歐國家對歐盟國家之間的不滿與分化、排外右翼勢力的興起、英國脫歐等現象說明。簡報最後,卓所長也引用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演說很明顯選擇繼續深化歐洲整合,破除會員國的不和。 陳蔚芳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為題發表論文,開場以 a Tough Game說明目前的歐盟政治狀態,除了右翼民粹主義方興未艾,加上會員國權力角力更形複雜,她認為未來觀察重點在於,親歐勢力的黨團在選後首次兩大黨團都沒有超過半數,主流政黨勢力衰退,日後推動重大政策必須和其他的黨團進行結盟,同時綠黨勢力在選舉中較以往大幅上升,改變目前的歐洲議會政治版圖,因此主流必須拉攏綠黨,而疑歐傾向的ECR政黨、ID等具有疑歐、右翼、民粹等政黨將形成歐洲議會近四分之一的反對勢力,政黨成員對議案建設性可能未臻充分,但將在不同議題的整合上形成相當的破壞性。陳教授指出,新一屆的歐盟執委會新任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來自德國,是歐盟執委會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本次歐洲議會改選以及歐盟高層人事換屆對,歐盟而言是個嚴峻的考驗,陳教授以越趨破碎化的歐洲議會現象、歐盟新執政團隊遴選過程的政治博弈、歐盟換屆對歐洲整合的影響等分段說明歐盟在未來團結可能遭遇的挑戰與態勢。其一,歐洲社會的政治分歧日益惡化,民粹右翼政黨並未式微,反而更加茁壯,導致多數歐洲國家的傳統政黨選情益發艱困,容克執委會經濟政策備受批評,並加重中下階層選民對歐盟治理的不信任。其二,本次執政團隊換屆的過程充分反映歐盟會員國的政治角力與權力結構改變,其結果自然影響歐盟內部的政治動態以及歐盟政策的推進。 楊三億所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任)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為題發表論文,就歐洲議會 2019 年選舉概況進行黨團、席次與常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議員特色、地緣因素、從政經驗、性別角度等進行分析,楊所長指出,影響歐盟執委會人選產生的幾個可能因素由選舉制度、歐盟權力體系、個人資歷、意識形態、選舉結果與 Ursula von der Leyen 個人特質進行分析,楊所長由統計數據分析,本次的歐洲議會751席次中,其中有三成的議員具有學術背景,其中15%具律師背景,12%為記者背景,11%具企業家背景,40%具社會人文教育背景,且就地緣因素而言,律師身分較多的國家為西班牙、義大利與法國,同時中東歐國家的歐洲議會議員較多來自工程與科技界。歐盟當前與未來的重要發展,將受幾項接續的重要人事案及會員國選舉,以及英國脫歐等議題,而影響政策走向。 葉國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以「歐洲中央銀行人事新局與債務問題展望」,分析新任歐洲中央銀行(以下簡稱ECB) 總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政策思維及其可能影響,葉教授指國際金融組織,包括IMF、亞洲開發銀行等,代表國家參加銀行之會議多數為國家的財政部長,如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國際貨幣基金為各國財政部的俱樂部,葉教授提出一個問題問與會同道,不管是誰,ECB還能做什麼!?他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為例,在實行QE時,大量買進公債作為資產,因此改變資產配置去買股票,股票市場就會大量湧進資金,上市公司因此即可再考慮增加公司營運的員工與產能,促進社會經濟流動。葉教授也引用芝加哥商學學論壇調查國際經濟學者相關意見,詢問歐洲中央銀行目前所做的事情是否有限,依據7月24日的調查結果以及程度上的差異進行加權,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ECB不論何人上台,超過六成都認為ECB可執行財政工具範圍有限,少數則認為應該啟動QE,同時需要高殖利率的資產,例如希臘、義大利的公債,85%的經濟學者認為其財政政策應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贊成增加財政支出,62%的學者意見贊成現階段提振產出應較減債優先。 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以「近期歐美在中東海上航道安全之爭議」為題發表論文,該議題源自伊朗核武協議(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JCPOA),2018年5月川普片面決定退出此協議後並持續對伊朗提出制裁,至2019年5月開始波斯灣荷姆茲海峽陸續傳出油輪被攻擊與扣船事件。張教授由美國籌組多國軍事聯盟共同維護中東海上航道安全之背景、伊朗的應對策略與尋求國際協助的歷程說明,由兩面角度分析歐美各國在此區域的政治協調與相關軍事行動之後續發展,歐美在能源的協議上的概念差呈現差異,由於歐盟對川普不具信心,歐盟在維也納召開第12次伊朗核武協議國際聯合委員會,正式宣布支援貿易匯兌工具,至今仍只有英國正式表達支持美國的聯合護航行動的提議。持悲觀看法人士憂心川普是否為了競選連任或者真心想推翻伊朗政權,而持樂觀看法者認為雙方必須進行對話,法國邀請伊朗在G7進行期間與川普會面,歐盟可以更積極扮演調停的角色。 張教授指出,歐洲大國領袖或代表在語言能力上相當強,通曉多國語言不需翻譯,因此常常在肢體語言上表現友好,不過在內容表達上仍維持強硬的態度,他認為國內媒體報導在口譯上需要留意,以免徒有片面抓取訊息,但表達或轉譯的訊息可能和事實產生差異,也呼籲國內的教育及各界多重視第二外語的強化與學習,對於國際化溝通將有所助益。 2019.8.30更新
2019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 歐洲議會選舉與歐盟政經整合之未來
2019/06/21
網際網路
CLOSE
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以「歐洲議會選舉與歐盟政經整合之未來(European Elec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為主題,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經濟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本論壇於年6月21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主持與引言,邀請洪德欽副所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鍾志明系主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兼任)發表論文,並邀請沈臨龍副董事長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首先感謝在場關心歐盟事務學者專家參與本次論壇,也鼓勵在臺灣關心歐洲事務發展的同道對歐盟議會發展與歐盟研究持續保有興趣。張教授本次特別就歐盟議會選舉進行結果與分析,歐洲議會選舉每五年改選一次,制度上有席位的分配,各國的分布加上黨團的分類因此相當的多元,他認為雖然多數的歐洲人選前對選舉結果抱持悲觀態度,但選後結果大致上可以接受,也提出幾點觀察:首先在投票率大幅成長,28會員國整體平均為50.95%,較2014年多出8個百分點,投票率成長沒有地域上的區隔,歐洲議會在民主正當性方面可以有個明顯的展現共同意志和決心;此外,傳統大黨的優勢不再,中間偏右,歐洲人民黨團來自右派人士,通過半數,顯然親歐的社會黨未過半;新的親歐派政黨力量上升,大約67.5的比例,疑歐派之自由民主黨、綠黨的力量也上升,在751席次中佔了75席,由投票行為觀察,許多年輕世代的投票族群也造成環保、社會正義、稅制公平等議題對選民產生吸引力,以至於相關訴求的政黨得票率上升。張教授在結語中指出本次歐洲議會選舉顯示歐洲選民體認歐洲面臨的困難及需要改革,透過以多元意見展現,促成議會政策與相關執行方向的改革。 洪德欽副所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以「歐盟針對英國脫歐之準備方案:兼論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對英國脫歐之影響」為題,解析歐盟議會選舉之歷年選舉過程、選舉結果與未來的因應。他也指出議會選舉意涵在於歐盟公民對歐洲問題的關心及對各國政府的不滿,中間路線的兩大黨團席次減少、反歐盟建制的席次大為增加。英國在MEPs(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結果由脫歐黨贏得32%得票率,相較於保守黨的得票率僅9%,是值得當局關注的警訊,顯示英國選民透過選票對政府未執行脫歐表示不滿,英國首相梅伊也在201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黨魁職務與首項職務。針對英國近期的選舉結果與保守黨政黨黨魁選舉結果以及黨魁選舉時發生的案外案進行分析,英國保守黨在6月20日進行舉行黨魁選舉,競選過程中,包括川普對英國由王室到首都市長的批評,被英國各界質疑美國藉此干涉英國選舉,洪副所長強調英國仍有極高的民主素養,但目前各國偏向民粹與國家主義,此外極右與民粹主義抬頭的趨勢值得探討。 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 以「歐洲議會選舉與歐盟新執政團隊」為題發表論文,簡介歐洲議會選舉的歷史,並且分析前次與本次歐洲議會選舉的席次差異,並且整理疑歐派的三大主要訴求,包括反歐盟擴權、就業、移民與區域安全等,並介紹義大利、法國、芬蘭、波蘭、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家的疑歐政黨派系。卓所長指出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為 50.5%,比 5 年前 2014 年歐洲議會選舉 43.09%投票率高出許多,是歷年新高,傳統親歐的兩大政黨第一次喪失聯合席次過半,但「歐洲人民黨」、「社會民主黨」、「歐洲自由民主聯盟」(ALDE)三大黨團合作約有 434 席,穩居過半席次。卓所長也由選舉席次中由英國選出的歐洲議員選舉結果進行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對歐洲議會選舉的影響有限,由於歐洲議會無立法權限,僅在於條約的修正和否決權,且能影響歐盟實際運作的因素在會員國而非歐洲議會,他認為主要戰場將在歐洲執委會。歐洲議會選舉結果不會影響國家政府組成與政策走向之實際運作,選民比較會依照自身感受投給一些非主流、疑歐的激進政黨,對歐盟實有警惕之意味,影響層次僅在心理層面與象徵意涵,卓所長也指出歐洲議會選舉重要性在於歐盟未來五年的新執政團隊,包括歐洲高峰會主席(類似歐盟總統)、歐盟執委會主席(歐盟總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外長)、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歐洲議會議長後續歐盟執政團隊的組成,選舉結果雖然未出現過度右傾,不過歐盟新執政團隊的首要工作仍須考量性別與區域政治的平衡,同時也需關注經濟與難民治理議題。 鍾志明系主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兼任)由德國角度切入,以「歐洲議會選舉與歐盟政經整合之未來:德國篇」,他觀察歐洲議會選舉後的未來發展,及各國選舉的特性,由人口數分配席次,席次最多的為德國需選出96席,最少為馬爾他,選出6席,並提出的歐盟議會選舉系統中不同國家的席次消長,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小黨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同時海外公民在該國的投票若由義務制的國家,則能夠在海外投票,愛沙尼亞甚至可由電子進行投票。本次投票比例為近20年投票率的新高,投票率增加也象徵選民對歐洲議題的重視,全歐投票率達到了25年來的新高50.6%,比2014年的選舉42.6%高出8%。德國民眾投票意願更是大幅度增加,從上次的48.1%一舉拉升了13%,達到61.4%。包括外來移民、民生經濟、氣候變遷或是美國優先的川普,均是歐洲民眾關切的議題,同時也不滿執政黨處理這些問題所交出的成績單,再加上英國脫歐與民粹高漲的「亡歐感」,催出對這次歐洲議會改選的高度關注,鍾主任由本年度德國政黨得票率分析,社民黨在本次選舉中慘敗,因此政府雖然遭遇聯合內閣的席次減少與執政問題,然而選舉結果中小黨均陸續出線,包含中間選民與生態等特殊議題黨派亦值得關注。鍾主任以2019年與2014年的兩次選舉中,德國選民對歐洲與德國議題的民調態度變化圖表分析,他認為,選後需要重新任命歐盟高層職位、處理英國脫歐,法國與德國在爭奪歐洲事務之主導權跡象明朗,同時選民歐洲意識抬頭,歐洲議員改選不再是次要選舉可見端倪。 沈臨龍副董事長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由金融角度切入,由歐盟議會選舉與歐盟政經發展之未來為主題,沈副董事長以川普在歐洲測試極右派政黨的運作有關,以及列舉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處理各地區重要金融決策的央行總裁群像,並製作相關經濟預估分析歐元區景氣及匯率展望、歐洲中央銀行(以下以ECB表示)之政策展望與歐元走勢,及英國脫歐問題進展及景氣展望。沈副董事長認為美中問題未進一步失控,同時ECB升息將持續到明年年中,歐元區與美元的匯率差距收窄,有利於中期歐元趨升,同時歐洲景氣外冷內溫,若美中爭端再起,全球貿易敏感度高的歐洲相對受害,目前低債息壓力且實質薪資成長穩健,消費持續復甦,內需景氣穩定,但擔憂全球貿易外部風險。沈副董事長也引述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對全球經濟的預測為”Darkening Skies”,他認為未來歐盟的經濟若美中問題未進一步失控,歐盟的經濟發展也將與該預測相似,未來看似黑暗的天空,但地面上仍有光明的路徑。(經濟分析節錄自與談人發言內容,僅供參考,投資風險請自行判斷) 2019.7.29更新
目前在
1/4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