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活動論講
>>
臺灣漢學講座
共
49
筆
國家圖書館致力於推動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交流,自2011年起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陸續與國外大學名校或圖書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臺灣漢學講座」每年規劃不同的主題,邀請國內外重要知名學者於海外演講,藉由在海外舉辦學術活動,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深化與國際漢學界及美國東亞圖書館界之關係,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在中國研究知識史的脈絡中活躍:殖民主義、宗教及其衍生的後華性現象
2020/11/26
網際網路
CLOSE
年度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持續推廣臺灣學術研究成果,國家圖書館特與全球「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合作夥伴共同策劃,以線上形式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本年度第二場次,係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合作辦理,11月26日舉行,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石之瑜教授,主講「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 Studies: Colonialism, Religion, and Their Post-Chinese Consequences(在中國研究知識史的脈絡中活躍:殖民主義、宗教及其衍生的後華性現象)」。 石之瑜教授為美國丹佛大學博士,目前是臺灣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著重於中國研究、政治心理學、文化研究等層面,並有大量相關出版學術作品。在本場講座中,石教授針對所謂「後華性」及其對臺灣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解釋。其中,石教授認為臺灣社會由於殖民統治的遺緒、國際關係的衝折,後西方主義觀感的興起等等層面,影響了臺灣社會在享有共同文化資源的中華想像共同體中逐漸意識到,更同時消磨了自身獨特的華人性,以致於產生所謂「後華性」的文化及身分認同的現象。而這樣的現象更不只在臺灣社會中浮現,亦可以在香港、東南亞等華人社會及社群中觀察到「後華性」的情況。同時,石教授也指出如何以臺灣的佛教信仰和信徒的行為,作為觀察「後華性」在宗教層面影響的觀察及研究途徑。 本場講座是國圖睽違6年後再度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合作辦理的學術活動,並由該所劉宇衛(Valentin Liu)以及顧曼莉(Marina Kuznetsova-Fetisova)兩位研究員──亦為本館漢學研究中心學友共同主持。透過線上方式,有百餘位來自全球重要學術社群之聽眾報名參與,同時上線人數高達70餘人,並有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澳麗佳(Olga Adams)副教授、聖彼德堡國立大學Maria Malashenko教授等學者提問,場面互動熱烈。在講座最後,本館亦以提供網頁連結的方式,由顧曼莉研究員向聽眾介紹本館「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以及「臺灣獎助金」兩項來臺研究資源,以期在辦理講座深化臺灣的漢學研究之餘,更進一步推廣、介紹臺灣優質研究環境及資源。 2020.12.29更新
A Distant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Classical Chinese
2020/11/11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合辦今年第1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劉昭麟教授,主講「A Distant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文學作品及歷史文獻的數位探索)」。劉昭麟教授目前亦擔任政大理學院副院長及資訊科學系主任,同時也是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的理事長。他的研究領域包含數位人文、計算語言學與人工智慧的跨領域應用等,是臺灣學界數位人文研究重要推手之一。 由於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持續推廣臺灣學術研究成果,本館特與長期發展數位人文之愛丁堡大學等單位以線上形式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本次講座由愛丁堡大學羅愷思博士(Christopher Rosenmeier)主持、黃雪蕾教授策畫線上演講,加上圖書館童慎效博士(Tong Shenxia)與本館漢學研究中心組織活動。在演講中,劉教授著重於分享過去臺灣數位人文學科起步階段,設計並使用軟體技術與工具來分析文言文學作品和歷史文獻的經驗。並以臺灣學界針對明清小說和唐宋詩詞的研究為例,說明文本分析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古典和現代中文的歷史文獻中,發現一些以傳統史料文本解讀方式無法輕易取得的資訊。在這樣的基礎上,劉教授近期更致力於對文本進行更深度的分析,如嘗試對紙本資料進行光學文字辨識,甚至是以AI「深度學習」技術處理唐宋格律詩詞的分詞作業,以及文言歷史文獻資料的分句等層面,都是目前劉教授與臺灣數位人文學界努力的課題。 愛丁堡大學為英國蘇格蘭地區有深厚漢學研究傳統之知名學府,本次「臺灣漢學講座」為國家圖書館於2018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即便無法於愛丁堡當地辦理實體講座,但本場講座透過線上方式,亦有70餘位來自全球重要學術社群之聽眾參與,同時耿幽静教授(Joachim Gentz)、黃雪蕾教授等漢學與數位人文研究學者,也透過視訊與劉教授交流。藉著本次成功合作經驗,國圖與愛丁堡大學雙方不僅在疫情中維持學術交流於不墜,更期待在未來得有更進一步的交流機會。 2020.11.24更新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 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
2019/10/15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本年度(2019)第7場「臺灣漢學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鄭毓瑜院士,於2019年10月15日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主講「『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Utterability” and “Embodiment”: The Contexts of Chinese Language inthe Poetic and Literary Revolutions)」。 本場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教授,以及高級講師張惠思博士主持,主講人鄭毓瑜院士為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與「抒情傳統」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近年來也致力於探討近現代知識經驗與文學表述的新關係。 本次講座中,鄭院士以「詩界革命」、「文學革命」以來的漢語詩論述向聽眾說明漢語詩的「現代」轉向。鄭院士自清末詩人黃遵憲的生平與作品開始,向聽眾循序漸進的介紹,並說明本次講座的主題「詩國革命」的意義。鄭院士更指出,漢語詩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展現出的由「可發聲性」,模擬往復力動的心聲意態,並同步由「可體現性」,展現物我「相感」至於「相對」的存有變動。這個不能被當代語言學所設定,而必須由身體自我來進行重設的語言現象,實際上正宣告了漢語詩自己的「現代」轉向。 國家圖書館與馬來亞大學自2015年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合作協議後,向有密切有相當學術交流互動。由於鄭院士學術聲譽遍及海內外,故本場講座出席人數近150人,場面相當熱烈。我國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組長亦應邀出席,並於講座開場致詞,強調華文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漢學研究的重要性,並期許國圖與馬大能夠在未來能夠有更豐富的合作交流。本館特藏文獻組張圍東主任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11.14更新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我的海洋史研究
2019/10/10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8)年10月9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本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夥伴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圖書館Vossius Room舉辦「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研究員,主講「逐漸浮現的太平洋──我的海洋史研究(The Gradually Emerging Pacific—My Maritime History Studies)」。本館由國際合作組繁運豐主任出訪辦理本次學術活動。 林滿紅教授於1989年於哈佛大學取得博士,主修歷史學。目前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她曾於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她的研究主要是十七世紀迄今的東亞經濟史,其中包括臺灣與中國、臺灣與日本或美國的歷史關係。萊頓大學為國際知名漢學研究重鎮,與臺灣歷史研究淵源甚深,因此在講座開始之前,萊頓大學中文研究圖書館員兼中文善本特藏部主任(Subject Librarian Chinese Studies & Curator of Chinese Special Collections, 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馬日新(Marc Gilbert )博士特別調出該校圖書館典藏幾件與臺灣有關的特藏,包括明鄭時期與荷蘭人的正式函件、足立栗園於1898年撰寫的臺灣史稿的手稿等與臺灣有關的文獻,並向林滿紅教授請益有關這些文獻的歷史內涵。 本場講座從下午3點15分開始,林教授從她過去40年研究所累積的6部著作談起,勾勒出太平洋興起的輪廓。她於演講中指出,到目前為止,全球知識界主要仍以大西洋為分析近代世界歷史變遷的中心舞臺,即便是鄰近太平洋的國家,也往往忽略太平洋對其本身歷史的重要性。以林教授自身的學思歷程而言,雖然她的研究一直以臺灣或中國的對外貿易為主軸,但一直到很晚近的研究中,才出現了具體的太平洋意象。其中,林教授提到她在對臺灣與香港關係(1895─1945)的研究中,發現20世紀上半葉,太平洋在串連亞洲與更廣闊世界中的地位明顯崛起。這個觀察對林教授之後在2008年至2018年間出版有關臺灣、釣魚台和南海的法律地位的研究,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講座最後,林教授更呼應時勢,以她的區域經濟史研究經驗,對目前的東亞安全議題提出自身之省思。 參與本次講座的貴賓包括萊頓大學歷史系歐亞關係史教授包樂史(Dr. Leonard Blusse)、阿姆斯特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L. M. Douw、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講師林凡等,以及現場聽眾共近30名參與聆聽。荷蘭萊頓大學與本館一向有相當熱絡的學術交流互動,本場講座後的問答時間有許多聽眾發問與林滿紅教授交流,包括印度洋的角色、太平洋國家的發展模式、以及香港在太平洋的發展等問題,場面相當熱烈。活動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研究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11.20更新
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
2019/09/09
網際網路
CLOSE
時間: 2019年9月9日 地點: 烏蘭巴托蒙古國家圖書館「總統參考室」 講題: 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 「蒙古帝國的回憶與中華文明的印記—紀念八思巴文制定750年展覽」開幕典禮後,配合展覽辦理「臺灣漢學講座」,由文化大學史學系王明蓀教授以「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就蒙古政權與國家的性質、元朝政治結構的特色、蒙人的文化傳統與統治觀念、族群的差異、統治的方法與管理制度等各面向進行分析。 摘要: 一、蒙元政權與國家性質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元太祖)締造大蒙古國,其後繼者接續擴張,到忽必烈汗(元世祖)統一中國,建立元朝,造成跨歐亞的世界性大蒙古國。中國的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一個「兀魯思」,與其他汗國共同構成為大蒙古國,不過元朝的皇帝又兼為大蒙古國的大汗,在中國的蒙元政權與國家性質即是如此。因此元朝的帝王不只具有中國的眼光來實行統治,還須思考到大蒙古國的利益與立場;這幾乎是絕大部份中國人未曾思考到的,也認為是種不可思議的想法。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經驗,而對蒙古人來說,這種中國統治也是不曾有過的;在雙方來講都有著相當的困擾。 由於是世界性的帝國,中國的元朝也形成為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的朝代,究竟要用什麼方法來統治,以及如何去管理這個複雜的國家?理想的藍圖與規劃設計,和實際的統治經驗,困難重重;使得當時及後來的中國人,大多認為元朝的統治與管理始終未走上軌道顯得雜亂無章。 二、元朝的政治結構 要了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應先從元朝的政治結構著手,這是個綱領。大體上看有下面幾個特色: 其一,北亞聯盟控制政權,實施決策。是指蒙古與西域(色目)的結合以決策軍國大政。透過對統治階層的分析,中央及地方的最高官員,幾乎都為蒙古、西域的北亞民族所壟斷。其二、是皇室與貴族形成的閥閱政治。蒙古皇室(族)與北亞貴族,因身分特殊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其他族群只有少數人可擁有類似特權,而位居高官者也多為貴族身分,形成濃厚的閥閱政治色彩。其三,是監察網密,而君權與權臣之權力卻無以限制。元朝是御史與諫官合一性質,但在「蒙古至上主義」及閥閱政治中,無法發揮實質作用,反而成為監督全國官僚的機器。同時又有南北分行御史臺,以及遍布全國的肅政廉訪司,足見監察網的密佈。其四,是宿衛地位高超。宿衛(却薛)為蒙古特色,是貴族子弟集團,決不同一般禁衛性質。其出任官職不在選任制度之中,由帝王超遷,許多高級官員都由此出身;形成特權集團,原則上是北亞民族的特權。其五、是入仕途雜,漢族以吏進為多。元朝入仕為官途徑頗雜,有草原傳統也有中國傳統,而在中國已形成科舉為正途出身的觀念。元代雖有過考試錄取漢族人士,但科舉是在中期以後施行的制度,在此前都以任吏而進用,科舉之後仍然以吏進為多。科舉不過是入仕的途徑之一,未必有較高的地位與前途。 三、統治的觀念 蒙古持續的征服戰爭,到忽必烈汗時統一中國,建立「大元」國號,在他的構想仍是以草原軍事力量為根本的統治基礎,其他的力量是在「家產制」傳統的觀念下,鞏固其政權及強化其統治,而政治機構與財經基礎是支撐大蒙古國與元朝主要的輔助支柱。突破各汗國(兀魯思)籓籬使人與物通暢交流,以及在中國大量採用漢法,都是必要的統治考量。 在中國的元朝,漢族是佔多數的族群,主流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在族群利益及觀念上與北亞民族頗有衝突而不易調和。這些衝突早在成吉思汗時已現端倪,終整個元朝都頗能見及。如草原民族有奮鬥、進取傳統,顯得較具有侵略、擴張性;儒家思想重傳統、循例,顯得較為保守、苟安。在政治上中國有中央集權傳統,草原民族則有分權自治的觀念。儒家思想好高言濶論、繁文縟節、重農輕商、諱利忌歛;草原民族是簡樸務實、重視實際利害、不蹈高論。其他在生活禮俗上,因文化差別而產生歧見異識,所在多有。總之,不同文化不免存在觀念上的衝突,這種衝突在蒙古對中國的統治上,的確大費周章而難以適從。 四、統治方法與管理制度 元朝是蒙古統治全中國的朝代,由於「家產制」及「蒙古至上主義」,形成統治與被統治的主奴差別格序,這三者是統治中國的基本心理。如前言所言,軍政大權牢控在北亞聯盟手中,而皇室、貴族多擁有特權,全民當差為主服務。管理上有統一的國家各種制度,但沒有完成國家的「統合」,如族群身分的等級制,是種區別但並非隔離;在許多方面都看到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級的差別待遇。但因現實的需要,對各族群文化包容並兼,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然則在管理上確有著相當的差距。 政制上的中央及地方行省,首長例由蒙古人擔任,其次參用西域、漢人,注意到族群分配而又能相互牽制。行省權力頗大但不專,是中央分馭地方而有地方分權的局勢。管理皇室私產的官署繁多,相當部分係由「却薛」管理。地方路、府、州、縣及一些軍事單位設有監鎮的「達魯花赤」為首長,又可看出蒙古人事的滲透和管理的權力。「却薛」是成吉思汗創建以來的蒙古新傳統,前己言及在元朝的特殊性。加上忽必烈建立各族群組成的衛軍,到後來有半數是由北亞族人組成,以與漢族衛軍制衡,駐守兩京與腹裏地區,平衡地方武力,拱衛京師。地方鎮戍軍分佈全國各地,漢人、南人的軍隊設有北亞人的「達魯花赤」監督。行省指揮鎮軍,而行省首長多蒙古人偶或西域人出任,有時與蒙古出鎮地方的宗王配合,以鎮撫地方。這種管理方式顯然是帶有族群區別的,但並不是隔離政策。 法律上是蒙、漢法並行,但依「各從本俗」分別族群處理,相涉事件則蒙古人高於漢人。賦稅上是南北不同,又有供賦於封建貴族的規定。役法是分類各戶計,全國提供各種不同勞役。貿易重商,多以西域人主導,使財經利益大開,又副以漕、海運通,經濟並未退減,物流也及於歐亞大陸;這與帝國驛站的建設有關,並促進訊息的傳遞。文教學術上則以漢族為主導,造成學校的興旺與朱子學的盛行,這是運用中國文化及人才的長處。 五、結語 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我們要注意到政權與國家的性質,文化傳統與思想觀念的不同,政治結構的特色,族群的差異,這些方面。總體看來是一種雜糅複合的體制。 2019.10.23更新
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
2019/06/28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8)年6月28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韓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3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林鶴宜教授,主講「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活動由首爾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李昌淑所長主持。我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唐殿文代表與教育組翁靜漪組長亦出席活動表達政府對於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的支持。 林鶴宜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近年來研究主題為中國古典戲劇及臺灣戲劇。近年致力於現代劇場領域與臺灣傳統戲劇如歌仔戲的研究及演出活動研究,為國際戲劇研究領域重要學者。本次講題的時代背景聚焦於16世紀以降晚明至清初。此一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活絡,進而帶動文化層面的發展。林教授便以明代的小說和戲曲,向觀眾說明這兩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互相影響、交融,並出現更進一步新型態文藝思潮。 林教授指出,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是小說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百年。文人對寫作小說的觀念發生根本的變化,進一步改變了它的實質內涵,因得以在原有的「歷史」、「英雄」和「神魔」等題材之外,促成「世情」、「才子佳人」、「艷情」、「公案」和「俠義」等新品類作品的萌芽。而清初許多文人,較具代表性者,如梅鼎祚、馮夢龍、呂天成、淩濛初、丁耀亢、李漁等文人,更同時寫作小說與戲曲,並藉著參與非主流的通俗文學的編纂和創作,表達他們對禮教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題材的小說雖並未直接促使戲曲產生相應的品類,卻對文人傳奇戲曲的敘事造成刺激,透過題材關注、情節設計、人物形象、語言風格、審美概念等新風貌的開展,全面回應諸多小說新品類帶給他們的啟發。這段時期許多珍貴的創發後來雖因遭到「詩文傳統」的覆蓋而未能持續,卻為當時代的戲曲藝術留下多姿多彩的身影,同時,也為清代中葉以後花部戲曲的全盛提供了養料。 首爾大學為韓國最為知名學府之一,亦有深厚漢學研究傳統。本次「臺灣漢學講座」為國家圖書館自2016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不少來自該校及韓國戲曲與中國研究學者與研究生,如延世大學、西江大學、仁荷大學、淑明女子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漢城大學,以及其他學校師生參加,在活動前後與講者進行交流。本中心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20.5.7更新
神魔傳統遇上海外知識:《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的世界想像
2019/05/09
網際網路
CLOSE
108年5月9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義大利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又稱為羅馬智慧大學或羅馬第一大學)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二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主講「神魔傳統遇上海外知識——《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的世界想像(When Fantastic Narrative Encounters Empirical Knowledge——Imagining the World in The Record of Eunuch San-Bao’s Voyage to the Western Ocean)」。 本場講座劉教授以《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為基礎,分為三個層面為聽眾介紹作者如何在晚明的時空背景下如何重組、排列文本中的章節內容和素材,透過想像力創造製作出一個混合想像與紀實,只存在文本中的「世界」。 第一部分劉教授以「世界的架構」為主,檢視小說中地理知識之來源、性質,分析作者取用並改造地理志書內容的策略。第二部分則以「胡僧與回回」以及「地圖與犀牛」兩個不同主題,檢視作者如何將史實述說為富有異國色彩的神魔風格故事,此外,劉教授則藉由環繞「地圖」與「犀牛」的兩段故事,分析當舊說遇上新知,典籍載錄對上實地經驗時,將造成何種認識困境,以及作者如何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部分「世界的盡頭」劉教授則分析作者如何透過變換西洋團隊與各國的互動方式,提出想像華夷、邦國關係的不同可能,並討論小說中下西洋之行以酆都鬼國為終站的設計所透露的文化心理。 羅馬大學不僅於義大利聲名卓著,亦是歐洲最大且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該校義大利東方研究所(The Italian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則是義大利重要的亞洲研究中心,包含漢學、印度和其他亞洲地區的語言及文化研究等層面均有相當豐碩的學術成果。國圖與羅馬大學均保持相當密切的交流,自1990年迄今,共有46名來自義大利的學人獲得外交部或漢學研究中心獎助金來臺進行漢學或臺灣研究,當中,有8名就是來自羅馬大學。本次「臺灣漢學講座」則是本館於107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本次講座由羅馬大學東方學系系主任Alessandra Brezzi教授主持,我駐義大利副代表黃榮國公使亦出席致詞歡迎劉瓊云教授,並表達對於未來雙邊合作的深切期許。本次講座現場吸引許多聽眾參與。演講後該系之Brezzi教授與Timon Gatta博士等人就《三寶太監西洋記》一書的流傳廣度,以及此書與《西遊記》在劇情與結構上的比較等問題向劉教授提問,藉此展開相當熱烈的交流。本中心陳致宏編輯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5.24更新
印刷中的忠誠:《日記故事》中道德典範的形塑與轉化
2019/05/07
網際網路
CLOSE
108年5月7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義大利威尼斯大學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1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劉瓊云副研究員,主講「印刷忠誠——《日記故事》中道德典範的形塑與轉化(Loyalty in Print——Forming and Transforming Moral Paragons in Riji gushi (Stories of the Past to be Remembered Daily))」。 劉瓊云教授為哈佛大學博士,研究領域以明清文學為主,她長期關注神魔小說、歷史記憶、文學媒介與文化生產之互動影響等議題。近年特別著重探索宋元明時期異文化經驗碰撞過程中,知識構成、文化想像、認知感受的交錯運作。本次講座聚焦於華人文化傳統中,所謂「忠」的觀念。劉教授以元初福建虞韶所編輯出版的《日記故事》一書為基礎,說明此書如何成為宣揚儒家道德價值觀,尤其是「忠」的重要媒介。而這樣的一本著作,在晚明出版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出版商為了促進銷售,在書中增添更多激烈的忠誠故事,以滿足讀者對聳動的英雄主義的胃口,或是藉由高品質插圖美化殉難行為,更進一步展示了這部作品中的歷史典範如何持續地被參考、闡述或重新塑造,以形成一個文化代碼和道德符號網絡,使人們了解何謂忠誠,及其應有的表現方式。 威尼斯大學為歐洲漢學研究重鎮,本次講座為該校於107年與本館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earch Center on Chinese Studies)」合作協議後首次辦理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了許多師生蒞臨。講座由威尼斯大學副校長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親自主持,我駐義大利代表處黃榮國副代表亦出席致詞。演講結束後,副校長李集雅教授與多位學者踴躍提問,就這些忠誠故事對讀者的影響、佛教和道教書籍對這些忠誠故事內容的影響、所使用之文獻史料來源等問題與劉瓊云教授交流,場面相當熱烈。本館漢學研究中心陳致宏編輯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研究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5.28更新
送瘟與代巡
2018/11/29
網際網路
CLOSE
為促進臺灣本土道教研究與世界的對話,國家圖書館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於今年11月29日起於該校總圖書館(Bibliotheca Albertina)邀請國際道教研究權威學者李豐楙教授擔任臺灣漢學講座,同時舉辦「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Daoism and Local Cults: Rethinking the Paradigms)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天之道:道教與地方宗教」主題文獻展。為表達對學術交流的支持,臺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於29日開幕活動,特親自蒞臨致詞,並主持贈書儀式。 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為國圖於國際設置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重要夥伴,自2013年11月由國圖曾淑賢館長與該校簽屬合作協議後,雙方維持密切的交流互動,而且持續性的提供豐富的學術研究資源,以增加臺灣研究的能見度。代表國圖出席的吳英美副館長表示,萊比錫大學發展東亞研究由來已久。而身負推展漢學研究的國圖更是在兩德統一後未久,於1992年合辦了「孔學研究專題書展」。本次雙方共同舉辦的以道教研究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可以說是跨世紀友誼的延續。 一系列活動自李豐楙教授在11月29日之演講:「送瘟與代巡:道教與儒教/家對瘟疫流行的兩種詮釋」啟動。李豐楙教授曾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目前為政大名譽講座教授。他長期研究道教文學、中國道教思想、臺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華人宗教,除有大量相關著作,為國內道教研究學術化之先鋒之一,也是國內少數具有道士資格的教授。李豐楙教授學養與實務經驗豐富,他強調道教、儒教/家的儀式、知識雖然對立,仍可相互配合而形成「複合儀式」。由此提醒道教研究不能限於經典,而亟需將其置於田野調查的社會脈絡中。類似送瘟與代巡現象,表明道教在地方社會具有靈活的運作方式,方能適應不同時空的需求,在「複合」圖像中既保留其儀式專家的定位,也在地方社會維持其對瘟疫流行與解除的文化詮釋。本次講座也吸引不少鄰近地區漢學與臺灣宗教研究學者出席活動參與討論。 2018.12.11更新
民粹主義、社交媒體與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舉
2018/11/09
網際網路
CLOSE
本館2018年度第6場次臺灣漢學講座於11月9日晚上於英國亞非學院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Khalili Lecture Theatre 舉行。活動由本館與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Centre of Taiwan Studies)共同策劃,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蘇蘅教授擔任主講,講題為:「民粹主義、社交媒體與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舉: Populism, Social Media and 2018 Mayoral Election in Taiwan (民粹主義,社交媒體與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舉)」。 蘇蘅教授曾經擔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她長期關注當代媒體、新媒體與臺灣政治的互動,並經常於報章媒體發表相關評論。演講由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教授(Dafydd Fell)主持。 臺灣將於2018年底舉行地方選舉,在選舉過程中民粹主義是政治傳播研究中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重要議題。當前社交媒體的傳播,與蔓延全球的民粹主義之間的連結仍然難以確定。臺灣2018年的地方選舉,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民粹主義的具體案例:包括特定的事件在時間上如何影響選民,使其更容易受到民粹主義的影響;支離破碎的意識形態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候選人如何使用社交媒體。 活動在周末晚上舉行吸引不少對於臺灣研究、政治發展、社群媒體宣傳有興趣的倫敦地區青年學者參加。透過與主講人的互動,也讓他們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與民主政治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2018.11.26更新
泰國研究與泰國形象在臺灣
2018/10/30
網際網路
CLOSE
為配合國家圖書館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臺灣漢學資源中心」揭牌啟用典禮,國圖於2018年10月30日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邀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陳佩修教授,以「泰國研究與泰國形象在臺灣」(ThaiStudies and Thai Images in Taiwan)為講題,蒞臨朱拉隆功大學演講。陳佩修教授為臺灣重要東南亞區域研究專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擁有豐富外交經驗背景的他,不僅曾在泰國當地包括朱拉隆功大學等學術機構進行長期駐點研究,目前也是臺灣東南亞研究協會的理事長,兼具實務與研究經驗,為臺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研究的重要學者。 陳教授認為,在亞洲眾多迷人的國度中,泰國一向與眾不同,「泰國研究」已進入全球性的學術研究領域。陳教授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從EdwardW. Said的Orientalism 及個人多年前的研究經驗出發,講解Thai Study的獨特性,以及臺灣的相關研究,同時以其創造的Linearmodel 說明泰國政治進程。本次演講獲得現場泰國來賓肯定,並在演講後與陳教授有相當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2018.11.13更新
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與教育:現況與困境
2018/06/29
網際網路
CLOSE
2018年6月29日(週五)下午5-7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白楊館Helinox Hall舉辦今年第四場「臺灣漢學講座 (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祝平次教授,主講「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與教育:現況與困境」。 延世大學是韓國歷史最悠久大學之一,更長期立於韓國頂尖大學之列。國圖於105年與該校合作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s Center on Chinese Studies,TRCCS)」,提供優質的臺灣漢學研究資源。本次活動也是國圖在延世大學第一次辦理「臺灣漢學講座」。 主講人祝平次教授為哈佛大學博士,目前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及儒家倫理,也長期從事數位人文的研究與推廣。本次講座由延世大學中語中文學科金鉉哲(Kim Hyun Cheol)教授主持,由於聽眾多半是該校中文系師生,這場講座以中文進行。 祝平次教授在演講中除說明為什麼要做數位人文,什麼是數位人文,敘述臺灣數位人文發展史,從全文檢索時代、數位典藏時代到目前的數位人文時代,以及介紹臺灣發展數位人文的主要機構──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和法鼓文理學院,和它們所建置的數位研究平台外,也舉了幾個他在教學上學生運用數位工具從事數位人文研究的報告實例,以鼓勵大家嘗試此新的方法。 他特別強調,臺灣的數位人文約開始於1984年,可謂起步很早,一些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法鼓文理學院等,都在進行自身的數位人文計畫,也建立了不少資料庫或數位化的可搜索文本,為數位人文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來發展數位人文研究,各學院裡也缺乏專門從事數位人文研究的專職人才,使得數位人文未來的發展仍在未定之天。此外,目前西方的年輕學者越加善於利用數位人文研究方式,使他們的研究更具說服力和趣味性。但以臺灣目前的研究環境而言,數位人文研究仍被大多數學者視為一種異想天開方式,實際應用數位方法進行研究的學者仍相當有限。總結臺灣目前數位人文的現象,包括:政府資助的態度不明,國際的影響日漸顯明,人文學科的自我定位,教研機構的日趨開放,線上工具的使用自由,以及個別學者的自我培力。 2018.7.10更新
數位人文在臺灣:過去、現況,與未來
2018/06/26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7)年6月26日上午10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人文科學研究所分館二樓大會議室舉辦今年第三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祝平次教授,主講「數位人文在臺灣:過去、現況,與未來(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 Taiwa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京都大學為日本著名學府,國圖於105年與該校合作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on Chinese Studies,TRCCS)」,提供西日本地區優質的臺灣漢學研究資源,對於臺灣漢學研究在日本的傳播有相當正面的成果。 主講人祝平次教授為哈佛大學博士,目前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發表許多探討宋明理學及儒家倫理的研究論著,並對於推廣臺灣數位人文研究社會不遺餘力。本次講座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亞人文學研究中心維習安(Christian Wittern)教授主持,該校附屬圖書館館長引原隆士教授,和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羅國隆課長皆應邀致詞。 祝平次教授在演講中首先說明為什麼要做數位人文,以及什麼是數位人文,接著敘述臺灣數位人文發展史,分為1984年開始的全文檢索時代、1998年起的數位典藏時代,和2012年開始的數位人文時代。其後例舉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和法鼓人文學院為臺灣發展數位人文的主要機構,介紹它們所建置的數位研究平台。歸納數位人文常進行的研究包括:關鍵字檢索與統計分析,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時間分布分析,和網路分析;而臺灣數位人文的發展常與國際漢學相連結。最後祝教授總結臺灣數位人文面臨的問題有:沒錢、沒人、沒位置,人文學的自我認同問題,以及缺乏典範性的研究作品;而其光明面則在於有越來越開放的研究環境,越來越多的線上工具和國際串聯,以及影響力愈來愈大。 2018.7.10更新
依違於帝國之間 = Caught between Empires
2018/05/12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7)年5月8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匈牙利科學院(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合作,舉辦今年首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叡人教授,主講「依違於帝國之間:臺灣民主及國家認同的形成(Caught between Empires: Democracy and Nation-state Formation in Taiwan)」。本次講座由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館長István Monok博士主持,本館曾館長淑賢出席致詞,我駐匈牙利代表處張雲屏代表亦全程參與此一盛會。 吳叡人教授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他的研究著重於臺灣及日本的近現代政治史研究,並側重於民族主義,國家形成,殖民主義,後殖民批評以及左翼運動等主題。吳教授以中、日文發表大量著作,其翻譯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曾以最高票獲推薦為90年代臺灣學術性翻譯好書,影響深遠。 本次講座中,吳叡人教授以其長期研究臺灣民主政治歷程的經驗,向匈牙利聽眾介紹臺灣複雜而多變的歷史進程,以及在不斷變換的政治環境下,臺灣人民如何走過殖民統治,專制政治,並迎來今日百花齊放的多元民主社會。然而,吳教授也指出,臺灣在做為新興民主政體表率此一光明的表象之下,臺灣的民主政治在站穩腳跟之際,實際上卻因為國際政治現實而顯得飽受威脅。在面對民主及憲政危機的時刻,臺灣人民將如何反應,將是值得觀察及深思之處。吳教授在演講中更多次聯結雙邊面臨強權威脅的發展史、以及民主轉型等相似性,相當引起聽眾的迴響與共鳴。 國圖與匈牙利長期以來一向有相當密切的交流合作,繼106年本館於匈牙利國家圖書館舉辦「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主題文獻展覽大受該國民眾好評之繼,相隔一年來到匈牙利舉辦講座,再度吸引相當多聽眾前來聽講。尤其匈牙利與臺灣皆為於20世紀90年代後成功轉型民主政治的案例,故臺灣的民主經驗及現況對於匈牙利社會自有值得借鏡之處。本次會後許多聽眾不斷發問與吳叡人教授交流,場面相當熱烈。本中心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8.5.17更新
從思想單位研究先秦儒、墨哲學
2018/05/10
網際網路
CLOSE
為推展臺灣學術研究成果,國家圖書館今年於國際學術機構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本(107)年5月10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斯洛維尼亞盧比亞納大學(University of Ljubljana)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二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李賢中教授,主講「從思想單位研究先秦儒、墨哲學(Study on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 Units)」。 為了見證臺灣對於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視與實踐。講座開始前,人文學院院長Roman Kuhar教授及人文圖書館(The Central Humanities Library of the Faculty of Arts)館長Priscila Gulič博士特別與曾館長、李教授等一行人會面,討論與本館及臺灣大學合作之相關方案,例如圖書資源、人員交流等合作之可能性。另外,國圖曾淑賢館長也出席盧比亞納大學東亞資源圖書館(East Asia Resource Library,簡稱EARL)正式啟用典禮。 盧比亞納大學為東南歐漢學研究之重鎮,為加強臺灣與該地區在漢學研究的交流,國圖於106年與該校合作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s Center on Chinese Studies,TRCCS)」,提供斯洛維尼亞及東南歐地區優質的臺灣漢學研究資源。此外,自103年至今,已有7位來自該校的斯洛維尼亞籍學人獲得國圖漢學研究中心的外籍學人獎助金。這些雙面合作及交流,對於延展臺灣文化及漢學研究在斯洛維尼亞的傳播均有相當正面的成果。本次講座由盧比亞納大學人文學院院長Roman Kuhar教授主持,國圖曾館長淑賢以及斯洛維尼亞知名漢學家羅亞娜(Jana S. Rošker)教授亦出席致詞歡迎李賢中教授,並表達對於未來雙邊合作的深切期許。 李賢中教授在本次講座中向斯洛維尼亞的聽眾介紹「思想單位」及其在研究中國哲學上的運用。李教授透過簡報,向聽眾分析「思想單位」內的結構,並將此一結構區分為情境構作、情境處理及情境融合三個層面。此三項不同的層面更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多項相關因素,如:涉及現象的掌握、意義的定位、事態發展的預期以及思想者企圖作為的意向等等。待介紹完「思想單位」的結構後,李教授緊接著說明「思想單位」的推理方式必須利用「所依之理」及「所據之理」。「所依之理」是指邏輯,如演繹法、歸納法等;「所據之理」則是倫理、法理、心理等各家理論。演講的第二階段則以研究案例說明「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李教授以儒家、墨家思想為例,考察人性、倫理方面的議題,並說明孟子「性善」與荀子「性惡」思想以及孔子、墨子「仁愛」與「兼愛」思想間的異同與關聯性,並嘗試在更為宏大的「思想單位」中,提出儒、墨兩家思想整合之可能性。 本次講座適逢盧比亞納大學東亞研究圖書館開幕活動,現場吸引將近70名師生參與。演講後有不少聽眾提問,就演講內容以及透過「思想單位」使傳統中國哲學思想系統化重構的方法,與李賢中有相當熱烈的交流。本中心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8.5.30更新
儒家是一種宗教嗎?
2017/12/15
網際網路
CLOSE
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本年度(106)第七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於12月13日在洋溢著濃厚聖誕氣氛的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隆重登場!本場次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明輝研究員,主講「儒家是一種宗教嗎?(Ist der Konfuzianismuseine Religion)」,由慕尼黑大學副校長葉瀚教授(Hans van Ess)主持,本館漢學研究中心嚴曉珮編輯代表主辦單位出席。 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館長Dr. Klaus Ceynowa首先致開場詞,他特別提到該館與國家圖書館的友好互動,除了感謝國圖在該館舉辦講座「臺灣漢學講座」,也預報了未來兩館合作的展覽計劃。接著由特地從柏林趕來共襄盛舉的我國駐德大使謝志偉博士致詞,他用詼諧輕鬆的方式向現場的德國民眾介紹臺灣與臺灣的學術研究,博得許多掌聲。然後是主持人葉瀚教授介紹李明輝教授與他在現代儒學研究的傑出成就。 李明輝教授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指出,自從中西文化在明末開始直接接觸之後,「儒學是否為宗教」這個問題一再成為爭議的焦點。而世界各地的學者,也分別於各自的學理背景下,對此議題提出看法。李教授認為,德國哲學家康德針對基督教所提出的「道德宗教」概念,非常值得參考與借鏡。康德在他的著作《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一書中,解釋所謂的「道德宗教」即是一種「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他將「恩寵底作用」、「奇蹟」、「祕密」、「邀恩的手段」並列為「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之補遺」。康德進一步提出,這些「補遺」是歷史發展之產物,且由於它們與道德宗教的本質相牴牾,故隨著人類理性之發展,終究會為歷史所揚棄。 對於康德及其思想有深入研究的李教授指出,康德的宗教觀面臨一個兩難之局:或者「上帝存在」的設準使其「道德自律」的基本觀點相對化,或者「道德自律」的絕對意義將使「上帝存在」的設準成為多餘。因此,李教授以康德「道德宗教」的觀點來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以及先秦儒學向「內在超越」的轉向,以及宋明儒學的後續發展歷程。並以此說明,孔子之後的儒學即便逐漸走上「道德宗教」的道路,但也因為有著不同於西方思想的發展歷程,故可以避免康德所面對的兩難之局。 此次講座的合辦單位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為國家圖書館在海外設置「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的合作單位之一,本場次是第一次在該館舉辦的「臺灣漢學講座」。頂著刺骨的寒風,仍有將近90位民眾熱情出席聽講,足見我國於歐洲及德國地區推廣漢學研究之成效。會中李教授以德語講述其多年研究儒學之心得,會後更有相當熱烈的交流與討論。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館長特地以該館2008年特展“Kulturcosmos der Renaissance”出版品贈予李明輝教授,感謝他擔任這次臺德學術交流的橋樑。本中心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8.1.12更新
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
2017/11/23
網際網路
CLOSE
本(2017)年11月23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合作舉辦「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邱貴芬教授,主講「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Taiwan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馬來亞大學是該國排名第一的大學,也是第一個設有中文系的大學,過去數十年與臺灣許多大學有著緊密的學術互動,為東南亞中文教學與研究的重鎮之一。2015年成為國圖「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第15個合作單位。近期該校尤以建置超過6000冊以上之紅樓夢研究典藏著稱。 主講人邱貴芬教授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她主要研究後殖民臺灣文學與當代臺灣紀錄片。她目前除在中興大學推動李昂、李永平等作家之數位主題館建置,並與張英進教授共同擔任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作為世界文學的華文文學」專輯的客座編輯,並執行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史數位平台建置計畫。 邱貴芬教授於本次演講中,將臺灣文學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中討論,並以大衛丹姆洛什(David Damrosch)對於世界文學所提出的定義:「 一種流通與閱讀的模式」作為出發點,以旅居臺灣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李永平,及臺灣女性主義作家李昂為例,在方法論的層面,解釋世界文學脈絡下的臺灣文學研究,與「華語語系文學」,以及「中文世界文學」研究之間的不同。邱教授指出,此領域研究應該建立一套所謂「國際性認可指標」(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ndex)來定義所謂「世界文學作家」,而非只透過個別讀者對他們作品的主觀解讀。演講中邱教授更以2014年由中興大學開始建置「臺灣文學大典」計畫(http://twlit.blogspot.tw/) 中所建置之李昂、李永平等作家數位主題佐證,解釋他如何評定「世界文學」、「世界文學作家」,以及世界文學研究探討這些作品,在成為普及全世界的讀物後,如何產生新的生命,以及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被重新塑造而醞釀出新生命之可能性。 本場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張惠思教授主持,馬大圖書館Mahbob Yusof代理館長、活動合辦策劃單位中文系潘碧華主任、我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朱多銘組長、白博文秘書亦蒞臨參加。此場講座吸引了該校中文學系、文學院眾多師生以及當地中學教師參加,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2017.12.27更新
帝制中國的印刷術、書籍文化與印刷的世界
2017/11/14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6)年10月14日,國家圖書館與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簽署「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s Center on Chinese Studies,TRCCS)」合作協議,現場並同時舉辦「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及「書:紙文化的魅力(Fascinating Culture of Books)」展覽。本次盛會由曾館長淑賢率領國圖多位主任與同仁參與,我駐芝加哥經濟文化辦事處張志強組長亦出席共襄盛舉。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不僅為美國頂尖的公立大學,於各項國際大學排名更經常榮登前50名內,其圖書館館藏量超過一千四百萬冊,更是全世界館藏量最多的公立大學圖書館。國圖於此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對於推廣臺灣及漢學研究,以及與美國中部地區重要之大學及研究機構之合作,將帶來非常深遠及正面的影響。 本次「臺灣漢學講座」於國圖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所設置之「臺灣漢學資源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後舉行,為搭配本館同時於該校開幕之「書:紙文化的魅力」展覽,本次講座特以書籍史為主題,邀請該校周啟榮(Kai-wing Chow)教授,主講「帝制中國的印刷術、書籍文化與印刷的世界(Printing Technology, Book Culture, and the World of Print in Imperial China)」。 周啟榮教授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東亞系、歷史系、與中古研究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明清時期的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包括印刷文化、身份政治、與公共文化等議題。周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傳統中國的雕版及活字印刷術,由於其技術的特殊性和簡易操作的特性,不僅促進印刷術在傳統中國以及全世界的傳播,更在中國、亞洲、中東以及歐洲地區塑造了豐富且多元的印刷文化。而在印刷數的發源地中國,更形成在生活中各個重要方面都廣泛應用印刷品的社會,以及獨特的書籍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講座舉辦地點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圖書館即收藏許多中文經典古籍,其中如1716年刻印之《康熙字典》、1735年插圖版的《繡像第七才子書》、明代初版之《谷山筆塵》、《西京雜記》、《酉陽雜俎》;以及哈佛燕京圖書館首任館長裘開明私人收藏手稿與善本古籍等館藏,不僅是舉世少見的珍品,更彰顯周教授演講內容中所描述──傳統中國書籍文化及發展和傳播的歷程。 2017.11.29更新
臺灣電影與戒嚴令的幽靈
2017/11/0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本(2017)年11月7日下午2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合作,假該校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舉辦今年第四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系主任陳儒修教授,主講「臺灣電影與戒嚴令的幽靈」。 本次講座是「臺灣漢學講座」首次在加拿大舉辦,合辦單位多倫多大學,為國家圖書館於2015年在海外設置「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的合作單位之一。講座由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Hana Kim館長主持,多倫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Julie Hannaford 致歡迎詞,駐多倫多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徐詠梅處長應邀蒞臨致詞。講座開始之前,由本館廖箴編輯播放專為海外「臺灣漢學講座」所特別製作的英文短片,除了介紹臺灣漢學研究資源外,亦呈現本館近年來在國際合作及海外設置臺灣和學資源中心的成果。 主講人陳儒修教授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理論學系博士,目前任職於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灣電影、電影理論、日常生活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陳教授曾參與編輯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State of the Arts一書,並曾出版《穿越幽暗鏡界:臺灣電影百年思考》探討臺灣電影發展史。 今年適逢解嚴30週年,陳教授將焦點投注「臺灣電影」與「戒嚴令」,介紹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臺灣電影,對臺灣現代化、民主化進程所發揮的作用,1987年戒嚴令的終止,事實上正代表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演講中,播放「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以及「超級大國民」等電影片段,展現在臺灣從專制政體轉變為民主社會的過程中,臺灣電影表現出的轉型正義。陳教授認為早在80年代初臺灣新電影運動崛起時,電影便開始以一種藝術形式的方式對臺灣認同與權威統治提出質問與挑戰。藉著銀幕,對228事件以及白色恐怖一知半解的觀眾,揭露了種種政治禁忌,臺灣電影在1987年終止戒嚴之前,便檢視了戒嚴對社會帶來的不公正情況,並且持續撫慰著它所造成的傷害。 講座最後,特別邀請了多倫多大學電影系Bart Testa教授對與陳教授對談並接受現場聽眾的提問及討論,此場講座除了吸引了該校眾多師生參加,不少僑胞亦遠道而來聽講,提問、迴響極為熱烈。藉由電影的影像及陳教授的簡報解說,成功的讓臺灣歷史和民主社會進程為更多人所了解。陳教授也將於明天(11月8日)出席該校圖書館及駐多倫多代表處主辦的「臺灣短片欣賞及討論會」,會中將播放「母親節」、「門」、「後人類」、「孤獨時光」、「慢吞吞小學」等5部臺灣短片,由陳教授與Bart Testa教授現場講評及討論,將臺灣短片介紹給國外友人,精彩可期。 2017.11.21更新
政府檔案與臺灣歷史研究
2017/10/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本(2017)年10月13日下午,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假該校舉辦「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史館吳密察館長,主講「政府檔案與臺灣歷史研究」。活動並由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松田康博教授主持,我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教育組林世英組長應邀出席致詞。 主講人吳密察館長為現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擔任公職期間曾參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工作,並出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及行政院文建會副主委等職。吳館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並長期致力於臺灣史研究各方面的發展。學養豐富且與東京大學關係淵源甚深的吳密察館長,此次講演內容係以他自身長期投入臺灣歷史研究,佐以目前擔任國史館館長一職服務的經驗,與聽眾分享治學與利用政府檔案治史的各項層面。吳館長認為臺灣史研究大幅度依賴官方支持,他按照年代回顧臺大歷史系所、師大歷史系所在不同時期的臺灣史研究,指出其背後皆反映該年代所要面對處理的社會議題,他同時介紹中研院近史所、政大臺史所在此一領域扮演的角色。 至於國史館在檔案研究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吳館長指出,為因應研究者及國民之需求,國史館持續進行出版檔案、文獻、歷史主題的紙本與電子書等工作,包括典藏檔案概述、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叢刊、史料彙編等,以促進各界對於館藏檔案之利用與應用。對於申請調閱館藏檔案的讀者,國史館也秉持開放政府的原則,並建置「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提供讀者於線上查詢檔案史料文物目錄。吳館長也強調,公文書的管理者與使用者雙方皆有各自的責任,且需要共同面對個人資料保護方面的議題。 本次「臺灣漢學講座」為本館漢學研究中心及日本東京大學所屬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U-PARL共同主辦。東京大學為國家圖書館於2014年在海外設置「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的合作單位之一,目前全球已有24個TRCCS據點。本場講座也是漢學研究中心繼2015年之後,第二回來到東京大學辦理。講座吸引了該校人文學科眾多師生參加,聽眾把握此次聆聽「臺灣漢學講座」來到東京大學的機會,於演講後的問答時間,與吳密察館長討論國史館檔案之利用現況,以及和其他國家檔案管理單位的比較。漢學研究中心同時也於講座會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獎助資源介紹,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係在今年3月開始籌備,經東大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川島真教授( 兼TRCCS主任) 居間聯繫,往返臺日兩地討論講題,不僅提供兩地研究者對於學術資源利用的新觀念,也給年輕學者對於投入近代史研究更多的鼓勵。 2017.10.31更新
目前在
1/3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