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臺灣漢學講座
共
62
筆
國家圖書館致力於推動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交流,自2011年起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陸續與國外大學名校或圖書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臺灣漢學講座」每年規劃不同的主題,邀請國內外重要知名學者於海外演講,藉由在海外舉辦學術活動,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深化與國際漢學界及美國東亞圖書館界之關係,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西方傳教士與漢語語言學:文獻、時期與意識形態
2022/11/25
網際網路
CLOSE
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推介漢學領域學者研究成果,國家圖書館與義大利羅馬大學東方學系、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合作,於今(111)年11月25至26日假羅馬大學舉辦「近代中國跨文化變遷下的文學、宗教與人文發展」(Literature, Religion and Humanities Cross-cultural Processes in Modern China)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專題演講並配合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邀請德國洪堡大學亞非研究學系教授韓可龍(Henning Klöter)教授主講「西方傳教士與漢語語言學:文獻、時期與意識形態」。會議前後並於羅馬大學東方學系圖書館展示臺灣相關學術出版品主題展覽。 2023.1.4更新
臺灣電影軟實力:作者身分、跨國屬性、歷史編撰學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
2022/10/20
網際網路
CLOSE
本場次與「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夥伴: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圖書館及該校「亞洲暨東方學院漢學系(Asien-Orient-Institut - Sinologie, UZH)」合作,於10月20日舉辦實體暨線上「臺灣漢學講座」,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林松輝教授主講「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臺灣電影軟實力:作者身分、跨國屬性、歷史編撰學)」。活動由該校漢學系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教授主持,臺灣研究計畫主持人高喜明(Simona A. Grano)研究員亦錄影致詞。 林松輝教授為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博士,曾任教於英國里茲(Leeds)大學與埃克塞特(Exeter)大學多年,研究領域包括電影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等,著有《Tsai Ming-liang and a Cinema of Slowness(蔡明亮與緩慢電影)》《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臺灣電影軟實力:作者身分、跨國屬性、歷史編撰學)》等書,並為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創刊主編。 林教授在演講中分享其長期觀察臺灣電影的成果。 2023.1.4更新
Pinning Down the Multiple Senses of ‘O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2022/05/14
網際網路
CLOSE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波蘭比得哥什卡基米日維爾基大學 (Casimir the Great University in Bydgoszcz, Poland) 語言學院合辦中臺文學、文化暨藝術系列線上講座。活動於2022 年5 月13-14 日假「比得哥什漢學家學術會議:第一屆漢語語言學、華語語系文學暨華人文化國際研討會(Sinologists in Bydgoszcz: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s, Literature, and Culture)」舉行,兩場講座分別邀請國際知名語言學研究學者連金發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與葉正道教授(澳洲國立大學)擔任主講。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漢語語言學暨對外華語教學:理論與實務應用。活動由卡基米日維爾基大學語言學院主辦,旨在提供學者、實務工作者、教師及學生一個友善的跨領域平台,以供彼此交換想法、分享初步研究成果,以及討論漢語語言學、華語語系文學、華人文化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發現。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漢語語言學暨對外華語教學:理論與實務應用。除了一般發表外,另舉辦兩場學術講座,邀請國立清華大學連金發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葉正道教授蒞臨演講。希望帶領剛開始學術研究生涯的年輕學者進入具有紮實漢語語言學基礎的領域,並將現代漢語語言學理論應用於華語教學(及其它漢語語言教學)中。 連金發教授本次演講主題為:Pinning Down the Multiple Senses of ‘O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他從語意學的角度探討了台灣閩南語「一」(tsit8)的多重意涵,並證明了語言形式跟語意並非總是一對一的關係。連教授的台灣閩南語語料非常豐富,其對閩南語相關研究的知識與熱情讓人敬佩。而在後續的問答中,來自中原大學的許婷婷博士跟臺灣大學的邱力璟博士也接連對連教授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問題,並做更深入的交流。 2022.12.19更新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NSM) as a Heuristic Tool for Interpreting Invisible Cultur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2022/05/13
網際網路
CLOSE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波蘭比得哥什卡基米日維爾基大學 (Casimir the Great University in Bydgoszcz, Poland) 語言學院合辦中臺文學、文化暨藝術系列線上講座。 葉正道教授本次演講主題為: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NSM) as a Heuristic Tool for Interpreting Invisible Cultur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她在演講中透過分析漢語的情緒表現及社會互動來探討「自然語義元語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中的「文化腳本」(cultural scripts),也說明此文化腳本該如何被應用在教授「隱形」的文化上,即在全球化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該如何幫助學生習得「社會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而在後續的問答中,連金發教授跟主持人蘇爾博士,也分別針對漢語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和「對外漢語教學」等議題提出問題與評論。 2022.12.19更新
Fifty years of National Shame (國恥) or Century of Humiliation (百年恥辱) ? Resentment, Shame and Legitimacy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2021/12/08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及澳亞臺灣研究協會(Australasi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於臺灣時間2021年12月8日上午10時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邀請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費約翰(John Fitzgerald)講座教授主講「Fifty years of National Shame (國恥) or Century of Humiliation (百年恥辱) ? Resentment, Shame and Legitimacy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本場講座與「臺灣現況對話:在世界尋找臺灣的位置」(Taiwan Update: Positioning Taiwan in the World)國際學術研討會聯合舉行。 活動由澳亞臺灣研究協會主席張耀中博士主持,並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澳洲國立大學臺灣研究計畫主持人Benjamin Penny教授、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賴碧姬組長,及駐墨爾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王偉年組長致詞。 費教授此次演講從歷史的觀點出發,帶領我們探析過去「國恥」與「百年恥辱」在中國的歷史脈絡。他認為「國恥」與「百年恥辱」兩個名詞是相互對立的,前者是國民黨用來針對日本佔領軍;後者則被汪精衛政權用來攻擊美國聯軍支持的蔣介石政府。共產黨也利用「百年恥辱」的名詞來攻擊與美軍聯手的蔣介石國民黨軍,在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後再度廣為運用。費教授並與觀眾一同回顧,現今社會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辱華」,是如何在中國運用之下,成為處理「臺灣問題」的工具。 2021.12.25更新
Taiwanese-Language Cinema as an Alternative Cinema of Poverty
2021/12/03
網際綠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配合「臺灣漢學資源中心」的設立,定期舉辦一系列「臺灣漢學講座」,藉由海外學術活動,以達活絡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風氣,促進國內外學術成果交流。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下午3:00(臺灣時間)與捷克科學學院亞非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合作,邀請倫敦國王學院電影學系Chris Berry教授以臺灣早期的臺語片為主題,透過線上平臺發表演講。 2021.12.25更新
Wild Cursive Calligraphy, Poetry, and Buddhist Monks in the Eighth Century and Beyond
2021/11/29
限國家圖書館內網域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臺灣時間2021年11月29日下午6時,與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共同辦理「臺灣漢學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盧慧紋所長主講「Wild Cursive Calligraphy, Poetry, and Buddhist Monks in the Eighth Century and Beyond(八到十一世紀的狂草與禪僧)」。 盧慧紋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並兼任所長。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並曾策畫「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展覽(2019)。本場演講由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特藏部研究員,同時也是漢學研究中心學人葛思語先生(Georgijs Dunajevs)主持。主持人正式引介主講者之前,先簡單介紹草書的背景。盧慧紋教授則先以普遍為人所知的書法作品做為開場,慢慢地帶領觀眾進入狂草的世界。盧教授更透過介紹八到十一世紀中國書法家的作品,包含了張旭、懷素、高閑、貫休、黃庭堅等知名書法家,說明狂草從非人力所能到的「道」,轉變為講究師承與學習的「藝」的歷史演變。狂草因書者的身分、意圖及取法典範不同,承載著各種象徵意涵與藝術表現可能,而成為中國書史中最重要的書體之一。 2021.12.25更新
Master, Mara and the Mad Man: Absorbing Russia and the East Europe in the Prose of Lu Xun=大師、摩羅與狂人:魯迅創作的瘋狂與馴化主題
2021/11/09
網際網路
CLOSE
「臺灣漢學講座」於臺灣時間2021年11月9日下午5時,與匈牙利科學院圖書資訊中心合作辦理,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陳相因副研究員主講「Master, Mara and the Mad Man: Absorbing Russia and the East Europe in the Prose of Lu Xun(大師、摩羅與狂人:魯迅創作的瘋狂與馴化主題)」。 陳相因博士現任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曾兼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訪問教授(2016)、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語言文明系與斯拉夫研究系三系聯合訪問學者(2010-2011),學術專長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俄蘇文學與中俄比較文學。 演講由匈牙利科學院圖書資訊中心東方館藏主任Dr. Ágnes Kelecsényi開場介紹,並邀請匈牙利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東亞研究學系暨圖書館馬秋菊博士(Kornélia Major)主持。陳相因博士一開始探討了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 1809-1852)與魯迅(1881-1936)兩位作家早期作品的相似性,認為他們的早期作品各自繼承俄國與中國傳統文學遺產,早已具備了對「黑暗世界」裏精神現象展現的共通性。兩者作品均連結了原始、黑暗、瘋狂,並以滑稽與嘲諷的手法呈現社會問題。陳博士更進一步比較《聊齋志異》與《迪坎卡近鄉夜話》,試圖論證「向俄羅斯學習」的中國現代性,以及跨歐亞的俄羅斯特質中潛藏的中國東方特徵,而兩者相通之處使得果戈理在魯迅廣博的中外閱讀範圍內,最青睞的主要原因。演講的結尾,陳相因博士認為果戈理和魯迅在早期作品中展現的兩種「黑暗之力」,遠比一般現實主義小說道德性的說教更具力量,更能顛覆所謂西化的文明。兩位作家的早期作品在讚揚原始的狂歡性質之餘,弔詭地提升了悲喜劇的美學特質。 2022.3.3更新
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2021/10/16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臺灣時間2021年10月16日上午8時舉行線上「臺灣漢學講座」,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所屬東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CEAS)及臺灣研究中心(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CTS)合作辦理,邀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王智明教授主講「Rearticulation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aiwan: Anti-Romanticism and the Translation of Subjectivity」(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王智明教授,現任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及《歐美研究》執行編輯,目前於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擔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論,近來關注的研究主題包括:外國文學研究的建制史與思想史、二十世紀初的泛亞主義與亞美經驗、後殖民人文主義等。 本次講座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東亞研究中心主任Kirsten Cather教授主持,並由該校亞洲研究學系Luke Waring教授介紹主講人。 本場演講透過現代殖民及旅行理論的視角,重新審視外國文學研究在臺灣的建制史與思想史。王老師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外文研究自身的價值與意義,西洋文學與思想如何在落地轉譯的跨國行旅中成為我們的「外文研究」?外文學者作為文學思想的譯介,如何面對殖民現代性跳脫自由人文主義的框架?王教授也講述到兩種不同的文學論點:文藝評論家夏濟安(1916-1965)的文學現代主義,與邱貴芬教授提出的臺灣主體性論述。講座的最後,王智明教授再次提及了歷史的重要性,讓我們更能去探索外文「之外」的想像。 2021.11.3更新
近代中國國族集體記憶的「東亞病夫」
2021/09/17
網際網路
CLOSE
繼2018年首次合作後,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再度與日本京都大學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線上演講,於臺灣時間2021年9月17日下午2時,邀請政治大學歷史系楊瑞松特聘教授主講「“Sick Man of East Asia”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Modern China (近代中國國族集體記憶的「東亞病夫」)」。 楊瑞松教授,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心理史學、史學理論與方法,近來年專注於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的課題,以及跨文化和跨語境的知識思想傳播議題。 本演講楊教授以追本溯源的方式,從釐清「東亞病夫」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的不同意義,進而探討它在近代中國國族建構想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楊教授認為,「東亞病夫」在近代中國「生根、成長、轉化」的過程中,充斥著太多認知上的謬誤和不必要的情緒操弄;但也是近代中國人,在自我言詮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於西方和西方人愛憎交雜的矛盾心情的具體呈現的一頁滄桑史。 2021.09.29更新
在臺灣與金門遇見越南
2021/06/21
網際網路
CLOSE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學圖書館、胡志明市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於臺灣時間2021年6月21日下午2時,邀請成功大學陳益源特聘教授主講「在臺灣與金門遇見越南(Encountering Vietna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rom Taiwan and Kinmen)」。 本次講座於線上平臺直播進行,由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會科學大學副校長黎黃勇(Lê Hoàng Dũng)教授開場致詞,活動並由文學系系主任黎光長(Lê Quang Trường)副教授主持,阮黃燕(Nguyễn Hoàng Yến)博士現場翻譯。 陳教授以臺灣各圖書館中的越南古籍,以及曾在臺灣翻譯出版的越南作家作品作為開場,向聽眾展示臺灣文化界中的越南。陳教授更著眼於臺、越兩地的交流史,舉以清代「開澎進士」蔡廷蘭(1831-1859)遭遇風災漂流至越南,受阮朝官員優遇北返的異域經驗;越南阮朝末裔彊㭽(Cường Để)在復國運動期間,因緣際會來到臺灣,以及近現代人物胡璉(1907-1977)於20世紀60年代擔任駐越大使期間的見聞為例,向聽眾說明臺、越兩地雖然相隔了萬里汪洋,但一直以來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與文化連結。最後,陳教授更提及作品被翻譯到越南的金門小說家陳長慶,並進一步建議越南與臺灣方面開展新的學術合作課題。 2021.6.25更新
On the Materia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Tang Dynasty: East Asian Buddhist Networks behind a Royal Portrait
2021/04/30
限國家圖書館館內網域
CLOSE
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於臺灣時間2021年4月30日下午6時,邀請輔仁大學林佩瑩教授主講「On the Materia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Tang Dynasty: East Asian Buddhist Networks behind a Royal Portrait(唐代物質文化與文化認同:以一幀太子繪像之東亞佛教交流網絡為例)」。 林佩瑩教授目前任職於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自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研究專長包括:禪宗思想、菩薩戒研究、唐代東亞佛教史、日本天台僧文書研究等。林教授近期的研究計畫則是關注中世紀佛教網絡及佛教在東亞絲路的文化交流。 本演講以「唐本御影」這幅畫像為主要研究題材,此幅傳說為日本聖德太子畫像,但作者眾說紛紜,只是公認為八世紀的「唐風」繪畫,林教授考查此圖繪畫風格中的佛教、儒家成分,以及服飾的風格,與唐代壁畫對比,如章懷太子墓葬壁畫等與其有高度相似度,而最為相近者實為敦煌壁畫130窟北壁之供養人圖像,服飾與構圖風格極為接近。此對照為唐代文化交流提供側寫,解釋了繪畫風格在敦煌與東北亞之間的流動。 2022.3.2更新
臺灣原住民族的權利振興與國家道歉
2021/02/05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於2月5日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主任蔡志偉Awi Mona教授主講,演講題目為「National Apology and Reinvigoration of Indigenous Rights in Taiwan(臺灣原住民族的權利振興與國家道歉)」。 蔡志偉Awi Mona教授係賽德克族,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蔡教授為臺灣原住民首位獲得法律博士學位者,其研究專長包括:原住民族法、國際法、人權法、文化法、教育法等領域,同時長期致力於拓展原住民權利運動,針對許多相關的國家或社會議題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建議。蔡教授目前同時亦擔任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主任委員,以及國家教育研究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為臺灣民族人權、多元文化法學領域之重要先驅者。 蔡教授本次的演講重點,首先概述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史背景,後續談及近年在臺灣受到相當關注的「轉型正義」,然而儘管轉型正義已受到重視,卻尚未能針對原住民族相關議題提出具體政策。他細數歷來各政權有關原住民的司法治理特徵,同時也討論到政府向原住民道歉雖可視為進展,卻也帶來了傷痛。在完全釐清原住民正義的核心意義之前,達成和解的道路仍將充滿不確定性。 加拿大和臺灣同樣面對有關原住民族權利和補償等議題,因此本場演講格外有意義,雙方可藉此相互交流學習。本次講座透過線上平臺YouTube播送,由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Hana Kim館長主持開場,介紹活動內容以及講者。另外也邀請到我國駐多倫多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徐詠梅處長、多倫多大學亞洲學院「全球臺灣計劃」主任林東(Tong Lam)教授致詞。演講播放過程開放參與觀眾線上提交問題,後續將統一彙整交由蔡教授參考和回應。此次演講錄影將於公開平臺上架,持續向各領域人士分享有關臺灣研究的多元面向。 全球疫情仍然嚴峻,國圖與漢學研究中心將繼續秉持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的精神,透過線上網絡及管道,持續提供臺灣與世界各地學術單位連結的平臺。 2021.3.31更新
在中國研究知識史的脈絡中活躍:殖民主義、宗教及其衍生的後華性現象
2020/11/26
網際網路
CLOSE
年度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持續推廣臺灣學術研究成果,國家圖書館特與全球「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合作夥伴共同策劃,以線上形式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本年度第二場次,係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合作辦理,11月26日舉行,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石之瑜教授,主講「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 Studies: Colonialism, Religion, and Their Post-Chinese Consequences(在中國研究知識史的脈絡中活躍:殖民主義、宗教及其衍生的後華性現象)」。 石之瑜教授為美國丹佛大學博士,目前是臺灣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著重於中國研究、政治心理學、文化研究等層面,並有大量相關出版學術作品。在本場講座中,石教授針對所謂「後華性」及其對臺灣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解釋。其中,石教授認為臺灣社會由於殖民統治的遺緒、國際關係的衝折,後西方主義觀感的興起等等層面,影響了臺灣社會在享有共同文化資源的中華想像共同體中逐漸意識到,更同時消磨了自身獨特的華人性,以致於產生所謂「後華性」的文化及身分認同的現象。而這樣的現象更不只在臺灣社會中浮現,亦可以在香港、東南亞等華人社會及社群中觀察到「後華性」的情況。同時,石教授也指出如何以臺灣的佛教信仰和信徒的行為,作為觀察「後華性」在宗教層面影響的觀察及研究途徑。 本場講座是國圖睽違6年後再度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合作辦理的學術活動,並由該所劉宇衛(Valentin Liu)以及顧曼莉(Marina Kuznetsova-Fetisova)兩位研究員──亦為本館漢學研究中心學友共同主持。透過線上方式,有百餘位來自全球重要學術社群之聽眾報名參與,同時上線人數高達70餘人,並有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澳麗佳(Olga Adams)副教授、聖彼德堡國立大學Maria Malashenko教授等學者提問,場面互動熱烈。在講座最後,本館亦以提供網頁連結的方式,由顧曼莉研究員向聽眾介紹本館「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以及「臺灣獎助金」兩項來臺研究資源,以期在辦理講座深化臺灣的漢學研究之餘,更進一步推廣、介紹臺灣優質研究環境及資源。 2020.12.29更新
A Distant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Classical Chinese
2020/11/11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合辦今年第1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劉昭麟教授,主講「A Distant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文學作品及歷史文獻的數位探索)」。劉昭麟教授目前亦擔任政大理學院副院長及資訊科學系主任,同時也是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的理事長。他的研究領域包含數位人文、計算語言學與人工智慧的跨領域應用等,是臺灣學界數位人文研究重要推手之一。 由於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持續推廣臺灣學術研究成果,本館特與長期發展數位人文之愛丁堡大學等單位以線上形式辦理「臺灣漢學講座」。本次講座由愛丁堡大學羅愷思博士(Christopher Rosenmeier)主持、黃雪蕾教授策畫線上演講,加上圖書館童慎效博士(Tong Shenxia)與本館漢學研究中心組織活動。在演講中,劉教授著重於分享過去臺灣數位人文學科起步階段,設計並使用軟體技術與工具來分析文言文學作品和歷史文獻的經驗。並以臺灣學界針對明清小說和唐宋詩詞的研究為例,說明文本分析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古典和現代中文的歷史文獻中,發現一些以傳統史料文本解讀方式無法輕易取得的資訊。在這樣的基礎上,劉教授近期更致力於對文本進行更深度的分析,如嘗試對紙本資料進行光學文字辨識,甚至是以AI「深度學習」技術處理唐宋格律詩詞的分詞作業,以及文言歷史文獻資料的分句等層面,都是目前劉教授與臺灣數位人文學界努力的課題。 愛丁堡大學為英國蘇格蘭地區有深厚漢學研究傳統之知名學府,本次「臺灣漢學講座」為國家圖書館於2018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RCCS)」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即便無法於愛丁堡當地辦理實體講座,但本場講座透過線上方式,亦有70餘位來自全球重要學術社群之聽眾參與,同時耿幽静教授(Joachim Gentz)、黃雪蕾教授等漢學與數位人文研究學者,也透過視訊與劉教授交流。藉著本次成功合作經驗,國圖與愛丁堡大學雙方不僅在疫情中維持學術交流於不墜,更期待在未來得有更進一步的交流機會。 2020.11.24更新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 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
2019/10/15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本年度(2019)第7場「臺灣漢學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鄭毓瑜院士,於2019年10月15日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主講「『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Utterability” and “Embodiment”: The Contexts of Chinese Language inthe Poetic and Literary Revolutions)」。 本場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教授,以及高級講師張惠思博士主持,主講人鄭毓瑜院士為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與「抒情傳統」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近年來也致力於探討近現代知識經驗與文學表述的新關係。 本次講座中,鄭院士以「詩界革命」、「文學革命」以來的漢語詩論述向聽眾說明漢語詩的「現代」轉向。鄭院士自清末詩人黃遵憲的生平與作品開始,向聽眾循序漸進的介紹,並說明本次講座的主題「詩國革命」的意義。鄭院士更指出,漢語詩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展現出的由「可發聲性」,模擬往復力動的心聲意態,並同步由「可體現性」,展現物我「相感」至於「相對」的存有變動。這個不能被當代語言學所設定,而必須由身體自我來進行重設的語言現象,實際上正宣告了漢語詩自己的「現代」轉向。 國家圖書館與馬來亞大學自2015年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合作協議後,向有密切有相當學術交流互動。由於鄭院士學術聲譽遍及海內外,故本場講座出席人數近150人,場面相當熱烈。我國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組長亦應邀出席,並於講座開場致詞,強調華文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漢學研究的重要性,並期許國圖與馬大能夠在未來能夠有更豐富的合作交流。本館特藏文獻組張圍東主任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11.14更新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我的海洋史研究
2019/10/10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8)年10月9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本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夥伴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圖書館Vossius Room舉辦「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研究員,主講「逐漸浮現的太平洋──我的海洋史研究(The Gradually Emerging Pacific—My Maritime History Studies)」。本館由國際合作組繁運豐主任出訪辦理本次學術活動。 林滿紅教授於1989年於哈佛大學取得博士,主修歷史學。目前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她曾於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她的研究主要是十七世紀迄今的東亞經濟史,其中包括臺灣與中國、臺灣與日本或美國的歷史關係。萊頓大學為國際知名漢學研究重鎮,與臺灣歷史研究淵源甚深,因此在講座開始之前,萊頓大學中文研究圖書館員兼中文善本特藏部主任(Subject Librarian Chinese Studies & Curator of Chinese Special Collections, 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馬日新(Marc Gilbert )博士特別調出該校圖書館典藏幾件與臺灣有關的特藏,包括明鄭時期與荷蘭人的正式函件、足立栗園於1898年撰寫的臺灣史稿的手稿等與臺灣有關的文獻,並向林滿紅教授請益有關這些文獻的歷史內涵。 本場講座從下午3點15分開始,林教授從她過去40年研究所累積的6部著作談起,勾勒出太平洋興起的輪廓。她於演講中指出,到目前為止,全球知識界主要仍以大西洋為分析近代世界歷史變遷的中心舞臺,即便是鄰近太平洋的國家,也往往忽略太平洋對其本身歷史的重要性。以林教授自身的學思歷程而言,雖然她的研究一直以臺灣或中國的對外貿易為主軸,但一直到很晚近的研究中,才出現了具體的太平洋意象。其中,林教授提到她在對臺灣與香港關係(1895─1945)的研究中,發現20世紀上半葉,太平洋在串連亞洲與更廣闊世界中的地位明顯崛起。這個觀察對林教授之後在2008年至2018年間出版有關臺灣、釣魚台和南海的法律地位的研究,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講座最後,林教授更呼應時勢,以她的區域經濟史研究經驗,對目前的東亞安全議題提出自身之省思。 參與本次講座的貴賓包括萊頓大學歷史系歐亞關係史教授包樂史(Dr. Leonard Blusse)、阿姆斯特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L. M. Douw、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講師林凡等,以及現場聽眾共近30名參與聆聽。荷蘭萊頓大學與本館一向有相當熱絡的學術交流互動,本場講座後的問答時間有許多聽眾發問與林滿紅教授交流,包括印度洋的角色、太平洋國家的發展模式、以及香港在太平洋的發展等問題,場面相當熱烈。活動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研究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11.20更新
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
2019/09/09
網際網路
CLOSE
時間: 2019年9月9日 地點: 烏蘭巴托蒙古國家圖書館「總統參考室」 講題: 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 「蒙古帝國的回憶與中華文明的印記—紀念八思巴文制定750年展覽」開幕典禮後,配合展覽辦理「臺灣漢學講座」,由文化大學史學系王明蓀教授以「元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就蒙古政權與國家的性質、元朝政治結構的特色、蒙人的文化傳統與統治觀念、族群的差異、統治的方法與管理制度等各面向進行分析。 摘要: 一、蒙元政權與國家性質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元太祖)締造大蒙古國,其後繼者接續擴張,到忽必烈汗(元世祖)統一中國,建立元朝,造成跨歐亞的世界性大蒙古國。中國的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一個「兀魯思」,與其他汗國共同構成為大蒙古國,不過元朝的皇帝又兼為大蒙古國的大汗,在中國的蒙元政權與國家性質即是如此。因此元朝的帝王不只具有中國的眼光來實行統治,還須思考到大蒙古國的利益與立場;這幾乎是絕大部份中國人未曾思考到的,也認為是種不可思議的想法。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經驗,而對蒙古人來說,這種中國統治也是不曾有過的;在雙方來講都有著相當的困擾。 由於是世界性的帝國,中國的元朝也形成為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的朝代,究竟要用什麼方法來統治,以及如何去管理這個複雜的國家?理想的藍圖與規劃設計,和實際的統治經驗,困難重重;使得當時及後來的中國人,大多認為元朝的統治與管理始終未走上軌道顯得雜亂無章。 二、元朝的政治結構 要了解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應先從元朝的政治結構著手,這是個綱領。大體上看有下面幾個特色: 其一,北亞聯盟控制政權,實施決策。是指蒙古與西域(色目)的結合以決策軍國大政。透過對統治階層的分析,中央及地方的最高官員,幾乎都為蒙古、西域的北亞民族所壟斷。其二、是皇室與貴族形成的閥閱政治。蒙古皇室(族)與北亞貴族,因身分特殊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其他族群只有少數人可擁有類似特權,而位居高官者也多為貴族身分,形成濃厚的閥閱政治色彩。其三,是監察網密,而君權與權臣之權力卻無以限制。元朝是御史與諫官合一性質,但在「蒙古至上主義」及閥閱政治中,無法發揮實質作用,反而成為監督全國官僚的機器。同時又有南北分行御史臺,以及遍布全國的肅政廉訪司,足見監察網的密佈。其四,是宿衛地位高超。宿衛(却薛)為蒙古特色,是貴族子弟集團,決不同一般禁衛性質。其出任官職不在選任制度之中,由帝王超遷,許多高級官員都由此出身;形成特權集團,原則上是北亞民族的特權。其五、是入仕途雜,漢族以吏進為多。元朝入仕為官途徑頗雜,有草原傳統也有中國傳統,而在中國已形成科舉為正途出身的觀念。元代雖有過考試錄取漢族人士,但科舉是在中期以後施行的制度,在此前都以任吏而進用,科舉之後仍然以吏進為多。科舉不過是入仕的途徑之一,未必有較高的地位與前途。 三、統治的觀念 蒙古持續的征服戰爭,到忽必烈汗時統一中國,建立「大元」國號,在他的構想仍是以草原軍事力量為根本的統治基礎,其他的力量是在「家產制」傳統的觀念下,鞏固其政權及強化其統治,而政治機構與財經基礎是支撐大蒙古國與元朝主要的輔助支柱。突破各汗國(兀魯思)籓籬使人與物通暢交流,以及在中國大量採用漢法,都是必要的統治考量。 在中國的元朝,漢族是佔多數的族群,主流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在族群利益及觀念上與北亞民族頗有衝突而不易調和。這些衝突早在成吉思汗時已現端倪,終整個元朝都頗能見及。如草原民族有奮鬥、進取傳統,顯得較具有侵略、擴張性;儒家思想重傳統、循例,顯得較為保守、苟安。在政治上中國有中央集權傳統,草原民族則有分權自治的觀念。儒家思想好高言濶論、繁文縟節、重農輕商、諱利忌歛;草原民族是簡樸務實、重視實際利害、不蹈高論。其他在生活禮俗上,因文化差別而產生歧見異識,所在多有。總之,不同文化不免存在觀念上的衝突,這種衝突在蒙古對中國的統治上,的確大費周章而難以適從。 四、統治方法與管理制度 元朝是蒙古統治全中國的朝代,由於「家產制」及「蒙古至上主義」,形成統治與被統治的主奴差別格序,這三者是統治中國的基本心理。如前言所言,軍政大權牢控在北亞聯盟手中,而皇室、貴族多擁有特權,全民當差為主服務。管理上有統一的國家各種制度,但沒有完成國家的「統合」,如族群身分的等級制,是種區別但並非隔離;在許多方面都看到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級的差別待遇。但因現實的需要,對各族群文化包容並兼,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然則在管理上確有著相當的差距。 政制上的中央及地方行省,首長例由蒙古人擔任,其次參用西域、漢人,注意到族群分配而又能相互牽制。行省權力頗大但不專,是中央分馭地方而有地方分權的局勢。管理皇室私產的官署繁多,相當部分係由「却薛」管理。地方路、府、州、縣及一些軍事單位設有監鎮的「達魯花赤」為首長,又可看出蒙古人事的滲透和管理的權力。「却薛」是成吉思汗創建以來的蒙古新傳統,前己言及在元朝的特殊性。加上忽必烈建立各族群組成的衛軍,到後來有半數是由北亞族人組成,以與漢族衛軍制衡,駐守兩京與腹裏地區,平衡地方武力,拱衛京師。地方鎮戍軍分佈全國各地,漢人、南人的軍隊設有北亞人的「達魯花赤」監督。行省指揮鎮軍,而行省首長多蒙古人偶或西域人出任,有時與蒙古出鎮地方的宗王配合,以鎮撫地方。這種管理方式顯然是帶有族群區別的,但並不是隔離政策。 法律上是蒙、漢法並行,但依「各從本俗」分別族群處理,相涉事件則蒙古人高於漢人。賦稅上是南北不同,又有供賦於封建貴族的規定。役法是分類各戶計,全國提供各種不同勞役。貿易重商,多以西域人主導,使財經利益大開,又副以漕、海運通,經濟並未退減,物流也及於歐亞大陸;這與帝國驛站的建設有關,並促進訊息的傳遞。文教學術上則以漢族為主導,造成學校的興旺與朱子學的盛行,這是運用中國文化及人才的長處。 五、結語 蒙古對中國的統治與管理,我們要注意到政權與國家的性質,文化傳統與思想觀念的不同,政治結構的特色,族群的差異,這些方面。總體看來是一種雜糅複合的體制。 2019.10.23更新
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
2019/06/28
網際網路
CLOSE
本(108)年6月28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韓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3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林鶴宜教授,主講「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活動由首爾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李昌淑所長主持。我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唐殿文代表與教育組翁靜漪組長亦出席活動表達政府對於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的支持。 林鶴宜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近年來研究主題為中國古典戲劇及臺灣戲劇。近年致力於現代劇場領域與臺灣傳統戲劇如歌仔戲的研究及演出活動研究,為國際戲劇研究領域重要學者。本次講題的時代背景聚焦於16世紀以降晚明至清初。此一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活絡,進而帶動文化層面的發展。林教授便以明代的小說和戲曲,向觀眾說明這兩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互相影響、交融,並出現更進一步新型態文藝思潮。 林教授指出,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是小說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百年。文人對寫作小說的觀念發生根本的變化,進一步改變了它的實質內涵,因得以在原有的「歷史」、「英雄」和「神魔」等題材之外,促成「世情」、「才子佳人」、「艷情」、「公案」和「俠義」等新品類作品的萌芽。而清初許多文人,較具代表性者,如梅鼎祚、馮夢龍、呂天成、淩濛初、丁耀亢、李漁等文人,更同時寫作小說與戲曲,並藉著參與非主流的通俗文學的編纂和創作,表達他們對禮教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題材的小說雖並未直接促使戲曲產生相應的品類,卻對文人傳奇戲曲的敘事造成刺激,透過題材關注、情節設計、人物形象、語言風格、審美概念等新風貌的開展,全面回應諸多小說新品類帶給他們的啟發。這段時期許多珍貴的創發後來雖因遭到「詩文傳統」的覆蓋而未能持續,卻為當時代的戲曲藝術留下多姿多彩的身影,同時,也為清代中葉以後花部戲曲的全盛提供了養料。 首爾大學為韓國最為知名學府之一,亦有深厚漢學研究傳統。本次「臺灣漢學講座」為國家圖書館自2016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不少來自該校及韓國戲曲與中國研究學者與研究生,如延世大學、西江大學、仁荷大學、淑明女子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漢城大學,以及其他學校師生參加,在活動前後與講者進行交流。本中心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20.5.7更新
神魔傳統遇上海外知識:《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的世界想像
2019/05/09
網際網路
CLOSE
108年5月9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義大利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又稱為羅馬智慧大學或羅馬第一大學)合作,假該校舉辦今年第二場「臺灣漢學講座(Taiwan Lectures on Chinese Studies)」。邀請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主講「神魔傳統遇上海外知識——《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的世界想像(When Fantastic Narrative Encounters Empirical Knowledge——Imagining the World in The Record of Eunuch San-Bao’s Voyage to the Western Ocean)」。 本場講座劉教授以《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為基礎,分為三個層面為聽眾介紹作者如何在晚明的時空背景下如何重組、排列文本中的章節內容和素材,透過想像力創造製作出一個混合想像與紀實,只存在文本中的「世界」。 第一部分劉教授以「世界的架構」為主,檢視小說中地理知識之來源、性質,分析作者取用並改造地理志書內容的策略。第二部分則以「胡僧與回回」以及「地圖與犀牛」兩個不同主題,檢視作者如何將史實述說為富有異國色彩的神魔風格故事,此外,劉教授則藉由環繞「地圖」與「犀牛」的兩段故事,分析當舊說遇上新知,典籍載錄對上實地經驗時,將造成何種認識困境,以及作者如何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部分「世界的盡頭」劉教授則分析作者如何透過變換西洋團隊與各國的互動方式,提出想像華夷、邦國關係的不同可能,並討論小說中下西洋之行以酆都鬼國為終站的設計所透露的文化心理。 羅馬大學不僅於義大利聲名卓著,亦是歐洲最大且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該校義大利東方研究所(The Italian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則是義大利重要的亞洲研究中心,包含漢學、印度和其他亞洲地區的語言及文化研究等層面均有相當豐碩的學術成果。國圖與羅馬大學均保持相當密切的交流,自1990年迄今,共有46名來自義大利的學人獲得外交部或漢學研究中心獎助金來臺進行漢學或臺灣研究,當中,有8名就是來自羅馬大學。本次「臺灣漢學講座」則是本館於107年與該校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辦理的學術交流活動。本次講座由羅馬大學東方學系系主任Alessandra Brezzi教授主持,我駐義大利副代表黃榮國公使亦出席致詞歡迎劉瓊云教授,並表達對於未來雙邊合作的深切期許。本次講座現場吸引許多聽眾參與。演講後該系之Brezzi教授與Timon Gatta博士等人就《三寶太監西洋記》一書的流傳廣度,以及此書與《西遊記》在劇情與結構上的比較等問題向劉教授提問,藉此展開相當熱烈的交流。本中心陳致宏編輯並於現場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5.24更新
目前在
1/4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