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共
23
筆
古籍的研究與整理,一直是兩岸知識分子所關注的重責與使命,兩岸學者基於此共識及彼此切磋琢磨合作交流。在收藏現存大部分古籍的各類圖書館,不僅承擔著古籍的採集、整序、保藏、流通等職責,同時也肩負著對古籍整理研究與利用推廣的使命。
國家圖書館獲得思源文博基金的經費補助,特舉辦「104年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其議題包括「古籍收藏」、「整理及推廣」、「合作、交流及互補」、「維護、利用及再造」,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彼此相互交換意見與經驗交流,共同為古籍整理盡一份心力。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第三場次(一):國圖藏《說文木部箋異》稿本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李宗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史上的重要典籍。徐鍇的《說文解字繫傳》,為今傳《說文解字》的最早版本,世稱小徐本;徐鉉校訂《說文》,世稱大徐本。兩書都是《說文解字》最重要的本子,其最早的本子是宋本。 同治元年(1862)出現了《說文解字》木部的唐寫本殘卷,是文字學界的大事。莫友芝(1811–1871)得此殘卷後,「乃取大、小徐本通讎異同」,撰成《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於同治三年問世,對《說文》研究的影響很大。 莫氏《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刊行本,學界知之甚詳。但國家圖書館所藏三種與此刊本密切相關的珍貴稿本,卻鮮為人知。它們是: 1.《箋異》最原始的稿本 2.《箋異》增益版稿本 3.《箋異》刊行本作者批校稿。 本文主要針對這些未刊稿本進行比較,試圖理出作者增刪損益的痕跡,並重點說明其與刊行本的主要差異。其結果當有助於《說文》的研究及對莫友芝學思歷程的了解。
第三場次(二):雕版‧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書籍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李際寧(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舘員) 關於中國古代雕版印刷史,研究者通常關注的是文獻解讀和實物辯證。無疑,這都是該課題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這個課題中,依然有很多困擾得不到解答。筆者以為,不少困擾來源於研究者對雕版印刷術部分概念產生的分歧。由此,筆者開始關心以下一些問題,雕版,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書籍,這三個問題,也是雕版印刷術產生和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本文即分三個部分展開討論:(一)雕版,從技術史的角度看,在漫長發展過程,產生很早,至隋唐間趨於成熟。(二)雕版印刷,從實證角度看,形式多樣,戳印、拓印等都起源很早。雕版發明之後,隨木板面積擴大,木板材料容易扭曲變形的天然特點,決定了戳印、拓印工藝不再適用於大型木板材料,“刷版”工藝逐漸發明。這是中國雕版印刷技術成熟的標誌。(三)雕版印刷書籍,其成熟的標誌是把寫本書籍的行款、版式、裝幀裝潢形態固化到雕版樣式上,形成“印刷書籍”所適用的基本版式。至此,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書籍的技術才可謂全面成熟。 中國古代書籍發展歷史的過程,正是上述三個階段從出現到成熟的過程。
第三場次(三):經驗與科學 融攝與創新—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與保護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陳紅彥(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主任)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肇始於1909年建館初,與國家圖書館的文獻建設同步發展。國家圖書館歷史上曾有趙萬里、冀淑英等版本目錄學專家對修復理念的總結思考,也有多位在業內享有盛譽的古籍修復大師,如蕭振棠、蕭振邦、蕭順華、張士達等,在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形成了自己較為完整的技術和理念體系,經國家圖書館修復完成的國寶級藏品包括館藏《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敦煌遺書、西域文書等,目前正在重點開展的項目是天祿琳琅舊藏的整體修復,契約文書的整體修復等。 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繼承了中國古籍修復歷史上先賢古籍修復傳統的精華,並不斷發展,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運用這些寶貴的經驗在國家圖書館的修復歷史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近年,隨著國家投入力度增加修復隊伍知識結構的改善,以及中華古籍保護計畫的實施,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科技實驗室的建設,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正在經歷著經驗的總結繼承與保護修復科技的融合,古籍的修復保護在對傳統經驗繼承中,規範並創新技術,提升整體水準。本文主要介紹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保護的歷史發展,並對目前正在進行的實驗研究以及階段性進展進行交流,就下一步發展的思考進行交流。
第四場次(一):從故宮藏蒙文《甘珠爾》經佛像雕版談該經的刊刻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翁連溪(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員) 本文利用故宮博物院新發現之清內府康熙59年鐫刻蒙文《甘珠爾》經的佛像文字雕版,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活計檔》等資料及現存蒙文《甘珠兒》經印本進行比較及詳細敍述該經的造辦經過,並對是經中的大量雕版朱印佛像為何多年來相關學者無人提及等問題進行探討。 該部蒙文《甘珠爾》經是由康熙皇帝諭令刊刻,於康熙55年起至康熙59年間刊刻完成的,共鐫刻經版四萬四千七百八十塊(兩面文字),刷印後裝潢為梵夾裝,每部共108函(夾),每函首之經版扇面有兩尊佛像,末頁有五尊。據現存世的8部蒙文《甘珠爾經》調查,其中,6部經首經末之佛像為彩繪,另兩部為雕版印刷,2002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文甘珠爾佛像大全》收756尊彩繪佛像,未論及該經佛像有印本,筆者曾經在2001年故宮博物院院刊發表《乾隆版滿文大藏經刊刻述略》中談及滿文大藏經的佛像版畫,講到滿文大藏經中精美的插圖版畫作品,在中國版畫史、佛教版畫史及清內府版刻研究中都未曾提到,而且筆者當時認為滿文大藏經中的大量佛像版畫是清內府及歷代大藏經中收佛像最多、版刻最精者。2010年在整理故宮藏蒙文雕版時發現有蒙文大藏經版近2萬塊,其中發現蒙文《甘珠爾》經的佛像雕版與滿文大藏經版畫相較,雕刻之精優於滿文大藏經,對筆者從事研究清宮刻書、清宮版畫的人來講觸動不小。而且,蒙文甘珠爾經為康熙59年刊刻完成,每部都為108函,蒙文甘珠爾收佛像756尊,滿文收佛像略少於蒙文甘珠爾,經核對滿文經中佛像風格多來源於蒙文甘珠爾經,小部分略有改動。 近年來,經過故宮雕版的整理研究調研,現存世的8部印本蒙文《甘珠爾》經,國內藏5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內蒙古大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宮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各一部,國外藏3部,法國巴黎圖書館、印度新德里圖書館、蒙古國烏蘭巴托各藏一部。印度的一部為1954年印總理訪華,周恩來總理作為國禮所贈送,現存蒙文《甘珠爾》的雕版19245塊,北京一藏家從法國購回8塊,其中6塊為蒙文甘珠爾經的佛像雕版,另二塊為蒙文《丹珠兒》經的文字版,這是已知的存版與存世佛經的情況。8部蒙文《甘珠爾》經中,國家圖書館藏品中的佛像為雕版印刷,印度藏品有專家言其為雕版印刷,其餘6部均為彩繪佛像。 本文通過檔案文獻記載及現存雕版,印本《甘珠兒》經事物結合,證實蒙文甘珠爾為清代刊刻的藏蒙漢滿四部大藏經中無論是雕版印刷裝潢水準,還是佛像的寫繪刊刻,為清代諸經中之最精美者,且其收錄佛像最多。
第四場次(二):「四庫全書館」之書目徵集及「四庫進呈本」木記之鈐蓋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羅琳(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館員) 本文主要討論「四庫全書館」「購訪遺書」書目之時間始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至乾隆三十九(1774)年四月基本結束,這兩年多時間,可分為二個階段;「四庫進呈本」木記鈐蓋之時間及形制變化。
第四場次(三):臺灣現藏天祿琳琅遺書考述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劉薔 (北京-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天祿琳琅」為清代乾嘉時期皇家善本特藏,所收皆一流善本,琅嬛秘笈,縹緗精品,素有「內府所貯圖書,具於天祿琳琅」之譽。自清末民初,秘藏深宮之皇家天祿琳琅書逐漸散入民間,歷經兵、炙、蠹、盜,多有損佚,1093部僅餘其半,如今星散於海內外公私藏家。根據筆者的廣泛調查,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現藏其中最大一宗,此外臺灣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及潘思源先生都有若幹部之收藏。本文就存世天祿書之臺灣藏部分進行探討,以公私藏家爲序,備述其輾轉流傳始末,歸納其總體特點,並擇其菁華部分以敘錄形式揭示其版本及研究價值。
第四場次(四):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天祿琳琅」版本考辨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曾紀剛(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宮「天祿琳琅」相關善本(含目外書、三編四編書)共344部,為海內外存藏數量最豐的公藏單位。這批珍貴的皇家藏書,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者共322部,唯彼時編校者面對書籍版本的鑑別判斷,卻和實際刊印情形頗見出入。本文之作,即在前賢編目審訂的基礎上,旁採近年陸續出版或建置之古籍書目、書志、圖錄、網路資料庫等文物典藏或研究資源,重新查考覆核院藏「天祿琳琅」善本的版本著錄內容,略舉若干實例試作考辨,期能提供學界可資參據的圖書訊息,亦為典守國家文物盡一己之綿力。
第五場次(一):水損霉害書之γ-射線滅菌處理與修護保存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夏滄琪 (國立嘉義大學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 副教授) 羅鴻文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組 研究人員) 辜貞榕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組 研究人員) 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博物館和文化單位遭受到地震、火山爆發、暴風雨、洪水的天然災害,而台灣地處高溫高濕多風災的區域,幾乎每年都有圖書遭受水損產生黴害之情形。博物館從業人員由前端緊急搶救滅菌至後續修復典藏的完整處理案例並不多見。本文將以國立台灣文學館協助國立台中一中搶救四千餘冊日治時期的水損圖書作為案例,該案例由於數量龐大且文物劣化情形嚴重而複雜,可謂開國內博物館處理水損文物之首例,期能以此次可貴的經驗作為分享,以供未來相關單位處理時參考。 該批重要書籍因受潮情形嚴重而滋生大量黴菌,在人員安全無虞的前提下,本文將說明如何以冷凍處理的方式保存圖書,防止其紙質纖維被分解腐爛,避免遺失珍貴的史料。該批水損書籍歷時兩年才全數乾燥處理完畢且造冊完成,但仍有大量圖書具有活性黴菌孢子,在考慮館員之健康及避免具高度污染性之黴菌孢子擴散至庫房環境之前題下,遂委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進行γ-射線(Gamma ray)照射滅菌處理,並由「國立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執行滅菌成效評估,待確認文物已趨於穩定後,最後再回置典藏庫房進行後續的保存與修復作業。
第五場次(二):編纂、出版、流傳—以宋代四大類書為例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張圍東(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審) 類書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又是我國特有的作品,是一種分類彙編各種事物以供查檢的工具書,蒐羅範圍相當廣,舉凡詩文、辭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飛禽、走獸、草木、蟲魚等等應有盡有,可譬為一般人所熟悉的百科全書。其內容特色是「博採諸家、兼收眾籍」,編輯方式是將古書原文片斷摘錄,不加任何解釋;故今人可藉著「類書」一窺中國古代文化資產的一鱗半爪。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皇帝召集前朝各國文臣儒士,對原十國所得的數萬冊圖書進行編輯整理,連續編成了幾大部書;按成書的順序有小說類編《太平廣記》,百科類書《太平御覽》,文章分類彙編總集《文苑英華》。後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又編成一部政事歷史的專門類書《冊府元龜》。後人統稱為宋代「四大書」。 宋「四大書」總的價值是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當時的館閣所擁有的圖書館資料遠遠超過前代任何一個朝代,故這「四大書」所採書的種類也遠遠超過以前任何一部類書或總集。「四大書」之中,《文苑英華》與《冊府元龜》未注明引用書目,難以統計所引書目之數量;《太平廣記》中,每一條下都注明出處,卷首注明引用書目,引書達526種。《太平御覽》,亦注明所載資料出處,引書多達2,500餘種,僅地理類書籍就有近300種。《太平廣記》所引書籍大半都已散失。 本論文主要介紹宋代政府藏書編纂情形及特色、「四大書」的編纂出版流傳版本及「四大書」的學術價值及對現今學術研究的影響。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宋「四大書」的編修與刊刻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們所網羅的材料遍及歷代重要著作,對古籍的保存及整理有很大的貢獻,對文化資源的傳承也深具意義。但「四大書」也有缺失,它只是將舊有資料收集排比而已,缺乏重新撰寫、組織;而且它的資料不會隨時代進展不斷的更新,純粹只是故紙堆的整理而已。「四大書」的特殊在於形式、內容與眾不同,在現今的各類型參考工具書中它尤其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四大書」走過漫長的歷史,在不同的時代巧妙的應變生存下來。
第五場次(三):丁福保之藏書及其古籍整理之成就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趙飛鵬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丁福保是近代中國重要的文獻學家、藏書家、佛學家,也是一位醫師,兼通中西醫學,開業行醫兼出版醫學書籍、發行報刊,對於民國初年醫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大影響。而丁氏對近代傳統學術研究最大的貢獻,則是主持編纂了許多部文獻資料集成圖書,且大多為前此從未有人從事過的發揮創意之舉,對後人啟迪、影響甚大。本文將析論丁氏之藏書經過,並從金石文字、詩歌文獻及佛教典籍三方面,探討其編纂整理古籍文獻之理念及成就。
專題演講(三):珠聯璧合 化身千百--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籍文獻出版之回顧與展望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研討會綜合討論及閉幕式
2015/08/0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兩天會議內容主要以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工作的檢討與回顧、未來兩岸如何推展古籍整理與維護工作等議題進行研究與討論。開幕及閉幕專題演講分別邀到大陸中國國家圖書館韓永進館長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兩岸文獻與文物典藏單位的最高首長亦難得地同臺發表專題演講並進行綜合論壇,其所展現的意義實屬至為難得。此外,包括臺灣古籍鑑定與整理專家吳哲夫教授、王國良教授……等,以及大陸古籍與圖書館界古籍專家李致忠先生、敦煌研究方廣錩先生……等重量級的專家匯聚一堂,實屬至為難得的盛會。此為近十幾年來兩岸重要圖書館機構首度合作進行大規模學術論文發表,盼有益於雙邊在文化資產維護與整理之功。
研討會開幕致詞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古籍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現代圖書館藏書中佔有特殊的位置,如何科學而妥善地保存、整理與維護古籍,最大限度地延長古籍的壽命,越來越成為圖書館及相關典藏單位關注的議題。 古籍經歷漫長的歲月而留存至今,對於想要一窺先人活動痕跡的現代人而言,是項彌足珍貴的寶藏。但在時間的刻蝕下,如何讓這些珍貴古籍得到妥善典藏,並沿續其生命,無疑是圖書館面對古籍整理與維護時的重要使命。 古籍的研究與整理,一直是兩岸知識分子所關注的重責與使命,兩岸學者基於此共識及彼此切磋琢磨合作交流。在收藏現存大部分古籍的各類圖書館,不僅承擔著古籍的採集、整序、保藏、流通等職責,同時也肩負著對古籍整理研究與利用推廣的使命。 因此,國家圖書館獲得思源文博基金的經費補助,特舉辦「104年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其議題包括「古籍收藏」、「整理及推廣」、「合作、交流及互補」、「維護、利用及再造」,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彼此相互交換意見與經驗交流,共同為古籍整理盡一份心力。 【會議子題】 1.版本鑑定、版本校勘、版本遞藏、古籍編目、資料庫 2.古籍蒐購、修復維護、專題研究、特種文獻(敦煌、佛經) 3.古籍出版、古籍推廣行銷、古籍加值活化應用、域外漢籍的關注(日韓大陸)
專題演講(一):中國國家圖書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使命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韓永進(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國家總書庫、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典籍博物館,擁有300萬冊件古籍特藏品。在國家宣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家圖書館擔負著重要使命。本文擬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歷史、現狀和國圖精神,探討國家圖書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使命,並介紹在中華傳統珍貴典籍的採訪、整理、服務、數位化、影印出版、推廣閱讀,以及在承擔中華古籍保護計畫、民國文獻保護計畫、國家典籍博物館、中國記憶專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望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未來發展。
專題演講(二):古籍版本鑑定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李致忠(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舘員) 《古書版本鑒定》一文,是作者半個世紀鑒定實踐的心得之作。「鑒定」即「鑒別」與「考定」之義。文中提出,古書版本鑒定與書畫鑒定家所說「虛鑒與實證」基本相同。「虛鑒」是指憑眼力搜索所得之版式行款、字體刀法、印紙墨色、刊工諱字等葉面上顯現出來的風格特點先在內心做出的大致判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過「觀風望氣」所得出來的初步判別。「實證」是指在書內、書外所捕捉到的可資考證的各種資訊,如序、跋、凡例、碑傳、墓誌、牌記、木記、刊記、刻工、諱字等反映出來的證據加以有邏輯地考辨及所得出的結論。然後將「虛鑒」與「實證」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看它們能否相互契合、印證,最終得出來的可靠的鑒定意見。所以鑒定既是鑒定者由眼入神並進行初步判別的心路過程,也是鑒定者尋求考據並加以邏輯思維最後得出結論的考證過程。這兩個過程都是鑒定能力的體現,又都不是輕而易舉所能掌握和有效完成的,必須靠長期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直接間接所獲得的豐富經驗,並具備相當的查詢能力和優化的考定方法,才能有效掌控上述兩個過程,從而達到眼別真贋,心識古今,慧眼識珠、得心應手的鑒定效果。想在書畫、版本鑒定上尋求靈丹妙藥,希圖一朝一夕就成為鑒定里手,只是一種幻想。
專題演講(二):談古籍整理—以四庫全書為例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吳哲夫(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第一場次(一):數字化時代的古籍整理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方廣錩(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現代數字化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中國古籍整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文介紹了筆者與電腦技術人員共同開發的人機互動古籍整理數字化新技術,以期為中華古籍整理開拓新的道路。
第一場次(二):日、韓佚存漢籍影印.整理與研究狀況述評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王國良(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 海外漢籍的回流中國,在歷史上已存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它不僅提供了國人重新目睹佚失文獻的機會,也展現了世界各國對保存漢籍的業績。遠及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由高麗傳回的《黃帝針經》、《京氏周易占》及《說苑‧反質》等,近至清代光緒中黎庶昌編印的日本存藏《古佚叢書》,對於中華文化之研究傳承,意義重大,影響不可小觑。 二十世紀以來,由日、韓兩國回傳的佚存漢籍,經史子集各部俱全,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今僅以古典小說類《遊仙窟》、《笑苑千金》、《笑海叢珠》、《型世言》四種為主,就其近現代以來的相關影印、整理暨研究情況略做介紹述評,藉以提供學界省視反思之資。 大體而言,日本所存《遊仙窟》的發現較早,由黎庶昌、楊守敬等人影寫傳播以後,經魯迅、周作人、鄭振鐸諸多名家撰文推薦評論起,一直到近年李時人、詹緒左教授的詳細文本之校注,已形成比較穩定的研讀探索風氣。至若宋元笑話書《笑苑千金》、《笑海叢珠》兩種,目前只有台北東方文化社在 1970年翻印東京筑摩書房內田道夫點校本,以及天一出版社於1985年影印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抄寫本;關注《笑苑千金》二書的研究論著,亦只限於台灣地區,不無遺憾。韓國奎章閣藏明刻話本小說集《型世言》,自從華裔學者陳慶浩教授發現,並於1992年提供給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影印之後,大陸上陸續出版了十餘種點校本,海峽兩岸相關的研討專書、論文甚多,大抵涵蓋了作家生平、作品年代與本事考辨,以及《型世言》的思想性、藝術性評價等,不一而足,成績最為豐碩亮麗。
第一場次(三):古籍拍賣與古籍保護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彭震堯(中國書店館員、經濟師) 一、古籍拍賣 1、古籍拍賣的起始 2、古籍拍賣的發展 3、當前古籍拍賣的狀況 4、古籍拍賣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中所占比例與位置 二、古籍保護 1、增強了國民對古籍圖書的保護意識 2、普及了古籍圖書的知識 3、培養了新的古籍收藏者 4、開創了古籍圖書的流通管道 5、提高了古籍圖書的經濟價值 6、發現了新的民間收藏 7、促進了海外中國古籍的回流 8、促進了有關部門對古籍圖書保護的重視 三、存在的問題 1、有關觀念還需轉變 2、漫天要價的增多 3、古籍的過度裝修 4、贗品的增多 四、尾聲 拍賣,促進了古籍圖書的流通,提高了古籍圖書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提升了國家與個人對古籍圖書的保護意識,出現了大批珍貴古籍圖書回流的喜人景象。 拍賣,對古籍圖書保護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場次(一):紙廠印記在清代中文善本古籍版本鑑定之運用
2015/08/0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主講人: 張寶三(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 清代中文善本古籍中,時見鈐有長方形朱文紙廠印記或長條形包含紅、藍色圖案之紙廠印記。此類印記乃鈐於古籍被印刷或抄寫之前,屬於紙張上之鈐印,與古籍中之藏書印性質有別。本人曾撰〈清代中文善本古籍中所鈐紙廠印記研究〉一文,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九期,對此類紙廠印記之成因、內容、形制及其在版本、造紙史方面之研究價值等嘗作初步探討。惟該文因討論之重點及篇幅所限,極多內容仍未能詳論,故本文擬賡續前文,針對紙廠印記在清代中文善本古籍版本鑑定之運用及其相關問題,舉例加以討論。 全文計分以下五節:一、前言。二、紙廠印記之確定及其出現之時代。三、紙廠印記在清代中文善本古籍版本鑑定之運用舉隅。四、紙廠印記運用於清代中文善本古籍版本鑑定之限制及省思。五、結論。 希冀經由本文之論述,能引起學者專家及古籍整理工作者對此類紙廠印記更多重視,並充分加以利用。
目前在
1/2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