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共
14
筆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以「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為題,共同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世界各國漢學機構與學者,展現各自的漢學研究成果與特色,並藉由此研討會,促使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為新世紀的漢學研究發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劃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新趨勢,打造全球漢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綜合座談及閉幕式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綜合座談】 題目: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主持人:朱雲漢 與談人:葉文心、楊儒賓、鄧育仁、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閉幕式】 曾淑賢館長、謝國興所長
【6-3】探討文學主題與主題模型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談到文學主題,我想問:「主題」(topic)的基本意義是什麼?跟隨西方古典文學批評(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塞羅(Cicero)),主題的概念表示辯論的起源,一種有能構成辯論的型板。對於羅伯特•恩斯特•庫庫爾裘斯(Robert Ernst Curtius)來說,主題就是文學書寫的基本因素。換一句說,庫爾裘斯認為主題是文本之中組織辯論發展的反覆出現句子。轉到中國文學研究,西方漢學家通常在某一種文體的範圍運用「主題」與「副主題」(subtopic/span>)這兩個辭(根據宇文所安《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世界的徵象》的說法)來治理文本的多樣性而把文本置於相似主題的類型。這種實踐不但反映傳統類書的組織方法而且也跟一般當代選集有相關關係。本文由文學資料管理的角度來探討這些組織實踐的起源而考察文學史運用主題類型的理由。 從此我想轉向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之中的主題概念。主題模型的主題當然跟文學實踐的主題有一些差異。簡單地說,主題模型的目的是以統計模型在一套語料庫發現文本之中的抽象主題。可是,一個主題不是一個標籤或者一個名稱,而是一個以或然率排列的辭單。在這種計算方法之下,主題模型的主題就是產生起初文本的假設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有分析力的虛構。雖然如此,從主題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文本中的潛在結構,與亞里斯多德主題的顯示結構有相似關係。問題是,以計算程式而閱讀文學,我們也得改變閱讀的概念;主題模型的結果不能當做文本詮釋。因此,本文會探討以主題為主要部分分析的能力和局限。
【6-2】《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以計算語言學的觀點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唐詩是中國文學極重要的一部分,《全唐詩》於清康熙年間由官方力量所編纂、收錄兩千餘位詩人所著,內容四萬多首詩歌、包含超過三百萬字,無疑是研究唐詩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本文作者利用計算語言學領域所發展的學術理論和軟體工具,透過分析《全唐詩》的內容,作多方面的探索。 《全唐詩》也同時揭露了詩人的社會網路,詩歌的標題和內容記錄了一些詩人之間的贈詩、互訪、想念的關係,可以做為詩人社會網路分析的部分依據。《全唐詩》因此也對於史學資料庫,如哈佛大學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的擴充有極高的價值。在《全唐詩》中至少有八位詩人的15首詩歌提到李白。《全唐詩》也可以用來當作一些文藝活動的典範語料,以全唐詩中詞彙對仗的狀況,我們可以建構簡單的對對聯的程式,以常見的對仗詞對來回答現代的對聯;只是偶然會用到一些非現代常用的詞彙,例如“長安”。 透過這一系列的工作,我們實踐了數位人文領域的初步理想,數位技術雖然尚且不足以直接被用來建立深度的人文論述,但是透過相關的資訊檢索、文本分析和資料探勘的服務,數位技術讓專家可以比過去更加專注於深度議題的研究,而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蒐集基礎的研究資料。
【6-1】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漢學的地位──歷史研究方法以及教學實際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詩歌可說是中國現代化之前重要的文化藝術之一,它從來不曾消失於中國文化中,只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接觸時產生的質變,不免讓中國傳統的古典詩歌藝術遭到邊緣化。在這個層面上,古典詩歌確實最能夠代表中國在近現代之前,獨立發展出的精緻文化傳統。在西方漢學的研究發展中,中國古典詩歌對學者的吸引力晚於孔子思想、易經、或明清小說和戲曲,然而歐美學界對中國詩歌的研究早萌芽於漢學研究的發展初期,有著還算豐富的學術傳統。在學術界之外,中國古典詩也曾在不同時代成為歐美文人欣賞謳歌的對象,更多次啟發西方的詩學實驗與美學突破(在此我們暫且不論歐美詩人對中國傳統詩歌的熱愛是否源自於當時翻譯導致的極大誤解與「誤讀」)。 雖然中國傳統詩歌從來不曾是西方漢學的核心研究主題,但眾多專門討論此文學作品類型的專書與論文業已出版,其中包括來自於專家學者與業餘愛好者的詩歌翻譯。而綜觀西方近兩百年來的中國詩歌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研究主題、研究方式、以及研究方法論的延續性,同時卻也觀察到這些領域的轉變或斷裂。西方漢學研究的成果不但持續地擴展了我們理解中國詩歌傳統的視野,也增強了我們對其獨特文化面向的感受能力。在此同時,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研究成果仍然有所侷限,中國的詩歌傳統仍然有廣闊的未知面向等待漢學家持續研究探索。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古代詩歌(無論我們定義為何)中經典作品的熟習與知識──包括欣賞中國傳統詩歌美學的先備認識──也尚未成為歐美大學中文語言或相關文化學系所的必修課程內容。 在這次發表中,我將爬梳歷年來西方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重點所在,並且特別聚焦於導致中國古典詩沒有能夠更廣泛地被納入西方漢學教育的幾個重要原因,包括了中文詩歌特殊語言本身的困難程度,以及相關辭典與研究工具的缺乏,也是缺少中國古典詩的專家學者註解的外文翻譯──這些工具書都是學生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時不可或缺的。這次發表也將討論數位資源能夠提供的新學習方向與發展研究的可能性。
【5-2】地理資訊系統(GIS)視野下的文本世界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本文以魏晉南北朝筆記為材料,從時空關係、歷史事件、社會行動、知覺型態、感覺結構等觀點,分析中國中古時期疾病與各種知識和話語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探索筆記文本生產的書寫環境,以及其所涵攝的種種社會文化隱喻。在《世說新語》一類的志人小說中,疾病作為人物品鑑、語言機鋒的語境,往往缺乏病因、病況、醫療等細節,有時託病以提出個人主張或政治訴求,甚至透過人物的言行翻轉疾病的污名,形成獨特的疾病敘述,在個體意志與集體品味之間,體現出志人小說的文類特色。而在《冥祥記》等志怪小說中,疾病往往是異常形態與非常事件發生的契機、變因或結果,每將疾病形象化,視為一種生命困境的隱喻,隨著志怪編輯者之立場與信仰的不同,病者、施者與協調者對疾病的感覺、敘述、想像與互動亦有所差異。 在研究取徑上,本文嘗試結合當代科學技藝,一方面借用GIS技術以建立專題資料庫,提供文獻檢索與視覺化的地圖繪製的平台;另一方面則進一步探索數位科技與人文研究在跨領域合作之際,彼此之間的問題意識、知識體系與思維方法上的異同。在當代漢學研究正在思考如何突破時空限制、文化差異、知識範疇等挑戰的當下,本文作為一個案式的專題研究,試圖為傳統的文本世界增添新的想像與可能性。
【5-1】近代漢語中「環境」與「自然」名詞的誕生:一個數位人文學的觀察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隨著近年來環境史研究之興起,環境與自然二詞不僅被學者頻繁引用,尤有甚者更據之描繪傳統中國社會的類似想像與概念。然而,當前漢語中的環境與自然二詞是否自古已然,其隱含之概念是否即得以對譯西文之environment與nature,則罕有學者從歷史的角度予以分殊及溯源。本論文將就這兩個詞彙形成的源始與背景先進行歷史背景的爬梳,再藉由現有數位人文研究之工具,探究其與同時代類似詞彙的語意關聯性,希望藉由交錯使用傳統史學與現代先進數位人文學的研究方法,探析環境與自然二詞生成之緣由以及其間現代environment與nature概念轉化、滲透之可能過程。 本文作者亦希望透過這個研究主題,略探數位人文學之研究方法與工具,能如何的影響既有的歷史研究方法乃至於觀點,希冀為爾後的數位人文學歷史研究做一嘗試。
【4-1】誰會讀到你的文章?數位時代學術社群的創建與維持──以宋代疆域研究為例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這個演講主要討論了兩個議題。第一個是關於新的研究技術如何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從而塑造了在美中國史學者的學術工作。這個議題的關鍵在於強大的新興研究工具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研究方式;而同時伴隨著的,是不斷擴大的攻讀中國史的博士生群體,以及他們日益加深的專業化和地理上的散佈。那些不在研究型大學的學者們常常沒有權限使用一些最為寶貴的數據庫,比如中研院的漢籍電子文獻和中國知網。這就造成了研究工具上的進一步不平等。演講的第二個部份是一個個案分析,主要關注一個新的研究趨勢:國家和疆域之間的關係。關於這個課題的最新研究包括馬瑞詩(Ruth Mostern)對於中央政府和郡縣之間財政關繫的研究和李錫熙(Sukhee Lee)關於中央政府對明州地方社會的個案分析。在2014年的“九至十五世紀中國史會議”(Conference on Middle Period China, 800-1400)上,學者們帶來了很多有關北方地區的有趣研究,而南方地區直到目前依舊少人研究。對於北方區域進行細緻研究需要學者大量使用考古或者碑文資料,因為在北宋之後較少有文集是由北方的文人留下的。但是,從事這些前沿課題研究的學者們正是那些無法使用類似漢籍文獻和中國知網這些數據庫的群體。我認為,幫助這些學者使他們保持活躍和積極的參與對我們而言是有益的,因為越多的博士生保持活躍的研究,就意味著更多的讀者:而我們每個人的學術研究都需要讀者。
【4-2】韓國數位人文教育現狀與課題
2015/11/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世界各國人文學界已關心數位人文。可是在研究層面,數位人文還是經常誤導為數位化。大部分的人文學者還僅提供原始人文資料,而僱傭情報專家來進行數位化。因此人文學者很難預測其結果,情報專家對原始人文資料的了解不深,導致建構不完全的人文數據。不完全的人文數據的基礎上,很難產生出有意義的數位人文研究成果。在教育層面,雖然世界各國在初中教育課程上已實行或即將實行程式設計教育(Code教育),但在高等人文教育上,還沒關心如何應對初中程式設計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文學徒。不管是研究層面的問題還是教育層面的問題,我們只能依靠數位人文教育。但數位人文教育方法還在初級研究階段。雖然已有著數位技術課程,不過還是很難發現為人文學者或者人文學徒的數位技術課程。在高等教育上,大部分現任人文學教授對數位技術的理解不深,所以教授們找不到應對“數位原生代學生(Born-Digital Student)”的教育方法,導致無法培養以數位技術為寶劍的新時代數位人文學家。因此數位人文只能在“人文學者直接運用數位技術而生產和分析數位人文知識數據”的環境下,才能得到發展的意識下,探討到高等人文教育上的數位人文教育課程,並提出為人文學者或人文學徒的數位人文教育課程設計。 其課程的核心為如下。第一,為了人文學者與情報專家的溝通,課程要培養基礎數位文解(digital literacy)能力。第二,為了數位人文的擴散,課程的主要教育對象為現任大學教授與研究生。第三,為了提高數位人文的實際應用能力,課程要供通過數位技術生產和分析人文數據的實習機會。
【3】沈船講述:美船羅妹與晚清臺灣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同治六年春,美船羅妹號在臺灣南部水域觸礁沈沒。此後數月閩臺地區中外官員互動,致力於遭難者的搜尋與可能救援。雙方不甚愉快的合作最終分別促成了漢、英語境中有關統治與文明的新話語建構。現代沈船在漢學中不是常見選題,羅妹號也不是大事件。然而近年跟台灣相關的史料整理,內容十分豐富,羅妹號也不例外。本文嘗試透過史料閱讀開發新視角。
【2-2】回顧德國漢學家賈柏蓮孜漢語語法等的論述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近年來,許多社會科學的理論逐漸被德國漢學界引用,同時傳統的語文學卻逐漸沒落。儘管社會科學的理論看起來很入時,這些研究往往缺乏適當的依據,因為沒有大量的一手資料。然而,存在於新穎與傳統研究風格之間的衝突,不僅僅是一個當代的現象。早在19及20世紀,正當漢學研究處於初期發展的階段,當時的學者們已經在辯論關於哪些方法適合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等議題。在本文中,我將為大家介紹萊比錫大學最著名的語言學家與漢學家之一,賈柏蓮孜(1840-1893)以及他的事蹟。賈柏蓮孜最被後人稱道的貢獻莫過於他在漢語語法的造詣,此次的討論我也將論及他對於中國哲學家與文化等鮮為人知的研究。以賈柏蓮孜為例,本文將試圖回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必須不斷的尋找新的研究領域與研究途徑作為研究的素材。或者有時候回顧過去的研究成果會激盪出更有價值的收穫。
【2-1】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話課程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當今提供閩南話語言課程的歐美大學極少。此報告的主旨在於介紹亞非學院漢學教授傅熊和臺大臺文所暨中文系楊秀芳教授所連手合著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 閩南話課本的課程安排及教學方法,並且討論海外中文系裡方言教學對於較全面性漢語教學的牽動貢獻。此外,本文涉獵此閩南話課本如何處理漢語方言教學的若干問題。
【1-2】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台──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傳統文獻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多以人工方式進行文獻內容之整理與比對,並由詞彙、語法、文體、內容意涵等各方面進行探索與討論。而傳統上,研究資料的來源也多以紙本資料為主。但因紙本資料有其不易攜帶,以及內容不易查找的缺點,因此近年來,在台灣,許多不同的「數位佛學資源」陸續被建立起來,成果不僅豐碩,也頗獲國際好評。這些數位佛學資源的目標各有不同,設計理念也各異其趣。本文依現有佛典數位資源的發展脈絡,將這些工具資源的研發理念,依發展之先後順序,分為五大主題來介紹,分別是:「數位文獻資料庫」、「數位參考工具」、「主題式文獻資料庫」、「文獻內容視覺化」與「佛典文獻之數位分析」。文中除逐一介紹各主題類型之佛典數位資源的發展特性之外,也以相關專案為實例,說明其資料模型之設計理念與界面技術架構。除了讓讀者明瞭佛典數位資源的整體發展現況,同時可提供系統開發時的參考模板。 本文係介紹現有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並詳述本團隊現正著手進行的新一代佛學數位資源之整合研究平台之建置計畫。計畫的動機來自於觀察到現有的各數位佛學資源雖然都具有豐富的內容,但惜因各資料庫間並無良好之整合,實難以發揮相輔相成之效。且今日進入了數位時代,將數位量化分析方法與現有數位資料相結合,來輔助研究者更加快速的探索佛教經典的內涵,也是亟待發展的領域。總合以上諸多原因,催生了本團隊著手進行此整合研究平台之開發計畫。此平台的主要設計理念就是以輔助人文學者應用數位方法進行漢籍佛典文獻研究為主旨。除將現有相關數位資源於平台上進行良好的整合,提供更全面的數位資料內容之外,也嘗試將數位研究所需之工具,建置於此平台之上,以引導研究者使用數位研究方法於研究問題之中。
【1-1】為使用圖書館資源設計之人文學科研究工具:連結研究資源與漢學研究之未來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在本次論文發表會中,筆者將重新審視近年來運用各類文本資料庫、人物傳記資料庫、地理資訊系統, 以及連結其他產生於人文學領域內之研究工具的學術成果。筆者認為,對於今日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及圖書館員而言,資料庫與數位資源工具──無論是公開存取或是商用存取──的連結運用是一項相當重要、卻又被忽略已久的任務。在本篇會議論文的前半部,筆者將簡要地論述幾個收錄二十世紀前文本的著名資料庫和當代漢學研究的侷限性,並將討論聚焦於其搜尋功能的實用性、資料發掘、資料輸出,以及資料取得之難易。接著,筆者將以MARKUS資料庫平台(dh.chinese-empires.eu/beta)提供的基本功能與新的運用可能為例,展示客製化的人文領域研究工具能夠如何幫助漢學研究學者克服研究時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最後,筆者將指出,在未來漢學研究的發展中,專為人文學科領域設計的數位研究平台與工具絕對是不可或缺,也是符膺於人文學之研究目標與前提的。筆者也將強調,與學術研究標準相符,並能夠跟上當今潮流的研究資源與工具,其實現仰賴於漢學研究社群間彼此的密切參與,更需要與圖書館員、資訊科學家、人文學科研究學者與教師之間更緊密的合作。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2015/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自十六世紀歐洲的傳教士開始探索中國文化,開啟漢學研究以來,經歷無數漢學研究者艱辛努力,終使漢學從篳路藍縷到開枝散葉。隨著近年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全球掀起中國熱,漢學也從而蔚為國際顯學。回顧漢學的發展,華文世界傳統的研究成果已有穩定的基礎和豐厚的底蘊;但西方世界的漢學研究勇於嚐新,擅以跳脫的視角和突破的勇氣,為漢學研究注入活水,自成體系,價值獨具。不可諱言,正是東西雙方的漢學魅力精彩交融,方能造就出今日的國際漢學風采大觀。 當今各國漢學研究的特色,除了前瞻性的研究趨向,另闢蹊徑的新材料、新方法與新觀點,甚至慧眼獨具的新議題,也不在少數,都是當前中外漢學界頗感興趣的論題。 值此資訊網路時代,數位科技為漢學研究帶來許多新的研究工具,國內外各大學和研究機構,莫不積極進行文獻數位化的工作,並利用大數據資料庫的檢索方式分析、比對資料,而有突破性的發現,成果非常豐碩。世界各國漢學資源新工具的產生和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亦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有鑑於此,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特以「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為題,共同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世界各國漢學機構與學者,展現各自的漢學研究成果與特色,並藉由此研討會,促使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為新世紀的漢學研究發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劃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新趨勢,打造全球漢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會議子題 (1)當代漢學研究之特色與前瞻; (2)漢學數位資源之發展與趨勢; (3)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