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操控媒體
共
9
筆
近年來「假新聞」(Fake News) 開始出現在全球的媒體語彙中,並迅速成為影響世界各地社會及政治的中心議題。回顧人類近代歷史,社會上各類流通資訊即被操縱在各種不同的媒介或權威者管理者手中。然而,當大眾、讀者長期信任這些媒介及其所代表權威性之後,卻在某些特定時期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並且造成社會及政治秩序的不穩定。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操控媒體-第三場次-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
2018/06/08
網際網路
CLOSE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場次由余敏玲主持,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鴻泰研究員、東吳大學歷史系莊勝全助理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王文隆主任從「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的議題發表論文。 妖人妖言:明代中期的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 王鴻泰主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 一般認為明朝之特務政治,始於太祖之設錦衣衛及成祖之設東廠,往後則延續此制,而受寵宦官乃藉此整肅異己。似乎廠衛乃一成不變之惡政,或因人而異為惡程度有差,然則,究竟此情治系統如何在政治場域發生、發展其發揮作用,其如何因應現實而變化,則多不甚了了。本文嘗試由訊息掌控角度切入,考察情治與政治之關係,由以上討論大抵可見,明朝自正統以來,政治情勢的發展實與訊息的掌控關係極度密切,尤其進入成化朝後,訊息的流動與掌控更是極度敏感地牽動政局的發展,皇帝委任親信建立情報偵察系統,且有意強力控制訊息的流通,儒臣群體則傾向於傳播訊息,對之公開討論,藉以製造輿論,因此訊息的傳播與控制也成了不同權位者的角力,政治鬥爭的攻防要地,乃至可以說政治操作的重要戰場就在訊息的掌控上。這種政治操作與訊息傳播交相作用的情況,在明代中後期,繼續延續,且越演越烈,至萬曆時,更達到高峰,《憂危竑議》之類的妖書案的出現且成為政爭焦點可見一斑,至明末時,訊息傳播更與出版市場相結合,朝延大事往往演成小說戲曲,在民間社會廣為流傳,乃至形成輿論,影響朝政。凡此種種蓋皆可見,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且牽涉層面甚廣,內容更是複雜,詳細考察此中之複雜關係,將可對明代之政治發展有深入的認識,尤其對士大夫階層與宮廷勢力的博奕,乃至民間社會之如何參與國家大事,可以作更透徹的觀察。 日治時期檢閱及取次制度下《臺灣民報》的發行與流通(1920-1932) 莊勝全主講 (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日治臺灣殖民地統治的媒體政策之確立,本乎於「兒玉—後藤體制」下,為了穩固統治而立下了規範新聞紙的基調,針對於島內發行的新聞紙採取須經臺灣總督同意的「許可主義」,迥異於日本內地施行的「屆出(報備)主義」。且為了防堵日本內地的發行報備制成為突破臺灣島內發行許可制的法律缺口,針對島外發行的「移入紙」,再以「檢閱制度」與「取次制度」加以約束,即獲准許可在臺灣銷售的新聞報刊,必須在正式流通前納本審查,並透過總督府許可的取次人(特定經銷人)始得以販售。本文的目的即在於以標榜「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臺灣民報》系列報刊為個案,具體說明其從島外發行的移入紙,發展至成為島內唯一純臺灣人資本營運的日刊紙之歷史過程中,依循法律制度納本檢閱的始末,以及在取次制度下如何佈建銷售管道以流通的概況,並進而闡述殖民地的新聞紙法規對於《臺灣民報》內部的新聞編輯、社務經營制度與報導的影響力等諸般面向上,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和歷史意義。 國共兩黨黨營媒體所報徐蚌會戰之勝敗 王文隆主講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 摘要: 內戰勝敗關乎政權輪替,交戰雙方莫不動用所有資源力搏,不僅投注大量軍事資源,也必須關照後勤、氣勢與資源調度。其中,情報與資訊的掌握,屬於軍機,虛虛實實都有影響判斷的可能,是故除了透過情報網絡採集消息外,也有透過媒體刻意放話、隱敗揚勝以塑造氣勢,爭取民心。徐蚌會戰為國共內戰期間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共決心一統江山,不接受劃江而治之建議的關鍵。該戰役在中國國民黨與中共所轄報刊中所報導出來的過程與結果,雙方對該戰役我帶來的影響與詮釋,殊堪玩味。本文將以中國國民黨所屬《中央日報》與中國共產黨所屬《人民日報》為主要材料,搭配檔案管理局所藏國軍檔案、國史館所藏蔣中正總統史料、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所藏中央宣傳部資料,對照實際戰場情況與國共雙方見諸報刊的文字,觀察透過政黨所發的新聞或是假新聞,是如何詮釋與操作的。 2018.7.27更新
操控媒體-第五場次-新媒體與社群媒體
2018/06/08
網際網路
CLOSE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五場次由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林聖芬主持,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吳筱玫教授、美國羅德學院韓莉副教授以及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林昂(Ondřej Klimeš)研究員,從「新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議題發表論文。 吳筱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論新媒體之液態解蔽:以1998印尼排華假照片事件為例 摘要: 本研究以 Bauman「液態性」與 Heidegger「解蔽」兩個概念為本,提出新媒體之「液態解蔽」現象,並以 1998 年發生之印尼華裔婦女受暴事件中之假照片為例,論證液態倉儲之派定與聚置特性,如何讓真實進入一個生產、消費與重製的循環,又如何衝擊我們對真實的認知。研究以相隔 20 年、三個縱斷時期觀察原始文本、主流媒體文本與 Google 搜尋文本間之增生與消逝,去分析固態解蔽與液態解蔽之差異。研究發現,傳統媒體的固態解蔽有著非常一致的倉儲聚置,不隨時間演進而有任何變化,且在資訊處理上尊崇新聞產製原理與常規,讓使用者傾向相信文本的真實性;Google 頁面則陳列完全不同的聚置樣貌,此樣貌隨著不同搜尋時間點而有不同,且倉儲本身時間點總是更靠近搜尋時間點、遠離原件時間點;其所呈現內容則是真假並置,假照片排序更在真事件之前,凡此都說明了新媒體以運算邏輯為本的資訊聚置,讓真實成了可時時協商之事。研究者認為,液態解蔽讓以物為本的空間政治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以串流資訊為本的時間∕速度政治,這樣的轉變,讓原先掌握出版空間的傳統媒體逐漸式微,而熟知科技運算的主事者與操弄者開始握有發言權。在速度運作之下,傳統新聞室常規不再可行,假新聞、假事件也有了孕育園地,它們經常混充於真相之間,成為共構真實的一部分。 韓莉 美國羅德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從紅到「粉紅」:「嘻哈」宣傳,社交媒體以及中國的「軟實力」追求 摘要: A series of short videos from a mysterious Studio on Fuxing (rejuvenation) Road have accumulated millions of hits and invited heated discussions both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Since its debut with the video “How Are Leaders Made” in October 2013 to its most recent release celeb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 the studio has released more than a dozen videos covering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state policy,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to Xi Jinping’s diplomatic travels. With its name alluding to Xi’s slogan calling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tudio and its productions speak volume of the party’s continuous efforts in re-defining its propaganda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first situates the release of these “neo-Communist hip-hops” in the party’s dual publicity campaign – while Beijing mercilessly clamps down on dissidents (especially on social media), it is also actively re-inventing its propaganda apparatus to appeal to a young, mobile and global audience. This paper then conducts a close reading of respective videos on the legitimacy of Xi’s regency, China’s 13th Five-Year Plan, China-US relation and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 and examine the tactful mixing of pop culture elements and political messages. By exploring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videos, the platforms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seeks to demonstrate how these refreshed-looking PR production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illusiveness of China’s continuous pursuit of soft power outreach. 林昂(Ondřej Klimeš) 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臺北中心主任 網路時代的政治抹黑行動 摘要: False accusations and public defamation were often used techniques to eliminate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Maoist China, for instance during “struggle sessions” of the Anti-Rightist Movement (1957–1959)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In the new millennium, burgeoning internet and new media have enabl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mploy various actors to use similar manipulations in innovative ways. Such agent are the government “internet commentators”, also known as the “FiftyCent Party,” who disseminat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seudonymous and deceptive posts per year, thereby distracting the public and shifting the discussion from controversial issues to affirmative topics by praising the party, its accomplishments, and other symbols of the regime. Another known examples are smear attacks on Chinese journalists, political activists, and other proponents of civil rights based abroad, who have been increasingly subjected to “character assassination campaigns” since 2012, when articles and doctored photos are publicized online and circulated via email groups, falsely accusing them for instance of illicit sexual behavior, prostitution and offering sexual escort services, spying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r embezzling political dissidents’ funds. The attackers have also disabled their targets’ IP addresses by DDoS attacks, defamed them through fake social media accounts, and harassed them by automated anonymous phone calls, phishing, or account hacking. This paper examines in closer detail how the smear campaigns have been used by the regime and its sympathizers against their political oppon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first term of the Xi Jinping era (2012 – 2017). It contributes to the broader discussion of how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arty-state u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liminate political criticism and enhance its control of public opinion and discursive space. 2018.7.27更新
操控媒體-圓桌論壇-歷史學與傳播學的對話
2018/06/08
網際網路
CLOSE
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精彩的圓桌論壇做為此次研討會的壓軸,以「歷史學與傳播學的對話」為主題。由美國伊利諾大學周啟榮教授主持,出席會議發想人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林昂博士以及政治大學新聞系鍾蔚文教授,以及學者們回顧此次會議論文,戴教授認為自古至今社會媒體一直逃不出菁英的操控,探討「假新聞」的出現應該回到最初媒體出現的時期,這是本次研討會是從明以降開始的原因。周教授則從「通訊場域」(Field of Communications)、文化生產場域、政治場域、經濟場域的概念來總結大會論文,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所有與會學者與現場來賓也紛紛發表意見,討論熱烈。此次研討會集合了文史學界、政治及傳播學界同道們熱情參與,經過兩整天的經驗分享、理念交流,學者們互相切磋。最後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在閉幕時再次感謝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能共同主辦這次盛會,除了推動雙邊學術交流,點亮臺灣研究成果,我們更希望透過對話,使假新聞這個全球性、跨越時空的議題能夠成為臺灣學界重要的研究課題。 主持人:周啟榮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 與談人: 鍾蔚文 政治大學新聞系名譽教授 林昂(Ondřej Klimeš) 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臺北中心主任 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學者 閉幕式: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 2018.7.27更新
操控媒體-第四場次-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
2018/06/08
網際網路
CLOSE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四場次由林照真主持,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研究員、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蘇蘅教授、輔仁大學邱家宜助理教授,從「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的議題發表論文。 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 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研究員 戰後初期臺灣審查制度:法規與實踐 摘要: This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how state agencies used their various means of exercising power and projecting authority in order to shape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the literary scene in Taiwan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dding to existing scholarship which investig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urges of high-profile intellectuals after the 2.28 Incident, the presentation shall probe deeper into the problem of censorship as a specific way of (a) exercising state control over published contents which challenged the KMT’s ideology as well as (b) a means to limit the freedom of agents in the literary field. I will examine this problem from two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Firstly, integrating the Taiwanese case into a broader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the presentation is going to focus on the legal framework under which Republican-era censorship operated. Secondly, the presentation will analyze censo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agency. The core questions will be, simply put: Who was banning what? What were the governmental and party institutions, on various levels, involv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w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Which concrete cases may illuminate the impact of censorship on various aspects of publishing? The answers will be sought among the archival files, especially of the Academia Historica’s Taiwan Historica (Taiwan Guoshi guan, Wenxian guan 台灣國史館文獻館 ), which holds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the both early post-war governments. 蘇蘅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假新聞:看不見的社會真實、偏見、與集體宣傳 摘要: 英國脫歐運動和美國川普勝選是兩個西方社會擾亂正常民主社會秩序的兩個最活躍的假消息例子,許多美英以外的民主國家近年也深受造假訊息流竄的困擾。本文主要探討假新聞種類、問題起源及其對民主政治的影響。首先,本文將探討假新聞崛起原因,接著說明哪些假新聞在社會普遍流傳,以及為什麼。本研究以 Laclau 的浮動能指概念,選擇三個台灣案例,探討三個案例如何包裝在「新聞」背後,傳達什麼訊息;以理解假訊息的意圖為何,對應什麼社會真實,傳送什麼偏見,並析論「假新聞」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意義,以及政治操弄假訊息如何影響民主社會的正常運作。 本文將以理論和實務兩條軸線,分析假新聞的發展脈絡、最後將提出假新聞對在地的意義及反思。 邱家宜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戒嚴時期的「假新聞」:「南海血書」案例 摘要: 1978 年 12 月 19 日《中央日報》副刊刊載據稱為逃離越南途中罹難難民阮天仇絕筆信的〈南海血書〉,該信事後證明為署名譯者的朱桂所虛構,當時正是台灣政治反對運動興起階段,〈南海血書〉問世,並透過媒體、學校、機關全面大規模推廣閱讀,「今天不做反共鬥士、明天成為海上難民」成為當時流行的宣傳口號,透過「血書」內容,成功將南越陷共與南越人民對阮文紹政府的反對與抗爭連結在一起,明確影射當時正在迅速發展中的台灣政治反對運動將會造成與南越相同的後果,以擴大民間恐共心理、削弱政治反對運動的正當性,來維持政權穩固。針對這個台灣新聞史上有名的「假新聞」,本論文將從知識社會學角度探討,當年黨國文宣體制的操作模式如何塑造出這樣一個具體的「社會真實」。 2018.7.27更新
操控媒體:開幕式
2018/06/07
網際網路
CLOSE
為期兩天的「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今(7)日上午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展開。本次研討會由漢學研究中心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共同舉辦,會議在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教育部徐會文參事、外交部金星總領事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臺北中心林昂(Ondřej Klimeš)主任的致詞下揭開序幕。 曾淑賢館長於致詞時表示:國家圖書館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點亮臺灣研究成果,除了在建立全球國家圖書館、知名學術機構與大學,建立27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作為深化合作之據點,同時也引進世界研究成果與國人分享。其中捷克科學院自2014年10月與本館簽訂合作協定,展開緊密的學術合作關係,除了邀請學人來臺研究、臺灣學者赴當地擔任臺灣漢學講座,去年也與本館合辦的多項展覽,此次雙方以「假新聞」為議題籌備此研討會,邀請到很多優秀的國外學者發表論文,希望藉由此機會,促使不同領域、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捷克方代表林昂則是代表該所所長Ondrej Beranek 致詞,他表示「操控媒體」、「假新聞」是一種很值得進行學術討論和研究的現象,這個議題在全球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例如Collins Dictionary 選擇「假新聞」作為 2017年的最重要的詞彙。此次會議是希望藉由不同學科的論文、從不同時代的歷史階段,觀察分析過去及現在中國媒體操控的模式,以及這些操控對社會的影響。 2018.7.26更新
操控媒體-專題演講1-明清以來的輿論社會
2018/06/07
網際網路
CLOSE
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應邀以「明清以來的輿論社會」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從萬曆中期到康熙年間出現大批時事劇及時事小說,以及《邸報》(或是邸抄)、小抄的出版發行,這些訊息大幅度即迅速的改變人的行為,成為人民依賴的訊息管道。晚清新式報刊的出現促成橫向社會的形成,閱報者與報刊形成「夥伴效應」。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到處都是輿論的發動者,就如胡適所言:「突然間,在地方出現大量的刊物,它們形成地方教育運動的一個重要部份。小小的地方社會中,向來都是仰賴大都市提供知識的,它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形成了自己的輿論社會。」 2018.7.26更新
操控媒體-專題演講2-數位時代的假新聞?
2018/06/07
網際網路
CLOSE
由德國赫爾蒂行政學院Daniela Stockmann教授以What is Fake News in the Digital Age?數位時代的假新聞為題,Stockmann教授表示Fake News這個詞自2017年大量的出現在網路,她首先探討一些資訊在數位領域被扭曲的方式,提出數位時代的假新聞案例,無論在財經上、政治上的假新聞並非數位時代特有產物,但是在數位時代,世界各國以及各社群媒體開始用各種方式處理假新聞,而在她的觀察中,臺灣對於假新聞的處理並未到達國家的層級,是非常可惜的。 2018.7.26更新
操控媒體-第二場次-隱喻、謠言、 故事與小說
2018/06/07
網際網路
CLOSE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墨安屴(Emily Mokros)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張繼瑩教授、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胡其瑞博士、澳門大學孫旭亮博士候選人,從「隱喻、謠言、 故事與小說」的議題發表論文。 The State and the Street: Constructing Documentary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街道上的政治:清代中國的文獻權威建設 Emily Mokros 墨安屴主講(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In the summer of 1718, Beijing residents heard and saw strange things. They witnessed a lunar eclipse. And they spoke of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China. These conversations took place on the streets, within private homes, and in the antechambers of state offices. Some heard the news from sojourners and some from trusted colleagues,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he stories included varied details of a supernatural omen: a “three-armed ghost,” or perhaps a “headless monster” whose presence in the northwest had foreshadowed the seismic event. Seven days after the first telling of this strange story, a gazette publisher (baofang) in Beijing sold textual proof: a memorial, attributed to the governor-general for Shaanxi and Sichuan, which reported the monstrous apparition and its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But while the earthquake had indeed inflicted damage, the more tantalizing details of the story were fabricated, and the memorial itself false. This was fake news. 以鴉片之名:清末山西禁煙的地方宣傳與異議論述 張繼瑩主講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自鴉片戰爭以來,是否嚴禁鴉片一直是朝堂上重要的爭辯,並因此形成不同政治主張的團體。然清中央並未明確表達鴉片的政策,僅隨時事變化而在嚴禁與馳禁間搖擺,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方才正式以十年為期明令根絕。這使得以生產鴉片聞名的山西地方上,流竄各種嚴禁與馳禁的假消息。在這種訊息混亂的場域裡,曾經出現兩波操作訊息的禁煙行動。第一波是在光緒三年(1877)官方運用旱災的情境,操作鴉片與糧食的競爭關係,打壓地方支持開禁的聲音,並以此推動鴉片的替代作物。但隨旱情緩和即告失敗,並排斥官府。第二波是地方菁英透過省內報刊《晉陽公報》,配合十年禁絕的命令進行禁煙宣傳。然而,《晉陽公報》的投稿者相當複雜,有支持清廷的諮議局菁英,也有反清為尚的革命派,使禁煙的訊息充滿政治的角力。一則抹黑諮議局菁英偷種鴉片的消息出現後,引起滿城風雨,百姓誤判此資訊為政策搖擺的信號,因而再次投入種植鴉片。最後與查禁人員發生衝突,並且幾乎釀成民變。透過此二事例將說明,混亂訊息的交流條件下,即使宣傳本身帶有秩序的意圖,也可能在論述條件改變的過程中成為動亂的根源。 天啟.謠言.苗皇帝:近代中國西南苗族起事裡的「假新聞」(1860-1960) 胡其瑞主講(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 近代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起事常成為帝國邊疆統治上的一大難題。由於國防的戰略考量,即使進入了共和國的年代,對於西南邊疆的統御仍是中央政府不可輕忽的一項重要政策。在本文中,我將以近代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以苗族為主要領導者的數次群眾起事為中心,探討起事過程中為首者所散播的謠言與謠言產生的背景,以及傳播謠言的管道。雖然這些謠言的內容,間或有著不同的宗教元素,政治因素與族群利益的糾葛,但從這些謠言的內容以及起事的過程中,都可以找到許多相類似之處。因之,我將藉由歷次起事當中的「假新聞」,反思中國西南苗族在其族群歷史發展中所承受的外在壓力與內在恐懼,並分析這些壓力與恐懼如何反應在他們的歷史記憶之中,並且引爆出多次的群眾起事,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謠言與想像移植:明末反教事件探析 孫旭亮主講(澳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自以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為代表的第一批耶穌會“巨人”于 1583 年入華以來,明末迫害天主教或傳教士的事件就從未停息過。據耶穌會士曾德昭統計,僅南京教案前對天主教的迫害就已達54 次之多。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反教事件中,謠言一直被用作攻擊天主教和傳教士的利器。而明末反教人士也在這些謠言和奇異故事的基礎上,通過想像移植,塑造出天主教傳教士不同的形象:人販子、通姦者、煉金術士、間諜、施巫術者等等。這種想像移植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第一,中國古代謠言及各種奇怪故事的流傳導致對外人的不信任及排外情緒;第二,明末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地區的劣行所造成的各類負面形象導致明人對“佛郎機”的敵視情緒。 2018.7.26更新
操控媒體-第一場次-新聞文類
2018/06/07
網際網路
CLOSE
第一場次國家圖書館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研究學者、文藻外語大學謝忠志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解揚副研究員、臺灣大學邱怡瑄博士候選人探討從明代至現代的各式「新聞文類」。 History, Politics and Publishing in Mid-Ming China 歷史、政治與明代中葉的出版業 Peter B. Ditmanson 戴彼得主講 15 世紀後期至 16 世紀前期的中國,有許多筆記出現與流通,其中包含一些近期歷史人物與事變的評論,和沒有明顯的來源的故事與傳説。這些作者是不同層級的官員,而他們的作品形成一種對官方的《實錄》的挑戰。這種政治觀點的多樣化與政治意見的增加,是以朝廷上日益加劇的政治鬥爭為背景出現的,一方是政府的文官,另一方則是權力日益強大的宦官,例如劉瑾(1451-1510)等等。而黨派之間的爭論也出現了,例如 1520 年代的大禮議。這些評論、故事與傳説,大都强調與皇帝和宦官的不當行爲相反的官僚的道德力量。這些筆記的記載被廣泛傳播和引用,對於 16、17 世紀的歷史觀點有很大的影響。這些記載被 納入明代中葉以後的私人歷史文獻,自陳建的 1555 年出版的《皇明通紀》開始,它們對明朝的歷史詮釋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識讀《客座新聞》 謝忠志主講 明代沈周(1427-1509)的《客座新聞》,書名新穎,頗具現代風格,實為古代中國罕見。就傳統定義,「新聞」為新異之聞見,這也是沈周撰寫的《客座新聞》的目的。沈周受盛名之累,門庭若市,筵宴四方人士,令其敘述見聞,並予以記錄,得名《客座新聞》。其搜羅、紀述的「新聞」事件,主要包含兩類,一是流傳街頭巷尾的奇聞軼事,二是轟動國家社稷的各類人物。換言之,《客座新聞》是報導當時口耳相傳受大眾矚目的重大人物、事件,加以集結成冊的書籍,也頗符合今日對「新聞」的定義。先介紹沈周的家世背景,繼而蒐羅《客座新聞》的傳抄本、刻印本等各類版,並比較異同處;接著探究《客座新聞》搜羅新聞事件內容,並加以分類,同時以其他史籍考證「所見、所聞、所傳聞」是否符合史實,或與其他訛說之別;第三,分析書中蘊含沈周思想的旨趣;最後思索《客座新聞》對當代文士、南京地區以及明中葉後筆記小說發展等影響。藉由識讀《客座新聞》,或能得知明人獲取「新聞」來源、汲取新知之因、朝廷對於媒體的控制狀況,以及南京書籍刊刻事業發達的緣由。 物怪人妖:明代中葉的一則黑眚謠言 解揚主講 以成化年間京師的一則黑眚謠言為例子,分析它波及的範圍、流傳的渠道和引起的君臣恐慌,通過確定謠言在傳播過程中的受害者與受益者,推斷其產生的因由和生成機制。筆者認為,製造這則謠言是為了爭奪大運河上的利益,選擇謠言為奪利方式,則是明代中葉南北黨爭雙方的對立態勢使然。 偽裝的「詩史」與「假新聞」的真實效應:以九一八事變到抗戰期間的國難吟詠為核心的考察 邱怡瑄主講 二十世紀上半葉世局紛擾,志在傳寫、紀實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國難舊體詩也大量湧現,這牽涉了中國文學詩學中淵遠流長的「詩史」書寫傳統。無論是以詩歌詠當時史事,或是以附注形式記錄軼聞瑣事,舊體詩背後牽涉了一個龐大的知識與文化交流體系,詩人們通過唱和、傳鈔,甚至隱微的用典,表露他們的詩心與史識。有意為「詩史」的作者們,以杜甫吟詠安史之亂時的精神自任,一方面承續中國歷史書寫傳統中紀實事、寓褒貶、含諷諭的職能,一方面也間亦混雜 「史蘊詩心」的弄筆虛矯。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些當時傳誦的「詩史」,當中可能夾纏了一些近乎「假新聞」班的傳播效應。本文以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間,描寫中、日雙方領土、軍事矛盾的舊體詩吟詠為考察對象,探討「詩」和「史」之間的理論張力。羅蘭巴特討論寫實主義時所提出的「真實效果」(Reality Eect)理論,將是本文解析國難舊詩吟詠中之所以存在類乎「假新聞」陳述的切入觀點。「詩史」不只是被動地描寫歷史,更是藉由「紀實」為名的書寫實踐,成為推進與影響歷史走向的詩學。 2018.7.26更新 https://nclfile.ncl.edu.tw/files/201806/ef8212f4-102b-4439-a14a-0b1fe4adb5bc.pdf
目前在
1/1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