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活動論講
>>
專題演講
共
150
筆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新書發表會暨「天象解密:《天元玉曆》與當代社會」講座
2020/09/17
網際網路
CLOSE
地震時有地鳴傳出,代表天子治國失策?錯誤的季節降雪,代表大臣即將作亂?地上冒出大量昆蟲,表示將要發生飢荒?月亮遮蔽火星,代表戰爭失利?這些日常中可能見到的天文現象,在古代的星占書中皆有其意義,它可能代表了國運昌隆、久旱甘霖;也可能代表國家臨危,帝王必須自省。因此與國運息息相關的天文現象,在古時是禁忌,一般平民百姓不能觀測天象,以免窺知國運;而星占書更因有預測功能,千年來皆成為禁書,民間不能閱讀,只有帝王家與欽天監得而習知。 國家圖書館特藏的明代術數類善本《天元玉曆祥異賦》(書號:06472)即為中國古代天文星占書集大成之作,書中蒐羅了天、地、日、月、流星、風雨、虹霓等大氣現象,以及與之對應的古代占星術內容,並用彩圖描繪這些天文奇觀,對於了解古代天文現象是極佳的參考,而它甚至是世界上早期收錄極光的古籍之一。為了將珍貴的國家寶藏推廣到全世界,國圖近年來積極與國內出版社合作進行古籍復刻出版,這次特別與大塊文化攜手合作出版《新編御製天元玉曆祥異賦》彩繪本,並邀請政大名譽教授、中研院兼任研究員李豐楙教授進行編審與導讀,公開塵封百年的明代禁書,讓廣大讀者得以窺知古代天文現象、了解古代天文曆法的精髓。 恰逢新書出版之際,國圖與大塊文化特別於9月17日週四下午舉辦新書發表會暨主題講座,會中國圖曾淑賢館長與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分享了復刻這本珍貴古籍的心路歷程。國圖曾館長強調,古籍重印與復刻出版,能讓國圖珍藏的經典在21世紀的今天能以嶄新面貌重新展現,大眾可以藉此一窺古籍真面目,同時,也有利於海外眾多漢學研究學取得利用,拓展漢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曾淑賢館長表示這次《新編御製天元玉曆祥異賦》的出版是國圖與大塊文化的第三次合作,國圖館藏《天元玉曆祥異賦》有多種版本,這次與大塊合作的是其中保存最為完整與精美的一部。這部明代朱絲精鈔彩繪本原書共二十冊,以上圖下文的方式成書,共繪畫有900幅各式天文奇象彩圖,彩圖設色淡雅,構圖古樸,饒富趣味。這樣一部塵封百年的明代禁書,經過大塊的巧手編輯,再加上李豐楙教授的編審與精彩導讀,並在書中提供延伸閱讀的資訊,讓廣大讀者得以窺知古代天文現象與曆法的精髓,亦可進一步探討古代占星學的文化意義。 發表會中特別邀請李豐楙教授以「天象解密:《天元玉曆》與當代社會」進行專題演講。李教授以歷史、民俗、天文、社會學、版本學等豐富的角度,引領讀者們充分觀覽古籍之美,並進一步闡釋古人如何看待這些天象,及其背後的社會意義與科學原理。 《新編御製天元玉曆祥異賦》一套三冊,並提供一冊附錄,除了有李教授比對《天元玉曆》五種版本的對照表外,還提供了線上可閱覽之海內外15種《天元玉曆》相關版本連結,歡迎讀者透過QR code掃描,線上體會各種版本之美,讓經典走入生活,享受經典,悠遊其中。 2020.10.16更新
當代印度文化發展及印度習藝取經之旅
2020/01/17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印度台北協會自108年7月起,共同合作舉辦「當代印度系列講座Contemporary India: Talk Series」活動。本(109)年1月17日冬日午後,臺灣藝術家劉瑄臻小姐受邀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進行第四場講座「當代印度文化發展及印度習藝取經之旅」(Contemporary cultural growth in India and the experience of learning Indian art in India)。縱然在低溫的冬日下,依舊不減民眾之熱情參與。 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一段印度舞蹈,為演講揭開序幕,邀請了[臺大快樂腳]舞團為大家帶來演出。舞蹈Thiruvathirakali為南印度喀拉拉邦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由穿著喀拉拉邦傳統服裝的婦女圍成一圈跳舞。傳統的莎麗服和優雅的舞蹈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此場講者劉老師在印度學藝多年,從南印度到北印度,藉由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身體驗,將印度的不同文化與風情介紹給臺灣民眾。印度台北協會宋友仁副會長致詞時亦表示,當代印度講座舉辦至今已進入了第四場,感謝這四場以來民眾的支持。此場講師在印度學藝十年以上,對於印度文化與藝術的瞭解深厚,相信在臺灣很難找到比劉老師更優秀的藝術家。謝謝劉老師今日到場與現場民眾分享寶貴的印度經驗,也十分感謝國家圖書館對當代印度系列講座的支持與協助。 此場講座由臺灣藝術家劉瑄臻小姐,暢談「當代印度文化發展及印度習藝取經之旅」。劉小姐身兼舞者及畫家,目前仍在南印度喀拉拉邦著名的Kalamandalam藝術大學,研習印度最具代表性的摩希尼亞坦古典舞蹈。由於其舞藝精湛,深得該項傳統舞蹈精髓。劉小姐約於11年前第一次造訪印度,在其學習摩希尼亞坦古典舞蹈之前,曾在印度寶萊塢電影中擔任舞者。同樣在其畫作中,致力於將印度和漢學傳統文化之元素揉合一起。劉小姐持續定期於臺灣籌辦印度舞蹈相關的工作坊,並與喀拉拉邦的臺灣電影節保持緊密的關係。 此場講座探討了印度當代文化的發展,以及劉瑄臻小姐習藝取經之旅和親身經歷。印度是傳統與現代文化並存之國度,當代印度文化不僅保留其藝術遺產,同時致力於和世界分享其文化資產。藉由劉小姐在印度學習藝術的旅程經歷,向聽眾介紹印度最古老的古典舞蹈形式之一摩希尼亞坦、印度的豐富壁畫遺產以及在印度學習藝術的相關機會。此外,劉小姐也同時為大家帶來三支精彩的摩希尼亞坦舞蹈演出及解說。 2020.3.10更新
斯洛維尼亞公共出借權之實施及國家與大學圖書館新館建築計畫介紹
2020/01/15
網際網路
CLOSE
斯洛維尼亞國家圖書館館長Mr. ViljemLeban應國家圖書館邀請,專程來臺,並於1月15日上午於國圖3樓國際會議廳進行專題演講,講題是:斯洛維尼亞公共出借權之實施及國家與大學圖書館新館建築計畫介紹。國圖曾淑賢館長致詞時提到國圖與該館於2017年簽訂合作協議,很榮幸可以邀請Leban館長於百忙之中訪臺,分享寶貴的實務經驗,對於臺灣於今年一月起試辦三年的「公共出借權」,以及國圖南部分館建設與近年來其他大型圖書館的建設,更可以切合需求,提供借鏡。 Leban館長首先解釋公共出借權的源起及斯洛維尼亞相關法案,主要演講內容分為數量與質量兩個面向:首先說明斯洛維尼亞公共出借權的執行原則,以及根據公共圖書館於合作線上書目系統與服務的借閱數據之支付系統。斯洛維尼亞圖書館的補償金是對於作者的支持,主要目的在於提昇各文化領域創作者的創造力,而這些領域是圖書館資料創造之地,並符合公共利益。斯洛維尼亞圖書館補償金共有2種執行形式,各佔50%:(1)從公共圖書館借出的資料在世的作者之補償金,借閱數量以COBISS(Co-operative OnlineBibliographic Systems and Services)呈現的數量為準,圖書頁數多寡會影響借閱量的計算,借閱量亦根據不同類型設定上下限,每次借閱的價值為提供各類型作者的資金除以符合公共出借權之作者的借閱量(2)鼓勵創作者的獎金,針對小說、翻譯作品、插畫與攝影、音樂、電影五大類進行徵選。 接著,說明新國家與大學圖書館的建築草案,以及近來對於計畫所做的概念改變。2012年斯洛維尼亞建築與空間規劃商會及「教育、科學、文化和體育部」為國家圖書館新建築籌畫了國際建築與城市的競賽,稱為NUK2。來自盧比亞納的Bevk Perovic Architects贏得競賽。專案計畫的完成以及建築執照的取得預期在2020年。由於已經超過7年的時間過去,NUK 2工作小組對於計畫做了一些緊急的修正。與世界上大學圖書館的發展一致的概念上的改變,導致密閉式儲藏設備空間的減少,以及學習空間的擴展。NUK2 圖書館將設計成主要為支持大學及其它研究機構之教學與研究的現代大學圖書館。 根據讀者的提問,Leban館長並展示COBISS系統,說明該國公共圖書館僅扮演提供數據資料的角色,作者可透過註冊的方式,獲知借閱量數據與補償金多寡。補償金總量亦會根據經濟情勢作調整,進而影響每一作者可領取的金額。 2019.2.13更新
蒙古國家圖書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9/12/17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於本(108)年歲末之際,12月17日特別邀請蒙古國家圖書館伊琴(ICHINKHORLOO Bayarkhuu)館長蒞館參訪並進行一場專題講座,暢談「蒙古國家圖書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此場講座於是日下午2時至4時,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辦理。 伊琴館長為蒙古最受推崇和歡迎的當代詩人之一,曾兩次獲得蒙古主要詩歌音樂節水晶杯的冠軍殊榮,為蒙古國家圖書館的第21任館長,並為該館第4位女性館長。在其任內開始著手推動蒙古國圖重要計畫之發展,如與亞洲經典文獻計畫合作,針對圖書館特藏進行數位化。在她積極推動下,蒙古國政府重新啟動及圖書館新大樓的經費挹注和建設工程。身為國家著名的公眾人物,伊琴館長被視為蒙古圖書館界的領導者,並為圖書館界發聲和爭取相關權益。 國圖曾淑賢館長於專題講座開場致詞時表示,非常感謝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蒙藏文化中心以及蒙古國家圖書館等各方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促成臺灣及蒙古國圖雙邊緊密的交流與辦展;同時非常榮幸能邀請伊琴館長到國圖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及回顧蒙古國圖的發展脈絡、現階段的發展及未來的展望。 臺灣與蒙古的學術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臺灣國家圖書館與蒙古開啟雙邊交流始於2005年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參訪蒙古國家圖書館後,認為蒙古與我圖書館雙方應多加合作。爾後每年雙邊接保持密切的互訪與圖書文獻資訊等相關交流。以國圖歷年的「漢學中心獎助學人」及「臺灣獎助金獎助學人」名單為例,從2009年至今就有8位來自蒙古的學人來臺進行研究活動。2009年於蒙古國立兒童圖書館成立「臺灣書苑」(Taiwan Reading Garden)、2010年及2015年駐臺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分別與本館共同主辦「蒙古國詩人作家詩歌朗誦會」及「臺蒙詩人詩歌朗讀」;2007年、2012年、2013年歷屆的蒙古國家圖書館館長也曾來館參訪及交流。本年(108年)國圖應蒙古國家圖書館的邀請,曾館長率同仁赴蒙古烏蘭巴托該館辦理「蒙古帝國的回憶與中華文明的印記--紀念八思巴文制定750年」展覽,此展成為今年烏蘭巴托最重要的文化展覽活動,盛況空前。 伊琴館長於演講中,探討蒙古國家圖書館一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介紹其文獻檔案研究中心及其珍貴的特藏,如九珍《甘珠爾》經、蒙古黃金史、朱砂繕寫的《丹珠爾》、《神聖的度母》等、數位圖書館及其未來新館的規劃設計。 演講結尾,在國圖曾淑賢館長的主持下,現場來自各專門圖書館及蒙古相關研究之與會者與伊琴館長互動熱絡,踴躍提問與蒙古國圖相關之問題,讓此講座畫下圓滿的句點。 2020.2.5更新
印度稜鏡: 從臺灣視角一覽印度電影的百年風華
2019/11/24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印度台北協會自本(108)年7月起,共同合作舉辦「當代印度系列講座Contemporary India: Talk Series」活動。11月24日晴朗的冬日午後,影評人鄭秉泓先生受邀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進行第三場講座「印度稜鏡:從臺灣視角一覽印度電影的百年風華」(Indian Cinema: A Taiwan Perspective),此場講座吸引眾多熱情民眾的參與。 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一段印度舞蹈,為演講揭開序幕,由《星月寶萊舞團》擔綱演出,為觀眾帶來一段迷人的舞蹈表演。該表演呈現印度電影裡歌曲和舞蹈本身,具備娓娓道出愛情故事的特質。 國家圖書館國際合作組繁運豐主任開場時表示,此週適逢電影黃金週末,11月23日甫結束第56屆金馬獎舉行頒獎典禮,11月24日的「印度稜鏡:從臺灣視角一覽印度電影的百年風華」這場講座也搭上這波列車,主講者將帶大家度過快樂的週日午後。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宋友仁先生亦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當代印度系列講座期盼以多面向的角度帶領聽眾認識印度。第三場講座引領大家深入瞭解印度電影的百年風華,非常榮幸邀請鄭影評人,透過其多年深厚的影評閱歷,讓大家更深入理解印度電影的豐富多樣性。同時感謝國家圖書館的支持,共同舉辦此一系列的印度講座。 此場講座由知名影評人鄭秉泓先生暢談「印度稜鏡:從臺灣視角一覽印度電影的百年風華」。鄭先生為電影評論家、影展策展人和講師,其作品散見於眾多媒體中,並同時經營自己的電影部落格,同時也是《臺灣電影愛與死》(2010)、《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2017)以及《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2019)等書的作者,鄭影評人關注印度電影發展已超過20年。身為2013年至2017年高雄電影節的策展人,鄭影評人介紹了許多印度電影,亦是《寶萊塢的莫札特:A.R.拉曼》(2009)以及臺北文學閱影展專書《觀照‧薩雅吉雷》(2019)的合著者。 鄭影評人於本場講座帶領聽眾回顧印度電影過往一百年間之演變及其多樣性,並為印度電影下了定義,認為其蘊含著不斷變化且令人難以捉摸的本質,以及混合性,展現印度電影製作的Masala美學特色。1947年印巴分治,促成孟買電影產業的壯大,逐漸成為印度電影最重要的基地,寶萊塢的商業性格在1970年代中期確立,Bollywood這個字眼於焉成形。寶萊塢的舞蹈和音樂往往是人們在談論到印度電影時第一個浮現的印象。然而,除了寶萊塢舞蹈和音樂,印度電影產業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都不相同。歷經1980年代的瓶頸,1990年代世代交替後產生了「新」寶萊塢。此外,鄭影評人也談及印度新浪潮(Parallel Cinema)風格,藉此印度影業創造了知名導演如薩雅吉雷,其作品反映了對人類生命的關懷。 2019.12.6更新
破壞式創新與英語學習
2019/10/06
網際網路
CLOSE
為增進民眾英語閱讀力並拓展閱讀視野朝向國際化邁進,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各領域傑出的專家學者,與民眾分享英語文學習等相關課題,壓軸場於本(108)年10月6日10時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黃心雅教授應邀以「破壞式創新與英語學習」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活動主持人李振清教授係世新大學終身榮譽客座教授,亦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教授於開場時首先歡迎各界來賓蒞臨,並以當代他最為敬佩的才女之美譽引介主講人黃心雅教授,黃教授目前借調至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擔任司長一職,專精於原住民研究、美國少數族裔文學、墨美研究、性別研究、現代女性文學等領域。 黃心雅教授首先提及拜科技網路傳播迅速之賜,今日英語文化之環境業與從前大不相同;由於英語廣泛使用於全球,各地文化脈絡體系均融入英語並轉化衍伸出諸多新語法詞彙,並透過網路影響全球使用英語之族群,從而解構了英文霸權,英語成為全球人共同運用、創造及變化之語系。各種語言背後均蘊含深遠的歷史及文化脈絡,我們在學習中文時可瞭解其中包含深厚的中華文化,當我們要跨足學習另一個不同的語言系統時,亦須深入了解其背後之文化脈絡方能掌握其語文的精隨,因此黃教授鼓勵大家學習英文最好能親自到英語系國家遊歷,如此方能跨出語言、文化的邊界,深入瞭解其歷史脈絡。黃心雅教授分享以創新者DNA的概念,闡述英語學習的策略與方法,進而成就創新溝通的經驗。「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在聽眾熱情的掌聲中結束,聽眾隨本系列講座之帶領下對英語學習有更深入瞭解。 2019.10.14更新
看文化學英文:我在ABC電視網的學習之旅
2019/09/29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規劃自8月起5個週日上午與民眾分享英語學習相關議題,增進民眾英語閱讀力及擴展閱讀視野。第4場於9月29日10時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活動主持人由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前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先生開場歡迎各界嘉賓蒞臨參加,續引介主講人蔚藍集團主持合夥人雷倩博士,以「看文化學英文:我在ABC電視網的學習之旅」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雷倩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傳播巨擘ABC電視網,擔任廣告編審、新聞、兒童節目、黃金時段娛樂節目規劃等職務長達10年之久,其對美國文化學習體會之深刻經歷,實為有志學習英文者之瑰寶。雷倩博士以自身當年在ABC電視網負責評選電視節目之決策過程與觀眾分享,講述其由美國社會價值與標準、觀眾品味、角色選擇、故事線挑選如何決定節目是否於電視台上映播放之精彩故事,以此闡述看電視學英文方法。雷倩博士表示,多數人學習英文雖然以背單字為開端,但不要只侷限於此,因為背誦單字無法全面認識瞭解語言;語言學習需要多聽多讀,明瞭語言背後的文化規則、意義與內涵;最後,要有能力去看出表面背後的故事。雷倩博士鼓勵在場聽眾多閱讀,看得越多知識網絡就越密,能理解新事物的能力就會越強。尤其是讀書,書的內容架構完整、有起承轉合,讀書能讓您結構完整、思考縝密,也會讓您成為一個更有學習能力的人。藉由雷倩博士精彩分享,讓現場聽眾對於「看電視學英文」此一學習方式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刻體會。 2019.10.5更新
聖蹟巡禮:絢麗迷人的印度佛教遺產、藝術與當代之旅
2019/09/27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印度台北協會自今(108)年7月起,共同合作舉辦「當代印度系列講座 ContemporaryIndia: Talk Series」活動。在這微涼的秋日季節,9月27日週五午後,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保堯名譽教授及大傑旅行社顧問魏二郎先生蒞臨,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第二場講座「聖蹟巡禮:絢麗迷人的印度佛教遺產、藝術與當代之旅」(Indian Buddhist Heritage, Art and Contemporary Travel)。此場講座在秋季滂沱大雨下,仍吸引眾多熱情的民眾參與。 演講開始前,特別安排一段源自印度北部的卡薩克古典舞蹈為活動揭開序幕,由舞者游媁婷小姐擔綱演出,舞者以傳神細膩的姿態,演繹及舞出悉達多王子如何成為佛陀的過程故事,現場同時由祝立群先生彈奏西塔琴及郭品逸先生敲奏塔不拉鼓進行音樂伴奏,在充滿印度佛舞的氛圍揭開活動序幕。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宋友仁先生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當代印度系列講座期盼以多面向的角度帶領聽眾認識印度。第二場講座引領大家深入瞭解印度之佛教遺產和藝術,非常榮幸能邀請到曾多次到訪印度的林保堯名譽教授及魏二郎顧問,透過其深度走訪印度各地的軌跡,讓民眾更認識當代的印度。同時感謝有機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舉辦一系列的講座,希望大家在聆聽此場講座後,更能深刻瞭解印度佛教,未來並前往印度旅遊。 講者林保堯名譽教授及魏二郎顧問講述「聖蹟巡禮:絢麗迷人的印度佛教遺產、藝術與當代之旅」。魏二郎先生現任大傑旅行社的顧問,自1978年至2014年間,走訪了八大佛教聖地108次,累積42年印度旅行之經驗。林保堯教授為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自2014年起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在其任教期間,林教授曾至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進行了多次印度佛教藝術實地踏查的豐富經驗。 林教授與魏顧問於本次演講中探討印度佛教藝術豐富多樣性的延續和保存。藉由印度八大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追溯佛陀的人生旅程,聚焦於介紹當代印度佛教文物在加爾各答、德里、孟買、馬圖拉和鹿野苑博物館的文化保護。此外,講座將涵蓋與印度佛教相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包括洞穴和佛塔。 兩位講者都曾在印度進行多次深度旅行,現場與聽眾們分享其印度旅遊的精采遊歷,讓與會民眾渡過了一段知性的秋日午後時光。 2019.10.29更新
讀出英語力
2019/09/22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規劃自8月起5個週日上午與民眾分享英語學習相關議題,增進民眾英語閱讀力及擴展閱讀視野。系列演講第3場於9月22日10時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首先由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梁欣榮董事開場歡迎各界嘉賓蒞臨參加,並引介台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蘇正隆副教授以「讀出英語力:Content Area Reading」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蘇正隆副教授闡述國內以往從國中到高中的英語教學,均以一般英文為主,並未教授專業學科之英文詞彙,以致在實際應用上,尤其是從事專業領域翻譯時,往往因學科領域詞彙貧乏而導致力不從心,形成英文表達上之弱點。英美近年來的語言教學強調「知識內容與語言結合」,亦即英文學習不以學科知能為限,應關注與生活的結合,未來12年國教課綱也反映了這個趨勢。蘇正隆副教授以生活周遭的動植物、蔬菜水果為例,說明知識內容與語言結合的學習,閱讀英文會更有趣。蘇正隆副教授強調語言是接收、傳遞訊息與感情的工具,語言不能只是空殼子,要有內容才好溝通,而多接觸知識領域的英文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養成分辨真知識與道聽塗說的基本素養;英語學習更應關注與生活興趣做結合,並且需要綜合跨領域的知識予以活用,可讓我們在全球化的時代具有真正的英語力。最後,講座在聽眾熱情踴躍的提問與絡繹不絕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2019.9.25更新
與微疼同行
2019/09/22
網際網路
CLOSE
9月微涼的午後,國家圖書館2019年「漫畫.漫話」系列活動講座,繼9月7日(六)第一場謝東霖老師講座、第二場9月8日(日)Pony老師講座,迎來第三場9月22日(日)由微疼老師於本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2樓演講:與微疼同行。 今天的主持人李國裕先生,特地以自編自演的行動劇《微不幸劇場【番外篇】-怪奇水煎包》向老師致敬,一人分飾三角,為今天的講座帶來有點戰慄的開場。毛毛蟲文創策劃總監Renee也特別到場,支持微疼老師的講座。第三場主講微疼老師,以自身發生的各種微不幸事件,發想為創意的來源,爆笑又生活化的獨特風格,也在網路上引起廣大網友共鳴,作品風格多樣,有《微不幸劇場》、《不要笑當兵的人》、《微不幸劇場》、《微疼姑姑的鬼故事》、《怪奇微微疼》、《大學微微疼》等。 本館曾淑賢館長致詞歡迎微疼老師,也問了在場聽眾,是否曾來過本館及藝術視聽中心,出乎意料大多數聽眾是藉由今天的講座,才特地到本館,曾館長藉此機會告訴大家,本館不僅是文獻典藏機構,也是漫畫的法定送存機關,在藝術視聽中心更有豐富的漫畫屋館藏,此外劃下圖書館收集漫畫特藏新紀元的臺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也是曾館長在 1998 年任北市圖館長時成立,因此曾館長對漫畫的支持,持續至今已逾20年。 曾館長也指出在網路時代,漫畫創作者要如何展現創作成果?又要如何行銷?這些都是人氣漫畫家要維持粉絲欣賞的重要課題,今天就是粉絲和創作者一起輕鬆共度的午後。微疼老師致贈本館手稿一幅永久典藏,曾館長表示,這幅手稿會典藏於本館「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讓更多民眾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服務,能夠不限時間,不限地域,共同欣賞藝術作品。 微疼老師首先表示以往演講,多會講如何成為漫畫家的經過,但今天要特別和大家聊「如何經營客群」。老師自述創作第一部作品《微不幸劇場》,僅是因為大學時曾車禍受傷,在休養期間單純想將自身發生的各類生活趣事,以漫畫方式分享,由此踏入漫畫創作之路,之後服兵役期間,雖錯失網路創作機會,但退役後以服役期間經歷創作《不要笑當兵的人》,這二部作品,都是以生活經驗作為創作元素;其後的《微疼姑姑的鬼故事》,則擴大了創作靈感來源,也參考他人的經歷。 有別於一般人說故事的能力,微疼老師說自己是擅長說故事的人,雖然會說故事,但也要在不同網路平台慢慢經營,因此創作者要如何經營自己的平台?漫畫家要如何在台灣的環境下生存?老師早期是在部落格經營,從沒沒無名,到作品被放到網站的首頁,瀏覽量一夕爆增,這時覺得創作被肯定是很開心的事,也認知到漫畫可以帶給讀者閱讀的幸福。 但在被讀者欣賞時,也會開始有壓力,因為當日常生活的梗都畫完,靈感枯竭時,又要如何去轉換創作元素,老師說這時轉換其他主題,會是很好的改變,比如改畫旅行發生的趣事,或畫感情相處小事件等,因為生活漫畫就像是切蛋糕一樣,每次切一塊,總有切完的時候,這時就要增加生活的豐富度,擴充自己的生活經驗。 老師也曾經歷因為網路閱讀習慣改變,造成瀏覽量下降的挫折,經過觀察,老師從部落格改到 FB 繼續創作,又擴增到其他不同平台,網路創作不能一成不變,老師也是歷經以精簡文字為主,變成以圖為主,再來到以影片為主,雖然創作內容才是王道,但在網路時代,也要注意讀者閱讀平台習慣的改變,要在流量多的大平台,才能維持人氣不墜。 有讀者問到漫畫家一週要完成幾篇作品,及收入如何?老師回覆日本及韓國漫畫家都會有助手協助,台灣目前漫畫環境不如日韓成熟,因此漫畫家創作時的自律就很重要,老師自己則是維持每週完成三篇作品,而創作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想法,也會做不同規劃,除了自律外也要能接受讀者對作品的回應;至於收入來源,是維持漫畫家專心創作的因素,老師也說明雖然人氣可以決定收入的不同來源,但不是穩定的收入,老師個人在創作前期,是由公司支援。 在YouTuber盛行的今天,有讀者問老師是否希望成為人氣YouTuber?老師立刻回答不希望,因YouTuber雖是表現的方式之一,但沒辦法讓所有人滿意,因此還是希望以作品創作為主;這也呼應到讀者問的創作是否有倦怠期,要如何找回熱情?老師說雖然會有倦怠期,還是會以繼續創作的初衷度過倦怠期。 創意是創作的來源,有讀者問該如何拿捏界線以避免抄襲?老師強調他個人用到別人的圖,一定會註明出處,創意雖然不可避免會參考別人創作,以及從網路取材延伸發想,但都要先告知,這也是尊重原作者的心血。 講座最後,微疼老師問大家現在是否仍保有夢想的初衷?人因夢想而存在,人因夢想而堅強,人也因夢想而堅持下去。老師鼓勵大家,曾經他的創作被批評,但他持續努力創作,等到創作受到肯定,今天在場的聽眾只要堅持下去,就算才華曾經被埋沒,就算曾經存有希望,但只要堅持下去,終會完成夢想。 在連續三場「漫畫.漫話」系列活動講座後,本館歡迎喜愛漫畫的朋友,不要忘了國家圖書館是文獻的寶庫,更有漫畫屋豐富的館藏可以利用。(本館藝術視聽中心地址:臺北市延平南路156號,TEL:02-23612551)。 2019.10.24更新
打開 Pony 的潘朵拉「黑盒子」
2019/09/08
網際網路
CLOSE
同樣是炎熱的午後,國家圖書館 2019年「漫畫.漫話」系列活動講座,繼9月7日(六)第一場謝東霖老師的講座後,今天第二場9月8日下午2點至4點,由Pony老師於本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 2 樓演講:打開Pony的潘朵拉「黑盒子」。 今天的開場有別於《黑盒子》的驚悚,這次我們的主持人李國裕先生惡搞《黑盒子》,一人分飾二角自備道具表演其中橋段,讓 Pony 老師忍俊不禁,今天到場的聽眾,幾乎都看過《黑盒子》,所以也都哈哈大笑,這也讓今天的講座有了輕鬆的開場。毛毛蟲文創策劃總監 Renee 也特別到場,表示 Pony 老師準備了豐富內容,要和在場聽眾分享。 第二場主講 Pony 老師,主修工業設計,是網路恐怖漫畫《黑盒子》作者,也以這部作品在 2017 年線上漫畫平台第二屆漫畫新秀賽獲獎,正式展開連載,在以韓國漫畫為大宗的恐怖漫畫排行榜上,是少數能進入前五名的台灣作家。Pony 老師的作品,都是自己發想,《黑盒子》系列除了恐怖懸疑,也有家庭紛爭或情感糾葛等不同主題,很多故事看似獨立,其實故事線時常交錯,角色也會穿插出現。 Pony 老師首先表示很少人會從小就立志當漫畫家,老師在成為漫畫家之前是設計師,在以漫畫為業後,專長中短篇作品創作,原因是中短篇作品可以單獨閱讀,不像長篇作品有其連貫性,不易單獨閱讀;老師也說明漫畫的核心價值是娛樂,尤其「劇情」會影響漫畫好不好看,也是留住讀者閱讀最重要的部份,所以漫畫的組成就是七分劇情加上三分畫面,此外,故事是由一連串有趣事情組合而成,劇情故事化將最好的懸念,留在最後再揭露,會留下故事的高潮讓人回味。 針對劇情,老師現場特別舉例說明,如有人講課到一半,卻突然被幽浮接走,一般的故事走向,會讓外星人對人做人體試驗,但老師則改成外星人可能只是想請人吃大餐,但在吃完大餐後,會發生哪些一連串事件?這就是留下懸念的故事,也會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老師同時提醒「畫面」也是講故事的重要概念,因為讀者在看完條漫後,自然會有一些想法,雖然故事內容重要,但也需要畫面輔助故事進行。 在提到創作方法時,老師說明因人而異,不一定要照故事化四要素:角色、場景、事件及結局的順序進行創作,只要能完成作品就是成功。在角色設定上,老師認為故事角色的想法,會造成衝突狀況,故事也能因此展開,此時適當的「場景」,能帶給故事張力及氛圍,如〈雨夜線報〉中雨夜詭異的電話,一定會比晴天詭異的電話,更能吸引人想看下去的欲望,而且在連串場景堆疊後,更能將故事一步步推升到高潮。 創作時,腦中的想法,最後會訴諸文字稿,讓故事能流暢合理的發展下去;故事的進行也需要「事件」的鋪梗,每個梗都會暗示下一步的發展,在最後才會引爆必然發生卻又是意料的結局,這時老師特別提醒現場聽眾,要注意愈接近結局,愈不要突然出現意外的情節,打亂故事的進行,相反的,意外的情節,如果放到故事的開頭,其實是不錯的作法;老師也說創作到後來,體會到畫面與劇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比如畫面的近景及遠景,也會影響讀者觀看的感受。 有現場聽眾問老師,要如何才能成為職業漫畫家?老師以自身經驗建議,投稿參加比賽,也能獲得讀者精闢的建議,是不錯的入行方式,而且漫畫家工作雖然彈性,私生活也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要注意準時交稿;也有聽眾問老師,創作《黑盒子》會影響老師內心的想法嗎?老師回應工作和個人生活不要互相影響。 靈感的來源是很多讀者好奇的問題,老師說明生活中的休閒娛樂,都是他取材的管道,因為創作素材,就類似圖書館的概念,平日的生活經驗留存在腦海裡,在有需要時,就能消化運用;也有聽眾想知道老師創作會不會有低潮?老師說會找更多資料完成每週作品,鞭策自己度過低潮;最後的問題,是想知道老師日後會不會出動畫影片,Pony 老師回答,他相信只有先將作品做更好,其他事情日後看緣分再進行。 今天 Pony 老師分享他成為職業漫畫家的甘苦,也讓我們知道創作時紀律的重要性,不因為工作時間彈性就放縱,只有堅持創作理念,作品才能更豐富也更完整;老師也告訴大家練習的重要,並以自己為例,十年前的作品和今天相比,可以明顯看出進步的差異,鼓勵大家只要持續練習就能進步;同時老師為回應現場粉絲的支持,限量贈送有提問的聽眾,由老師親筆簽名的簽名板以及明信片。 2019.10.22更新
謝東霖的漫畫宇宙
2019/09/07
網際網路
CLOSE
大家一定都想不到吧!國家圖書館是漫畫書道道地地的法定送存機關,因此本館自2010年2月成立漫畫屋專室後,陸續辦理多次相關展覽及講座。本次「漫畫.漫話」系列活動講座,為了帶領民眾了解漫畫的發展演變與行銷趨勢,引領大家以嶄新視角重新詮釋及解讀創作者暗藏的巧思與涵義,特地邀請3位知名網路漫畫家:謝東霖老師、Pony老師以及微疼老師。 第一場邀請謝東霖老師,2019年在夏末的9月7日(六)下午2點,於本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2樓演講,講題為「謝東霖的漫畫宇宙」。謝東霖老師是漫畫家、插畫家、小說家,其作品風格融合幽默、諷刺,老師勤於創作,主題廣泛,橫跨漫畫、插畫與小說三個領域,插畫作品2017年於日本獲獎。今天他分享自身創作歷程,以及與其他漫畫家合作經驗。 本館李宜容主任致詞歡迎謝東霖老師,及冒著夏陽酷暑來參加的聽眾,李主任問了在場聽眾是否第一次到本館藝術視聽中心,出乎意料大多數聽眾是第一次來,李主任藉此機會告訴大家,本館不僅是漫畫的法定送存機關,也有漫畫屋豐富的館藏,有待大家利用,而且本館漫畫屋,也是喜歡漫畫人士分享的交流平台,日後本館也會持續辦理相關活動,讓大家更深入認識國圖。 謝東霖老師一開場就調查在場的聽眾,是否第一次見到老師本人,沒想到今天到場的人,有很多是藉由今天的講座,才能見到老師本人。老師高中、大學均就讀與藝術有關科系,不同階段的學習,有不同收穫,但老師說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時,受到很大影響,因為不止表演,包含幕後的燈光、導戲及編劇等,都帶給他後來人生的養分。 謝老師先說明在網路時代,有趣的東西太多了,因此首先要有自我積極行銷的心態,而不是在家坐等伯樂上門。老師在創作歷程中,多以台灣的觀點,幽默轉化時事與社會議題,比如漫畫作品《西遊面紙》,以惡搞方式詮釋《西遊記》,因此書中孫悟空是因為五指山要被都更,只好離開;《公主的詛咒》講公主再也不想被動等待被王子拯救的宿命,也為了不想成為大齡剩女,決定離開高塔去結婚,這也是反映了台灣晚婚的現況。 老師作品的表現方式,不會一成不變,會做不同嘗試,如「藍色三部曲」中《失控的設計師》,是單篇作品,表達設計師工作甘苦的內心感受;《我在詐騙公司上班》則是連貫劇情四格漫畫作品,老師介紹時開玩笑說,這部作品不會有從業人員跳出來說明實際作業細節;而《殺手的戀愛相談》,則講不止一位殺手的故事。 在講到創作心路歷程,及克服創作瓶頸時,老師提醒想以漫畫為業,其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地方,為了作品能定期出刊,平日就要有穩定的品質,也要定期更新作品內容、宣傳也是不可缺,更要注意尊重著作權不要抄襲;為了創作,會沒有連續假期,也會成為神隱少年及少女。 此外想要成為職業漫畫家,編劇或繪畫至少要會一樣,如果想讓作品更精緻、完整,與其他人合作也是很好的方式,很多人以為漫畫家是藝術家,其實與其他職場相同,漫畫家與他人合作,也要注意溝通方式,彼此才能合作愉快。 演講進行到後面,在場聽眾問老師,對讀者的回應要如何處理?老師以自身經驗表示,早期會較堅持創作理念,後來體認到要留給讀者詮釋空間,也讓讀者間可以互動交流;也有聽眾問老師要如何行銷,老師說創作才是基礎,要先做好作品,再去考慮行銷方式,當然老師仍然提供了幾種行銷方式供參考。 也有聽眾問老師,只靠靈感就能創作嗎?老師親切回應,創作者對主題的直覺是否有熱情,才能支持創作者設定的主題並歸類,及將找到的資料,內化延伸成為自己的作品,同時也要注意場景、劇情走向等細節;創作難免會遇到低潮,漫畫家不能只靠靈感創作,遇到時,可以轉化低潮,改創作其他內容。 雖然今天一樣是炎熱的午後,但是謝東霖老師不保留的分享他創作的心路歷程,也讓我們知道在網路創作盛行的今天,作品出刊就可以直接了解讀者的反應,調整創作方向,在未來,東霖老師考慮將他不同作品間的角色,互相串聯發展成更廣大的「東霖漫畫宇宙」,同時東霖老師為回應現場粉絲的支持,限量贈送有回答問題的聽眾,由老師親筆簽名的簽名板。 2019.10.21更新
英語對我的用處
2019/08/25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規劃自8月起5個週日上午與民眾分享英語學習相關議題,增進民眾英語閱讀力及擴展閱讀視野。系列演講第2場於8月25日10時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所周行一專任特聘教授,以「英語對我的用處」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主持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曾麗玲董事長於開場致詞時,歡迎各界嘉賓蒞臨參加本次講座,並表示今(108)年係趙麗蓮教授逝世30周年,為表彰趙麗蓮教授獻身教育的高風亮節,本基金會爰秉持其教育理念持續辦理英語學習系列講座活動。 本場主講者周行一教授有著亮眼之學經歷,周教授分享其學習英文之經驗,首先需要有強烈的動機,例如能從語言學習中得到好處,如此方能有正向回饋且持續激勵學習的動力。周教授亦推薦養成看國外英文新聞的習慣,並表示閱讀原文是英語學習最好的選擇,由於翻譯可能失真的原因,無法以透過閱讀中文瞭解原文內容,所以學習英文可由培養有用且重要之閱讀能力開始。在兒童英語學習教育方面,周教授認為有計畫性投資及營造英語學習環境,能幫助提升學習成效,且應讓兒童學習有用的英文,而非考試用的英文,如此方能具備良好英文能力,讓下一代日後就業具備優秀的國際移動力。在網路時代,知識的交流與獲取經常交談使用的語言就是英文,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才能精準溝通專業內容、瞭解掌握新的議題與趨勢,並獲取良好的創業機會與商機。最後周教授以能懂中文,是我們的福氣;但是,學懂英文,會讓你我的世界更廣大作為結語,講座在聽眾積極主動的提問與絡繹不絕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2019.8.27更新
雙語教育是臺灣學生的福氣?還是夢魘?
2019/08/18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新時代英語學習與應用」系列演講,規劃自8月起5個週日上午與民眾分享英語學習相關議題,增進民眾英語閱讀力及擴展閱讀視野。首場於8月18日10時假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實踐大學應外系暨創意產業博士班陳超明講座教授以「雙語教育是臺灣學生的福氣?還是夢魘?」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陳超明教授開宗明義說到學習英語是全民共識,幾乎是全民運動,小孩從小學習英文也是另一項臺灣共識,不能否定英語被視為一項競爭利器。陳教授提到任何人都可以學好一種語言,小孩基於生存本能,比較容易接受外在語言指令。但是學習語言之關鍵點非年紀,而是學習強度與學習專注度,因此年齡並不會構成學習語言之障礙。而選擇學習的語言,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家長送小孩學英文無非是看上未來國際競爭不可或缺的那一塊「基本能力」。然而,是否將「英語」定為國家的另一個語言,以及是否推動雙語政策,此均引發不少學者對雙語學習的討論及爭辯。陳教授也分享芬蘭、西班牙、歐盟國家的語文政策,從歐洲多語教學研究顯示:小孩子都有學習兩種以上外語的能力,並且在與外國語言的文化對話中,更能深入地反省及吸收本國或是本族群的文化與語言內涵。會中也特別邀請桃園市義興國小馮立縈校長分享桃園市義興國小雙語創新教學,介紹智慧英語校園、跨領域主題式教學活動、結合數位閱讀與科技互動等亮點特色。演講在聽眾熱情的掌聲中結束,英語學習與應用將持續在後續的講座中與聽眾們分享。 2019.10.8更新
學術傳播的未來: 朝向開放的基礎建設(The Futur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Moving Towards an Open Infrastructure)
2019/07/30
網際網路
CLOSE
2019年7月30日(星期二)上午,國家圖書館十分榮幸邀請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圖書館Elaine L.Westbrooks館長蒞臨本館演講及座談,講題為「學術傳播的未來: 朝向開放的基礎建設(The Futur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Moving Towards an Open Infrastructure)」。在面對學術出版品訂閱費用日漸高漲的趨勢下,以及圖書館的年度經費日益縮減的困境中,如何建立一個得以永續發展的學術傳播環境及未來是現今各學術單位皆重視的議題。故本次專題演講有多位來自國內大學圖資系所教授、圖書館館長,以及圖資領域同道皆蒞臨參與,現場座無虛席。 本次專題演講及交流由國圖曾淑賢館長親自主持,演講內容主要關注於各大學圖書館或相關學術單位在面臨學術出版商進行艱難的談判之際,如何制訂妥適的相關發展策略以及調整面對學術資源發展的態度,以能與全校師生分享一個得以永續發展的學術傳播環境。Westbrooks館長首先分享了相關數據以呈現學術傳播被少數大型學術出版商壟斷之現況,以及經費分配比重日漸不均等困境。相關的發展策略原則上應包括以下幾點項目內容:如何將經費重新分配於開放式的基礎建設、建立能夠支持開放式基礎建設的組織結構、有關於數位時代建置和保存研究資源的長期願景等項目。也因此,Westbrooks館長認為,若要創建可永續發展的學術傳播未來,除了要持續與校內教職員及研究者倡導學術資源開放近用的理念及重要性,更應深度了解師生實際所需的學術資源為何,並針對目前使用現況與使用者行為進行探勘及分析,以能掌握核心資源並作為後續購置學術資源的考量依據。此外,對於學術資源的態度,應由重視擁有權轉而以取用權為重。運用以上策略,各大學單位未來將可由出版商手中充新取回學術傳播的掌控權。畢竟,學術應該回歸開放自由,知識的創造與傳播應是無償的。 2019.8.7更新
驚艷印度: 騰飛崛起的不思議國度
2019/07/21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印度台北協會合作舉辦「當代印度系列講座 ContemporaryIndia: Talk Series」講座活動,於108年7月21日週日下午2時,在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辦理首場講座,邀請到曾造訪印度11次的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蒞臨主講「驚艷印度:騰飛崛起的不思議國度」,民眾參加踴躍,現場座無虛席。並於演講開始前,特別安排由德馨和劉麗麗舞蹈團帶來二段寶萊塢舞蹈表演,在充滿印度風情的氛圍裡揭開活動序幕。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國家圖書館每年皆與各國駐台辦事處合作舉辦各類展演活動,希望藉由國圖的場域並結合各項館藏資源,讓民眾能認識體驗各國的文化與風情。國圖與印度有長期而密切的合作,除了曾接待多位印度學者來臺進行研究,也曾合作舉辦過以甘地及佛教為主題的「印度文化精緻展」,以及於臺灣閱讀節活動中共同合作辦理育推廣活動。本次很高興能與印度台北協會合作辦理當代印度系列講座,內容將涵蓋各面向之主題,如印度社會的多樣性、佛教、印度旅遊景點、印度電影、印度舞蹈、印度音樂、印度戲劇以及印度的多元文化等主題。而首場講座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蒞臨演講,將與大家分享其多次到訪印度的經歷,及印度帶給其的各種驚艷。更希藉此系列講座,向臺灣民眾介紹當代印度文化和社會的多樣性及活力。 而史達仁會長則表示,他發現許多台灣民眾對於印度仍然不甚熟悉,大部份民眾也從未造訪過印度。然而印度就像一座館藏多元豐富的大圖書館,等待著民眾探訪。也因此,十分有幸本次能夠有機會與國家圖書館一同合作,希望藉由當代印度系列講座,帶領民眾一同深刻了解與認識各面向的當代印度。而本次也很榮幸能邀請到曾多次到訪印度且十分接印度地氣的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透過其深度走訪印度各地的軌跡,讓民眾更認識當代的印度。 黃志芳董事長在演講一開始,則先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於印度各種層次與面向的認知,包含靈魂深處的印度、刻板印象的印度、當代的印度,以及未來的印度,以給予民眾對於印度之初步的概括性認識。黃董事長認為,印度除了是一個豐富的國度、民族的大熔爐,也是宗教的博物館,更是地理的萬花筒。在其造訪多次印度各地的親身經歷,除了深刻體驗當地的人文風情,發現到了印度文化與臺灣文化有許多共通點,更感受到了印度的善良與熱情;此外,黃董事長也分享了相關重要數據統計,展現了當代印度在經濟、科技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崛起與能量。黃董事長最後以「Incredible India Amazing Taiwan, Best Partners in the 21st Century」作為結語,希望在印度的這場騰飛崛起的盛宴中,臺灣不會缺席!演講結束後,與會民眾紛紛把握這難能可貴的機會與黃董事長請益及交流,黃董事長亦針對現場提問,一一給予真誠且適切的回應,獲得在場聽眾的正面反饋。 2019.7.25更新
當幽默成為武器: 法國諷刺畫的故事
2019/06/22
網際網路
CLOSE
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楊尹瑄助理教授就「當幽默成為武器—法國諷刺畫的故事」為題進行專題講座。 諷刺畫作為大眾圖像中一個獨特的類型,已成為法國近現代以來重要的視覺文化與圖像傳統之一。尤其2015年初在巴黎發生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 恐襲事件,更激起國際間對法國諷刺畫傳統的根源與其發展歷史的興趣,諷刺畫的創作也普遍被視為言論自由精神之象徵。這些幽默卻犀利的諷刺漫畫除了反映出當時針對各種社會議題的觀點外,也以其特殊的圖像評論方式,在公眾媒體和輿論界中發揮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積極參與了法國歷史與社會各個階段的演變與發展。 楊教授表示,從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失勢,政治題材的諷刺畫在這段期間扮演了十分活躍的角色,共和派與保皇派各自推出誇張又辛辣的漫畫,傳達鮮明的政治立場。不過對諷刺畫來說,真正關鍵性的發展要等到1830年代,也就是法國的七月王朝時期(1830-1848),由於版畫印刷技術有突破性的進展與應用,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幾份諷刺畫報於焉誕生。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一個人物是菲力彭(Charles Philipon),他所創辦的《諷刺畫報》(La Caricature)以及《喧鬧報》(Le Charivari)成為其後所有諷刺畫報仿效的原型。菲力彭抱持堅定的共和自由派立場,號召了一批才華洋溢的年輕漫畫家,猛烈批判當時路易腓力國王的保守派政府,成功奠定了諷刺畫作為為人民發聲、爭取言論自由的鬥士角色。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將國王醜化成滑稽的西洋梨形象,轟動了法國傳媒出版界與大眾輿論,卻也遭到言論審查禁令的迫害。 法國諷刺畫在十九世紀中葉及後半達到巔峰,直到二十世紀,諷刺畫仍然是法國傳媒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以幽默為武器,運用圖像針砭時事、監督政治人物、批判社會或宣達政治觀點,比起文字更能快速傳播、普遍流傳於各種不同的階層之中。而歷任政權對於這種批判力量所採取的態度與法規,也成為觀察其言論自由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 楊尹瑄教授,以十九世紀諷刺畫獲巴黎南特大學藝術史博士,學術研究領域包括法國十九世紀藝評、西方近現代文化史及西洋藝術史。 2019.6.27更新
嗜讀的巴黎人: 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
2019/06/01
網際網路
CLOSE
今日特藏組邀請臺大歷史系秦曼儀副教授進行專題演講,講題是「嗜讀的巴黎人—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特藏組亦於國際會議廳外川堂舉辦「啟蒙大師小展」,展出孟德斯鳩、盧梭、笛卡爾名著古籍5種。多為首版,非常珍貴。 法國人喜歡閱讀,18世紀即是如此。出現在以閱讀為主題的肖像畫中,女性讀者往往是閱讀主體。龐巴杜夫人(Mme.de Pompadour) 閱覽手稿的畫中,狄德羅(Diderot)的《百科全書》和孟德斯鳩的《法意》即為畫的背景。這是啟蒙時期一幅知識閱讀的象徵。 但既有知識普及,相對的也有閱讀風險的管理。保守人士認為,婦女閱讀,有了知識,破壞性別秩序,有損婦德。這種觀念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舊社會普遍認為,女人學會了閱讀就好做辯論,就變得因循懶惰。16世紀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下詔,所有的出版必須獲得關官方的同意證明,而且寫作文稿都要經過審查。法國史上所謂的禁書目錄一直到1960年才遭取消。17世紀教會開辦窮人教育,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使用的課本都是像天主《教義問答》(Catechisme)這樣沒有閱讀風險的書籍。即便是耶穌會設立的學校,積極傳播知識,三年的哲學課程,都是天主教所認可的經院哲學。教育閱讀都是堅守既有的倫理規範和知識範疇,以便於管理,以降低因價值觀的變化而產生宗教信仰,統治及社會風險。 18世紀經濟結構改變以後,布爾喬亞興起,知識已非貴族和教會所能掌控。閱讀人口大量增加,第三階級閱讀人口已經佔了百分之八十,而且閱讀多樣化,閱讀不僅是為了求知,也可為了娛樂。婦女閱讀更是普遍,著名的龐巴杜夫人個人藏書即有3500冊之譜,而且多樣,除了文學,歷史之外,還有法律,科學類的書籍,而宗教類書卻聊聊無幾。18世紀以後,巴黎,尤其是拉丁區到處都是小書店,小書攤,廣大的閱讀群眾佇立其間,不忍離去。笛卡爾和培根,都認為傳統獲得的神學,經院知識,以及學校教育,都與科學背道而馳,所以巴黎在18世紀印刷了大量的科普書籍,講解天文知識,許多人靠著自修而獲得學問。夏特萊伯爵夫人(Mme.Marquise du Chatelet)就自己翻譯了牛頓的著作。洛克與狄德羅更進一步認為,知識的傳授並不在造就精英,而應多培養技術人才,而有後來工藝學校(Ecole polytechnique)的設立。 盧梭則進一步定義閱讀素養,他認為讀者應以閱讀聖經的態度來閱讀他的小說《新愛洛伊絲》(la Nouvelle Heloise),人們並非為了道德教化而讀,而是為了精神需求。閱讀不在多,而應深刻思考並與他人進行交流。盧梭認為是在自己在閱讀中發展出自由與共和精神,以及不卑顏曲膝,不屈不撓的個性。 所以是否正因為如此,很多史學家就認為後來的大革命是與知識的普及和閱讀的推廣有密切的關係?! 2019.6.5更新
近代歐洲插畫裏的中國圖像
2019/05/11
網際網路
CLOSE
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潘鳳娟教授以「近代歐洲插畫裏的中國圖像」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潘教授以歐洲的著作來談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和理解,如1667年基爾歇(Kircher)的《中國圖說》(China Illustrata),基本上是匯整了以往對中國的研究和資料,呈現出不同的面向。有歐洲最早見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此為基礎鋪陳西方與東方宗教交流的可能性。也包含了多幅地圖,詳細交代前往埃及、波斯、印度、中國及日本的路線,並以不同地域陳列不同的動植物,如歐人稱之背負十字架的螃蟹等,以及中國的礦產、中國的醫學、中國的水果荔枝等。這是歐洲人的經驗和想像。 其次就是不曾離開巴黎的耶穌會教士杜赫德(Du Halde)的《中華帝國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1735),歐人對中國的了解進入新的階段。他讓中國人自己來說話,利用大量傳教士帶回來的資料,以及透過中文書的翻譯介紹來了解中國。本書規模龐大,內容大幅增加,尤其對民間生活的不同面向皆有描述。除了中國以外,也談蒙古、滿州、西藏、朝鮮等。讀者廣泛,有教會上層人士,法國王公貴族,貿易商,資產階級等。本書對歐人的對外拓展幫助極大,而且在寫作編輯觀念上逐漸脫離歐人以宗教為中心的立場。 再來就是所謂中國最後的耶蘇會士錢德明(Amiot),他的名著《中國歷史、科學與藝術回憶錄》(Me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des chinois, 1780),記載了與英法等國要員的通訊,對法國王室提供書籍,轉贈工藝品;提供軍事消息;提供中國的奏折、上諭等,也廣泛介紹中國的音樂、舞蹈、歷史、語言、藝術、器物、軍事用品、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孔子聖蹟等,實際上已是一部博物誌,一部百科全書。 潘教授最後提出一哲學性的思考做為結尾:就是歐洲的中國形象是歐洲自身文化的變裂的因素,歐洲的中國形象是中國元素的重構,也是一種異文化的重構,是一種指涉他者也同時指涉自身的呈現。 2019.5.15更新
紅樓人物的鏡像關係
2019/03/30
網際網路
CLOSE
在凜凜春情,在春寒雨初歇的午後,臺北微透著春暖意。國家圖書館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辦的「白先勇談紅樓人物」,第一場「紅樓人物的鏡像關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熱烈地登場了。 首先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執行長介紹講座舉辦的緣由,緊接著由文學大師白先勇老師親自剖析,在真真假假、理性感性、儒道佛思想之間,曹雪芹如何藉由紅樓人物表達他的人生哲思。 白老師提醒我們讀《紅樓夢》時,不僅要咀嚼文本結構,更要細品書中人物角色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並觀照小說人物舉止言談對我們人生的啟發。白老師以賈寶玉與其他人物關係對照為例,仔細剖析寶玉的精神,在書末隨著一僧一道而去,但寶玉的肉體則藉由蔣玉菡與花襲人成婚,對全書做了圓滿的結局,更引用西洋文學名著《咆哮山莊》主人翁關係為對比,以黛玉性格未符合傳統儒家價值體系,終不能與寶玉共結連理,讓人聽來無不動容,《紅樓夢》小說書寫技巧鏡中有像,像中有鏡,虛實相映,令人贊嘆。 2019.4.24更新
目前在
1/8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