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活動論講
>>
學術論壇
共
31
筆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開幕式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典藏之敦煌文獻共百餘卷,為臺灣公藏之最,為了深化這批館藏的研究量能,本館特邀國際知名敦煌學者方廣錩教授重新整理,撰寫敘錄,並於今年1月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卷子》,期盼這一套六冊煌煌巨著的編輯出版,能為國際敦煌研究挹注新能量。 欣逢世紀瑰寶,風華再現,國圖特於4月29日(五)下午2至5時,於本館3F國際會議廳舉辦國際敦煌學論壇,會中邀請5位海內外知名敦煌研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其研究成果,為大家揭開這批世紀瑰寶的神秘面紗。 本次論壇被喻為是「黃金陣容,夢幻組合」!國圖曾淑賢館長表示,很開心可以跨越疫情藩籬,以虛實整合的方式辦理國際論壇,曾館長並藉論壇名稱「願願相續」,祈願經典的傳承如佛法的願力綿久流傳、永續不斷。 2022.5.20更新
寫本形態探略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專題演講1: 論壇首先邀請上海師大方廣錩教授以〈寫本形態探略〉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方教授總結多年檢視敦煌原件之心得,就敦煌寫本之各種界欄格式與摺疊方式、畫線工具等進行梳理與分析。 2022.5.20更新
吐蕃時期敦煌藏文音寫的人名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第一場次 主持人:王三慶教授 專題演講3 京都大學高田時雄教授以〈吐蕃時期敦煌藏文音寫的人名〉為題,通過對比敦煌藏文文獻中,用藏文書寫的人名以及漢文文書中的漢字人名,顯示吐蕃時期敦煌藏文音寫人名的音系,並非敦煌的地方方言,而是接近長安的標準音,可知在吐蕃時期,長安標準音仍在流行。 2022.5.20更新
從「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說起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第二場次 主持人:鄭阿財教授 專題演講4 成功大學王三慶教授發表的論文題目為〈從「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說起〉,藉由國圖館藏〈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一卷的整理與回顧,說明文獻的公布對學術研究上的貢獻,並對本卷所載結壇、散食、迴向及發願等幾個段落,探討其在法會儀式中的意義,及反應其對中國寺學、民俗發展、寺廟經濟活動的影響。 2022.5.20更新
敦煌寫本上學士郎所書的個人備註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第二場次 主持人:鄭阿財教授 專題演講5 劍橋大學高奕睿教授則以〈敦煌寫本上學士郎所書的個人備註〉為題,分析敦煌文獻中題記署名為「學士郎」的一批特殊寫本。這批寫本背後有俗稱為「雜寫」的文字,高教授研究發現這些文字的抄寫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顯示卷子在一段時間內被一直連續使用,而使用者並不僅限於抄寫正面文本的學士郎一人。 2022.5.20更新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綜合座談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綜合座談/閉幕式 鄭阿財主持 論壇盛會,為敦煌研究挹注新能量,讓經典傳承,綿久流傳。 2022.5.20更新
敦煌寫本原生態在高僧因緣記研究的運用
2022/04/29
網際網路
CLOSE
願願相續─國家圖書館2022敦煌學論壇 第一場次 主持人:王三慶教授 專題演講2 南華大學鄭阿財教授則以〈敦煌寫本原生態在高僧因緣記研究的運用〉為題,就敦煌寫本所抄《佛圖澄和尚因緣記》等六種因緣記,展開僧傳文學發展的考察,並結合敦煌石窟之變相等以圖文互證,釐清高僧因緣記在法會、儀式與石窟寺院等活動空間所呈顯的文本性質與宗教功能。 2022.5.20更新
書的歷史如何能提高對文本的理解:現代歐洲早期的一些例子
2020/01/14
網際網路
CLOSE
人們珍視與保存書本的原因有兩點:書本所負載的文字,以及書本外在的美(如裝幀、插圖、書法、紙張等等)。過去四十年來書籍史研究強調書本的另一種價值,即從書本探究其製造當時之歷史脈絡與歷史情境。在這樣的取向之下,書本既被當作文字、也被當作物品來研究;過去的社會關係、經濟狀況、思想及文化的意念與實踐,這些都保存在留下來的書籍當中,待史家闡明。 布萊爾(Blair)教授在演講中分享了文物研究與書本傳遞知識的歷史,透過書寫、傳播,構成所謂的文化,如「誰寫了這些文本」「書本編輯面向的對象是誰」,是研究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這些都是研究的心路歷程。她談到印刷術所發揮的影響力,所謂歐洲現代早期的印刷,再談文藝復興以降、從學者與書本傳遞知識的歷程起始。接著來到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所帶來的改革;狄卡爾等人啟蒙的科學概念,知識的傳遞質量都大幅提升。 布萊爾教授也談德文聖經在印刷史及文化史、翻譯傳遞上所代表的意義。而西方善本所顯示的,是透過精美印刷、人工修改與手稿彩繪裝飾結合而成的藝術品。布萊爾教授也介紹了西方善本中的插畫與精美的繪像,書籍裝飾的技法,在商業興盛的歐洲帶起的影響。她也談到西洋善本上的現象,也就是透過大量記載了印刷者、編輯者、刻工與勘誤表,為書籍增添許多附加價值。 布萊爾談到法蘭西斯培根,這位著名的思想家、研究者、商人,因醜聞下台的政治人物,在他著作中,天地留白是一大特徵。培根透過新的發現、新的事物,使我們累積更多的知識,透過銅板畫,我們可見著作者想傳遞的思想,也就是「航向知識之海」的波爛壯闊。 莎翁的對開本,有別於培根所著的拉丁語書籍,成為罕見的一部劇作印刷本全集。從書中的插頁,更可見當代的都市剪影,以及當代人士對演員與劇團的排斥,為此,在莎翁謝世後,他的友人為了扭轉這樣的成見,加倍用心印刷這部對開本。布萊爾教授分析第二對開本、第一對開本,其間的異同,以及所有的修補黏貼痕跡。 版畫製作的年代與書本出版的時間其間存在著差異,也是修補乃至加工的痕跡,其間也許存在著對提升商業價值的目的。莎翁的名聲隨著流通的書籍而提升,而流通則市場或是圖書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布萊爾為哈佛大學校級講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1992年任教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歷史系,自1996 年起在哈佛大學歷史系任教。2001 年升任教授,2005 年成為Henry Charles Lea Professor of History講座教授,自2016 年開始,榮任哈佛大學Carl H。 Pforzheimer UniversityProfessor 校級講座教授。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早期歐洲的思想文化史、書籍與閱讀史,以及宗教與科學的互動關係。重要專著有The Theater of Nature: Jean Bodin and Renaissance Science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Too Much To Know: Manag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before the ModernAg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 2010). 2021.2.19更新
數位人文的發展與應用國際研習班
2019/10/28
網際網路
CLOSE
國家圖書館於本(108)年10月28日上午舉辦「數位人文的發展與應用:」開幕式,為10月28日至11月1日為期五天的研習會揭開序幕。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於開幕致詞時表示,自98年起,為增進與全球東亞圖書館及漢學研究機構之交流,每兩年舉辦「國際圖書館專業館員研習班」,近幾年來同時開放國內圖書館同道參與,本年度以「數位人文的發展與應用」為主軸,兼顧理論與實務,探討數位人文理論及各國發展現況、跨領域的數位人文研究、數位人文與圖書館創新服務、人文領域之相關數位工具應用、數位人文研究計畫及系統平台介紹等主題,同時安排參訪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數位研究中心以及國立臺灣圖書館等館所。期盼藉由這次研習班的舉辦,讓國內資訊、人文學界及圖書館等領域,與世界各國之間彼此瞭解數位人文領域的發展,並尋求建構不同國家或區域間之合作平臺的可行性。 本次研習班邀請12位數位人文領域的國內外重量級專家學者授課,國外講座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捷克科學院;國內講座則來自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法鼓文理學院。研習班讓來自多國的講座與學員齊聚一堂,提供一學術及實務面之交流平臺,為未來深度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再創數位人文應用的新里程碑。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顏寶月副司長開幕致詞時談及,舉辦各類國際交流的學術與文化會議,一直為教育部積極支持及推動的施政方針,深信藉由面對面的意見交流與討論,可為各個國家、機構、研究人員、以及實務工作者間,搭建起最直接的知識、經驗與文化交流橋梁,讓知識與經驗交流的火花迸現。數位人文研究的基礎來自於大量的數位資料,臺灣政府於過去近二十年來,亦陸續推動幾項大型的國家型計畫,例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國家文化資料庫等,並補助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各種公、私立文化機構,進行典藏的數位化以及相關資料庫系統的建置,而累積了龐大的數位化成果。此次的盛會,樂見不同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數位人文發展歷程、經營實例、工具與平台應用以及學術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等。 此次研習班計有50多位與會國際學員,來自香港、菲律賓、越南、泰國、日本、新加坡、丹麥、荷蘭、德國、法國、美國等11國之熱情參與;其中更有多位來自國家圖書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以及簽署合作協議的機構,包含荷蘭萊頓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北歐亞洲研究中心、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以及香港大學等。 國家圖書館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圖書館專業館員研習班」,不僅有助於深化台灣與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同時展現台灣圖資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新趨勢。 20191028-0數位人文的發展與應用-開幕式 20191028-1從數位典藏數位人文到個人化平台的歷程-項潔 20191028-2西雅圖觀點-Brian Reed 20191028-3DocuSky-胡其瑞 20191029-1數位人文資訊平台之建置-原正一郎 20191029-2社會網路分析應用於數位人文-唐牧群 20191029-3數位基礎建設書目資料以及中國印刷史-Paul Vierthaler 20191029-4玩庫博-闕河嘉 20191030-1臺灣人物誌本體資料庫與菁英份子研究-路丹妮 20191030-2臺灣佛學研究領域的數位人文發展-洪振洲 20191030-3臺灣的數位人文建設與發展方向-張哲嘉 20191031-1如何在學術圖書館發展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支援數位人文研究-陳志銘 20191031-2學術圖書館數位化學術研究服務發展與趨勢-柯皓仁 2019.12.11更新
知識營養.文化力量──蔣渭水先生臨?講義95周年紀念論壇
2016/11/3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今天適逢蔣渭水先生(1891-1931)發表〈臨牀講義〉臺灣診斷書95周年,國家圖書館特聯合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知識營養 文化力量——蔣渭水先生臨牀講義95週年紀念論壇」,於國圖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 論壇開幕式由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主持,總統蔡英文特頒書面賀詞,教育部主任秘書陳雪玉應邀致詞。蔡總統在書面賀詞中表彰國家圖書館舉辦紀念論壇的意義,不僅在傳承蔣渭水精神,且能提振臺灣新世代知識力量,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同時也指出,臺灣社會今日享受蓬勃發展的自由民主與多元豐沛的文化社經之際,除了感念蔣先生及其他民主先賢為臺灣犧牲奉獻的成果,也將追隨其堅持理想與推動改革的精神,相信人民,相信臺灣,為國家永續發展奠定根基。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致詞時表示,今日回顧渭水先生的知識處方,圖書館擔負著社會通俗教育與開啟民智的重責大任,因此,在〈臨牀講義〉發行95週年的今天,國家圖書館特地以「知識營養 文化力量」為主題規劃了本論壇,從蔣渭水先生的理念為出發點,深入淺出地探討臺灣教育、文化、知識普及與終身學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教育部陳雪玉主秘指出,國家圖書館舉辦本次論壇,不僅結合當代傳承、社會責任與任務,亦彰顯國圖在擘畫社會教育的位置,深值肯定。她也感謝黃煌雄先生對守護蔣渭水先生以及協助台灣史料建制的貢獻。 本次論壇邀請黃煌雄先生與陳芳明教授做專題演講。撰著全世界第一本《蔣渭水傳》的前監察委員亦為臺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與董事長的黃煌雄,以「從『發現蔣渭水』到『守護蔣渭水』」為題做專題演講,做為守護蔣渭水四十年的告別演說。在介紹蔣渭水先生的民主志業與其歷史遺產之後,黃董事長娓娓道來其自1976年出版《臺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2006年再版更名為《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以來,研究蔣渭水的過程與四十年來為讓臺灣人重新認識蔣渭水所做的努力。 著名臺灣文學作家、政大臺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的專題演講題目是「蔣渭水與臺灣的知識現代化」。他從蔣渭水當時所提出的政治聯合陣線概念,來分析蔣渭水在臺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性和對今日臺灣的警醒。並指出,蔣渭水先生所發起的文化運動,以知識啟蒙與建構臺灣主體意識為目標,在臺灣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接下來的論壇則分別從蔣渭水對臺灣教育文化的貢獻、臺灣終身教育發展、報刊出版、圖書館服務推廣與知識經濟等五個不同的子題,將蔣渭水的〈臨牀講義〉和臺灣現階段知識建構與教育文化各議題相結合,展開對談與討論。各場主講人為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許雪姬、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前教育部政務次長現任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李建興、朝陽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黃富順、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著名媒體人林聖芬、前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宋建成、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鄭來長、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前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楊美華、以及師範大學圖書資訊所所長陳昭珍。 在論壇閉幕式中,國圖曾館長、中華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莊芳榮理事長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蔣朝根執行長分別致詞,感謝今天與會貴賓的蒞臨以及各位主講人精闢的報告。致詞中也提到,今日論壇充分凸顯圖書館知識跨域整合的功能,期望未來政府與社會能更重視圖書館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重要性。 現場聽眾在聆聽精彩演講之外,也踴躍與主講人進行問答與討論。經過一天的論壇,大家都充分補足知識營養,累積文化力量。與會來賓獲贈國圖特別製作的「延年益壽袋」、蔣渭水紀念幣以及黃煌雄先生的《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與蕭欣慈著《曷不決心大勇為: 蔣渭水文論研究》。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主講人:黃煌雄∕財團法人臺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講 題:從「發現蔣渭水」到「守護蔣渭水」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主講人: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講 題:蔣渭水與臺灣的知識現代化 第一場 蔣渭水對臺灣教育文化的貢獻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主講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 題:蔣渭水的同志對「補習教育最大量」的實踐 主講人: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講 題:蔣渭水的「臺灣文化」概念 第二場 臺灣終身教育之發展與演進 主持人:黃月麗∕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 主講人:李建興∕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 講 題:高齡化與終身教育發展──從終身教育的先知先行者蔣渭水談起 主講人:黃富順∕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講座教授 講 題:臺灣終身教育的發展──從蔣渭水時代的補習教育到終身學習 第三場 報刊出版與圖書館報刊閱覽服務 主持人: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講人:林聖芬∕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 講 題:想像蔣渭水在二十一世紀的行止 主講人:宋建成∕國家圖書館退休副館長 講 題:蔣渭水與臺灣文化啓蒙運動──兼論圖書館如何提供當時報紙之利用 第四場 圖書館知識服務與閱讀推廣 主持人:柯皓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主講人:鄭來長∕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 講 題:蔣渭水〈臨牀講義〉近百年後的臺灣圖書館事業 主講人: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講 題:嬰幼兒閱讀運動與圖書館 第五場 知識經濟與資訊素養 主持人:薛理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 主講人:楊美華∕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講 題:從知識營養到資訊素養 主講人:陳昭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講 題:從知識營養到知識經濟
「2016向林文月致敬」研談會.徘徊文字間──聽他們談林文月
2016/1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臺北11月的冬陽,暖而不烈,彷彿春天已提前來臨,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的「向林文月致敬」系列活動「徘徊文字間──聽他們談林文月」研談會,於105年11月19日(週六)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 國際會議廳舞台布置成書店的樣貌,令人耳目一新。研談會開場,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和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執行長以在書店巧遇對談的方式,別開生面地帶出她們印象中的林文月老師,包括其著名的散文集《飲膳札記》、《讀中文系的人》之精彩內容,當年美麗溫婉的林文月老師在臺灣大學就讀和任教時吸引眾多同學而有「望月派」之稱,以及她左手拿鍋鏟善烹調,右手執論文、散文、翻譯和畫筆四枝筆的多元非凡藝文成就。 接著進行大師演講,並由協辦單位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隆獻教授引言,他說林文月教授在臺大中文系執教35年,著有學術專書十幾種,和論文近百篇,專精於六朝文學。曾獲國家文藝獎、日本研究功勞賞,以及臺大傑出校友等榮譽。曾為林文月教授學生的李主任盛讚林老師為臺大最美好的人文風景。 林文月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徘徊文字間」,她以優雅從容的語調,娓娓細數多年來從事各種文類創作的因緣和想法。由於任職學術機構,所以她的著作以學術論文最多,她具日文底子,也諳英文,所以常能以較高較廣的視野詮解中國古典文學,並希望「讀中文系的人」多寫些對國家民族有所助益的作品。開始散文創作係緣於36歲時有機會赴日本京都公費研究一年,受林海音先生邀稿,每月將旅日見聞刊載於《純文學》雜誌,其後集結為《京都一年》,自此常將生活感想隨筆為文。林教授也特別以《人物速寫》、《飲膳札記》和《擬古》三書為例,說明其運用的手法,為文的用意,以及創作的動機。我們閱讀林文月老師的作品,常會被她文字淡、情感濃的筆觸所感動,而今親灸大師,全場聽眾更能體會到她自然淡雅的良師、慈母人格風範。 研談會之後安排三場演講,分別從「古典文學研究」、「翻譯」和「散文寫作」三個面向呈現林文月老師的成就與貢獻。第一場由成功大學中文系陳昌明教授主講「『應物不拘』的境界─林文月先生古典文學研究」,他以「捨己從人」、嚴謹的考證和關鍵的「提問」,以及「應物融通」的新視野,概括林老師的古典文學學術研究與教學。 第二場由臺灣大學日文系朱秋而教授主講「生花妙筆游於藝:謹談林文月先生日本文學翻譯的特色與貢獻」,她認為林老師譯注《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和《伊勢物語》的主要特色為:用心周到的導讀與介紹,別出心裁的和歌漢譯,中日典故的譯解與思辨,精確掌握原作精神與文字風格,視覺美感的重視與呈現。 第三場由臺灣大學中文系何寄澎教授主講「異樣的『人物書寫』─談林文月的《人物速寫》」,他指出人物書寫為林文月老師散文創作最重要的面向,而以其作品《人物速寫》為例,分析其特質為1.是速寫,亦非速寫,2.是散文,亦非散文,3.是寫人,亦是寫己,4.是記敘,亦是抒懷,5.雖記人,實為論文談藝。 最後安排一場綜合座談,由臺灣大學中文系柯慶明教授主持,邀請李京珮助理教授、楊富閔先生、鄭穎副教授等較年輕世代學者與談。他們各自分享研究或閱讀林文月老師作品的個人經驗,柯慶明教授並表示林老師是他60年來崇敬的對象,也是他之所以選擇就讀中文系的三大原因之一。 研談會吸引了眾多的聽眾,坐滿本館國際會議廳。最後在柯慶明老師、林文月老師互道「有你真好」和「有你們真好」中,畫下圓滿而溫馨的句點。
「亞洲學校圖書館發展」國際研討會
2015/10/1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亞洲學校圖書館發展」國際研討會之目的,主要在探討亞洲國家學校圖書館發展現況與問題,促進彼此間的了解與交流,並激盪未來可能之合作。探討之內容主要包括學校圖書館組織人員、圖書館服務、閱讀推廣、閱讀教學、圖書資訊利用教育、資訊素養與協同教學等。 研討會邀請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包含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荷蘭及美國之知名學者;研討會語言主要為英文,中文次之,提供現場翻譯服務。 【會議主題】 ※亞洲學校圖書館發展現況 ※21世紀學校圖書館員/圖書教師的角色與知能 ※閱讀教育與學校圖書館 ※圖書教師與協同教學
擊古鑠今-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傳承與知識發現論壇
2015/05/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與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擊古鑠今-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傳承與知識發現論壇」,本館曾淑賢館長於論壇開幕致詞時表示,在數位典藏與利用方面,國家圖書館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今網路科技進步,數位資訊應用發達的時代,國圖除了透過傳統的古籍、圖書、報刊之外,在數位閱讀科技的潮流下,更積極將數位資源普及與廣泛運用,努力將其便利性帶給讀者,也需和產業界合作,將更多電子資源的應用方式加以推廣。聯合線上李彥甫總經理指出,在數位時代中,電子媒體是社會中正向變化的重要工具,媒體業需要進行的是將類比時代的影像與新聞數位化,產生更多未來應用上的可能性。 本次論壇所邀集之海峽兩岸的學界及業界學者專家,包括中國陝西師範大學袁林教授、國家圖書館張圍東博士、北京雅昌藝術圖書有限公司數位出版中心產品副總監靳菊紅、金革唱片林柏杰總監、國立臺灣圖書館蔡蕙頻編輯、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廖振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編輯兼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張璐,以及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讀書吧經理陳芝宇等。 論壇之四大議題包括:古籍文獻、古典音樂藝術、近代報刊與現代書刊等層面,分別就漢字古籍的現代運用與古籍數位化的近況、數位時代的藝術教育與古典音樂應用、近代報刊紀錄下的臺灣文化、大數據潮流中的數位閱讀等四方向,論壇中兩岸產、學領域專業人士與學者專家與各界同道進行熱烈的討論與意見交流。
2015臺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全民閱讀品味與臺灣出版趨勢
2015/02/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由國家圖書館規劃的「2015臺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於2月13日上午9:00假臺北世貿展覽中心一館2樓第5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以「全民閱讀品味與臺灣出版趨勢」為議題。論壇共分兩場次,第一場以「全民閱讀品味觀察」為討論議題,邀請圖書館員、媒體人、書市業者分別從服務端、閱聽端、通路端分析其觀察到的全民閱讀現象。國家圖書館圖書館事業發展組高鵬主任首先以「全國公共圖書館借閱趨勢觀察」為題,說明201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共吸引8,200萬人次進館,借出6,358萬冊書,無論在入館人數或借閱人次上皆較去年大幅提昇,顯示公共政策的推動促進圖書館的設立與空間改善,增加民眾走進圖書館的意願。而在借閱率上,全國公圖借閱排行前20名中最受歡迎的仍是小說,其中又以奇幻、武俠、推理各擅其場,另外社會議題(食安)及旅遊休閒風氣的興盛,大幅提高了食譜類及遊旅類書籍的借閱率。 遠見雜誌資深撰述王美珍小姐則以「滑世代,你還讀書嗎」為題,分享2014遠見雜誌閱讀大調查的結果。該調查發現台灣人的閱讀有日趨務實的取向,佔消費主力的青壯年人買書以增加知識、增加聊天話題等促進人際溝通為積極目的,而12年國教對作文一項的重視,也促使家長為小孩購書的意願與預算增加。她引用狄更斯《雙城記》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提醒出版業者應順應時代,思考如何將文本知識藉由媒體吸引民眾目光。博客來文化事業部張靜如部長則從通路的角度,觀察到2014年暢銷作家多由網路發跡崛起,其中又以大量的輕小說作品銷售最為亮眼,而影視產業撐起小說等文學作品市場,其中韓流持續發威連帶影響韓文學習書籍、旅遊書籍的熱賣,這都是2014值得注意的現象。 第二場以「臺灣出版趨勢探討」為子題,由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主持。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分析當讀者不愛看書之後,出版營運思考方向該如何翻轉。他分析2014出版量開始下滑,讀者翻書的手滑向手機,原本陳列書籍的空間賣起醬油與咖啡,年收入可達千萬版稅的巨大作者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當書店退書量大於進書量而總出版品項開始下降時,出版者必需重新定義閱讀,跟上讀者腳步,努力活化出版活動與出版產業,出版能讓讀者想閱讀的書。佛光大學陳信元教授則從出版生態及書店經營等角度分析閱讀潮流走向,研析未來出版趨勢應走向精緻化、經典化,出版業必須有創新行動力,帶領民眾走向深度閱讀,才能打造輝煌的出版盛世。 會後的綜合座談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與會者分別就漫畫產業平臺的建立、輕小說是否適合學校圖書館購藏,以及雜誌借閱及購買統計等議題進行熱烈討論。放眼過去,展望未來,期待在眾多圖書從業人員的努力下,翻轉出臺灣閱讀新思維,共創美好閱讀新盛世。
「從書目框架計畫(BIBFRAME)的發展看書目控制的前景」及「虛擬國際權威檔(VIAF)的發展和願景」
2014/08/1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為使圖書館界同道瞭解國際編目發展趨勢,邀請在美國圖書館界從事編目作業之徐蕙芬小姐及戴怡正小姐,於8月14日(四)上午9:30至12:30假國家圖書館1樓簡報室進行專題講座,講題為「從書目框架計畫(BIBFRAME)的發展看書目控制的前景」及「虛擬國際權威檔(VIAF)的發展和願景」。
人文學、數位資源與數位工具的跨界整合:來自中國史研究和教學的兩個範例
2014/03/1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國家圖書館3月11日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Bol) 講座教授、陳詩沛博士(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及于文小姐(哈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蒞臨本館發表演說,講題為「人文學、數位資源與數位工具的跨界整合:來自中國史研究和教學的兩個範例-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和哈佛中國課(ChinaX) 」。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簡稱 CBDB)目前本資料庫的開發工作係由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三方合作進行。目前資料庫中約有33萬筆人物資料,自唐朝到民初,明代尤其多。可從資料庫看當時人口的分布,大部分在華北、西部、福建、江蘇、江西等地;而從傳記資料亦可看出親戚關係、社會關係、儒學方法等。資料庫由文本蒐集資料,並利用正則表達式分析文本。資料庫主要的任務是蒐集訊息,而非考證。本資料庫除可作為人物傳記的一種參考資料外,亦可對中國歷史進行統計、社會網絡以及空間層面的分析之用。 哈佛中國課(ChinaX) 為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創建的edX線上課程平台上Harvardx的一門課程,免費開放大眾線上學習。 Harvardx目前有24個課程,約有來自193個國家100萬個學生,其中ChinaX約有43,000人修此課程。ChinaX由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Peter K. Bol)和柯比教授 (William C. Kirby)共同開課講授課程內容,哈佛中國課(ChinaX)主要介紹中國的歷史、地理、哲學、文學、政治、經濟、藝術和生態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此課程利用新科技、數位工具跨界整合人文學、數位資源提供大眾不受限時間、空間及地點線上學習環境。透過此課程可看到哈佛珍藏有關中國之中外古今資料,探討瞭解中國的生活方式、文化、歷史和現在。 包教授指出CBDB和 ChinaX 這兩個資料庫有如下共同特色: 1、資料內容皆是有關中國的 2、兩者皆是國際性的合作計畫 3、跨學科:結合文學、藝術、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及資訊科學等學科領域學者合作 4、教授與學生合作 5、免費公開給學界查詢利用 透過包弼德教授、陳詩沛博士及于文小姐對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哈佛中國課(ChinaX)演講內容,讓參與人員對 CBDB 、ChinaX有更深一層認識。此次演講內容豐富、精彩,獲得與會各界人士熱烈回響。
第二十二屆台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從舊到新:「書」的知識與價值
2014/02/0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開幕致詞/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 從舊到新-書之美/盧錦堂教授主持 (1)引言:從兩枚古書上的藏印說起/盧錦堂教授 (2)數位與電子「書」之美/祝本堯先生(城邦出版集團數位出版部資深經理) 書的知識-舊籍與二手書/應鳳凰教授主持 (1)「古籍」的蒐藏與臺灣古書市/袁芳榮先生(藏書人) (2)淘寶之樂:「舊書與二手書」/吳興文先生(出版策劃人) 面對全球書寫數位化的挑戰以及新電子閱讀工具興起,書正進行技術革命,書的永恆性受到質疑。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有感於圖書館員對書籍版本、目錄學、印刷史、裝幀的認識日益陌生,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較少的途徑可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國家圖書館特別規劃以「從舊到新:『書』的知識與價值」,作為第廿二屆臺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的主軸。於2014年2月7日上午9:00,假臺北世貿展覽中心1館2樓第5會議室舉行,參加者以公共圖書館館員最多,並有遠從海峽兩岸等國際友人、出版界人士以及多位民間藏書家等220多位熱烈參與。 這場「書」的知識與價值宴饗,分成「從舊到新:書之美」與「書的知識:舊籍與二手書」二個子議題。第一個議題由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盧錦堂教授主持,分別邀請中國大陸當代藏書家韋力主講古籍之美與值得典藏的「書」、作家李志銘以「書封」為基底,暢談臺灣書籍的裝幀美學,以及數位出版部資深經理人祝本堯針對數位與電子書之「美」和與會民眾共同分享電子書完美製作的故事。 「書的知識:舊籍與二手書」,由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應鳳凰教授主持,邀請臺灣著名藏書人袁芳榮從古籍在臺灣的定義談起、作家辜振豐介紹臺灣有名的舊香居、胡思、永樂座和青康藏等幾家知名舊書店;出版策劃人吳興文,就個人經驗從舊書與二手書當中,漫談舊書收藏的經過,如膾炙人口四、五年級生必讀的瓊瑤小說《窗外》、禹其民《籃球情人夢》之初版本,名模林志玲《爸爸的照相機》全家簽名本等,在二手書店如何淘寶的精采故事,勾勒在網絡時代的浪潮裡,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這些正符合本屆臺北國際書展以「美好生活」為主題,具體展現收書、藏書和閱讀所創造的美麗生活風景。 國家盡全力保存國家寶藏,責無旁貸。書顯示書價及文化價值的高貴。曾有古人以妾換取經典,顯示古代愛書人愛書猶勝美人。愛書人嗜書愛書保持著書香門弟的雅風,其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可貴的文化傳統。這些書籍的作者或名赫一時,擁有不凡的人生經歷,但隨著時代洪流滾滾而去,今多已湮沒不聞,為後人所淡忘甚或不識,但藉由蒐集這些珍貴書籍,緣書及人,將前人的豐華重現於現代人眼前,書籍的療癒勝於坊間的精神科診所,心情鬱悶時和文友談書,就能轉化心情,重啟能量。期待圖書館從業人員藉由本次論壇多認識書之美,充實「書」的相關知識。
Linked Open Data技術入門
2013/03/25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linked open data是將結構化資料發布於於網路上,並加以串連,是一種將語意網實現的具體方案。將linked open data應用於圖書館的資訊上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因此國家圖書館也邀請柯皓仁老師來指導我們基礎概念以及如何應用。
Linked Open Data導論
2013/03/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linked open data是將結構化資料發布於於網路上,並加以串連,是一種將語意網實現的具體方案。將linked open data應用於圖書館的資訊上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因此國家圖書館也邀請柯皓仁老師來指導我們基礎概念以及如何應用。
2013台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出版社‧相對論─圖書採購與公共出借權探討
2013/02/01
網際網路非營利性公開...
CLOSE
出版社是知識資訊的產出者,它協助作者將理念與思想實體化,並提供銷售平臺展示於讀者面前。圖書館是知識資訊的傳播者,它提供了讀者接觸各種出版品的場域,有助於出版品的被發現及銷售,並回饋讀者閱讀意見,拉近讀者和作者、出版者間的距離。因此長期以來,圖書館和出版社在知識供應鏈上實為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 「政府採購法」自1999年實施以來,一直是政府機關辦理各項採購所遵行的法律,其所適用的單位亦包括公立或國立各級圖書館,各單位凡採購圖書資料皆須依據該法辦理。「政府採購法」立法宗旨著重公平、公開、透明、競爭原則,其施行迄今已歷14年,對於圖書產業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圖書館與出版界對該法的實行又有何看法?再者,「共同供應契約」於2004年施行,其主要精神在於透過集中採購以節省人力,並藉由大量採購提升經濟效益,維護公平利益與公平合理;但是否所有的出版品都適用於共同供應契約?圖書館選書考量與立約商成本考量間又有何微妙的關係?另近年來「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PLR)之議題興起,歐洲實施PLR相關制度的國家已達30國,這些國家藉由PLR的運作除了保障出版品作者外,連帶地使編輯、譯者、繪者及出版商等在不同程度上獲得酬金;然而,PLR制度在臺灣可行嗎?圖書館日益增加的電子資源是否也適用PLR制度? 國家圖書館有鑑於出版市場的商業模式日益多元化發展,各種圖書資料採購亦漸趨複雜,特於2013年2月1日上午9:00,假臺北世貿展覽中心1館2樓第5會議室,舉辦「2013台北國際書展圖書館論壇」。此次論壇特別邀請出版界、圖書館界及政府相關部門針對數位出版品授權與訂價、圖書採購機制,以及公共出借權在臺灣的可行性進行經驗分享與理論探討,期能藉由與會者的分享與交流,構築出版社、圖書館雙贏的「喜閱」採購機制與模式。 第一場:數位出版品授權與訂價 主持人:柯皓仁所長/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主講人:王榮文董事長/遠流出版公司及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 周暐達總經理/聯合線上數位閱讀網 陳昭珍館長/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第二場:圖書採購機制探討 主持人:曾淑賢館長/國家圖書館 主講人:陳尤佳副處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 陳慶文秘書長/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 蔡佳蓉組長/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採編組 第三場:公共出借權在臺灣的可行性 主持人:王淑芳副司長/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 主講人:邱炯友院長/淡江大學文學院 賴文智所長/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陳穎青社長/貓頭鷹出版社 洪世昌館長/臺北市立圖書館
目前在
1/2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