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活動論講
>>
寰宇漢學講座
共
102
筆
漢學研究中心自1989年起實施「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為呈現受獎訪問學人之研究成果,經常舉辦學術討論會,邀請訪問學人發表演講,以加強國內外學者的交流。除本中心獎助的訪問學人外,亦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演講。2008年正式將此類學術討論會定名為「寰宇漢學講座」。自2011年12月起,在取得主講人同意授權後,將演講內容錄影,置於本館數位影音系統供眾聆賞,以擴大學術傳播功能,服務大眾。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內丹經典《金丹真傳》:陰陽雙修,集團修煉以及對神聖的追求
2020/12/25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2月25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丁小雨(Caroline Pires Ting)博士、以及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莫一山(Ilia Mozias)博士主講。 第二場由莫一山博士主講「內丹經典《金丹真傳》:陰陽雙修,集團修煉以及對神聖的追求」,邀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莊宏誼副教授擔任主持人。《金丹真傳》是一部明末內丹經典,在清代的文人與政治菁英圈流行,被視為內丹南宗的核心文本之一;學者一般將他視為陰陽雙修的重要著作,專注於其中被認為是男女雙修的理論和方法。本演講將分析此部經典,結合對道教傳統的考察,試圖深入過去學者較為忽略的領域。雖然《金丹真傳》確實述及男女雙修的手段,但並不涉男女交媾,而是一種集團修煉的環節。另一方面,《金丹真傳》的作者相信凡人之衰老不可逆,因其喪失與神聖及造化、轉化之教的鏈結,需要藉由群體的幫助返回真界,重建自體生命的神聖性。主持人莊教授則補充說明,修道的成功與失敗,其實沒有明顯具體的衡量標準。重要的在於傾聽自己的身體,而非「擔心身體有狀況時」 才汲汲於修道。 2021.1.4更新
19世紀臺灣長老教會的傳道治理
2020/12/15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2月15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全在雄(Jaewoong Jeon)博士、以及墨西哥學院社會研究中心艾德兒(Edgar Zavala-Pelayo)助理教授主講。 第二場由艾德兒教授主講「19世紀臺灣長老教會的傳道治理」,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弘潔教授擔任主持人。1865年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 M. D.)受英國長老教會派遣來臺,於臺南建立了長老教會傳教的首個據點。從此以後長老教會與臺灣的宗教、政治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性。艾教授從「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的視角提供了解當代政治和政府現象的非規範性的分析角度,包含三個方向:(1)回到過去瞭解歷史的延續性,和在當代社會的轉化;(2)探討組織背後的基本價值,經由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和實踐,了解當代思想和事件如何成為可能;(3)透過時間的演進,了解歷史如何前進,開展成現在的樣貌。從「治理」觀點來探討宗教,不僅探究當代機構本身,更可進一步洞悉宗教傳統的治理和自我治理,如何與其他非宗教治理場域互動和交織。 2020.12.22更新
從小說?蒙到小說革命:??小說?蒙活動與文明國家想像(1815-1910)
2020/12/03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2月3日下午舉辦本年度首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本中心2007年獎助訪問學人,韓國崇實大學中文系吳淳邦(Soon-bang OH)名譽教授,主講「從小說啓蒙到小說革命:晩淸小說啓蒙活動與文明國家想像(1815-1910)」。活動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胡曉真所長擔任主持。 吳教授目前同時擔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他的演講的主題是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啟蒙活動、傳教士的宣教活動與翻譯小說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1873年,時任日本明治維新政府駐美公使森有禮(Mori Arinori,1847-1889)在紐約編著介紹日本歷史槪略、與美國近代敎育制度的英文著作 Education in Japan。1896年,該書經在華美國傳敎士林樂知(Young J. Allen,1836-1907)口譯、華人任廷旭筆述成漢譯本《文學興國策》由上海廣學會出版;引起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極大興趣,對晩淸維新思想的醞釀起了積極影響。 梁啓超曾經提到文明傳播有四大利器:學堂、報紙、演講、小說。爲振興國家富强、國民啓蒙,盡量運用此四大利器,梁氏從1898年起創辦《淸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報刊來宣傳啓迪民衆,接着主倡通過新小說來改革社會的小說革命運動。這種啓蒙活動從1815年起開始,之後不斷進行到20世紀前期,包括來華基督敎傳敎士通過開辦學堂、創辦報紙、從事小說著譯等活動,對華人世界進行啓蒙。 吳教授指出:「西學東漸」是一系列引進和轉化的開端,而最先開拓此一事業的,正是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傳教士不僅在文化轉型中發揮作用,更促使中國新型文學敍事形態的產生。19世紀初期以來,基督敎翻譯中文小說出版頻率提高,其數量與傳播範圍相當可觀,且引起中國主流文學的變革與交融。從1819年首部基督新教傳教士創作小說--米憐(William Milne)《張遠兩友相論》出版開始,至1918年《新靑年》刊登白話文為止,貫穿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及社會的變遷,亦成為東亞各國追求現代化的推手。 2020.12.17更新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所藏中、藏文資料—以施密特收藏為主
2020/11/04
網際綱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1月4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博士候選人葛思語(Georgijs Dunajevs)先生、以及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研究員陳英傑(Ying-kit Chan)博士主講,兩場講座均吸引不少國內青年學者與會交流。 第一場由拉脫維亞籍的葛思語先生演講「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所藏中、藏文資料——以施密特收藏為主」,邀請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梅靜軒副教授主持。相較於其他歐陸國家,位處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雖然沒有悠久的亞洲研究傳統,但該地區的許多圖書館仍收藏有亞洲各種語言的珍貴資料。其中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收藏由該國早期東方學家彼得.施密特(Pēteris Šmits,1869-1938)從遠東帶來,雖然規模較小但引人入勝的中、藏文書與手稿。 施密特早年曾在駐北京俄國公使館進行實習,進修中文,不久後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學擔任俄語教授。出任海參崴東方學院中、滿文教授長達20年,主要從事通古斯語系語言學研究,屢次在西伯利亞、蒙古、滿洲進行外勤,蒐集許多有關罕見語言的珍貴資料,收藏中、藏、滿等語言的文獻。1920年開始執教於拉脫維亞大學語文學與哲學系,從語言學、民族學和民間風俗的角度取材,編有《拉脫維亞的童話故事與傳說總集》。施密特捐贈給拉脫維亞的刻本與手稿、中文善本共有約1,500餘件,其中包括清嘉慶本《古愚老人消夏錄》等滿、蒙文資料。 葛先生指出,每個文獻有它獨立的歷史背景,與收藏家本身的歷史互相連接,考察文獻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收藏家的人格特質,反之,追尋收藏家的背景,能釐清文獻的來源並分析它在歷史上的定位。 2020.11.13更新
中國西南的種族及邊疆研究:泛泰主義與戰時民族身份的辯論(1932—1945)
2020/11/04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1月4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博士候選人葛思語(Georgijs Dunajevs)先生、以及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研究員陳英傑(Ying-kit Chan)博士主講,兩場講座均吸引不少國內青年學者與會交流。 第二場由新加坡籍陳英傑博士演講「中國西南的種族及邊疆研究:泛泰主義與戰時民族身份的辯論(1932—1945)」,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陳鴻瑜名譽教授主持。最近泰國因為政局不穩,造成年輕世代走上街頭,要求修改憲法等改革訴求,使得泰國成為南亞的焦點。事實上近代泰國與中國的關係,在中日戰爭時期亦產生過不小的轉變,其時泰國政府宣揚泛泰主義,以期喚起中國西南部泰族的身份認同,更加速了這個趨勢。統一成為國家政策,中國西南部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也得以概念化。 陳博士的演講從1939年暹羅(後改稱泰國)宣稱收復失土,並與鄰近英屬印度、法屬寮國等地展開衝突開始。傣族(後稱泰族)群居的中國雲南也在泛泰主義的影響範圍,迫使中國知識分子去定義何謂「泰族」,釐清「泰族」於中華民族之角色。演講內容透過戰時國民政府與雲南省主事官員之間的書信,觀察中國對泛泰主義的第一反應。以及國民政府開始警覺泛泰主義對西南邊境的威脅性。 接著陳博士闡述跟隨國民政府撤退至四川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對泛泰主義的研究與回應。在這些學者的論述裡,不乏科學方法的新興學科,如人類學、民族學、歷史、社會學等在其中的角色。如凌純聲(1901-1981)根據唐代史料,指出南詔為白族與彜族建立,非泰族之國。啟發其他社會學家,收集雲南少數民族的數據,以印證史料。又或者江應樑、岑家梧等人從民族學的角度,認為雲南泰族乃是漢族的一支,呼籲各界不可陷入「大泰族主義者」的陰謀。 最後陳博士總結道:在泰國的軍事行動和對外文宣的夾擊下,1930至1940年代的中國學者刻劃出一個被西方謬論和日本鼓動誤導的泰國,以解釋泰國的舉措,澄清泰族的起源。而泛泰主義也促進民國時期邊疆學的發達,成爲日後共產黨政府統治西南地區和劃分西南民族的的理論依據。主持人陳教授也以深厚的東南亞史素養,為聽眾補充泰國在近代史上與鄰近國家的互動關係,及其形塑民族意識的環境與理論根據。 2020.11.13更新
西方的中國公主:從波斯童話通過普契尼歌劇到中國戲曲
2020/10/27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0月27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文系羅子毅(Roman Shapiro)副教授、以及2015年獎助訪問學人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主席沈國明(Sim Kok Meng)博士主講。 第一場由俄羅斯籍的羅子毅副教授演講「西方的中國公主:從波斯童話通過普契尼歌劇到中國戲曲」,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陳相因副研究員主持。在18世紀的歐洲,中國經常被用作喜劇的異國情調。作家勒薩日和作曲家多納瓦爾根據德拉克魯瓦出版的波斯童話故事集《一千零一日》創作了喜歌劇《中國公主》。羅教授的研究旨在探討這類歌劇的故事源流與變革。他指出具體情節取自波斯詩人尼扎米(Nizami)的史詩《七個美女》(The seven beauties)和馬可波羅所述有關蒙古公主的故事。至於新娘給新郎出謎語,而失敗者被處決等則是各國民俗文學的典型情節。《中國公主》歌劇只採用了德拉克魯瓦故事的重點情節。 進入19世紀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德文譯本(1801)刪除了一些喜劇場景,使整齣劇目變成了詩意的心理悲劇。而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1926)在主旋律使用八種真正的中國曲調,為故事增添了真實性,這些改動都讓本劇更合乎當世觀眾的口味。主持人陳教授也補充說明,杜蘭朵公主在劇中的形象,其實更偏向「非漢族」的斯拉夫或蒙古裔女子。在愛情的掙扎以及追求自由的渴望上,與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東方元素,其實有著一些共通之處。 2020.11.5更新
從「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發現臺灣戲劇史料
2020/10/27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0月27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文系羅子毅(Roman Shapiro)副教授、以及2015年獎助訪問學人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主席沈國明(Sim Kok Meng)博士主講。 第二場由馬來西亞籍沈國明博士演講「從「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發現臺灣戲劇史料」,邀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林偉瑜副教授主持。2019年,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借由馬華話劇邁入百年發起「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在馬來西亞全境收集史料的過程中竟發現了不少來自臺灣的劇團、劇人和劇作的記錄。足見彼此聯繫之頻繁、關係之複雜緊密以及交流內容之豐富。 日治時期的臺灣,有的劇團因「皇民化運動」而遭取締,演劇人員為了生活被迫選擇到馬來亞演出;有的演劇人員則配合政府的政策肩負使命,南下宣傳或收集馬來亞情報。中華民國未成立以前,孫中山先生為了獲得東南亞廣大華僑的支持推翻滿清政府,早已應用演劇來宣傳革命,在馬來亞播下了「文明戲」的種子。五四運動爆發以後,馬來亞逐步奠定了現代戲劇(話劇)的發展,華僑在不同時期成立劇社,戲劇成爲負起抗戰救國、籌款賑災、移風易俗、針砭社會和提高人民智識的有利工具;1949年政府遷臺以後,為了完成反攻大陸和達到海外華僑統一戰線的目標,設立「海外劇藝推行委員會」,與海外華人華僑戲劇工作者建立密切的聯系。沈教授認為,臺灣對戲劇傳播至海外,猶如一面鏡子。不只可讓我們了解臺灣政府對的海外僑務政策與方針,同時,更進一步從戲劇推廣過程中認清臺灣所面對的課題, 以及東南亞各國社會、政治環境的樣貌。 本日的兩場講座主講人,均對與中國戲劇與外國文化相互交織的部分有著深入研究,包括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于善祿助理教授、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鍾欣志助理教授等學者皆前來聆聽交流,會場互動熱烈。 2020.11.5更新
奇貨異物:從歷史虛擬和科技創新談宣德爐
2020/07/17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7月17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到阮思德副教授主講,講題:「奇貨異物:從歷史虛擬和科技創新談宣德爐」,主持人為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阮教授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宣德爐的多次再造」。他在演講中指出: 宣德爐,簡稱宣爐,是明清以來某種銅合金香爐的總稱,狹義指的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官方鑄成的香爐。前者雖為後代器物,通常刻有「大明宣德年製」等年號款識。儘管如此,其初期歷史仍為迷團。十六世紀中葉始有文獻證實其存在。此後,在明清社會傳布的各種故事對宣德爐的來歷都有不同解釋。阮教授分別從科學、傳說與《宣德鼎彝譜》的成書探究此一議題的建構過程。 2020.8.14更新
清代新竹為中心,探討寺廟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係
2020/07/17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7月17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第2場,邀請到吳克強副教授主講,講題:「清代新竹為中心,探討寺廟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係」,主持人為林欣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吳教授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臺灣寺廟的重修、維修活動」。本次報告主要為吳老師在臺蒐集資料之初步經驗分享。他認為像所有的建築一樣,寺廟、教堂、與其他宗教設施偶爾需要修繕。可是以神為主的建築還是有值得特別分析之處。與其他建築相比,寺廟的空間較有特色與意義,故其修繕活動也有象徵性的作用。有些修繕活動本身即是寺廟舉行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是研究世界宗教史的學者們,應該多加注意的。參考臺灣清代淡水新竹地區的豐富史料,本演講將從新竹的角度研究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連性,並探討修繕這個概念對臺灣歷史有什麼貢獻。 2020.8.14更新
印尼華人表演藝術:歷史與現狀
2019/12/10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2月10日下午舉辦本年度最後一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澳洲雪梨大學中國研究系石峻山(Josh Stenberg)助理教授主講「印尼華人表演藝術:歷史與現狀」並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蔡宗德教授主持。 華人移民印尼已經有超過1,400年的歷史,印尼華人的戲劇、表演藝術逐漸在地化的同時,仍保有傳統的中國元素。石教授長期對社區表演、公共儀式展示和戲劇等方面,進行深度田野調查,從中追溯印尼華人身份的發展的歷史軌跡。 首先,石教授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幾個傳統劇種和印尼的哇揚(Wayang)的發展現況、著名的劇作家、偶師和演出團體等。著重於以下两種風格:20世紀中期混合中國和印尼元素的的一種哇揚庫力(Wayang Kulit)以及哇揚布袋戲在當代社會政治範疇的使用。藉此說明在反華的新秩序時期,傳統表演方式如何應大環境而改變。 演講的後半段,石教授討論20世紀中期蘇門答臘的華語戲劇。華人煙草工曾發起反對荷蘭殖民剝削的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舞臺演出帶有不同的目的:以中共產黨員巴人(王任叔)為主題時,被用來說明華人和印尼人之間的團結。而蘇門答臘華人作家沙裡洪,則以此事件為背景創作一部有關印尼華人的英勇史詩。最後,石教授介紹「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薛仁貴」兩個故事,在不同印尼劇種,如京劇、話劇中的演繹和改編版本。 石教授指出中華元素是印尼表演藝術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把華人表演藝術作為一個全球現象看待的時候,印尼元素就是華人表演藝術全球史當中一個重要卻又時常被忽略的線索。因此兩者皆是民族文化身份必要互融的組成部分和象徵。本場演講主持人蔡教授長期研究印尼華人戲劇、音樂,每年帶領學生赴印尼從事田野工作,足跡遍布中爪哇和東爪哇各城市,2017年榮獲印尼梭羅宮廷授予親王爵位,亦和聽眾分享實地研究的心得。 2019.12.16更新
中緬經濟走廊(CMEC)協定與緬甸的未來
2019/11/15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1月15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邀緬甸國際事務與戰略合作研究院吉敏教授(Kyee Myint)專題演講。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聰榮副教授擔任主持。 吉敏教授主講「中緬經濟走廊(CMEC)協定與緬甸的未來」。緬甸與中國、寮國、印度、孟加拉、泰國等五國相鄰,和中國之間國境線最長。影響了該國政府傾向接受「一帶一路」政策。吉敏教授的演講先介紹緬甸自1988年以來的軍、政背景,與中、美之間的往來。中緬經濟走廊(Chin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CMEC)協定已於2018年5月簽訂,並在2018年7月6日同意15點共同備忘錄。「走廊」將從中國雲南省通往緬甸中部的曼德勒,東至仰光,西至皎漂經濟特區(Kyaukphyu Special Economic Zone)。根據共同備忘錄,兩國政府將在許多方面通力合作,皎漂項目也包含在中緬經濟走廊的規劃中。最初,緬甸參與一帶一路的過程未得到民眾的全心支持,肇因於緬甸人民在軍政府時代和中國商人、公司行號打交道的經驗。然而,緬甸正面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巨大挑戰。國內的政治衝突,基礎建設匱乏,能源供應短缺,教育和衛生的投資不足,在在限制著它的發展前景。緬甸相信透過加入一帶一路,有助於興建基礎建設,發達經濟,進而恢復國家的安定。從中國的角度觀之,中緬經濟走廊協定則提供向印度洋地區發展經貿的戰略優勢。 2019.11.21更新
古代歐亞冶金發展的主要趨勢和中國的觀點
2019/11/15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1月15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邀請俄羅斯科學院歷史及考古研究所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專題演講。由國立中正大學郭靜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擔任主持。 葛仕達教授主講「古代歐亞冶金發展的主要趨勢和中國的觀點」,演講主要為他前往歐亞大陸北部和歐洲考古遺址,分析金屬和礦渣,進而整理出的古代冶金初始礦石與所生產的合金類型之間的相關性:1)冶煉天然銅和氧化礦石-純銅,2)用砷礦物合金冶煉超鹼性岩石中的氧化礦石,3)冶煉黝銅礦,4)硫化銅鐵硫化物-銅錫合金。以上述合金的產生年代及分布,解讀歐亞大陸冶金技術的傳遞與過渡,以及社會和經濟的背景。葛教授指出,中國冶金有地方性起源,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量非常有限。現今的主流思想:中國冶金和歐亞大陸的冶金發展相互呼應,草原歐亞大陸的冶金技術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冶金業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在西元前5至3千年的長江流域,便有冶金的存在。二里頭文化的考古資料則顯示以銅錫合金取代稀少的純銅,間接推動了日後商代的強盛。 2019.11.27更新
中國貨幣史上的用銀轉變: 切片、秤重、入帳的白銀
2019/10/09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0月9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學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黑田明伸(Akinobu KURODA)教授分享研究成果,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何漢威研究員擔任主持。 黑田教授演講主題為「中國貨幣史上的用銀轉變──切片、秤重、入帳的白銀」貨幣的功用大致可分為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及記帳單位等三種。歷史上一個國家同時有兩種貨幣分別在市場上流通,另作遠距離貿易或儲值之用的互補情形,並不罕見,中國通貨系統中的銀兩(yinliang),在古代帝國時期的國際貿易上扮演絲綢的輔助品。元代發行的紙鈔面額為銅錢,但以銀的重量為計價標準。銀在明代成為稅收計算的標準,16世紀來自日本石見、秘魯波托西兩地的豐富銀礦供應,使得切成小片的銀片廣為地方貿易使用。在華南地區,家家戶戶從未嘗見過銀子,到人人都隨身備有將銀子切片的小道具。 18世紀中葉大量銅錢(乾隆通寶)的發行,甚至連土地買賣也可用銅錢完成交易,導致銀在地區性交易使用量下滑。本地貿易使用的銅錢和跨地區貿易使用的銀兩之間,產生互補性。19世紀之交,華南地區開始發行不計重而計量的銀元,接著各行業紛紛因應需求使用外國銀元作為專用貨幣。秤重、切片的用銀方式逐漸消失,1933年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廢除銀兩制度。黑田教授指出,與現代普遍認知不同的是,中國的用銀方式有其優點,首先,計重用銀避免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其次,地方商人在過帳時使用虛銀兩為單位免除了使用現金的麻煩;最後,地區性貿易仍由銅錢主導,穩定地方經濟,使其不受動盪的區際貿易所影響。 2019.10.17更新
中共誕生前的人民公社(1919-1921)
2019/10/03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0月3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以色列海法大學亞洲研究系夏海(Shakhar Rahav)副教授分享研究成果「中共誕生前的人民公社(1919-1921)」,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連玲玲研究員擔任主持。 一次世界大戰後,部分中國激進派的知識份子嘗試建立小規模的社群組織。例如1919年由鄧中夏組織的曦園,1920年武昌的利群書社,以及由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人出資創辦的工讀互助團等。不少日後中國各政黨要人如毛澤東、戴濟陶、左舜生等人也加入過此類團體。它們的共通點是嘗試著將工作、學習和團體生活融為一體。儘管這些嘗試皆短命而終,但其中許多術語如「小團體」、「互助」等在日後再度現蹤於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裡。並為1950年代的中共掌權後推動的人民公社政策,提供了靈感來源。 夏海教授在本次演講中追索這些試探性的組織的誕生,將它們與同時段內全球各國發生的類似運動相比較。夏教授指出,群眾政黨(Mass Party)的出現,正值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民族主義帶來的全球轉型時期。其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達到頂峰。現在群眾政黨。但在現今中共領導人將自身權力擴張到極大之際,群眾政黨似乎已經漸漸消逝。 2019.10.8更新
中國的沿海走私、非法市場與共生經濟(1950-1965)
2019/09/17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9月17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蔡駿治(Philip Thai)副教授分享研究成果,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美莉副研究員擔任主持。 蔡教授講題為「新中國的沿海走私、非法市場與共生經濟(1950-1965)」。中共取得政權後,對走私的種種打擊措施,以及社會主義嚴格控制的市場經濟,令人難以想像走私活動能在此環境下生存。然而地下私經濟顯然未因新中國的成立而消逝,反而更加地猖獗起來。其中以香港、澳門最活躍,珠江三角洲地區為走私的樞紐地帶。舉凡白糖、海鮮、手錶、化妝品、人造絲……都是走私的常見物資。 蔡教授考察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1950-1965)中國的沿海緝私與走私。為避免非法貿易引起的漏稅,對經濟的破壞及對國際關係的損害,中共政府幾乎沿用並擴大了國民政府時期的緝私活動編制與規模。有趣的是,雖然走私活動危害到稅收和經濟政策的運作,但卻緩解了計劃經濟所導致的物資匱乏。許多國有企業和所謂的「地下工廠」,都依靠黑市的原材料供給,以跳出生產瓶頸。演講中蔡教授以鎢鋼刀片為例,此種鋼材在工業上運用範圍至廣,然而中國僅大連一地有能力生產。為滿足市場需要,從瑞典、西德等地走私鎢鋼的「自由貿易」漸漸發達了起來。 據此,蔡教授指出:走私不只是官方貪汙,也是一種面對社會和經濟變化所用的「變通辦法」。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計劃經濟與活潑的地下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是共榮互利的關係。蔡教授在演講尾聲,亦提到他後續將探討的新課題:中共、中華民國、英屬香港/澳門之間,在冷戰時期的地下經濟關係。 2019.9.19更新
那迦與龍之間: 漢藏邊界藏人祈雨儀式的歷史及宗教意涵
2019/08/20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8月20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金漢雄(Hanung Kim)博士分享研究成果。 南韓籍金漢雄博士主講「那迦與龍之間:漢藏邊界藏人祈雨儀式的歷史及宗教意涵」。邀請國立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劉國威研究員擔任主持人。歷史上人類使用多種祈雨方式對抗乾旱這種常見的天然災害。存在多種文化的漢藏邊界居民們依各自的信仰體系,有不同的應對乾旱之道,時而和諧並存時而互相競爭。作為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宗教,藏傳佛教為當地人提供了對抗天然災害的傳統基石,無論是作為理解災害的理論工具,或作為逃避災害的儀式工具。金博士的演講探討近代漢藏邊界藏傳佛教在祈雨儀式中作為儀式工具的重要階段。 金博士指出,儘管祈雨儀式由來已久,仍可從中觀察到邊境地區更深度地將印度-西藏佛教的基本經典運用在控制天氣的新嘗試。此儀式的發展,象徵著藏傳佛教在16世紀的第二波東傳風潮,成功地打入蒙古與中亞地區。同時,邊境地區宗教和歷史的發展與17世紀以來佛教知識體系的成熟和創新有著共同的背景因素。 2019.9.9更新
抗戰後臺北街路命名,政治象徵意義與文藝創作者之反思與反應
2019/07/31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7月30日下午舉辦講座,首場為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饒博榮(Steven L. Riep)副教授演講「抗戰後臺北街路命名,政治象徵意義與文藝創作者之反思與反應」,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劉正忠副教授主持。 本中心自民國 78 年起,實施「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迄今已超過480人來臺研究,學人來臺完成研究之後,中心將安排學術討論會「寰宇漢學講座」促進國際學人與本地學界互動;另外,中心也不定期邀請歷屆漢學學人返臺後發表學術演講、分享研究成果,以聯繫學人與中心情誼,同時提昇國際漢學研究風氣,今日首場講座即屬此系列。 饒博榮教授為本中心199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現任美國楊百翰大學亞洲與近東語言學系。他的演講指出;1945年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後,光復了原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為了去除日本殖民統治色彩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將五十年來日本占據統治時期的一切痕跡,如政治機關、建築、公園、街町與馬路的名稱,陸續以中國的名字取而代之。新的地名多半是與當時政府的要員、政治政策與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如1948年臺灣總督府改稱為介壽館,而前方的馬路則改稱為介壽路,之後就有中山路、中正路、新生路、民權路、光復路、忠孝路、仁愛路等其他的名稱逐一出現。當時計劃執行人員直接以中國大陸的地名命名臺北當時市中心的馬路,以中國大陸東北部的名稱命名臺北市區東北一帶的馬路,如德惠街、吉林路與長春路,用臺北市區西南部亦同,如重慶路、西藏路、昆明路與成都路。那麼反映在藝文創作上,這一系列的變動影響如何? 自六十年代以來,包括詩人瘂弦、林燿德,電影導演萬仁、賴聲川,與小說家朱天心等……臺灣的文藝創作者對首都的設計與馬路命名產生了反思與反應。饒教授舉出已故詩人林燿德的〈交通問題〉為例,此詩完成於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的前一年,詩中無一句論及政治,實則盡為政治隱喻。又或者朱天心撰寫,命名脫胎於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說《古都》中所討論的外省第二代身份認同問題等。主持人劉教授除補充說明饒教授所提到的,關於藉由「命名」復原臺灣/民國/日據之間的關連性外,他也另外推薦詩人洛夫的〈車上讀杜甫〉及〈雨中過辛亥隧道〉,希望能帶給聽眾更多的共鳴。 2019.8.5更新
成為道教之神明: 明代道封之證件「李忠道封卷」之研究
2019/07/30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7月30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冉安仁(Aaron K. Reich)助理教授演講「成為道教之神明:明代道封之證件「李忠道封卷」之研究」,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謝聰輝教授主持。 冉安仁教授曾獲本館2018年度獎助,現任教於美國賓州埃費城聖約瑟夫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冉安仁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與宗教藝術品等。他藉由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一幅約12公尺的圖卷,描繪著明代人士李忠的「道封」儀式,分析出明、清兩代中國地方社區能透過道封儀式,把當地的神祇納入正式道教之神譜。冉教授發現在正史記載上,這個儀式鮮少被提及。他的演講概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由圖卷的繪畫部分說明「代理道封」的程序。考量當時道教最大派別之一的正一派,其本院宗壇龍虎山的距離因素,能親自前往授籙,實有困難。故採取代理道封透過在地的神職人員(道士)代替張天師以進行儀式。第二部分「證件之標誌」偏重圖卷文字面的解讀,即道封儀式將如何給予地方神祇憑證,證明祂名列道教神譜一員。冉教授在此提到代香遠叩之儀軌,由代理天師或法官向龍虎山叩求香火,以完成神祇進職。冉教授在結論中指出,李忠道封卷也顯示出正一教儀式網絡的完備及發達,讓我們理解當地社區與道教制度的合作,進而思考道教建立神聖帝國的目標。本場次吸引不少道教研究的知名學者出席參與討論,包括國立政治大學李豐楙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鄭燦山教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張超然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高振宏教授、中華淨明道教會的蔡國雄道長等。老師們除就所學提點冉教授外,也期許他能在此研究方向上,發掘出更多創見新知。 2019.8.6更新
臺灣及海外大學教育的中文類型學及基礎理論
2019/07/18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7月18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俄羅斯莫斯科市立大學耿華(Vladimir Kurdyumov)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俄羅斯籍耿華教授主講「臺灣及海外大學教育的中文類型學及基礎理論」,邀請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張淑萍助理教授擔任主持人。耿華教授的《漢語理論語法教程》在俄羅斯受到中文系所的廣泛使用。目前臺灣和中國大陸都紛紛將中文教師派往海外大學和高中。此情況下,理論知識非常重要:與屈折語素多的歐洲語言相比,通常中文使用者們較欠缺關於類型學、譜系學、語法的知識。此外,前往俄羅斯(或任何西方國家)的華語教師應該具備理解一種大前提,亦即該國並非「中文沙漠」,而是有自己的「學中文」傳統。耿教授指出,會研究中文和懂得教中文不能劃上等號。華語教師要能解釋語言的本質,涉獵中國的傳統方言與文言文,更進一步能討論海峽兩岸的歷史、文學、影視等話題。 耿華教授主張現今多數亞洲國家的華語教程學,都不脫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所設定的範疇。然而,亞洲語言和西方語言自語門(Language phylum)以降,便已生諸多歧異。根據目前的研究,漢語屬於SinoCaucasian 語門,可以假設,它能與西班牙和法國的巴斯克語,俄羅斯高加索人的語言相連。在類型學上,漢語是一種孤立語,並且是一種「話題優先」語言的:句子中不必表達動作者和動作的同化。漢語中的語言層次與歐洲語言相反:音素,詞彙,句子是「弱」的,沒有明顯民族意識。漢語中詞類靈活富彈性,不取決於詞彙:具體語義僅在語法上下文中才獲得,因此更適於談論「路線」、「範圍」、「位置」等類別。 2019.8.1更新
另一種牛奶: 中國的黃豆再造
2019/07/18
網際網路
CLOSE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7月18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埃默里大學俄羅斯及東亞語言文化系傅家倩(Jia-Chen Fu)助理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美國籍傅家倩教授主講「另一種牛奶:中國的黃豆再造」,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連玲玲副研究員擔任主持人。1980年代,國際角力場除了核能技術、太空競賽,還包括如何培育出體魄強健、高抵抗力、天資聰敏的國民。中國營養學家發現牛奶是中、西雙方飲食差距的關鍵。美國發起「Milk: It Does a Body Good」運動,鼓勵人民飲用牛乳。此情此景看在中國學者眼裡想必似曾相識:民國時期便存在的補充性營養品豆奶,曾被視為中國版的牛奶,提倡國民飲用。 在交通基礎建設及食物保存設備相對落伍的中國,推廣牛乳不切實際且產量亦不足。傅教授引中國營養學的先驅吳憲(1893-1959)等的論著,指出同樣具有高蛋白質及維生素,原料又不需進口的豆奶,足以彌補中國民眾膳食以穀物佔大宗而極少肉、蛋類的缺陷。無論1920年代的飢荒,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豆奶伴隨中國百姓──特別是老弱病患及兒童──度過危機,在扮演窮人的營養品上表現得十分稱職。透過豆奶的普及化亦衍生出種種資源分配相關細節,如豆奶是否應以兒童為優先供給對象?豆奶的價格應如何訂定?有什麼方法讓喝不起豆奶的清貧之人也得以享用?傅教授的演講討論營養學倡議者及庶民怎樣改造黃豆和豆奶,由此檢視營養學何以在近代中國開啟新頁。 2019.8.1更新
目前在
1/6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