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站導覽
|
相關網站
|
連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行動版
|
English
|
進階查詢
熱門點播
最新上架
Live節目表
使用說明
常見問答
全部
電視新聞
戲曲節目
廣播節目
戲劇節目
人物傳記
記錄片
留聲迴音
人文關懷
文學藝術
寰宇世界
健康人生
財經管理
公益影片
活動論講
全部
電視新聞
台視新聞
大愛新聞
華視新聞雜誌
國圖國際媒體報導
戲曲節目
歌仔戲
客家戲曲
京劇
其他地方戲曲
北管曲牌
愛國歌曲
南管
廣播節目
人物專訪
名人演講
兩岸論壇
國語廣播劇
歷史人物廣播劇(國語)
歷史人物廣播劇(閩南語)
小說選播(國語)
國家圖書館 空中博覽會
國圖不遠 近在眼前
戲劇節目
中外電影
電視劇集
傳統戲劇
人物傳記
作家身影
藝壇大師
政界風雲
財經人物
科學巨擘
其他人物
大愛人物誌
歷史人物
記錄片
臺灣原住民
王璞先生之作家錄影傳記
大愛全紀錄
環境生態
王璞先生拍攝藝文活動紀錄片
客家在後山-韓筆鋒導演作品系列
臺灣客家-彭啟原導演系列作品
實況─外賓訪華紀實
實況─反共義士講話
實況─黨政會議
匠人魂
記錄片
留聲迴音
名人訪談與講話
名人餘音-國父孫中山
名人餘音-蔣中正
名人餘音-蔣宋美齡
名人餘音─嚴家淦
名人餘音─蔣經國
名人餘音-李登輝
名人餘音-謝東閔
名人餘音─孫運璿
名人餘音─俞國華
名人餘音─何應欽
名人餘音─林森
名人餘音─谷正綱
名人演講─宋楚瑜
名人演講─邱創煥
名人餘音─蔣緯國
名人餘音─薛毓麒
名人餘音-蔣彥士
名人餘音-高魁元
名人餘音-李元簇
名人餘音-朱匯森
名人餘音-朱撫松
名人餘音-王昇
名人餘音-林洋港
名人餘音-李煥
名人餘音-胡適
名人餘音-陳立夫
名人餘音-張道藩
名人餘音-梁寒操
名人餘音-黎世芬
名人餘音-鄭彥棻
名人餘音-蔡維屏
名人餘音-孫 科
講座與實況
人文關懷
環境生態
社會百態
看見幸福的力量
經典.TV
地球的孩子
文學藝術
音樂
舞蹈
藝術
建築
文學
語文俗諺
悅讀浮世繪
愛荷華作家劇場
國家圖書館.特藏多寶格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家BV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詠春.閱讀詩之美
臺灣101春夏閱讀趣-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
百年千書經典必讀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冬季閱讀-「冬天來了,春天不遠」:閱讀西方
春天,跟著詩去旅行
愛悅讀
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講座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
閱讀經典.培養英文閱讀力
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
閱讀西方:藝術與文學的饗宴
上窮碧落下黃泉-想像力如何在詩中馳騁
君臨天下 ─ 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掌握先機:解讀管理新思維
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
紅裙之外
采采詩經
神機妙算:術數、堪輿與傳統信仰
眾生喧譁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詠歎.樂未央
細說江湖
與自然同行
桃李春風一杯酒
舌尖上的繆思
爭鳴千秋
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
觀物自得
宮闈音聲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
情為何物
青出於藍
線上導讀:2021荷家觀賞兒童影展
游於藝
愛情的模樣
舞雩歸詠春風香
追憶似水年華
唯物論紅樓——《紅樓夢》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
寰宇世界
臺灣史地
中國史地
世界史地
民俗慶典
文化研究
健康人生
醫學病理
保健人生
心理諮商
財經管理
商業財經
企業管理
財經人物
公益影片
公益短片
圖書館服務
國家圖書館館史
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
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推廣課程計畫
新時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Foreign Scholars Workshop
博碩士論文
活動論講
活動紀錄
專題演講
學術論壇
科普講座
第八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
圖書館與國家競爭力--2010論壇
第四次全國圖書館會議
讀享.讀饗-駐訪愛荷華之臺灣中文小說家文學講座
『書』服看電影 快樂一夏!
民國一百.讀享『經』彩
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
寰宇漢學講座
臺灣歐盟論壇
知識全球化與圖書館發展新典範國際研討會
RDA工作坊
臺灣漢學講座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
第二屆玄覽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臺北.永遠向前
第四屆玄覽論壇
臺灣獎助金
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
公務行政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操控媒體
道教與地方宗教
2020王雲五國際自學力論壇
第七屆玄覽論壇
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
與世界級館長線上相遇
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
文學藝術
>>
悅讀浮世繪
共
45
筆
「悅讀‧浮世繪」讀書節目係由大愛電視台與國家圖書館跨業合作製作,由顧敏館長擔任節目導讀人,每集邀請作家或來賓來到現場,從作者的創作動機、內容的導讀至延伸話題進行廣泛的、輕鬆的對談,引領觀眾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2010年7月7日開始每週三晚間10點在大愛電視臺第九頻道正式播出,星期六上午9點20分重播。
顯示筆數:
20筆
40筆
60筆
節目名稱
出版/播出日期
播放範圍
簡介
【悅讀‧浮世繪】第45集:吳寶春的味覺悸動
2011/05/28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吳寶春,一個來自屏東鄉下的孩子,用親手烘焙的麵包征服世界,他的成功來自於永不放棄的堅持和無限的創意。 就像一般的麵包師傅一樣,國中畢業時的吳寶春,認識的字不到五百個,但他憑著熱情和努力,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在當了十幾年的傳統麵包師之後,轉而接觸新式麵包。而在參加國際比賽時,吳寶春把小時候媽媽做的桂圓糯米味道,變成他的創作靈感,讓桂圓變身為麵包烘焙的主角。他用工藝師追求完美的精神、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實驗,做出讓全世界都驚豔的麵包。 更難得的是,作為一個麵包師傅,吳寶春不只生產麵包。他看常玉的畫作、聽古典音樂,學習創作者的氣度與精神。在他手中,麵包彷彿有了靈魂與生命,成為撼動人心的藝術品。 吳寶春將在「悅讀浮世繪」節目中,暢談他的味覺悸動,也無私分享他的人生經驗,以及他想要回報母親的理想。
【悅讀‧浮世繪】第44集:無愛不成師
2011/05/21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今日媒體雖被稱為「社會亂源」,但仍有少數人堅持新聞專業理念,秉持正確報導事實真相的態度,更堅信媒體是改革社會的重要動力。「新聞界永遠的老師」鄭貞銘教授的七十自述《無愛不成師》,為台灣新聞教育留下珍貴的史頁,也讓我們有機會親炙前輩新聞人的風範。 桃李滿天下的鄭教授,在【悅讀浮世繪】節目中暢談踏入新聞界的經過,以及從第一線記者轉戰教職、獻身新聞教育工作超過半世紀的心路歷程。他一生矢志做橋樑的溝通角色,培養出高信疆、陳剛信、李濤等優秀的學生,並以愛來面對世間萬物,年過七旬依然無怨無悔,貫徹無愛不成師的精神,令人感動。 鄭教授的高徒、也是立緒出版社總編鍾惠民女士表示,在協助鄭教授編輯本書時,不但更深刻瞭解老師細膩感性的一面,也對於他堅守教育崗位、作育英才的精神大表佩服。
【悅讀‧浮世繪】第43集:臺灣娘子上涼山
2011/05/14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她是資深出色的記者,常在採訪線上衝鋒陷陣,曾獲媒體工作者的極高榮譽--「吳舜文新聞採訪獎」與「新聞局的金鼎獎」;她也是人人稱讚的美女記者和父母寵愛的嬌嬌女。原本想辭去工作,當個全職母親的她,卻因為四川麻風村的採訪,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來自台灣的張平宜,在大陸涼山一個偏僻的麻風村,辦學興學奮鬥十年,栽培被社會遺棄的下一代,許下「來一個收一個」的承諾,終於教出16個小學畢業生,打破這所小學創校18年,沒出過一個畢業生的紀錄。資深記者張平宜現身說法,談「台灣娘子上涼山」的豪情壯志,看她如何以悲天憫人的慈悲心和打死不退的熱情,成就令人感動的希望工程。
【悅讀‧浮世繪】第42集:運動改造大腦
2011/05/0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過去大家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總認為會運動的人、書一定念不好。但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提卻證實了運動不只能鍛鍊體力,還能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這些革命性的觀念,都收錄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裡。 致力於推廣全民運動的「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非常推薦這本書,甚至自掏腰包買了數百本分送給各部會,就連總統馬英九都收到紀政親自畫線、標註重點的書。紀政說,瑞提教授以科學證據指出運動可以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分泌,而這些物質對增強注意力、抑制注意力缺失都有極大的影響。 現今美國、法國、日本正強力推廣各級學校的體育課;反觀台灣的師長不認為體育課有什麼重要,還想盡辦法挪來上英文、數學。該如何改變這樣錯誤的觀念,是當今台灣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悅讀‧浮世繪】第41集:愛如一炬之火
2011/04/27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臺大中文系教授李惠綿,自小飽受病痛之苦,但是她以感恩的心,領略各方關愛之情,一路跟他人借火,最後自成「一炬之火」,照亮眾多莘莘學子,引領許多人走向美好的人生道路,實現了【佛說四十二章經】所言--「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的溫暖與美好。 擅長編寫戲曲劇本的惠綿老師,為何形容自己是「一身形殘,許願而來」?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角色?4/27晚間十點,悅讀浮世繪將邀請榮獲「中山文藝獎」的李惠綿教授,來談她如何在病痛橫逆中高舉一炬之火,在度化學生時,也接受學生的度化,最終能夠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安然自在,面對一路走來的艱辛。
【悅讀‧浮世繪】第40集:貓馬麻
2011/04/2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關懷與尊重生命,是人類對待其他人及動物的基本原則。然而在台灣無知孩童追打流浪動物屢見不鮮,博士、碩士生虐殺街貓更是時有所聞,讓人不禁想問:我們的生命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發誓這輩子不可能養貓的作家阿義,因為妻子小鄭以拯救流浪貓為己志,從此加入了照顧流浪貓的行列,並寫下《貓馬麻》一書,紀錄他們一家人多年來照顧流浪貓既驚險、又動¬人的故事。 貓馬麻小鄭的好友、近年來積極倡議流浪貓權益的作家朱天心表示,像小鄭這樣關懷流浪動物的貓馬麻,除了為自己生命開啟了一扇窗,也為關懷與尊重生命,做了最好的示範,各界¬實在不該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此外,朱天心還在節目中提出應以絕育、認養來代替撲殺的主張,避免這些弱小生命受到人類無情的摧殘。
【悅讀‧浮世繪】第39集:閱讀未來少年
2011/04/1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針對全球學生所做的調查,台灣的孩子在「閱讀素養」的排名,名列全球第23名,是受測的東亞國家中的最後一名。我們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嗎?他們在學習上又出了什麼問題呢? 本集邀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與「未來少年」月刊總編輯許耀雲,來分享台灣知識產業的現況,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印度有句諺語說,「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紮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有跟全球人才競爭的準備。身為父母或師長,如何讓孩子成為有競爭力又有幸福感的人才呢?
【悅讀‧浮世繪】第38集:千里壯遊 年輕不留白
2011/04/0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但游琁如與王品文兩位七年級生,打破一般對「草莓族」的刻板印象,不只走了萬里路,還走到一般人不會想去的南太平洋島嶼,在浪潮的起伏聲中¬,寫下《探尋即將消失的國度》一書,用文字及影像記錄下一個即將消失的世界。 琁如與品文說,她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純粹只想親眼目睹因地球暖化而即將消失的島嶼。但這段自行規劃的壯遊之旅,卻因為旅途中的種種觀察與遭遇,讓她們對從小生長的台灣¬有了更深的感情,從而開始學習關懷周遭,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並在回國之後展開一段用雙腳踏遍台灣的旅程,並且對年輕朋友發出深刻的呼籲,
【悅讀‧浮世繪】第37集:失落的百工
2011/03/30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四個七年級生,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穿梭在台灣的大小鄉鎮,與100種行業的市井職人相遇,記錄了100個台灣即將凋零的工藝與技藝,完成了「尋百工」這個讓國際社會驚豔的¬作品,也獲得了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大獎。 【尋百工】搜羅了藏身在台灣街頭巷弄的傳統工藝師傅,而祁台穎、紀岱昀等二十多歲的年輕學子,與相差近半世紀的老工匠們相遇後,用文字和影像紀錄這些古老的智慧,也醞釀出¬發人深省的生命滋味。生活在鼓勵大量消費的年輕世代,從向「傳統」學習,找到了全新的價值觀!
【悅讀‧浮世繪】第36集:我們_散布愛與希望的種子
2011/03/1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究竟是覺得世界有所缺乏,還是自己有所缺乏,才想要出去服務?」懷抱著對生命的許多疑惑,年輕的程敏淑參加國際志工服務團,展開一趟自我追尋之旅,在與不同孩子在世界的¬¬角落相遇之際,也改寫了自己的人生風景。她將這段豐富的旅程,寫成了一部感動無數讀者的作品--【我們】。 走過青海、甘肅西大灘、新疆等偏遠地區,結識創辦孤兒學校的楊校長、貧苦卻奮發向上的孩子們,程敏淑呈現的不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志工日記,更多的是對「服務」、「給予」的深¬¬層思索,更讓人相信:透過單純的付出,終將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期待讀者透過【我們】這本書,能重新找回生命最初的純粹與感動,關懷周遭的一切,散布愛與希望¬的¬種子。
【悅讀‧浮世繪】第35集:記得─被遺忘的1979
2011/03/0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1979年發生在台灣中部的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起公害事件。只是三十多年以來,他們在暗夜中的哭泣,在喧囂的塵世中逐漸被人遺忘了。直到作¬家陳昭如《被遺忘的1979—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的出版,才再度喚醒了眾人的記憶。 陳昭如表示,由於多氯聯苯一旦進入人體很難再排出,造成的「油症」完全無藥可醫,因此絕大多數的受害者歷經三十年、仍在與體內的毒素搏鬥,其窘困的處境始終無人聞問,於是¬促使她決定要書寫、紀錄這段歷史,希望台灣社會能從中記取教訓,別讓這些無辜的受害者白白地犧牲。
【悅讀‧浮世繪】第34集:再見 爸爸
2011/03/02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縱然放棄悲傷的沙袋或許能讓快樂的熱氣球上升,但同時也意味著將與過去的某部分從此分離。我希望能盡力地保留住各段瑣碎的、關於爸爸的記憶剪影,能持續地停留在我的心中...」 2009年,退休教師賴雲台被診斷出肺腺癌末期之際,依舊掛慮著未完成的趣味數學推廣。赴德國深造的兒子賴以威,立刻返台陪父親奔走各地演說。在這段陪伴的旅程中,他看見爸爸的執著與付出,也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與成長。 如今,賴以威透過真摯感人的文字寫下一首接力夢想、延續希望的生命之歌,紀念這段二十多年有笑有淚、感人肺腑的親情記憶。
【悅讀‧浮世繪】第33集:生死謎藏
2011/02/23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當醫療手段到達極限時,臨終的病患除了接受氣切、插管、電擊等搶救手段外,還能有什麼選擇?為什麼一個老母親會流淚跪求醫師,放棄急救她的獨生子? 台灣頂尖的外科重症專家,為什麼反對拼到底的醫療手段? 「病人還有機會,就拼救命;沒機會,就拼善終。」醫「生」,除了治病救命,還要會顧「死」嗎? 死亡是每個人終將要面對的課題。悅讀浮世繪邀請台大醫院黃勝堅醫師,談如何爭取讓自己好走的「善終權」?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安詳平靜的方式和世界告別,在每一個死亡的背後,都有人生功課要學習。或許我們能讓死亡不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悅讀‧浮世繪】第32集:不教孩子只說故事
2011/02/1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什麼樣的童話故事,陪伴你成長?當了爸爸才學著說故事的張大光認為,利用說故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像存小豬撲滿,持續累積生命的能量,也會形塑孩子的良好品格。他展現了說故事的神奇魔力,從陪孩子說「床邊故事」的爸爸,一路說成「故事屋」的主人。 悅讀浮世繪邀請「說故事達人」張大光,教你如何用說故事構築一座讓孩子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的橋樑,也強調親子教育的重要性,好好跟孩子說故事吧!
【悅讀‧浮世繪】第31集:佛教倫理
2011/02/0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如何將佛教的善知識落實在社會中?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圓持法師花了二十年編纂《佛教倫理》,引領眾生落實「人間佛教」,就是最具體的實踐方法。圓持法師認為佛教是道德信仰,而非神教信仰,強調眾生應以社會為修行之處,這就是「佛教倫理」精神之所在。他更以證嚴上人秉持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帶領全球志工濟助貧困,興辦學校,舉辦義診為例,指出這正是落實「人間佛教」的棈義。 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荃也表示,《佛教倫理》堪稱為一部包羅萬象的佛教知識小百科,可作為佛教界、學術界,乃至全人類對佛教知識學習與瞭解的重要參考。
【悅讀‧浮世繪】第30集:因愛誕生
2011/01/26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蘇絢慧是知名的心理諮商師,也是悲傷療癒專家,出版過許多金鼎獎好書。她時常陪伴在傷痛者的身旁,幫助他們走過悲傷。但沒有人知道,過去的她曾經因為家庭破碎經歷痛苦的童年,甚至長達十二年的時間,不願提起「父親」兩個字...。 在《因愛誕生》一書中,蘇絢慧坦然剖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當她在臨終病房陪伴一個男孩告別母親的過程,卻意外掀開自己內在巨大的悲傷與失落,進而找到療癒之道。如今她認為,過去哀傷的經驗,反而讓她更能溫柔地傾聽與接納別人,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療癒力量。
【悅讀‧浮世繪】第29集:這是我要的人生嗎?
2011/01/1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現在的你,是當初的「你」想變成的『那個人』嗎? 一個智商只有七十、唸過啟智班、大學重考五次的人,卻成為出過四十多本書的潛能開發專家。長期在第一線從事助人工作的盧蘇偉,以自身經驗出發,結合輔導個案的故事,對讀者提問「這是我要的人生嗎?」讓我們在別人的生命故事中,解讀自己的生命腳本,面對此生的難題與功課。 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疑慮與困惑,卻又不知如何改變。盧蘇偉教你如何問對問題,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悅讀‧浮世繪】第28集:與親子的自然教室
2011/01/12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大自然的生成與母體的蘊育,是否有著更深層的共鳴與呼應?在【跟著節氣去旅行】一書中,作家范欽慧以優美的文筆,書寫多年來帶著孩子在台灣各地旅行的筆記,字裡行間充滿自然的氣味以及身為母親的喜悅,讓作家凌拂讚歎此書「融知識於行旅之中,化為一味」,並極為罕見地出面推薦。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范欽慧表示,自己在成為母親之後,更能感受到生命孕育的節奏,如同自然的季節更迭,從而瞭解到二十四節氣正如人生的縮影。在節目中,她分享了親子在大自然裡共處的時光,也引領觀眾如何親近自然、並讓孩子也能愛上自然,這是自我與萬物的對話,更是一份自然教育理念的實踐。
【悅讀‧浮世繪】第27集:點滴之珍
2011/01/0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這次悅讀浮世繪邀請考試委員蔡良文先生和觀眾一起討論《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這本著作,以及關於水的各種相關智慧,內容包括談論「瑞恩的井」這則故事、慈濟在大陸的甘肅地區營造了上千個水窖的概況、日常生活如何省水的方法與觀念、水與修行之間的關連......等。 非讀BOOK單元 - 訪問慈濟志工甘緣香女士關於惜水的經驗與觀念。 國圖典藏單元 - 介紹給各位的是《易經》。國圖藏本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建刊本《纂圖互註周易》。 《易經》是古人用來解釋、觀象、占卜的紀錄,透過卦象洞悉宇宙自然的道理。
【悅讀‧浮世繪】第26集:從中寮到大寮
2010/12/29
網際網路公開傳輸
CLOSE
位於台灣南投縣的中寮鄉,在日據時代,曾因香蕉輸日而繁榮一時,中寮的香蕉連日本天皇都極為喜愛。但是工業化之後,中寮鄉的沒落就如同台灣許多的邊陲農村一般,11年前的921浩劫,更讓中寮鄉陷入困境。 不過危機之後也帶來轉機。中寮的農地在經歷921後休耕許久,是台灣少數沒有化學毒害的沃土。「大寮」意指料理食物的廚房。從「從中寮到大寮」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積極推動的計畫,希望能將中寮栽種的健康食材,直接送達癌友家中廚房,也期待能帶動中寮重建的契機。 「悅讀浮世繪」邀請「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分享她由身為癌症家屬到關懷癌友的體驗,遵照「全食物飲食觀念」,改變飲食、改善了家人的健康,從自救延伸到救人,推廣「從中寮到大寮」的關懷計畫,藉由正確的飲食習慣,人的身體、大地都能清淨無污染,得到健康。
目前在
1/3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跳轉至:
用Firefox 52 ESR瀏覽本網站
全國大專院校愛國歌曲合唱選集:第一集
段九餘書畫展
`吸毒擁槍自重國家級跆拳教練 斷送大好前程`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
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