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客家八音在後山傳承的故事。「八音」和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喜慶、年節、廟會等,都可聽到八音,營造了歡樂昇平的氣氛。然而,東部在移墾初期,一切草創,無暇顧及於此,每當年節喜慶之際,總是靜悄悄地,備感孤寂。光復初期,池上邱家拓荒有成,乃思引進八音,以慰鄉愁。後山客家八音,就從池上邱家開始,傳唱至今。
自幼參加「子弟班」的邱創河,1947年,首倡成立八音團。參加者每人認捐一包稻穀,專程回竹東禮聘曾敬木老師,前來池上教授八音、北管。十幾個年青人,白天務農,夜間抄譜記譜,學習吹拉彈唱,前後一百個晚上,曾老師因農忙而返回竹東。雖然只學「一館」,但池上邱家的「子弟班」,就此成立。在邱創河、邱瑞祥的的帶領下,利用農閒勤奮學習,互相切磋,漸具職業演出水準,為廣大客家鄉親服務,曾經盛極一時。其第二代傳人,繼續發揚光大,先後成立五六個團隊。
本片以吳秀英的故事為主軸,首先,由吳秀英娶媳的迎親八音開場,談到她與邱創河的師徒因緣,以及透過電話向關西盧老師學習二胡的往事,並暢敘其八音表演的心路歷程。由於時代變遷,八音已日漸式微,且因環境使然,原本用於喜慶的八音,在喪事場合亦能見到。雖然,盛況難再,但老師傅的身影,及其過往風華,值得紀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