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作者文白夾雜的獨特文風早已流傳,此番更超越過往閒散漫遊的情趣筆記,下功夫於台北城的記憶與印象鉤沉,所見所思卻又非尋常誌記文字,而直逼自成一家言的台北學高度。(朱偉誠)繼2001年以《理想的下午》獲得開卷十大好書後,這是舒國治第二度獲獎了。相隔十年,這期間他陸續出版了《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等多本書,成果豐碩,彷彿是把過去的空白一股腦兒補回來。
從生活寫到飲食、從台灣寫到京都,這一次,舒國治回過頭來集中寫他出生成長的地方,台北。《水城臺北》收錄舒國治1992年至近年的20多篇散文,他表示,其中以90年代、也就是他40歲至45歲之間寫得最多,那是一個人最成熟、最雄心壯志的年紀,對於這個與他最有關係的城市,自然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寫。
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舒國治,1990年重新回到台北,書中收錄同名的〈水城臺北〉一文,長達一萬字,原發表於1995年,也等於總結了他對台北的看法:「40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我以為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
他說,他心裡沒有想用什麼特別的書寫方式,就是用最簡略、實際、明顯易懂的方式來寫,把他以前看到的,台北「半鄉半城」的風味寫出來。在他眼中,台北曾經是個處處有水的地方,但好幾條在我們身邊打轉的、明朗的小河流,現在都變成暗渠了。這些水不見了,表示與水相關的生態也被遮蓋了。
他生動描述,以前婦女洗衣,是在隨處可見的小溪小河邊;人們走路常沿著河或溝,且隨時準備過橋;孩子們走路上學,經過田埂,鞋子上沾染的便是草上的露珠子。以前自來水只有台北市有,台北縣的居民人人用水井打水;以前台北人的腳前一刻還踩在農田的泥巴裡,搭個公車20分鐘後,就來到馬路上的市區。
此外,書中他也寫50年代的台北公車,「是那種小小圓圓的,鼻子突出,外殼的厚鐵,鏽了會一小片一小片的剝落。」寫他帶外地友人導遊舊台北的路線,便從寧波東街的麵餅舖開始,然後轉往金華街、沿著杭州南路、抵潮州街,路上盡是陋屋老房,卻有別處沒有的清幽。也寫永和如何是個「無中生有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