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以饒富生趣的市井描繪,捕捉70年代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的朝氣。透過作者幼時對努力工作的父母的凝視,書寫在充滿機會的年代趕不上機會的無奈。樂觀與挫折交錯,映照出不落俗套的立體感,使那分謙卑、積極與樸實更加動人。(張嘉泓)2009年和2010年,吳億偉連續出了兩本書,一是小說集《芭樂人生》(聯合文學),一本是散文集《努力工作》(印刻),兩者都是十年間累積下來的作品。《努力工作》的書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雖然中間也考慮過其他名稱,但想來想去,還是努力工作最好。
吳億偉談起這本書的背景,也是他成長的經驗:小的時候很少去哪裡玩,家人的行動都圍繞著工作,三不五時召開家庭會議,全家四口一起討論為什麼收入減少、花了哪些錢等。媽媽還會叫爸爸寫下會議記錄,訂好兩三年後要做什麼的目標,然後夾在家裡客廳的桌墊底下。
勞工家庭的薪水不穩定,過年的時候就算沒錢還是要包紅包,所以家人大多希望下一代能當老師,「你看做老師薪水固定、有週休二日有寒暑假,又不必去外面曬太陽。」吳億偉說起這段話一氣呵成,還有中年婦女特有的「氣口」。吳爸爸當然更期待兒子從師院畢業之後,有個穩定收入,他也可以不用工作,減輕許多負擔。當年吳億偉決定賠公費改唸戲劇碩士時,不用說,所有親戚都極力勸阻,只有吳爸爸說:「你自己做決定。將來不要後悔就好。」
那個曾經對兒子說「你不要那麼現實」的父親,面對自己要賠4年公費的時候,可能猶豫了一下,也可能有很多的話想說,但最後,他選擇用同樣的方式支持兒子。
「這本書寫作的人雖然是我,但主角卻是我爸。」吳億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