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本書其實是關於一個簡單卻沈重的提問:「國家機器能不能不殺人?」有關死刑存廢的爭辯,不會因為2010年結束而終止,相信有了《殺戮的艱難》,台灣社會對於死刑的思考才正要開始。(陳儒修)「我們今年看死刑的討論,好像支持跟反對的雙方非常激烈的對立,這是社會對這個議題的理解。可是我看到的不是這樣,我看到表面的對立底下,其實有一些共同的情緒。那個東西,就是我特別希望強調的--『我們雖然有相異點,但我們也有共同點』。我們把那個共同點找出來,那就是我們進行理性對話的基礎。」
「支持廢死與反對廢死的共通點,第一個是正義感的部分。支持死刑的朋友,都有很素樸的正義感,覺得『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個正義感也是我的正義觀。只是,我想的是這個報應,應該合乎什麼樣的比例?應該經過什麼樣的程序?經過這樣的程序之後,我們才能夠心安理得的說,這是合法的使用國家公權力。」
「第二個共通點,是對被害人和其家屬的支持和同情。這種感受我們都有的,只是支持死刑的朋友常覺得『就給他死』。用死刑來安慰被害者跟家屬,這個我沒辦法同意。真的要改善被害者跟家屬處境,其實應該要有制度性的支持系統。雖然談制度並不討好,但是討好與媚俗之事,向來有人搶著做。我們不能用死刑在照顧被害者家屬。死刑,是個太廉價的答案。」
「其實當看到重大犯罪的時候、看到被害人的時候,正是我感覺最動搖的時候。所以書封有一句話:『死刑是一種誘惑,幾乎所有有正義感的人,都或多或少把死刑當作實現正義的一種方式。』我會這樣說,正是因為我自己也曾受到這種誘惑,或許未來也還會不斷的受誘惑。我很希望藉這本書,用清楚說理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在這個誘惑之中,打開一個理性思考的空間,讓我們慢慢的想想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