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書是馬來西亞怡保人,也是開卷BV拍攝6年以來,唯一一位海外作者。依據腳本設計,黎紫書要扮演寫作者杜麗安,以作者的身分口白,而蔡淑臻除了演出書中的主角──另一個杜麗安,也扮演閱讀著這個故事的讀者。這聽起來複雜的角色關係,便是黎紫書在她的第一部長篇中,想要做的形式挑戰──一本後設小說。第一層故事以八零年代一位名叫杜麗安的女性故事為主,第二層則以閱讀著第一層杜麗安故事的讀者為視角的故事,第三層便是文學評論者,對於作者作品的評論,「寫作資歷長的人,會偏向自然,但這是我的第一部,我要挑戰形式。」黎紫書心中「理想的長篇」就是聚集不同時代、意境等等,而她處理的方式便是架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故事是她父母那一代,第二層故事是她自己這一代,「父母那一代充滿了故事,我們這一代都被困住了,困在國族議題,如同故事主角困在五月花一般,很少自己的故事,只能追尋父母的故事。而第三部分是評論,更是枯燥、貧乏。」在BV中,蔡淑臻在舊行李箱中翻找著「電光槍」,那是母親留給故事主角,要她自己尋找的,這便是黎紫書所說「父母留下讓子女追尋的故事」。「祖輩總說留給你一些東西,有些你找得到,有些你找不到,於是你開始懷疑那是否真實存在。」而這也是為何《告別的年代》是從513這組數字開始。書中的「你」讀著的《告別的年代》是從513頁開始,代表馬來西亞歷史上一次重大族群衝突的五一三和台灣的二二八相同,都是一個禁忌的日子,台灣已經能夠公開談二二八,但馬來西亞的五一三至今卻還是一個未解開的沉默。對黎紫書來說,這是她對馬華歷史最開始的認識,因為父母那一輩總是欲言又止,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件事,但又說得曖昧模糊,想讓她知道卻又無法讓她知道,後來即便黎紫書當了記者,也還是查不清楚。「很多讀者以為我的故事說的是五一三,他們很期待,但事實上我什麼都沒寫,就跟這件事對馬華的影響一樣,好像很重要,但又說不上來哪裡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