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伏首甘為孺子牛」的一個人。在學界,趙剛發動過多場論戰,交大社會所教授陳光興形容他下筆辛辣、刀刀見血。然而,在《求索》這本書,我看到的是另一個趙剛。他像書蠹,從洪範版的陳映真小說第一卷到第六捲,嚼了又嚼、啃了又啃,他說自己是用「傻功夫」,但他穿透文本意欲重現陳映真的思想世界。趙剛說,年輕時他就讀過陳映真的小說,被其書中人物的憂悒、壓抑氛圍所吸引。但,他並不是文藝青年,台灣的當代小說讀得很少。他探討陳映真文學,並非以文學批評的角度,而是放在大歷史社會變遷的格局探討。陳映真曾於一篇〈後街〉中談自己的小說,「他自知只有中人之智,命運卻像是緊緊相扣的一個又一個環節,選擇了他,驅使他在四、五十年中,走過台灣當代的後街。」陳映真眼中的後街是:「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在1968白色恐怖氣氛下繫獄的陳映真,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獲特赦。他曾自述,「對於這半生,基本上無悔恨,如果能重來,」「但願更用功些、對自己更嚴峻些、想得更多、寫得更好一些。」趙剛述及陳映真〈鄉村的教師〉人物吳錦翔,寫下「人生裡的一種堅持、一種分界、一種緊張。」這不僅是向陳映真致敬,也流露他個人的自持。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