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今年出版兩本書,另一本是在大陸發行,和我的專業有關的《分裂分析福柯》,可是,完全沒有反應。」而原本是無心插柳,寫於部落格「就地游牧」的民藝文章蒐集成書後,即刻再版,又獲開卷入選好書肯定,楊凱麟覺得又意外又開心。任教北藝大的楊凱麟說,在巴黎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十年裡,他日夜浸潤於法國文化的滋養,歐洲的藝術、人文風情為他日夕所熟悉。「剛回來台灣時,住在嘉義的一處老宅,屋內有大灶,屋外是一片鳳梨田,好像被移植到另一個世界。」那段時期的楊凱麟面對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生命也隱隱約約有些躁動不安。他回到幼時居住的老家,在屋內找出祖父留下的一座有六個抽屜的矮櫃,帶回住處簡單修復銅片手把的釘痕,並將抽屜內一個故障的舊式鬧鐘拿去修理。鬧鐘修好帶回家未久,他接到母親來電說祖父過世,其中感應甚為神妙。楊凱麟初入古董民藝之門,從花柴木雕構件買起。那時,他奔馳於鄉間到一家家販仔處,去聆聽,也被誆繳學費。他在穿街走巷過程中,曾走入一座座荒蕪之宅,也進入如時光停格的老厝和老人家交談。更多的是,在省道之南的僻野販仔處,進行一場又一場的買賣搏殺。楊凱麟說,買民藝品要花錢練膽,看到年代正確、好品相的物件,下手就要快,否則動作稍慢就被搶走。在尋尋覓覓中,他漸漸摸索出自己真正嗜愛的物件,那是日據時期,線條俐落、形制素雅的檜木大櫃。談到寫這本書的初衷,楊凱麟說,他對於美好的事物有很深的追求,也希望與人共享。「民藝不是古董,它有人間的鑊氣,有磕碰拂拭的生命肌理,可跟隨使用者一起成長、衰老。」尋覓中,他也領悟「物品的生命比人長久」、「我經常會意,不是人在尋物,而是物品在等待主人。」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館地址: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