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如何跳脫買得越多、剩得越多、對環境破壞越多的惡性循環?本書憑藉豐富數據、照片與精闢的分析,讓讀者自然而然願意開始「三思而後食」。(黃宗慧)《剩食》是陳曉蕾當記者18年來,第一本長篇的調查報導。
動念書寫《剩食》,源起於2004年我去了一家報館工作。報館就位在將軍澳,香港最大的垃圾堆填區對面。每天上班,旁邊車輛源源不絕都是垃圾車,才一年就看見對面多了一個山坡──香港的垃圾,有這麼多嗎?
2006年,寫了一個堆填區的報導《堆填紀事》(雜誌原刊是13頁的圖片故事,相片寫意而詩意),香港的垃圾問題,遠比眼見的還嚴重。2010年初,在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的幫忙下,我去翻了上百個家居垃圾桶,最先留意到的,就是廚餘。垃圾裡因為有食物,變得好臭,又因為有垃圾汁,本來可以回收的資源都弄髒了,香港政府得耗費巨大經費去處理這樣的垃圾。
我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一直想寫「香港無垃圾」的系列報導,但是像電子廢棄物這類議題,一個手機的電池已經足以污染半個游泳池的水,問題太大,沒有讀者讀得下去;而廚餘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只要做一點點就可以減少,相對容易入手,比較適合作為系列報導的第一篇。香港人愛吃,把訊息藏進食物裡就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