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中文譯名為《元朝秘史》,是12至13世紀以蒙古語書寫文學、歷史的傳世之作。被翻譯成20種不同語言,在26個不同國家流通。整部作品共282個段落,漢語翻譯有逐字對照版或節譯本。兩者皆有助於翻譯者轉譯為他國語言。《元朝秘史》中以蒙古語呈現的段落較受語言學家、歷史學家青睞,但除了學者M. A. K. Halliday的十分重要的語言學分析外,少有學者致力於漢語翻譯上。
正如吾人今日所知,12至13世紀開拓版圖的蒙古帝國,語言是聯絡不同屬地之間的一大問題。特別是在朝廷中使用的語言就包括蒙古語、漢語、突厥語、斯拉夫語、波斯語等。直至晚近,蒙古統治下的語言並未受學界關注,但近來已有多位學者如洪金富(臺灣)、Thomas T. Allsen(美國)、G. Kara(匈牙利)對此發表引人入勝的成果。不同語言的使用者間相互溝通的可能性,是語言間彼此間接或直接接觸的先決條件。
從語言接觸(linguistic contact)的角度切入,《元朝秘史》從蒙古語被譯為漢語的過程是兩種截然不同語言間的交互激盪:前者有著強烈的黏著語(agglutinating language)性質;後者則具備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之特點。翻譯者在這方面表現不俗,蒙古語的段落是邊聽邊寫的,從蒙古語翻譯為漢語的過程非關文學。演講將討論以下幾個課題:
*《元朝秘史》的漢語節譯版本及其史料運用。
*漢語版的語彙及詞態特性
-語法:詞序、格記號、數記號
-從翻譯理論和對比語言學等兩種角度切入,對比文本重要性
主講人介紹:
羅瑪娜(Luvsanvandan Manaljav),蒙古籍,現為蒙古人文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兼外語系系主任。羅瑪娜教授專長領域為漢學、比較語言學、蒙古哲學等。著有專書《元朝秘史的音韻學結構》(The Pho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本次獲漢學研究中心獎助來臺研究《元朝秘史》的翻譯。